学习赵朴老总揽全局 开拓创新的卓越品格
2014/9/5   热度:157
赵朴初“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的生死观,充分展现了他富有禅味的心灵境界。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创新性的论断和理念,是当代中国佛教建设与发展的思想理念框架。
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品格,主要体现在他关于中国佛教的一系列创新性的论断和理念上,其内涵丰富。他的主要贡献如下: (一)关于佛教本质的界说。赵朴老的主要论断有二:一是佛教是无神论,认为中国佛教既不是偶像崇拜,也不是多神论。其根据是佛教教义是缘起论,信奉“诸法缘起性空”的学说,佛教不承认有创世主,也不相信有主宰人类命运的天神。“佛是人,而不是神。”佛是觉者或智者。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二是赵朴老机智而深刻地阐述了宗教是文化的命题。赵朴老是从三个角度切入佛教是文化的命题而论。一是为了否定佛教是封建迷信之说;二是从佛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立论,并指出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三条途径:学术化、艺术化和社会化;三是在概念上运用广义的大文化概念。这都和毛泽东对宗教、佛教的看法完全一致。毛泽东为了纠正视寺观为封建迷信的片面观点,十分强调寺观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 (三)关于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赵朴老总结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即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朴老强调指出,佛教先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佛教徒在农事耕作、造林护林、造桥修路以及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优良传统。其次,关于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佛教学术思想之丰富是其他任何宗教所望尘莫及的,这是佛教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佛教的一大强项和优势,是维系和延续佛教生命的有力支撑。朴老生前不仅重视佛教学术研究,也注重国际友好交流。他从维护中国周边睦邻友好和国际和平大局出发,以民间外交的形式大力推动国际和平、友好和交往。他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是名符其实的中日友好的民间大使。赵朴老还指出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自古到今已形成一条“黄金纽带”,并提出重建“黄金纽带”的构想。他的比喻和建议得到韩国和日本两国佛教界的热烈响应,并决定由三国轮流召开佛教友好交流会议。 (四)关于中国佛教的发展道路。赵朴老在1983年还提出要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后来又多次强调要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坚定地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赵朴老认为“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前者着重在净化自己的身心,后者着重在利益社会人群”。他还说,社会是不断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一个人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菩萨行就是主张只有利他才能自利,也就是以救度众生为自救。朴老认为佛教的这种无常论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朴老揭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内核是自度度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五)关于中国佛教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早在1980年初,赵朴老就充分地论述了宗教要与社会相协调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宗教徒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朴老反复强调佛教的利益必须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他说,我们的生命好比一滴水,只要我们肯把它放到人民的大海中去,这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涸的。 以上八项是赵朴老围绕中国佛教的建设和发展这一中心展开的,其范围论及中国佛教的本质、历史、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佛教基本问题,是一个互相联系、交叉的统一整体,构成了当代中国佛教建设与发展的思想理念框架。 赵朴老生前在遗嘱中表达生死观云:“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充分展现了他富有禅味的心灵境界。赵朴老的崇高精神境界,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