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核心与国民素质的提高


2014/9/5    热度:30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的核心是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价值观中最根本的是人生观。积极地弘扬中华传统价值的合理思想, 对于培养国民的精神品质, 增强国民的智慧有极大的好处。

国民素质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 国民素质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 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核心

中国所处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是古代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中华文化兴盛集中地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了诸子百家。当时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儒家给我们民族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学术和文化传统; 道家提供了一个自然主义的传统。六经之首的《周易》把人本主义传统跟自然主义传统结合起来,奠定了整个中华古代文化的基本走向, 一直影响到现在。

文化的核心是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价值观中最根本的是人生价值观。人类最基本性的、普遍性的矛盾有三个: 一是人与自我的矛盾;二是人和他人的矛盾;三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所谓价值观念, 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 就是一个人如何正确处理以上这些矛盾。

(一) 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是如何塑造人格的问题。孔子有句名言:“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YIN,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道家也提倡要有崇高的人格, 庄子说:“至人神矣! 在泽焚而不能热, 河汉冱不能寒, 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人与自我的关系中还有一个就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问题。我们的先人认为, 人的生命价值如果跟道德价值、人格价值发生矛盾时, 道德价值、人格价值更重要。所以孔子主张“杀身成仁”, 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古人还看到了人的死亡跟“不朽”的关系问题,认为人虽然死亡, 但是死而不朽, 他的精神、他的功业是永恒存在的。

(二) 人与他人的关系

古代学者提出的关于人与他人关系准则和规范最重要的有“仁、礼、和、义、信”这几个范畴。

1、“仁”。孔子有个重要的定义,“仁”就是爱人, 要爱他人, 人与人之间要相爱。孟子认为你如果不能够做到爱人, 人家也不会爱你。我们可以想象, 一个国家、民族, 人与人之间都能这样做, 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

2、“礼”。“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古代非常重视“礼”, 孔子讲, 如果一个人“不知礼”就“无以立”。孔子还把“礼”跟“仁”联系起来, 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也就是要约束自己, 要符合“礼”, 达到“仁”的境界。荀子认为治理国家是“治之经, 礼与刑”。中国古代的这些思想对韩国、日本影响都很深。

3、“和”。我国古代曾探讨“和”与“同”的关系与区别,主张“和而不同”。孔夫子有个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孔夫子还讲过这样的话:“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孟子名言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如果以和为价值取向的话,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4、“义”。“义”本来是适宜的意思,适合情况, 引申为公正。老百姓希望做官的人第一条就是清廉与公正。

5、“信”。“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古人认为这是朋友之间应当遵守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 实际上也是在经济生活中应当遵守的。

(三) 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中国有一个优良的传统, 就是爱国主义传统。古人很多都是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等。

(四) 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代有三个学说:

第一个是“天人合一”, 就是强调天道跟人道、自然与人为息息相通、和谐统一。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认为天跟人是个统一体。由于能够“尽心知性知天”, 因此也认为人能够和天地相通, 进到一种天地境界。庄子主张不去毁坏自然, 这种思想对我们有一种警钟长鸣的意义。

第二个是“与天地参”, 这是在肯定天道、人道既有区别又统一的基础上, 认为人不是消极的, 不是被动的, 人可以参与自然界的变化, 这种观点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承认自然的变化和它的规律, 一方面要通过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来调节自然的变化, 协助万物达到完满的程度。

第三个是“天人之分”, 认为天和人不一样, 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并各有其规律。对“天人之分”里的一个重要点, 就是“知天命而用之”, 就是要控制自然、治理自然, 就是强调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控制自然。

人生价值观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

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探讨利用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来提高国民素质这个问题时, 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21世纪国际国内社会的一些新的变化, 新的特色:

第一, 由于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及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 世界,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就会越来越全球化。这不仅会加速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且会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第二, 由于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 但随之带来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气温升高、能源危机、食品短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是要努力地去寻找、开发新的科学技术,来缓解现有矛盾,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人文素质来协调人类跟自然的关系。

第三, 因为物质条件的不断完善和生活方式的更加现代化, 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相对匾乏的精神生活的反差现象将长期存在。如果人们长期受到追求物质欲望的价值观念支配, 就会形成势必带来恶性开发的恶性消费, 由此又进一步带来国民素质的下降。所以未来社会人类要逐步地把单纯的追求物质, 或者着重追求经济的增长, 逐步地转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民素质要高。素质主要包括四种: 一是文化知识素质;二是品德素质;三是心理素质;四是身体素质。

国民素质, 特别是在青少年素质的提高, 应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弘扬为人之道, 提高人文素质。中华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视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在处理物质与精神、生命价值与人格价值方面都提出一些积极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提高国民素质有意义。

第二, 弘扬群体观念和爱国精神,树立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历史的使命感。在经济全球化,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外来文化不断地冲击我国本土文化的情况下,阐述这些合理的思想和精神, 对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 增强对人民、对社会、对祖国的奉献精神是有深远意义的。

第三, 弘扬天人协调的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思想,可能是处理两者关系的一个正确的原则。如果把地球有限的资源耗尽, 只能是毁灭地球, 也毁灭人类本身。

 

五明学佛网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