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资粮的重要性
2014/9/3   热度:395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修集资粮生德顺缘。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本生论》亦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 日常法师是这样说: 究竟修行的资粮是什么,我们不一定能够体会得到,可是到僧团来的人,大家都有经验,就是刚来的时候会不太习惯。这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会想家,觉得家里的一切都很好;还有一种虽然不想家了,可是对寺院生活不习惯。第一种状况就是跟佛法不相应,内心所希求的不是正确的佛法而是世间的那些东西,这是一个违缘。另一种虽然不想家了,可是对寺院的生活不太习惯,比如说我们这里要学很多法器,要学很多经典、要背书。人家在梵呗唱念,自己却傻傻地一窍不通,那怎么办?只有努力地学。还有就算是你很想学,但是学不来,怎么办呢?只有不断地练,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只要你肯不断地努力,自然慢慢就会有改善,这个就是集资部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大家比较容易地用这些实际上的状态来衡量自己。这个在藏系称为七支行愿,在汉地就是十大愿王,这是我们早晚课每天都念的。 我们现在学法的人,往往不了解这个必需要的条件--对自己资粮够不够不了解。我们既然宿生有善根来出家了,特别要把握住这个特点。当年我的老师一再告诉我,当时我不太懂,现在经过了几十年才渐渐真实地体会到他一直说“资粮不够没有用”的意思。到底什么是资粮,我实在说不上来,可是吃了很多苦头以后,现在才真正了解集聚资粮非常重要。这件事情不仅仅是藏系三大寺他们非常强调,其实我们学佛法整个的过程都是如此。我们在常住,如果觉得自己是来修学佛法的,当大老爷,别人烧好了饭给我吃,吃好了饭有人讲法给我听,听好了让我去修行,这是绝端的错误。我们来了以后应该集聚资粮,该是我扫厕所,我就去扫,要烧饭,我去烧,应该这样努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最近看到一则有关集聚资粮的故事。民国以来有几位了不起的大法师,其中一位是倓虚大师,他是东北人,是谛闲老法师的法子,非常精彩。在他的《影尘回忆录》里面讲到一位晒蜡烛的法师。为什么叫晒蜡烛的法师呢?我们平常供佛的时候要香、烛、花、灯,在大陆上不像这里天气暖和,而且现在种花的人很多,以前穷苦的民间,花不像现在这般普遍,但是用灯跟烛供佛是一定有的。现在我们用的这种蜡烛叫做洋蜡,是用石油提炼出来的,所以不太容易融化,以前的蜡好像是植物提炼出来的,比较容易融化,所以那种老式的蜡烛是不能放在太阳下晒的。现在这位法师,他把蜡烛放在太阳下面去晒。 扬州的金山寺是大陆江浙一带最精彩的一个禅宗丛林,出了很多人才,在那寺里有一位法师脑筋很笨,大家平常都拿他开玩笑,他也不在乎,实际上他也不懂。江浙一带到了春天下过梅雨之后,很多东西发霉,需要晒。丛林里面有一个习惯,每年会晒藏经,晒了以后收起来。那一天大家都在晒,这位很笨的法师是香灯师,要关照大殿里的东西。大家都在晒,他想:我大殿里面没什么东西好晒的。人家说:欸!那个蜡烛发霉了,你也拿出来晒一晒。他说:对呀!就把蜡烛拿出来,一看真的上面已经发霉了,他就把蜡烛拿去晒。那个蜡烛是不能晒的,一晒就融掉了。以前那个老方法做的蜡烛,里边有硬硬的一根蜡蕊,结果晒了以后,蜡烛都融化凝结成一块一块的,里边的蜡烛蕊子一根根地露在外头。到了晚上他去收,咦!怎么蜡烛不见了呢?一看,只剩一根一根的蕊子,蜡烛油都流在地下。他自己也并不懂,他想大概晒完了应该这样,所以他就把一根根的蕊子收起来,再把那些融化的蜡烛油一块块挖起来,装在坛子里收好。到了晚上要点蜡烛了,蜡烛本来里边是蕊子,外面是红颜色的蜡,可是他拿出来的蜡烛,外面没有了,只剩里边那个蕊子,他拿来点了以后就上殿了,他也忘记了。维那看到就很惊讶地问:今天晚上的蜡烛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说:今天我把它晒了一下就变成这样。大家晓得他是个非常傻的傻瓜,平常要是出状况的话,一定会处罚他,可是大丛林里面的维那师都是有一点工夫的,即便没有真的工夫,当着大众很严肃的场面发脾气也不对,所以他就忍住了。转念一想:这个家伙!笨头笨脑,人家跟他开玩笑,上了当了也不知道,说他也没用。所以他就说:“某法师啊!像你这样聪明的人,留在我这里太可惜了。现在谛闲大法师在温州头陀寺开讲座,要最好、最聪明的人去。法师你这么了不起的人,应该去听经,留在我们这里是没用的。”晒蜡烛的法师听了很高兴,心想:“哦,我居然还这么好啊!对对对!像我这么聪明的人不应该在这里坐禅,我应该要去。”那位维那师就说:“既然这样,你就早点走吧!”人家都在暗暗地笑他,他居然好高兴,马上打包行李,请了假,就到谛闲大师那里去了。 因为谛闲大师那里学教的人不太多,所以他就告诉客堂(客堂就是丛林里负责接待外人的地方):凡是外面有人来学教的,不论老少,我们总好好地接待他,给他机会。结果那位晒蜡烛的法师傻头傻脑地跑来,知客师一看这个人又憨又直又傻的,觉得很奇怪。以前大陆上坐禅的门庭跟讲教的,彼此各有各的概念,大家不大能够相容,现在居然一个坐禅的道场叫他来,总有些原因。于是就问他:“你在那里好好的一个大丛林,为什么会来呢?”他答:“我的维那师父告诉我,像我这么聪明的人应该来学教……。”他居然把那个故事就搬出来了,知客师一听,这么一个大傻瓜跑来,但他一想到老法师说的,反正不管什么人来学教,总要好好地接待他,所以就替他安单了。来了以后当然会拜见谛闲大师,像那种大德,绝对不会像我们一般人从表面去看事情,就问他:你从哪里来啊?他答:我是从金山寺来的。大师一听,这金山寺是禅宗的道场,就问他:“你怎么会来的?”他就把事情的经过讲出来。大师一听晓得这个人资粮不够,就说:“好!好!你发心来,非常好,但是资粮很重要,要先在常住行苦行,现在你去扫厕所。”他就很认真地去扫厕所,反正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都做,在那里苦苦地做苦工,一做就做了十几年。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告诉他:“既然要来学教,就要听法啊!”他说:“老法师告诉我资粮不够,要在这里做。”他就有这种绝对的信心。后来老法师告诉他:“你现在可以稍微来听听看。”刚来的时候一个大字都不认识,就这样熬下去,后来竟成为头陀寺中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法师。 谛闲大师因为是当时国内最了不起的一位教下的大师(这都是再来人喔!你们可以去看他的故事,非常感人),全国上下都请他去讲经。讲经的时候要请几个重要的人,万一老法师有事情,可以替代讲,这个人必须是弟子当中最精彩的人。当时那位晒蜡烛的法师已经变成了学生当中最精彩的,所以老法师就要他跟去。后来也到了金山寺去讲经,讲了一座以后,老法师身体不好,就叫晒蜡烛的法师来附讲,结果从头讲到尾。当初那位维那笑他,把他赶走的时候还跟他说:“你这个聪明人将来学好了以后回来讲,我来给你做维那(做维那就是侍候他)。”本来在大丛林里,要做到维那很不容易,经过了十几年,这位维那还在那里,于是真的就为那位晒蜡烛的法师做维那。 近代虽然佛法衰颓了,可是这种类似的故事仍有许多,这都不是笑话,都是真实的,老一辈的人很多都曾看见过这种人。倓虚老法师与这位晒蜡烛法师在一起过,晓得这个人。我们现在总不会像晒蜡烛的法师那么笨吧!假定我们肯好好地再多集一点资粮,我想成就应该不只如此;反过来说,我们今天有了这么好的资粮,假如自己骄傲而不好好努力的话,绝赶不上那位晒蜡烛的法师。佛法很实在,一点都虚假不了。那位晒蜡烛的法师还没有真的用自肉买,可是他的确肯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内涵。像这种地方,但愿我们不要把它当成文字看,否则脑筋最好的人,总觉得自己最了不起,实际上他一定跟法最不相应,听见了法,他就拿著法到处去观察、到处去辨别,只在文字上面转,而不能净化自己的身心。万一条件不够,要好好集聚资粮。 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集积福慧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修行任何宗派法门都需要资粮,资粮不够生不起善法欲,无法精进,即使能精进也是原地踏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