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古渡的“观音文化”
2014/9/3   热度:353
一朵祥云,飘逸在镇江古老的西津渡上空,它历经千年永不散去,它由一个神话,积淀起一种以慈悲为怀,充满关爱,带给一方平安、祥和愿景的“观音文化”。千百年来它已成为西津渡上南来北往,万千众生的一种精神寄托—— 一方山水,造就了一个千年古渡;一个千年古渡,又造就了一方千载繁华。“观音文化”作为“西津渡文化”的一脉,它见证了西津渡的历史沧桑,也记载了西津渡曾经的辉煌。 绝无仅有的渡口“洞天佛国” 与西津渡千年相伴的观音洞,坐落在云台山北麓的一个坡顶上,由天然岩洞开凿而成,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重建,为南来北往过江人礼佛祈福求平安的心灵栖息地。观音洞中有佛屋三层,大都是依云台山的山坡而建的“半楼”。一半是巧依云台山的山体石壁,一半是巧夺天工地将佛屋的梁柱嵌进岩壁,搭建殿宇,只要细心观赏,就会惊喜地发现,它是一座深藏在岩洞中的“悬空寺”。 观音洞,不只是一个洞,而是一座千年古刹,它耸立在西津渡旁,素有“普陀岩”“小普陀”和“北普陀”之称。浙江的“大普陀”临海,镇江的“小普陀”临江。浙江普陀山,紫竹林中观世音坐北朝南;镇江观音洞,洞中的观世音背山面江,坐南朝北,世人赞美为“倒坐观音”。一尊观音分身两地,一个慈航普度于碧波万顷的浩浩南海,一个慈航普度于东流万里的滚滚长江。镇江观音洞中的观音菩萨,没有庄严雄伟的大佛殿,也没有南海的观音山,孑然一身,守护着西津渡的渡口,默然保祐着南来北往的众生。在佛国众神中,观音菩萨是最乐善好施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菩萨,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云:“观自在菩萨行浮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镇江观音洞,之所以成为一方的佛门胜境,全在于洞中观音千百年如一日地直面长江的波涛大浪,保祐着渡口的一方民众共享平安。 镇江观音洞,是座洞的寺庙,洞寺一体,洞即是寺,寺就是洞。洞寺一体之奇、建筑风格之奇,背南面北倒坐之奇,以“三奇”展现三大特色。不仅如此,人们来到观音洞礼佛之后,登临洞顶,还可一饱眼福地见到一派极具禅韵禅意的江南园林特色的佛教寺院景象,洞顶之上,有方平台,犹如一个引人入胜的观景台,置身平台上,览大江风貌,看大江东去,观潮起潮落,美不胜收。 寓意吉祥的过街石塔 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一座过街石塔,在西津渡的观音洞前奉元武宗帝的旨意建成。石塔,亦称昭关石塔,又名“观音洞喇嘛塔”,是西津渡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是西津渡历史街区的象征,已经成为我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石塔的塔身,形状如“宝瓶”,寓“保一方平安”之意,塔座上云台,南北两面,分别刻有“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八个大字,表达了人间共同向往的美好愿景。佛教有“塔即是佛”之说,从塔下经过,同时又是在观音洞的山门前经过,就是一次礼佛,一次拜观音,所以石塔又称“观音洞喇嘛塔”。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3年)取“昭明日月,旦复旦兮”之意在石塔的东西二面,分别刻上“昭关”两字,于是石塔又称“昭关石塔”。它的建成,不但方便了过往行人礼佛,顺应了信众对平安吉祥的祈求,同时也为过往行人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之处。 庄重古朴、气势雄伟的过街石塔,塔下的东西二门,分别朝向日出日落,昭明日月,象征光明,寓意吉祥,成为西津渡一个浓缩的文化符号。. 同登“觉路”的五十三坡 通向渡口的路上,也极具“观音文化”的氛围,五十三坡的五十三个台阶,寓意着礼佛的五十三参礼数。佛教《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南行一路参拜了五十三位高知,后被南海观世音收留,立于身旁作左肋侍。”从西津渡的五十三坡拾级而上,表示向佛作了五十三次参拜,再行至过街石塔内的观音洞。“塔,即是佛”,表明已经来到“佛”的身边,又是一次拜佛参禅。 过石塔,经两道高耸而又充满禅意的券门,上面的石额,分别刻着“同登觉路”和“共渡慈航”,在默默念诵中,来到了西津渡口的码头。这一路便是行人登船或上岸的南来北往的通达之道,也就是渡众心目中的一条共渡慈航的“觉路”。 一代又一代的爱心传递 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西津渡,江面宽阔,风高浪急,而且常有江匪水盗出没抢掠。为了渡口的通畅、渡众的安全,保持西津渡的兴盛和繁华,自古以来,在渡口、在江面,官方曾经相继实施了一些安全防范的措施,民间也纷纷有善举和义举。早在宋代,当时的镇江知府蔡洸,曾专门设置五艘大船,并以《易经》中的卜辞“利、涉、大、川、吉”五个字分别作为旗号,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进行着义渡和救生。到了清代,镇江民间江上救助的慈善机构救生会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成,与过街石塔为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浙江余姚的魏昌寿等五位商绅共创“义渡局”,打造大号航船航行于西津渡和瓜洲之间。声名远播,载入史册的古代镇江“救生会”和“义渡局”,都是西津渡“观音文化”中的朵朵“祥云”,进行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心传递。 千年西津渡的慈航观音洞、平安过街塔、义举救生会,它们在古城镇江的历史上书写了一篇篇关爱的篇章。西津渡古街的里弄街巷,那一个个充满平安祥和之意的平安里、长安里、吉安里、吉瑞里等街巷名,都是西津渡平安、祥和乐章中的一个个音符。 渡随江兴,街随渡兴,渡是江的“产儿”,街是渡的延伸。西津古渡是长江之“子”,长江在滚滚东流中孕育了它,长江、运河交汇处镇江的黄金水道上诞生了它,镇江青山绿水、城市山林、一水横陈独特的地域环境培养了它,终于使它成长为“江南第一渡”。古代的西津渡,既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又具有优越的地域环境。它的两侧,东与镇屏山、北固山,西与宝盖山、五州山等众山相连,呈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之佳境,天造地设地成为江岸线上非常难得的一个稳定的港湾,是个泊舟寄楫的理想之地。特别是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使得江南大运河全线开通,长江和运河在镇江欢腾交汇,西津渡的港口功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一方面是往昔的军事功能日益弱化,一方面是商贾运输蒸蒸日上,渡口樯帆如林,渡人南来北往,日益繁忙。 中国历史上的古渡众多,但是,很难寻觅到像镇江西津渡这样的渡口,它积淀着那么深邃的文化内涵,它拥有着那么丰厚的历史遗存。历史沧桑,岁月流淌,随着长江上游泥沙下泄,以及下游江流改道,往昔的千帆云集、商贾如流、行旅如织、兴旺繁华的历史烟云已经散去,西津渡的渡口功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失,如今,古渡不再,古街也老了,但是,仍然是那么古朴庄重,那么典雅迷人。因为,西津渡有着千年不灭的生命,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它拥有着历史的原真和历史价值,它在传承历史中,又默默地连接起现代,携手现代,阔步前行。西津古渡的观音文化,依稀地还在默默净化着人的心灵,祝福着盛世和太平。 本文配图为西津渡相关景点。 马吉 摄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