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加强大乘与上座部佛教的合作共同弘扬佛教文化
2014/9/3   热度:451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加强大乘与上座部佛教的合作共同弘扬佛教文化 广东云门寺常务副院长惟善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先有心灵的合作才有行动上的合作;合作才能迎接挑战;合作才能赢得竞争。大乘和上座部(北传和南传)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的佛教徒应加强对话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弘扬佛教文化。
现在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改善。然而,失业、贫穷、疾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恐怖主义还时时袭击我们人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论是大乘还是上座部都应该大家心连心地联合起来,去传播佛陀的慈悲救世的教法,去实现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同时,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世界上的各行各业都要面临时代的考验和挑战。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竞争,公司与公司之间有竞争,宗教与宗教之间也有竞争。佛教有没有竞争的对手?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其他宗教。
这里所说的“竞争”不是为了争夺信徒,而是看哪个宗教团体为社会做贡献更多,为人民服务更多。良性的“竞争”能激发宗教界的潜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作为一个国民要有危机感,作为一个宗教徒也要有危机感。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面对自己的对手在迅速地发展的时候,在面对疾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和邪教袭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联手合作,共同来面对面挑战和竞争呢?
有了挑战就需要合作。合作才有力量,合作才能干大事。不像天主教那样在世界上有一个最高领导人,这就是驻梵蒂冈的教皇,佛教没有这样的权威人物,佛教没有这样的统治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统一思想,共同办佛教事业,共同弘扬佛陀的教法。佛教里的“僧”或sagha(这个字就有“和合”之义。僧团的融洽健全以和合为基础。在《息诤因缘经》就提到和合僧的六条纲领,这就是六和敬法: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大正藏》卷一,第906页下-第907页上。]有了心灵的和谐,才能达到行动和谐。共同合作,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21世纪的佛教相互合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大乘和上座部佛教合作的基础首先是相互理解、存同求异。佛教原本没有南北传之分,也没有大小乘之分,佛教就是佛陀的教法。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所出现的大小乘佛教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950年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召开的世界佛教友谊会时,大家一致通过了不用“小乘”这个词来称呼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等上座部国家的佛教。这是在历史上一千多年来第一次把带有歧视性的“小乘”帽子从上座部佛教头上摘下来。社会要平等,佛教更要讲究平等。大乘佛教徒也不要再贬低上部佛教为“小乘”,上座部佛教徒不要排斥大乘佛教。
在此,南北传佛教徒都应以世界著名的罗罗(Walpola Rahula,1907-1997)长老为榜样。他精通上座部和大乘佛教教义,并于1967年1月27日在世界僧伽大会上发表了《上座部与大乘的基本共同点》[罗罗(Walpola Rahula),《比丘的传承/The Heritage of the Bhikkhu》,2003,斯里兰卡,第116-117页。],总结出大乘和上座部的九条基本共同点:
1。佛是我们唯一的恩师。
2。我们皈依佛、法、僧三宝。
3。我们不相信上帝创造和统治这个世界。
4。我们以佛为榜样,他是大悲(mahā-karunā)和大智(mahā-praj(ā)的化身。我们认为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对所有众生修习慈悲,祛除歧视;为了他们的美好、幸福、和平而工作;同时修习智慧,引导他们证悟最高的真理。
5。我们接受四圣谛(这就是苦、集、灭、道)和缘起论中所说的因与果的宇宙法则。
6。我们明白,根据佛的教义,所有的有为法(sa(skāra)都是无常(anitya)和苦(dukkha)的;所有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无我(anātma)。
7。我们接受三十七道品(bodhipaksa-dharma);这是佛对觉悟之道所说的不同阶层。
8。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能力和潜能,有三种达到菩提或觉悟的圣者:即是声闻(Srāvaka)、缘觉(Pratyeka-buddha)、正等正觉(Samyak-sambuddha)。我们接受它以行菩萨道、成佛、普度众生作为是最高尚、最神圣、最宏大的理想。
9。我们承认在不同的国家,佛教比丘的生活方式、流行的佛教信仰和修行方法、仪式礼节、风俗习惯都有区别。这些外在的形式和表相不应该与佛陀的根本教义混淆在一起。
这九点就是我们大乘和上座部佛教能和合在一起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才能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面向未来。大乘和上座部佛教主要可以从佛教教育、佛教文化、慈善事业等三个方面来共同合作:
(1)佛教教育合作
国家的兴旺要以教育为基础,宗教的代代相传也要以教育为基础。近十多年来南北传佛教教育有了一点交往和合作。从1983年至今有近80个中国留学僧在斯里兰卡学习过,也有一些中国学僧到泰国、缅甸等上座部国家留学;同时,斯里兰卡也有个几个学僧到中国来学习。然而问题是中国的佛教高校脱离了国家教委,外国的学僧无法在中国的佛教高校留学,他们也无法体验到大乘的寺院生活,而只能在中国的社会大学求学,和世俗人生活在一起。另外还有一种现象是大部分上座学僧不太愿意学汉传(或藏传)佛教,这主要是因为汉语太难,认为汉语对他们没用。我有个斯里兰卡朋友叫阿难陀(ānanda)的,他去年冬去台湾的圆光佛学院留学,后来2006年2月4日给我发电子邮件说:
我生活在台湾很烦恼,那所学校如同监狱。我们不能外出,也不能做任何事。我想回去。
我没有去过圆光佛学院,但可以肯定这所佛学院的教学设备、生活条件等等绝对比斯里兰卡要好上十几倍,但为什么斯里兰卡学僧不习惯台湾的学习生活而把佛学院比喻成监狱呢?这很明显,他主要是不适应大乘佛教的管理方法和寺院的清规戒律,而不是别的。除了汉传与南传佛教有隔阂外,藏传与汉传和南传的交流也不够,西藏僧人很少到汉传佛学院和南传佛教国家学习。这些隔阂都造成了僧人交流和学术交流的障碍,也造成一些偏激、相互排斥的思想。所以为了更好地办好佛教教育,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教法,上座部与大乘佛教教育就应该相互合作(包括韩国和日本的大乘佛教在内)。这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作:
(a)互派留学僧到佛教国家留学,在各国佛教界设立留学生奖学金。汉传学僧派到南传和藏传佛学院学习,南传学僧派到汉传和藏传佛学院学习;藏传学僧派到汉地和南传佛学院,而且这些留学僧至少要学习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接受国的佛教寺院应该免费为留学僧提供住处和饮食等等因为作为僧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应该以寺院为家。
(b)现代化教学合作。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佛教界要赶快跟上新时代,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投影机、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多媒体直观教学,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率。由于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合作条件和更多的合作机会,我们就可以共同打造多语系的佛教网络工程或者说办网络学校,共同设立资料站,提供教学包(Teaching Kit)以满足教师需求。南北传教师共同在网络视频讲学。老师、学生;国内、国外;英语、汉语、巴利语、梵语等都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网络。通过网络互动,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共享佛教信息资源。
(c)教师互访讲学,如大乘的法师到上座部佛教国家讲解汉语或藏语大乘佛教经典,上座部法师到汉传或藏传佛学院讲解巴利语经典。这样师资互动,能使大乘和上座部佛教教育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传播。
(d)共同创办多语系国际佛教大学或研究所。
现在世界上有些佛教大学或学院,但教师、学生都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课程的实施都受大限制。当一所真正的合作的佛教大学办起来,这就可设立不同的科系,如佛教文献学、佛教考古学、佛教语言学、佛教心理学、佛教艺术、三大语系佛教对比研究、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对比研究、佛教的现代化研究、佛教的改革研究、佛典翻译,乃至佛教经济学研究等不同的科目。
(e)设立失学儿童基金会
据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全球有8.62亿成人文盲,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巴西、尼日利亚、埃及等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人获得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2年,巴黎。(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2)。Education for All,Global Monitoring Report。]作为佛教徒,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为这些失学儿童设立基金会,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帮助。这个基金会可在任何一个有佛教徒的国家设立。或者我们也可以成立义务教育弘法使者,定期轮流免费为贫穷地区的儿童教授社会文化知识和佛教知识,使人人能平等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更快地消除世界青年和中年的文盲数量。这也是佛教教育的一部分。
(2)弘扬佛教文化方面的合作
佛教是一种世界所公认的优秀文化。社会人士对于佛教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企业家们希望从佛教文化中获取治理公司和企业的理念和方法,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社会知识阶层也希望佛教文化能起到净化人心,和谐社会,解除人生困惑的功效。在这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大乘和上座部佛教界可以共同编辑出版多语体佛教书籍和刊物,翻译世界著名佛学论著,促进第七次佛教典籍的结集,以方便世界各国佛教徒更容易获得近现代的佛教研究成果。同时,共同建立多语系佛教弘法网站,通过网络互动,讲经说法;解答网友的疑难问题;为网友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邀请世界高僧大德到各国讲经说法。另外,还可以共同举办佛教舞蹈或音乐会,举办世界佛教艺术展,甚至还可以定期组织三大语系佛教徒共同朝礼世界佛教名胜古迹等佛教文化方面的合作。这样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怀大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积极引导佛教文化和现代社会相融合。
(3)慈善事业的合作
现在世界人口大约有60亿。根据世界银行集团年度报告,世界上将近有一半的人每天过着不到2美元的生活,这个数字在后来的二十五年里会持续增长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就几乎有20多亿贫困人口。[The World Bank Group Annual Report 2001,http://www。worldbank。org/annualreport/2001/message。htm。]这些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包括南亚、东非、中非、南美安第斯山,以及中国的偏远农村和山区。佛教界处境也是如此,有些名山古刹收入高,生活条件优越,而又有不少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寺院香火不旺,僧人生活艰苦。
除了贫穷之外,还有更可怕的疾病,如禽流感、艾滋病。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5年年度报告,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4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人数已达4030万。报告指出,2005年以来,全球已有310万人死于艾滋病[http://www。unaids。org/epi/2005/doc/EPIupdate2005_html_en/epi05_02_en。htm。],而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http://data。unaids。org/Publications/External-Documents/RP_2005ChinaEstimation_25Jan06_en。pdf。]佛教以慈悲为本,大乘和上座部佛教徒应该联合起来,富裕地区支援贫困地区,富裕的寺院帮助贫困的寺院,建立更多的佛教慈善机构或佛教医院,为社会基层、贫困患者服务,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实现和谐世界的理念。
结语
我们佛教界要以实际行动,从心灵出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的合作到大事业的合作,实现大乘与上座部、各民族、各地区佛教界的大团结,加深世界佛教徒的友谊联系。通过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办好佛教教育,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建立慈善机构,消除贫困。只有这样,大乘和上座部佛教徒将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共同赢得有力的挑战和竞争。在此,我相信,这次世界佛教论坛将会取得圆满的成功,使佛教道德、佛教文化和佛教精神更好地、更快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和谐、社会安定、人们的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五明学佛网: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