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
2014/9/6   热度:183
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慈善定义为“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色彩,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后果存在争议。” 15年后,汶川地震以及由此激发的中华民族的慈善力量震撼了世界,也在现代汉语中,彻底刷新了这个权威的工具书赋予慈善的定义。汶川地震掀起的慈善热潮,让中国人对国内慈善事业另眼相看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对捐赠引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冷静地思考。 长期以来,有不少基金会接受公众赠款,资金使用得当,公益项目搞得不错,但一部分老百姓却总在怀疑,“我把这个钱捐出来,基金会为什么不告诉我,我的钱到底用到哪里去了?”诸如此类的不满,经常可以听到、遇到。尤其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善款的公开透明更是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慈善事业缺乏一种有效的信息公布机制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大大影响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曾经有人说,慈善组织的优势不在于有权,也不在于有钱,慈善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比政府部门和盈利性企业更强的公信力。可见,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已经成为了其生存的生命线。 “丧失了公信力,慈善组织就会丧失资源,丧失民众,丧失价值。”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一处处长朱卫国表示。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对公信力价值的要求日益提高,公益组织公信力的内容也将会不断扩展,扩展到主体的品格、专业的伦理、组织的效能、资金运用、规则的遵守、战略的企划等各个方面。 信息披露很重要 公信力是慈善的生命,是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生命。这就要求慈善组织不停地向社会各界交代各种问题。包括向一般公众、新闻媒体、捐助者、志愿者等各方面交待。 公益组织公信力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内容的多维,比如公共信息的披露、法律和政策的遵守、同行间的合作信赖、组织机构的效能和使命的公益性保障、募捐伦理、利益冲突的避免和解决、公共资源的管理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公益组织的透明与公信力?这对公益组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文奎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信息披露非常重要,但是前端的操作更重要。“公益机构如何能够很好地执行项目,我觉得对透明与公信是良好的保证。” 在论坛上,刘文奎用“联合采购办公室”、“过渡板房社区与学校建设”等案例说明了慈善公益机构信息公开披露很重要,决定了公益机构的责任感和能力。他认为,公益组织是否愿意做到透明公开,以及知道怎么做到公开透明,并且有相应的执行能力,才能确保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透明和公信力不仅仅是理念 什么信息都不公布的基金会是难以得到老百姓广泛支持的,甚至也难以得到资金支持者的支持,也就没有什么公信力可言。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我们也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公益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公信力高,透明度高的基金会。一些公信力较差,运作不透明的基金会,如管理费用较高,筹款费用高等,都最终会被淘汰。 朱卫国也表示,公益组织要达到很高的公信力,必然需要透明。“在很多时候,透明度是保障公信力实现的重要手段。透明度、公开性和公信力一起成为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运作工具。”他强调说。 如何促进公益组织进行透明化管理?他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透明度的实现需要适宜、完善而宽松的法制环境。”他认为,在生存条件艰难,法制环境混乱得状态下,机械地要求慈善组织公开透明,不但难度大,而且效果差。 慈善组织要实现透明度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规则、活动准则、税收规则和财务会计准则等内容。 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创始人李爱君也谈了自己的感受,在慈善事业不发达的今天,政府一定要加强信息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团强调说,透明和公信力不仅仅是理念。它是整个慈善事业的职业道德,是全球慈善组织的大法和公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