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借佛敛财或利益众生:佛商文化投机心重
2014/9/8   热度:465
几年来,中国企业界很流行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等装点自己;不过,企业文化作为一项管理方略却是源自西方商界,且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邓晓芒教授解释“自在”是西方哲学概念,即谓自身固有之物,它随企业的存在而存在,企业不自觉地在培育。所谓“自为”则是讲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和精心培育。
邓晓芒教授认为平民哲学家康德的思想在当今中国企业界,尤其是打造企业文化方面,仍是有许多可借鉴之处。邓晓芒教授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的三种特性,他解构“官商文化”是要进行改革的对象,“儒商文化”是一种过时了的理想,最有活力和生机的应该是“佛商文化”,但“投机心太重”,并没有解决赚钱的“最终目标”困惑。最后,他借康德之“实践理性”,试图为中国企业家开拓出一条新型思维路径。
中国当前的企业文化,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是“官商文化”。由以往的计划经济传下来的,由官僚的垄断权力所导致,现在官商文化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成了腐败的温床,有的学者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实际上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我们国家现在也在致力于搞政企分离,要把官商文化解构,这种官商文化正在走向消亡。
第二是“儒商文化”。以儒家伦理作为主导的一种企业文化,讲“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讲诚信、讲人性本善、讲政治。儒商讲“光宗耀祖”,最终服从国家民族的大义,有一种崇高感,比如电视剧《大宅门》里那些药商就很讲信誉。儒商里面也有成功的例子,特别是在北方,但是这种成功往往有一个背景,就是它常常与“官商文化”结合在一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拓展,儒商文化越来越沦为一种“伪善”,它标榜的是儒家的那套东西,但实际上是以一种更高明的方式在欺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儒家是一种个人私德,是建立在企业家个人道德的私德水平之上的。这样的道德原则与市场经济的原则虽然有重合,但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儒商会走向衰落。
第三种,我叫做“佛商文化”。我听一个社会学家说过,他在香港作了调查,香港的企业家一般都信佛。广东、台湾也是这种情况。中国式的佛家,特别是禅宗和净土宗,“酒肉穿肠过,佛性心中留”,他不遵循佛教的一些戒律,戒律都是外在的东西,他相信内心,但内心并无原则,这种企业文化的实质是机会主义,他讲运气、讲财运、讲机遇、讲慧根、讲顿悟。目前来说,这种企业文化最适合我们市场经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它把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规范都解构了,禅宗不承认什么规范,无形之中能够容纳市场经济的规律。
内外双方的原因造成了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只能够凭运气,当然可以努力,努力做什么呢?努力打通关系,努力搞好关系。这样的企业家为什么又要去赚钱呢?背后还是由于一种赚钱的欲望。但是如何赚?中国的企业家赚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没有一种统一的规划,都是为了个人的一些欲望,所以导致环境和发展之间尖锐的冲突。
“佛商文化”也有困境
总的来看,“官商文化”是要进行改革的对象,“儒商文化”是一种过时了的理想,最有活力和生机的应该是“佛商文化”。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跟印度西方的佛教不一样,它是入世的,但是它保留了出世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企业家来说有一种心理调解作用,一个相信禅宗、相信佛教的企业家心理承受能力是比较大的。
但是,“佛商文化”还是消极的、被动的,它能解构妨碍市场经济的人为的规范,但是没有积极的认知,它的行为都是凭借直觉和灵感,凭借运气见机行事,它不懂商品的经济规律。它背后起作用的不是商品经济的规律,而是人的欲望。所以佛商的问题就在于有了钱,发了财以后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佛商不提供终极关怀,佛家的四大皆空,一切都没有意义。这种文化固然可以在某些场合之下比一般赚钱的人要超脱一些,但是精神境界层次是不够的。 企业文化可借鉴康德
康德哲学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结晶,它可以给我们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康德讲的“实践理性”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日常的算计,你要算计别人,别人也算计你。你在算计别人的时候,你也要考虑到人家也在算计你,算来算去最起码要实现“双赢”。怎么样才能双赢?这需要用理性来协商。这是日常的“实践理性”。
还有更高层次的就是“道德的实践理性”,它不在乎双赢与否,而在乎这个理性是否能够不自相矛盾,能够自我协调——合乎形式逻辑的矛盾利益的统一,自由意志能否从头至尾,最后经逻辑推理认定而产生的一些可以接受的后果——这个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我们讲“诚”就是做生意要诚实不欺,就是“道德”的。但在康德看来这是很表面的,且不能算“道德”,只能算是“合法”,“合法”跟“道德”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讲诚信的目的是“为了发更大的财”,而康德之“道德”含义是把发财先放在一边,要完善自我人格。在这里,康德很强调人的动机。所以,中国式的诚信值得推崇、鼓励,但是不值得敬重,只有为了自我人格完善的诚信才是值得敬重的,因为那才是真正的“道德”。虽然康德也认为,完全为道德而道德的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把它当成一个理想设定在那里,我们就会对自己的社会行为有一个“反省”。
用这个观点来反省中国人,我们可以相信如来佛,相信释迦牟尼,相信观音菩萨等等,但是,这个相信不是真正的来自于个人自由意志的信仰,而是与现实的回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灵可以保佑平安,发大财,可以带来一切生活的美好。如果我一辈子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我还能相信它吗?!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西方人那种超越性的信仰?这有自身的文化根源。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西方人追求自由,我们也追求自由。虽然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不高,但是也可以有。自由的概念是多层次的,最低的层次是我们能够活下来就自由了,更高层次就是精神方面的自由。
所以“企业文化”,最高的境界应该是全人类精神财富的一种吸收,对人类的精神财富进行全方位的开放。一个企业文化的自由层次有多高,就看他对人类精神财富开放程度有多高。我们虽然在一个企业里面,但是我们的眼睛对整个人类的历史都高度关注,注意提高自己的自由度,成为一个“精神上的自由人”。而通往自由之路首先要“理性”,市场经济的规律有一个基础,就是把每一个人看作是理性的,能够运用他的理性来作判断。一个理性人就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因为理性是推理的,推理就要推己及人,要推到他人会怎么想。尊重他人的人格,而且还要形成健全的法制,特别是公平和正义的原则要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最高的原则。
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要超越企业的传统观念,比如企业里面的裙带关系,比如说权力、特权,比如说对好人、坏人这样的一种评价,人性本善或是本恶的评价等等,这些评价都是阻碍我们推动正义原则的障碍。我们要把每个人在人格上的平等当作企业文化的起点。有的企业家很懂得这一点,不仅仅把工人当作劳动力,也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还有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也要转变观念,要营造一个自由的大环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