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殿堂结构与造像的再省思
2014/9/8   热度:343
-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所系暨艺术研究所教授
记得四年前的年初,慧炬与觉风基金会假台北慧日讲堂,共同举办一项名为“一九九八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的国际研讨会,当时到场致词演讲的有净心长老、圣严和尚、宽谦法师以及建筑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讨论佛教建筑的历史、形式、使用与管理等议题,会议甫一揭幕,便引起教内、外很大的回响。
今年(二○○二)四月,也有一项由慈光禅学研究所、中华禅净协会主办的“
第二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研讨会”,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所揭橥的主题是“佛教殿堂结构与造像”。时隔四年,虽然会议名称、主办单位均有变易
,但主题其实是接近的,都是围绕著佛教推行教化、庄严道场而讨论,参与讨论的学者,也有一半是再度参加,因此今年的会议,可说是一九九八年的延续。
不过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如此次除了讨论建筑物外,尚论及佛教造像(虽然有关论文件数不多)。参与讨论的人士,本土的发表人有七位,以及讲评人、主持人
,阵容规模甚为可观。一九九八年的会议,标名国际佛教建筑研讨,因此论及大陆
、台湾以外的佛教建筑,且有模型展示。此次标名两岸,对大陆的传统佛教建筑则讨论得较多。
开幕式在四月二十七日晨九时举行,随后由大会主持人惠空法师讲演“佛教场域理论”。主讲人以出家人的身分,通过深厚的学养,引述大乘诸经典,纵横显密各宗教义,很贴切的叙述佛法的时空观念。这是一场特殊的主题演说,虽长达二小时,却无冷场,为大会揭开两天丰富多彩的序幕。
在十三篇论文中,大陆学者乔云飞,顶著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处副处长的头衔,提出中国佛寺的营造文化与艺术,从佛寺的发展历史、外部环境、总体规划思想诸项,谈到殿堂的空间艺术,举出山西几座名寺建筑古刹,如应县佛宫寺、浑源悬空寺、朔州崇福寺、洪洞广胜寺、五台山佛光寺等为例,印证唐宋明各代古佛寺建筑的布局、结构与特色,虽然这些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定论,但听来仍如重新回顾过去的中国佛教建筑史。
张建伟以河南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专业研究员的身分,讨论嵩山唐代高僧墓塔建筑,行文不长,却令与会者对该地唐代佛塔的形式与特征有所了解。
留学英国的吴庆洲先生,对藏传佛塔的象征意义,用印度教的宇宙观来解释其图象意义,结果和佛教的基本教义相左,尤其对喇嘛塔的十三天及一○八塔也提出另类的阐释。因此在会场上引起一些争议和质疑。
出版过《禅宗寺院建筑布局初探》的戴俭,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主任,他提出“禅与禅宗寺院建筑布局模式探析的大要”,列举若干历代传统禅寺建筑,并在结语中自称难以概括禅寺布局形置的历史,因此仅著重围绕禅观念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关的建筑如法堂、佛殿、库院、经藏等的变化。
任教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张勃,提出汉传佛教建筑礼拜空间源流,由印度谈到中亚,再讲到汉地,是佛教中国化的另一注脚。
综观大陆学者的论文,似乎仍停留在概述式、浅谈式,文字不长,注释不多,中国悠久而深厚的佛寺文化内涵,仍待下回分解。
此次台湾学者的论文计有七篇,王淳隆、李安瑞、李干朗和笔者都是一九九八年建筑研讨会提过论文的“旧生”,四年之后,所提论点对台湾本土的佛寺建筑又有不同的诠释。对台湾佛教建筑史的回顾,在一九九八年只提了两篇,且都是个别案例。
二○○二年讨论本土佛建主题的论作已大幅攀升,有郭祐孟的“台南竹溪寺”
、赖志彰的“台湾佛教建筑的历史发展”、李干朗的“闽台古佛寺”、笔者的“台湾佛教禅堂与禅法”,以及王淳隆的“台湾复层佛寺中大殿空间关系研究”等五篇
。
从这些论文可以看出台湾佛教建筑史已建立起雏形,讨论的方法学逐渐从布局源流、殿堂结构、礼拜空间等角度,进而深入不同宗派的供像方式与教义的发挥,这是可喜的现象。
例如:郭祐孟所提台南竹溪寺的殿堂结构与尊像配属关系,追溯清代初年竹溪寺建寺的历史、尊像的配置、准提法门修持的探索,其引据文献资料可观,义理根源也有迹可寻,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郭祐孟自从十年前在笔者的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台南法华寺图像源流考”以来,不断进行台湾佛寺供像与法门义理的探究,先后已完成《大悲出相美术》、《准提观音信仰与造像》、《民俗佛教艺术巡礼》等论著。是笔者所指导的学生中,研究台湾部分最有成就者,对于建构清代台湾信仰脉络的厘清,有相当的贡献。
其次讨论到当代的佛寺者,如王淳隆的“台湾复层佛寺中大殿空间关系研究”一文,谈到台湾最近三十年来的佛寺建筑趋势,是以建筑师的观点,而讨论当代复层佛建的现况与特征。笔者所提的“台湾佛寺禅堂与禅法”,也是由清代、日治时代讨论到当代的禅堂。
论文最精彩者,当属主办人惠空法师的“佛光山与中台山殿堂之比较”。以寺院整体规画、佛菩萨的配属关系、殿堂的特质等三大部分作比较。第一部分是从二大僧团的开创选址、主导规画者、地形、建筑过程、布局结构等五小项,详实论述
。第二部分先列殿堂与所供佛菩萨等的相同点,再列二者的相异点,是从空间配置
、供佛菩萨等的功能而比较。谓佛光山是著眼于接引大众的教化意义,以林园、音乐、文艺、览胜等善巧方便而融佛法于生活中。至于中台山的诸佛菩萨,则大量运用表法方式,蕴含佛教思想体系,就道场名称如五方佛和四大菩萨,纹饰如莲台、
圆光等,更隐含中台八叶院之意,是属于密教强调的宇宙观。
第三部分先列相同处,再列相异处,提出佛光山五大特点:形势宏伟,布局有秩,传统中国风格,形貌实用,器饰朴实。中台山的五大特点是核心主体建筑,工整的配置,世界性的风格,豪华外貌,艺术性装饰。
惠空法师的大作归结到二大僧团的发展,和近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长老法师居士们努力的成果,以及主事者团队的睿智巧思,吾人在珍惜之余,更须体会其方便妙味。
此次佛教殿堂结构与造像研讨会,是四年前佛教建筑研讨会的延续,在短短的四年,佛教建筑的成就又向前迈进一步,反映台湾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莘莘佛子
,宜多加珍惜其繁荣与璀璨。
封面、封底、插图,是笔者论文中所举台湾佛寺的禅堂外貌,其中大仑山百丈寮禅堂,创意特殊,百丈禅师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实践理念,为千年万世的禅法立下标竿,百丈禅师的塑像,立意非凡,封面所刊即是。
封底为台南开元寺禅堂正中的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像,插图为该禅堂正面禅画。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