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火事軼事
2014/9/8   热度:455
台灣作家李敖的小說《北京法源寺》發表,引起了世人對北京法源寺的關注。本文所談北京法源寺火事軼聞,希望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法源寺是北京城內歷史最悠久的名剎。最初,唐太宗李世民為追薦東征陣亡將士,於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曾令於這裡立寺,後來,高宗李治又下詔修建,直到武后萬歲通天元年(西元六九六年),才完成建寺工程。當時武后執政,並賜名「憫忠寺」。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祿山子寺的東南隅建塔一座。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史思明於寺的西南隅建塔一座。此後,節度使李匡威又在此建成觀音閣。
《春明夢餘錄》:「憫舊忠寺建於唐貞觀十九年,太宗,憫東征士卒戰亡,收其遺骸,葬幽州城西十餘里。為哀忠墓。又於幽州城內建憫忠寺,中有高閣,諺曰:憫忠高閣,去天一握。」可見其閣之高大。憫忠寺在唐代已初具規模。
在唐代,憫忠寺至少遭受過兩次雷擊火災。《春明夢餘錄》云:「舍利塔建於隋仁壽二八四五年,景福元年(西元八九二年)重藏舍利記,遼大安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舍利函記,金大定禮部題名正統七年(西元一四四二年)翰林院待詔陳贄碑,明萬曆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七年)諭德公鼎碑,雍正皇帝禦制法源寺碑,乾隆皇帝禦制碑等。
千年文字會說話。金石銘文,記述了法源寺的歷史。也有一些沒有文字的古物,也能記錄法源寺的歷史。例如正殿內有兩個唐代的石雕的柱礎,礎石方九十六公分,上雕夏蓮,蓮分六辦,直徑九十二公分,高約八十公分,其上承柱的平盤直徑五十八公分。石礎的雕刻精致,柱徑巨大,專家認定此為唐,憫忠寺觀音閣之遺物。
法源寺設有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收藏有大量佛教經典,北京房山雲居寺之石拓片大小近三萬張,也收藏在法源寺中。法源寺設有中國佛教院,是為全國培養佛學人才的高等學府。集中了國內一些名貴的佛教藝術晶和善本書籍,使它成為了一個佛教藝術和文物的展覽中心。世界各國的佛教學者和知名人士也常是這裏的施主和客人。日本唐招提寺鑒真和尚像回國巡展時,也曾在法源寺陳列,供佛教善信瞻仰。
?法源寺的綠海
法源寺的花木,古老的植於唐代,宋元明清都有增補。法源寺的花木之冠是一株白皮松,相傳為元代文物。古松原有兩株,分列寺閣之左右。甚為壯觀。一九一二年廟裏駐軍,不知保護,常把沒有熄滅的煤灰倒在樹幹周圍,致使古松遇火燒死。幸存的只有東邊的一株,高數百尺,參天直立,樹幹一人合抱不攏,這株非常珍貴的壽逾數百年的古松,在北京是不多見的。民國初年,有位。叫慧亥的和尚,為死去的古松寫了一首《雙百松賦》,他不敢責備軍閥,卻只委於宿命。說那株被燒死的古松是氣數使然,「不滅不生,即因即果」。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悲嗚。一九五七年北京地區雷電活動頻繁,法源寺一株古松遭受雷擊起火,眾僧冒雨救火,迅速撲滅火災。事後,那株被雷擊過的古柏竟然起死回生,枝葉茂盛。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間,寺內一株古銀杏樹被放火燒毀,後來眾僧又在那株被燒毀的古銀杏樹址重栽一株年輕的銀杏樹。
法源寺的文冠果也是很有名的,是為法源寺八詠之清代詩人羅聘云:
首夏入香剎,奇葩仔細看。
僧原期得果,花亦愛名官。
朵朵紅絲貫,莖莖碎玉攢。
折來堪首句,歸向膽瓶安。
法源寺的海棠與丁香是北京最著名的。清人翁方綱題「四時卉萼即天花」,李鴻藻題:「勝地花開看雪海」。被譽為「花之寺」。古人為法源寺海棠和丁香寫下了很多好詩。
北京是一個缺水城市,自古城內的水井多為苦水。清乾隆年間,法源寺有位叫天月的高僧,啓壇演戒,律行精嚴,宏闡道法,四十餘載。相傳他主持法源寺期間,調理水源,使法源寺之水井由苦水變為甜水,「質輕而味旨,雖玉泉不殊也。於時,四眾聞之,歡喜讚歎,謂天月總持大覺,勝因長久,複能得人以衛靈宇,傳慈燈於無盡也。」如今,寺內有「大王菩薩靈井記」銘記其事。
二○○二年九月一誠法師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二○○三年九月八日,榮任法源寺方丈,一誠法師一九二七年二月生於湖南省望城縣,一九四九年六月出家。他長期在法源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師。相信在他的主持下,法源寺佛法前景將會越來越好。當前,法源寺的周邊環境太差是美中不足。如東鄰民居雜亂無章的景象,左鄰新蓋的宣武區俱樂部和對面的一些高樓,無論是建築性質,還是建築形式,都是有損於這一古剎整體藝術效果的。應當引起有關方面注意。東鄰民居同法源寺毗連,無防火分隔,還是一處火災隱患,法源寺六重殿字,縱深三百多米,假如民居失火殃及寺廟,消防車則無法深入救援。如能將住在寺廟東路的民居搬遷,寺廟的東部廟垣,並留出防火通道,將大大有利於消防安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