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寺纪游


2014/9/8    热度:299   


  圣地拉萨,是个名胜古迹荟萃的地方,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和罗布林卡外,还有名扬中外的甘丹、哲蚌、色拉等三大寺。其中甘丹寺在年龄上是三兄弟寺的老大哥,长于哲蚌和色拉寺七岁和十岁,建于公元一四O九年,(明永乐七年)。它在风雨沧桑中已度过了五百九十一岁了。由于它是黄教始祖宗喀巴亲自主持兴建,所以应运生就不同寻常的地位。
  甘丹寺虽属拉萨三大寺之一,但它却没有建在拉萨市区,而远在达孜县东端,遥距拉萨约五十公里。作为久居拉萨的我,一直没有机会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为此常常隐憾于心,于是,一睹甘丹寺的风采,便成了我的一大夙愿。
  说来也巧,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我如愿以偿。由拉萨乘汽车沿川萨路东行,约两个小时即可到达。大概由于心切的缘故,似乎觉得两个小时比平常拉长了许多,一路上不停地翘首张望,以期它突然奔来眼底,以慰我那颗迫不及待的心。
  九月的拉萨是最美的,天蓝得像一块硕大的宝石,剔透而瑰丽,常常令人沉入浪漫的梦幻。连绵的山峰,把天际剪裁得起伏有致,一扫万里无云的单调感。公路两边铺就绵绵的金色青稞地,不断被风掀起滚滚金色浪花,翻涌着消失在渺远的边际。一片浓绿掩映的村舍,就像镶嵌在这金色大地上的翡翠。远处,不时传来正在收获的农民欢快的歌声……这一切,构成了高原特有的浓烈浑朴的秋色画卷。此情此景,把人撩拨得眼迷心醉!
  不知转了多少个山弯,终于到了甘丹寺的山脚下,但由于它害羞似地落在两座山头的山窝里,从山下难以看到它的真面。举目仰望,足有一千多米高,要以徒步爬上去,没有一个小时,看来难及目的地。幸运的是从山脚到甘丹寺,新修了一条弯曲的像肠子一样的公路,汽车可直达寺院。
  汽车倾斜着身子艰难地向上爬,司机不停地加大油门,汽车发出闷声闷气的嗡嗡声,使人觉得连汽车都怵这崎岖陡峭的山路。此刻,我油然产生了一种遐想:拥有三千三百喇嘛居住的僧舍和诵经、修法的殿堂,构成了几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在五百多年前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条件下,那么高的山,大量的建筑材料靠人力搬运上去再建造这样一个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寺庙群,是何等的悲壮!令人感叹!
  甘丹寺是藏族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凝成的结晶,它闪耀着西藏独特文化的光辉!
  随着慢腾腾的车轮差不多转了四十分钟,我们到达了甘丹寺。它坐落在名曰卓山的山坳里,坐北向南,顺山势而建,整个建筑群成为弧形,成梯次排比,佛堂僧舍,参差交错,直达山巅,气势阔美壮观!遗憾的是这远离尘世的古建筑,也未能逃脱六十年代那场劫难。凄然伤目的斑斑痕迹,给历史留下一道伤痕!还好,现实又馈赠给人们一点慰藉,人民政府已拨出巨款,正在逐渐修复。
  甘丹寺,全称为喜足尊胜洲,即喜悦、具善之意。公元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一年),清世祖曾御赐名为永泰寺。
  宗喀巴系青海宗喀地方人(巴,是藏语人的意思,宗喀巴即宗喀地方人之意,其真名罗桑扎巴),他十六岁进藏,先后在卫藏许多寺院从名师学习显密教法,二十五岁获得格西学位(格西是一种学衔,授予具有一定学识的喇嘛),二十九岁开始讲经授徒。由于当时西藏佛教积弊甚多,清规戒律废驰,他便以源于阿底峡(阿护罗人,今为孟加拉。于公元十一世纪上半叶来到西藏,创立噶当派)的噶当派教义为宗旨,进行改革,所以有人称这派为新噶当派。由此创立了占统治地位的格鲁派,也叫黄帽派,简称黄教。
  宗喀巴为了推行其宗教改革运动,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佛教基地,作为培养弟子,弘扬教义的场所。因此,它的兴建,标志着黄教开始兴起。
  宗喀巴为何选址在卓山山坳建寺,真正原因不得而知,但在藏族中流传着一个颇为浪漫传奇的说法:宗喀巴为了传播教义,到处云游,一天,宗喀巴行至卓山脚下,突然一只乌鸦自凌空俯冲而下,双爪把宗喀巴的帽子抓走,然后在卓山上空盘旋三圈后将帽子丢在卓山山坳里,叫了几声后离去,消失在茫茫长空中。宗喀巴心想:这定是一只神鸟,是神示意让我把寺庙建在这里。于是便和随从爬上卓山观看,发现地形宛如一只安祥温顺的卧鹿,果然是风水宝地,于是便定在这里修建甘丹寺。
  甘丹寺的建筑总面积约三万余平方米,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措钦大殿,据说有一百零八根柱子,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可容纳三千多喇嘛诵经。夏孜扎仓和绛孜扎仓亦颇具规模,各近千平方米。里面的壁画和造像,都很精美。阳巴井是该寺的护法神殿,其规模仅次于以上几个殿堂,殿内后墙是一块巨石,喇嘛们称为飞来石。传说是从印度的阳巴井地方飞来,由此而得名。殿内的壁画,相传是宗喀巴的大弟子克珠杰亲手所绘(克珠节为宗喀巴的得意门生,为八大弟子的首位,出道后在日喀则兴建了著名的扎什伦布寺,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传说他是位著名的壁画大师),画风简约流畅,色彩朴实淡雅,是明朝时期西藏壁画的典范。据说,过去这座殿堂里还供奉着清乾隆帝御赐的一宝石盔甲,盔甲上刻有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可惜这些珍宝大都已不知去向,仅剩下一个空空荡荡的厅堂寂然矗立着。
  我们又参观了几座已修复的殿堂之后,一位热心的喇嘛带我们绕着卓山转了一圈。山的背后虽无殿堂塑像,但却有不少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吸引着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以及本区各地朝佛的善男信女和游客们。
  转过一道微突的山梁,视野顿时开阔,俯视山下川藏公路,宛如一条银龙,在金色的拉萨河谷中蜿蜒伸向远方,汽车络绎不绝地穿梭着,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活力。
  卓山东北角的尾脉缓缓伸向拉萨河边,传说它是蛇魔的尾巴。它对面的一座山,向拉萨河畔伸出了一个钳形的山谷,传说那是蝎魔的一只螯,蝎魔和蛇魔共谋要把拉萨河挡住,以水淹没甘丹寺,宗喀巴识破了它们的诡计,便念咒经制服了它们,从此,蝎魔和蛇魔便被永远禁锢在原地不能动弹。山路的右侧有一座石砌的方台,据说就是宗喀巴当时的诵经台。
  继续前行,在山路左边有几块质地坚硬的大青石,有几幅生动的线刻佛像,相传是宗喀巴和大弟子克珠节用指甲相互对刻的肖像。
  再往前走,路左边有一块宽约一米五六,高约八九十公分的石头,向着路的一面比较平滑,喇嘛向导对我们说:这是一块神石,用右手做成筒状,闭上左眼,用右眼对着神石静看片刻,可看到拉萨的布达拉宫、药王山或其他别的什么地方。有的人乐呵呵地描绘着说看到了这,看到了那,可我仔细地看了半天,除了那些天然形成的不规则条纹以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喇嘛带着我们又转到了山的东侧,有一座规模不大的殿堂,依山而建,陡立的山石成了殿堂的内墙,石壁上刻有宗喀巴的圆浮雕像,这是宗喀巴的修法殿。相传宗喀巴选中这块圣地的时候,便首先在此落脚,想在此先建一修法殿,以便修法诵经,但地方狭小,宗喀巴便将一块碍事的重达数十吨的巨石推到了一边。顺利地修建了这座修法殿堂。
  绕山一周,一路上的每条小径,每一块石头,甚至一草一木,都有着妙趣横生的传说,但这篇短文实难尽收咸记。
  匆匆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游览,总觉得余兴未尽,我十分留恋地凝视着这恢宏壮丽的建筑,回味着稀世的壁画,生动的石刻以及诱人的传说故事……不由自主地陷于一种深沉的冥想中……
  嘀嘀——嘀嘀……几声急促汽车催行喇叭声,把我从沉醉中唤醒,便和同伴们急匆匆上了车,在斜阳中踏上归途。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