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云门宗佛印了元及其与士大夫的交游
2014/9/8   热度:490
一、北宋云门宗的兴盛
宋初在北方的佛教界以法相宗、华严宗和律宗比较有影响,在最高僧官机构――左右街僧录中担任僧官的也多是这些宗派的义学高僧。由于这些宗派的义理高深玄奥或是名相繁多、或是注重细密的禁戒条规和日常起居威仪,在士大夫中影响甚微。正如《佛祖统纪》卷四十五引《欧阳外传》所说:〞士大夫聪明超轶者皆厌名相之谈。〞(注1) 然而此时禅宗正在江浙一带迅速兴起,以主张〞识心见性〞、自修自悟的教说和独特的参禅方式吸引了众多信徒,特别受到越来越多的儒者士大夫的欢迎。由于杨亿、李维、晁迥等官员的提倡,在京城和士大夫阶层当中引起更多人对禅宗的兴趣和关注。这种情况为禅宗向更大范围的的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中国佛教的发展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中央集权的朝廷、各地儒者士大夫的支持有密切关系。禅宗自然也不例外。禅门五宗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得到地方节度使或观察使、州刺史的支持。在五宗中,沩仰宗早已消亡,在北宋最兴盛的是云门宗,其次是临济宗和法眼宗,至于曹洞宗曾长期不振。云门宗、临济宗的禅僧也努力争取以儒者士大夫和皇室、外戚为〞外护〞,以扩大社会影响,促进自己的发展。 云门宗在宋初经过创始人云门文偃之下二、三世的迅速传播,至云门下四、五、六三世的时候,大体相当于仁宗朝中期至徽宗朝初期(约 11 世纪中叶至 12 世纪初),得到空前的发展,著名禅僧有属于云门下四世的佛日契嵩、天衣义怀、圆通居讷、育王怀琏、云居山了元(1032-1098);五世慧林宗本、法云法秀;六世法云善本、法云惟白。他们或在州县形胜之地的寺院传法,或奉诏入京在皇家寺院担任住持,与当时在中央或地方担任军政要职的儒者士大夫有着密切的交往,经常就天道、性命、道德等问题进行对话或互通诗文;还发挥寺院的多种宗教文化的功能,在普通民众中扩大影响,使云门宗进入极盛的时期。 云门宗与儒者士大夫保持密切关系的著名禅僧可以说有很多,本文仅就佛印了元的事迹进行介绍,以期从中窥测宋儒与禅僧交流情景的一斑。 了元(1032-1098),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饶州浮梁(在今江西景德镇市)人,家世业儒。据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九〈了元传〉记载,他从二岁开始读《论语》,五岁时能诵诗三千首,稍长随师读五经,略通大义。后因在竹林寺读《楞严经》,产生出家的念头,在父母允许之后到宝积寺师事僧日用。宋朝规定出家者先要通过由官府主持的考试,才能正式剃度受戒。(注2) 了元参加考试,以诵《法华经》及格,正式剃度受具足戒成为僧人。 此后他到庐山开先寺礼云门下三世善暹禅师为师,因问答敏捷受到赏识。年十九岁时又到庐山圆通寺参谒居讷(1010-1071)禅师。居讷欣赏他的文笔〞骨格已似雪窦(按:重显)〞,让他接替原由怀琏曾担任过的书记职位。在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承天寺住持职位空缺时,居讷推荐了元前往就任。在此后四十年间,了元历任淮山的斗方寺、庐山的开先寺、归宗寺,丹阳的金山寺、焦山寺(皆在今镇江)、江西的大仰山寺担任住持,并且四次任南康军云居山真如寺(在今江西永修县五垴峰顶)的住持,在僧俗信徒当中拥有很高的声誉,与著名士大夫周敦颐和苏轼、苏辙兄弟等人有密切的交往。 朝鲜在新罗王朝时期已经从唐传入天台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高丽王朝高僧义天入宋求法,再次将天台宗传入朝鲜。义天(1055-1101),名王煦,高丽文宗的第四子,自幼承父命出家,居灵通寺,号〞祐世僧统〞,广学大小乘经论及华严宗典籍,并学习儒家经书。他在宋京都汴京(今开封)时,受到宋朝廷很高的礼遇。义天经奏请哲宗,到钱塘慧因寺从净源法师受华严教义,又在钱塘天竺寺师事慈辩,从学天台宗教义,从律僧元照受学戒法。沿途由宋朝礼部员外郎杨杰陪同,受到各地寺院隆重接待。然而在义天造访金山寺时,了元却一反各地寺院以〞王臣礼〞接待义天的做法,坚持以中国佛法的仪规接待。他安坐于法座,接受义天的参拜。杨杰惊问他何以如此,他解释说: 义天亦异国僧耳。僧至丛林规绳如是,不可易也。众姓出家,同名释子,自非买崔、卢(按:魏晋以来的士族崔氏、户氏,这里指高贵门第),以门阀相高,安问贵种? 认为僧人既然以〞释〞为姓,就没有贵贱等级之分,皆应遵循佛法规范,按丛林规矩参拜长者是符合〞华夏师法〞的。据载,他的做法受到朝廷的赞许。(注3) 了元鉴于江浙地区丛林崇尚文字禅,不少禅僧竞相抄集语录的风气,常引用当年文偃斥责抄语录之风的话加以批评,尖锐指出:〞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以上主要据《禅林僧宝传 • 了元传》) 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六〈了元章〉对了元传授禅法的语录有简略记载。了元说法讲究用词,有不少对偶语句富有诗情画意,如〞九万里鹏从海出,一千年鹤辽天飞〞;〞万般草木根苗异,一得春风尽放花〞;〞人间寒食,洞里花开。游蜂与蝴蝶争飞,鹭子共黄鹂对语。〞……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官至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及御史检法,著名画家。他在为了元画像时,了元请他画自己的笑相。画成,了元自作赞曰:〞李公天上石麒麟,传得云居道者真,不为拈花明大事,等闲开口笑何人。泥牛漫向风前嗅,枯木无端雪里春,对现堂堂俱不识,太平时代自由身。〞(《禅林僧宝传 • 了元传》)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在今湖南道县西)人,历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知县、虔州通判、知彬州、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知南康军等。著《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宋史》卷四二七〈道学 • 周敦颐传〉),是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从其受业,两宋理学家承继其说并发扬之。 周敦颐大概在任南昌知县时因喜庐山风景优胜,环境幽静,在莲花峰下筑屋居家,将屋前之溪以故乡的濂溪之名称之,世人以此为其号。当时了元正在庐山,地处鸾溪上游,二人往来密切,〞相与讲道,为方外交〞。周敦颐曾举《中庸》的语句问他:〞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了元以〞满目青山一任看〞作答,其意是触目是道,处处是道。周敦颐从中受到启悟,一日见窗前草生,自语〞与自家意思一般〞,作偈呈了元。曰: 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 前两句蕴含禅宗的迷悟不二、心境融通的思想。他慕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邀集僧俗信众念佛之事,让了元成立并主持青松社,作为谈禅说法之所。 周敦颐在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期间曾遭到谗告,然而他处之泰然。了元闻知此事,特作诗从庐山派人送给他。诗曰: 仕路风波尽可惊,唯君心地坦然平, 诗称仕宦之途风险多,赞周敦颐心地坦然,不图名利,醉心山川景致,告诉他在庐山的旧居周围有青青堤柳,潺潺溪声,劝他早日归山,欢聚禅社。此后,了元又送诗给周敦颐劝他归山,其中有句:〞仙家丹药谁能致,佛国乾坤自可休,况有天池莲社(按:此当指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约,何时携手话峰头?〞认为佛教自有使人安乐长生的妙义,盼望与他再次相聚禅社,共话庐峰胜景。(南宋晓莹《云卧纪谈》卷上) 《居士分灯录》卷下还记载,周敦颐以前曾向临济宗黄龙派禅僧晦堂祖心(1025-1100)、东林常总(1025-1091)参问过〞教外别传之旨〞。祖心示意他〞只消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常总劝他在契悟〞实理〞之〞诚〞上下功夫,并向他讲华严宗的理法界、事法界及〞理事交彻〞的道理。据称,这对他著《太极图说》有直接的影响。 宋代理学本来是在旧有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不少理学家具有与佛僧、道士交往的经历。周敦颐与禅僧祖心、晓总及了元的交游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县(在今四川省),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进士出身,复举制科,历判官告院、开封府推官等职。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因对王安石变法提出异议,被贬官任杭州通判,三年后移知密州、徐州、湖州,因被告以诗讪谤朝廷,在元丰二年(1079)底被贬为黄州团练使、通判,直到元丰七年(1084)离开,在此达 5 年之久,与当地僧人有密切交游。(注4) 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与庐山隔江斜向相对。了元任庐山归宗寺住持时,与苏轼互有书偈往来。(注5) 苏轼后来奉命沿江东下到阳羡、常州,途经瓜步(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时,给正在金山寺任住持的了元去信表示要前往访问,特地嘱付说:〞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人。〞(注6) 然而了元接到信后却亲自出门迎接,苏轼问其原因,以诗答曰:〞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三门见赵王,争(按: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按:大千世界)都是一禅床。〞(注7) 苏轼抚掌称善。因苏轼自信前世是云门宗僧五祖山师戒(?-1036),常穿僧衣,所以了元特以僧穿之裙赠送,苏轼回赠以玉带并偈两首,第二首中有曰:〞锦袍错落尤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了元回赠二偈答谢。(注8) 哲宗即位,苏轼回朝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元祐四年(1089)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经过金山时再谒了元,并在此小住。了元所居之方丈地势高峻,名妙高台。苏轼写诗赞美,其中有曰:〞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何须寻德云,只此比丘是。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注9) 既赞叹金山地势秀峻如东海蓬莱的仙山,又赞美了元风姿俊逸,禅机锐利,才德出众,表示自己想从他学〞长不死〞之术。苏轼仕路坎坷,绍圣元年(1094)贬官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在这期间了元致书慰问,对苏轼〞三十年功名宝贵,转盼成空〞表示感慨,劝他将过去〞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居士分灯录》卷上) 了元曾入京都,谒曹王(赵頵),曹王将其名上奏朝廷,皇帝赐以高丽所贡磨衲袈裟,苏轼为之写《磨衲赞》一首并撰序记此事,首先记述了元发挥华严圆融思想说此袈裟每一针孔具有无量世界,佛的光明与〞吾君圣德〞广大无边,展转无尽,然后作赞戏之曰:〞匣而藏之,见衲而不见师;衣而不匣,见师而不见衲。惟师与衲,非一非两,眇而视之,虮虱龙象。〞(注10) 龙象比喻高僧大德。此赞以相即圆融思想表示袈裟与了元相即不二,又以〞虮虱龙象〞来戏称虮虱即龙象,俗人凡夫即高僧大德。(注11)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轼之弟,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翌年进门下侍郎。大概就在此后不久,他因故经过金山寺想参谒了元,先寄以偈颂,曰:〞粗沙施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空手远来还要否?更无一物可增添。〞了元即以偈回赠,曰:〞空手持来放下难,三贤十圣聚头看,此般供养能歆享,木马泥牛亦喜欢。〞表示对他不带任何礼物来访也欢迎。了元在寺内接待苏辙过程中,二人或以动作,或以诗偈,互相表达禅机,可见二人的情谊是很深切的。(注12) 王韶(1030-1081),字子纯,江州德安(在今江西)人,第进士,神宗熙宁元年(1102)进京上朝廷《平戎策》,主张要取西夏,必先收复河州(治今宁夏临夏)、湟州(治今青海乐都),为此应当首先降服诸羌,收服吐蕃(唃厮罗)。受到神宗的赏识,任以〞管勾〞(主管)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经略安抚使属官),因功历任知通远军事、知熙州、礼部侍郎、资政殿、观文殿学士、枢密副使等,熙宁十年(1077)以观文殿学士、户部侍郎知洪州,不久落职知鄂州,元丰二年(1079)复知洪州。王韶在征战西北期间战杀羌人很多,甚至纵部下〞杀降羌老弱予以首为功级〞。(《宋史》卷三二八〈王韶传〉) 然而他在晚年出守洪州南昌时,对自己的〞滥杀罚〞感到不安,于是〞留心空宗(按:此指禅宗),祈妙语以澡雪之〞。当时了元恰至此地。王韶便特地请他到上蓝的寺院按禅宗程式说法。了元在拈香致词中毫无顾忌地说:〞此香为杀人不贬眼上将军、立地成佛大居士……〞在场听众一时哗然,然而王韶却〞悠然意消〞。(《禅林僧宝传 • 了元传》) 宋代士大夫信奉佛教,崇奉禅宗的情况是各种各样的。王韶出于忏悔的动机,想借助禅僧的说法来消除罪责,减轻心理压力。 宋代儒者士大夫与禅僧的交往是社会文化界常见的现象,以上仅是其中的一例。正是这种交往,曾对宋代文学、哲学、社会风尚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1) 载《大正藏》卷 49 第 412 页中。 (2) 关于宋朝的佛教剃度受戒制度,请详见《宋会要辑稿 • 道释》诸章。 (3) 关于义天生平及求法,请参考朝鲜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上中编,汉城宝蓬阁 1972 年影印本。另见《佛祖统纪》卷四十六、《禅林僧宝传 • 了元传》。 (4)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及《四部备要》本《东坡七集》前载王宗稷编〈东坡先生年谱〉。 (5) 《东坡续集》卷六载有苏轼与佛印了元的短书九封,其中前三封从内容看像是写于此时。 (6) 唐代越州从谂在越王到寺时 ,不下禅床迎接,而听说越王部下人来,却出门迎接。他解释说:〞老僧这里,下等人来,出三门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古尊宿语录》卷十三) (7) 苏轼有《戏答佛印偈》曰:〞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禅床。〞 (8) 万回,唐代僧,以〞禅异〞著称,时人认为是神僧。参《宋高僧传》卷十八〈万回传〉。 (9) 《东坡集》卷十五亦载此诗。 (10) 《禅林僧宝传 • 了元传》,苏轼文见《东坡集》卷四十〈摩纳赞〉。 (11) 上述了元与苏轼的往来事迹,主要据《禅林僧宝传 • 了元传》,苏轼经历,并参考《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居士分灯录》卷上等。 (12) 南宋晓莹《并卧纪谈》卷下。文中称苏辙为〞苏黄门〞,按秦汉称门下侍郎。据《宋史》卷三三九〈苏辙传〉并参考《续资治通鉴》,他在元佑六年任尚书右丞,第二年进门下侍郎。关于这次访问的情况,可参考苏辙《栾城集》卷十四所载《将游金山寄元长老》、《元老见访留坐具而去,戏作一绝调之》、《元老和示小诗自谓非战之罪,复作一绝并坐具还之》。 二、佛印了元的生平
三、了元与周敦颐
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
(明朱时恩辑《居士分灯录》卷下)
未谈世利眉先皱,才顾云山眼便明。
湖宅近分堤柳色,田斋新占石溪声,
青松已约为禅社,莫遣归时白发生。四、了元与苏轼、苏辙兄弟
五、了元与王韶
注释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