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盏灯,照亮艺术之美
2014/9/8   热度:393
1990年期间,
当台湾社会陶醉于经济奇迹之际,
高科技企业家邱再兴,
却看到台湾人心灵的不足,
更忧心于可以丰富心灵的文化艺术是贫瘠的。
这促使他决定走向推动艺术文化工作之途的最初,
抱持着开阔胸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虽然投入的财力和心力相当大,他仍是无所怨悔,
而且愈做愈欢喜,宁悦而满足。
在公元366年的时候,有位乐僧和尚,四处云游行脚,有一天,来到一处叫三危山的地方,忽然,山上放出闪闪金色的光芒,彷佛有千千万万个佛显现。乐僧和尚心生领悟,于是跪地发愿,要在此开龛造像,使这里成为佛教圣地。倏忽千年,无数不留名的大德,用画笔、用石锥、用生命,一笔一笔表现出佛教的法义、佛菩萨的慈悲;数不尽的高僧在这广衾的沙漠中修行弘法,使佛法永传不绝。
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这些历代大德的奉献,那些尚未听闻佛法的人,才得以经由佛像雕塑,领略佛菩萨慈悲胸怀;透过经变壁画,明白佛教义理;石窟的建起,教人明白布施供养的功德。传法的僧人会死,石刻佛像会倾倒,壁画风采会凋零。然而,可贵的是这些僧人看到了艺术品化俗的力量,当下发了心,即刻去做。
战乱来袭,僧人被迫离去,留下默默无语的石像壁画。千年之后,这些辉煌灿烂的艺术品被后人无意发现,那传法的愿心仍驻留在石像的容颜,篇篇的义理仍靠经变图清楚的传述,一再一再,超越了时空,又接引了后人修学佛法。莫高窟的奇迹不是偶然,是一个愿度众生的誓言,在人间的实现。
历代的高僧大德用艺术教化人心,弘扬佛法;现代美术馆的成立,表面上与佛法的弘扬并无直接的关联,然而邱再兴则发愿致力于艺术文化的推广,他愿以“美”来感化人,进而以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这两者却是同样动人的。 (杨仁惠)
在曾被讥为文化沙漠的台湾,有人说,如果要害一个人破产,就诱劝他去做艺术文化之类的事,诚然,提升艺术文化层次的工程,即使以政府资源来做,要能成绩斐然、长期恒续,也极为不易,遑论以个人之力来挹注推动呢?但邱再兴却选择了这样一条人们眼中困难重重的道路,于1990年成立了“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从此以推动艺术文化工作为职志,长期投注钜资,默默耕耘,点燃一盏文化艺术之灯,照亮贫瘠的台湾心灵。
说台湾心灵贫瘠,或许有损台湾尊严,但扪心自问,我们却无法不深自反省,在经济突飞猛进的那几年,台湾富裕的表象下,人们的生活艺术内涵如何地乏善可陈?物质享受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内在生命一样彷徨无依;而在近一、两年,经济猛然萎缩,许多台湾人生活陷于困顿,精神与心灵更是苦不堪言。
深耕艺文为心灵找到出口
这绝不仅是经济或政治问题,长期以来,台湾人的生命里太缺乏艺术文化的正确教育与实质滋养,更是不容忽视的原因。精神与心灵贫瘠,人们一味追求物欲,观念日愈偏差,一旦丧失物质的追求与享受,很容易也就丧失了生之欢趣,与活下去的力气。
曾经,旅游于欧洲某些国家时,邱再兴发现,那些国家虽不富裕,艺术文化水准却普遍很高,居民即使物质享受不丰,却一样过得快乐。相信不少旅者也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与感慨,但或许想一想,叹口气,回国后就忙别的事情去了;邱再兴却将感慨化为实际行动。1990年代,股市上涨超过万点,“台湾奇迹”封号不胫而走,社会一片荣景,经济战场上人人摩拳擦掌,然而事业有成的邱再兴,却反而放下利益角逐,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究竟能为台湾做些什么?
“台湾充斥着金钱游戏,人们过着空前富裕的生活,然而,当我们停下来自我检视,高度物质化的结果,却未能带来平安、幸福与喜乐,反倒是在纸醉金迷中,孩子们的价值观偏差了,思想行为扭曲了……”。邱再兴不断思索,身为企业家的他,向来经营的是尖端科技电子工业,却肯定深耕艺术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能为现代人的苦闷心灵找到一条出路,同时透过艺术文化工作的教育推动,提升下一代的生活美学,培养真善美的人生观,视野更为宽广,而非一味的向钱看。
“从历史来看,古来多少有钱人,于今谁留名?被后世记忆,影响后世的,反倒是文化人,古圣先贤留下丰富的精神资产,而我们要留给后世什么?”邱再兴回馈社会的心愿,很快就具体成型,在音乐家马水龙建议下成立的基金会,初期以《春秋乐集》每年两次为台湾音乐创作者提供创作发表的舞台。“台湾的音乐在哪里?几乎所有的音乐会都是演奏西洋古典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几乎全盘西化,台湾音乐家的创作却缺乏表现空间……”,邱再兴说,音乐是最纯粹的艺术形式,但不像书籍、绘画般容易传阅,必得演奏出来,人们才能欣赏,《春秋乐集》开办的理念即由此出发,春、秋二季分别提供四十岁以下及四十岁以上的音乐家发表创作的首演。几年下来,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并于1998年获文建会首届文馨特别奖。
“我希望做个传播者,让艺术不再高不可攀,而能立足社区,深入社区。”除了音乐外,邱再兴进一步地创立了“凤甲美术馆”,免费提供艺术展览及欣赏的环境。“我们以展示、座谈、导读等方式,为社区学生、社团及民众,提供良好的欣赏空间,让关怀社区的人,能利用美术馆的设备来推动社区文化发展,成为提升社区精神生活的泉源……”。
虽然定位为社区性质,但凤甲美术馆的软硬件设施、经营专业与用心程度,却显然是超越社区性的。除了展览主题区,提供艺文界个人或团体申请,安排档期展出外,典藏区的收藏设备,运用先端科技的独特设计,“恒温恒湿室”不仅在国内美术馆中相当稀罕,亦足与外国一流美术馆的储存空间并驾齐驱。而今,美术馆正预备扩大规模及空间,将以更完善丰富的内涵分享大众。
至今,凤甲美术馆已举办过二十多档精彩展览,未来更会常设性或不定期举办讲座、课程,让艺术文化工作的推动面向更为多元。
而馆内主要的典藏艺品,从油画、水彩、素描、混合媒材、水墨、书法,到中国刺绣、立体雕塑、台湾文献画等,内容相当多元,包含台湾、大陆、欧美、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创作,而以当代者居多,其中,中国刺绣艺术,无论在台湾或大陆,皆属珍稀精品。
随顺因缘逐步踏实
“那是偶然因缘促成,约莫在天安门事件后不久,中国当局要求刺绣家们渐渐脱离完全由国家供养,刺绣家们只好贩卖作品……”,邱再兴笑称,那些作品都是在毫无经济与时间压力下完成的,所以品质极高,他整批买下,而现在就算再想买,也没有了。寻获至宝,固然欣喜,但若与一流艺术品失之交臂,邱再兴倒也不觉遗憾,一切只是随缘。
“1990年以后,我就决定不再扩大商业性投资,与其累积金钱数字,不如妥当运用财富,帮助社会有更好的发展,如果我的付出,能造就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切的努力就都是值得的……”,决定走向推动艺术文化工作之途的最初,邱再兴就抱持着开阔胸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虽然每年所须挹注的金额超过千万元,他仍是无所怨悔,而且愈做愈欢喜,宁悦而满足。
或许影响所及,邱再兴的儿女,到国外深造时,竟也放下原本所学,转而攻读艺术,然而豁达的父亲却对儿女们表示:“不仅财富、即连艺术品和美术馆等等,都只是暂时的拥有,文化是长远的事,美术馆未来能否维系,一切随顺因缘,尽力而已,不必勉强。”
能做到哪里就是哪里,一步一脚印,邱再兴文化基金会的推动成果,也在逐步踏实的播种、灌溉、耕耘中,成果日愈丰硕。
虽然过程中,小小的挫折难免,但或许因为不忮不求吧?困难也就不再是困难,只是一件件需要面对、解决的事情。邱再兴丝毫不觉推动文化工作的寂寞,也未觉得有无法跨越的困难,只是希望有更多人来欣赏艺术,在艺术的洗礼下,减少功利的观念,使生命更美好。
“这几年接触很多艺术工作者,看到他们对于艺术的努力、辛苦与执着,我时常深受感动,这也是支持我持续下去很重要的一股力量……”,邱再兴露出慈蔼的笑容说:“我愈来愈能够因欣赏别人的成就而更快乐,这算不算是一种内在的成长与收获呢?”
“发愿奉献不难,主要是量力而为,从自己喜欢的方向着手,不求结果,不期望很快有回报,也很难去衡量成功与否……”,邱再兴强调,如果愈多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点亮一盏小小的灯,无数的灯,就能照亮黑暗,使台湾的前景愈来愈光明。虽然自谦没有什么修行,但邱再兴与众分享的心路历程与心得,亦如他的人生理念与行事风格,自在、无私而豁达、美好,步步行来,岂非都能印证在佛法之中?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