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寺礼胜


2014/9/8    热度:296   

明教寺礼胜
  明教寺位于合肥市区淮河路东段,消遥津公园南面的古教驽台上,是国务院确立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驽台是三国古战场的旧址,习称“曹操点将台”。据考证,三国时期,教驽台的位置距古合肥尚有四、五公里,地处古淝河与消遥津水的汇合处,恰是魏吴两军对峙的前沿阵地。曹操派大将张辽于此筑台屯军,北望消遥津,南临古淝河,东瞰飞骑桥,西翼古合肥,“教强驽五百,以御东吴舟师”,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相传为争夺战略要地庐州(今合肥),曹操与孙权曾在这里先后进行过大小战斗十多次,双方使用兵力最多时达十万人以上。其中最激烈的,要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张辽威震消遥津”一役,为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之一。
  降至宋代,合肥城扩建,教驽台与消遥津同时被圈入城内,以后闾里变迁,市廛熙攘,而古教驽台始终巍然屹立,雄峙城东。人们今天所看到的教驽台,面积有3700平方米,周围城砖镶砌,高近五米,外观俨然是一座方形城堡,令人顿生“于今断镞 苔绣,想见严城勒阵云”之感。
  在教驽台上修建寺院,始于公元六世纪南朝萧梁时代。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大发展时期,寺院建设在梁代更是达到极盛,成为风靡全国的“时尚”。有史料表明,当时全国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余人。仅京师一地就有寺院500余所,故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教寺便是当时建寺潮流的产物。寺院初建成时,原名铁佛寺,存世并不长,因战乱频乃,建好不久便荒废了。到唐代大历年间,有人在寺院废址上掘得铁佛一尊,高一丈八尺。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唐懿宗李崔时,“创转关经藏”,始称“明教寺”,沿用至今。唐人吴资曾赋诗云:“曹公教驽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胜迹的历史演变。
  明教寺屡经兴废,至清代咸丰五年全部毁于战火。现存寺院主体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兴建。
  沿宽阔的九狮桥路前行,尽头便是一汪波光潋滟的水池。池上飞架一青石小桥,形如一弯倒挂的新月。桥拱两侧各雕有四只顽皮可爱的小狮子,与桥面正中所突出的一只神态威猛的大狮子合起来,恰是九数,故桥称九狮桥。伫立九狮桥头北望,教驽台威然高耸,近在咫尺,台上明教寺红墙碧瓦,飞檐翘阁,蔚为壮观。经行小桥不远,两只高达五米的白石狮子迎面而来,线条粗犷,意态却十分狰狞,令人望而生畏。传说狮子为百兽之王,狮王一吼,百兽皆俯首贴耳,胆战心惊。故佛教援引“狮子吼”比喻佛祖说法势不可挡,具大威德力。后世的小说家则据此敷演出一种“狮子吼”武功,摄人心魄,威力无穷,令读者神往。
  绕过石狮,沿梯形台阶拾级而上,进得门内,便是明教寺的前殿____天王殿了。
  天王殿迎门而塑的佛像是弥勒佛。旁有对联云:“深妙圆融,笑纳天下事;慈悲大度,乐助世间人。”上匮有“皆大欢喜”四字。传说五代时,浙江奉化有一个叫契此的和尚,常携个布袋在市集上讨东西,讨来即装入袋中,于是人们称其为“布袋和尚”。这位布袋和尚言语疯颠,行为奇特,却常常是要风得风想雨来雨,令人莫测所以然。后来临终时,布袋和尚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呀!于是自此以后,寺庙里便塑起布袋和尚袒胸露乳,喜笑颜开,席地而坐地形像,作为弥勒佛供奉。至于历史上的弥勒,是否就是这样一幅大肚汉模样,则早已失考。根据佛教史,只知弥勒是南天竺(今印度)人,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因成绩优异,被指定为佛祖的继承人,有“未来佛”之称。不过布袋和尚所代表的知足常乐、慈悲为怀、宽容大度的品格,对现实人生还是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的。
  弥勒佛的背后,是一明朝武将装束的英俊青年雕像,一手执杵拄地,一手叉腰,昂首前视,英姿飒爽,这就是佛教的护法神韦陀菩萨。关于弥勒佛和韦陀菩萨,佛教还有这样一则有趣的传说,说是早先弥勒佛和韦陀菩萨并不住在一起,而是各管一个寺院。但因弥勒佛脾气太好,庙里常丢东西,搞得他无法生活;而韦陀菩萨又性情严厉,弄得人不敢亲近,也是日子揭不开锅。后来佛祖体恤弟子难处,给他们重新分工,让他们同住一寺,弥勒佛为人和善,负责接待;韦陀菩萨处事严格,管理纪检。这样一来,寺院就香火鼎盛了。看来,发展佛教事业同样也需要法治德治两手抓!
  既是天王殿,自然少不了四大天王。明教寺的四大天王分列弥勒左右,为木雕彩塑,豹头环眼,浓眉重须,神态刚烈,筋络突出,很有阳刚之气。佛教称四大天王为“护世四天王”,认为天下有四天王护佑,才会太平。中国老百姓则直称其为专管“风调雨顺”之神,因为东方持国天王手执宝剑,剑有“风”(锋);西方广目天王右手琵琶,左手“调”弦;北方多闻天王有宝伞,伞遮“雨”;南方增长天王握青龙,龙曲伏调柔则“顺”。所以对四天王的崇拜,一直很盛,奇幻美丽的传说也不少,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应是北方多闻天王三太子哪吒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穿过天王殿,在卧龙柏委婉低回的枝叶下,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正喷吐着袅袅青烟。绕过香炉,明教寺最雄伟的建筑——大雄宝殿,即现在眼前。
  “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誉称。释迦牟尼本为印度古国的一名太子,但他能放下荣华宝贵的生活,出家修道成佛,并创立佛教,泽被苍生2500年,这份功绩确实非大丈夫所不能为,值得后人敬仰。步入大雄宝殿,只见殿中央的高台上,释迦牟尼佛端坐中央,在他的左边是阿弥陀佛,右边是药师佛。按佛教说法,佛有“三世”之分,横三世为西方、中央、东方;纵三世为过去、现在、未来。明教寺供奉的是横三世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央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中央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即难以忍受之意。佛教认为我们现世界是充满种种痛苦的,所以才有释迦牟尼佛出世来救助我们,所以我们要拜释迦牟尼佛;人活在世上,疾病之苦最常见,药师佛讲过要解除众生身心之苦,所以人们也要拜药师佛;活着人们不愿受苦,死后更不愿受苦,想死后不受苦就要到极乐世界才行,于是此世界的最高首领阿弥陀佛当然更要拜。中国人是讲实惠主义的,信奉“礼多人不怪”,由拜佛亦可见一斑!
  释迦牟尼佛前方两侧还塑有他的两个大弟子:拱手抱拳者为迦叶;双手合十者为阿难。迦叶在佛祖的弟子当中最能吃苦,号称“苦行第一”。佛祖很赞赏他,于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在别人莫名其妙的时候,就把上乘的禅法传给了迦叶,所以迦叶被认为是禅宗西天第一祖。后来事实证明,迦叶确实堪当重任。佛祖去世后,就是这个迦叶召集佛祖的弟子们,把佛祖讲的话结集成书,这样后人才有可能看到佛经。迦叶于此功劳实在不小!阿难是佛祖的堂弟,人年纪轻,长得也漂亮,所以老是碰到美女纠缠,有一次还差点犯了色戒!修行也总提高不了,但后来阿难受迦叶所激,奋发图强,最终还是赶了上来。所以迦叶也喜欢他,就把禅法传给了阿难,使他成为禅宗西天第二祖。阿难的记忆力很好,佛祖讲的话都记得牢,在众多弟子中号称“多闻第一”,迦叶召集写书的时候,好多佛祖的语言都是阿难背诵出来的。
  因为“千佛一面”,佛像又小,所以许多到明教寺参观的人往往忽视大殿里的这五尊塑像。然而,最不显眼的却往往是最具有价值的。这五尊像是名副其实的明教寺镇寺之宝,是难得的明代文物。关于文物的来历,《江淮文史》上曾以专文《北京请佛记》刊载过。内容以市宗教干部三上北京请佛为线索,引出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关注、中央有关部委的批示、北京文物部门的难舍等诸多情节,最终以五尊塑像胜利落户明教寺为结束,曲折动人,倍历艰辛。难怪自此以后,北京文物部门再也未放一件文物出京!
  大雄宝殿正中佛像的背后是观音菩萨的塑像。南海碧波汹涌,观音手执杨柳净瓶,赤足独立鳌头,神情泰然自若,突出反映了观音菩萨深入人间,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慈悲品格。所以观音自古就深受大众敬仰,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之说。
  大雄宝殿内东西两壁,还塑有佛教十八罗汉。有的慈眉低垂,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屈膝箕踞,有的拈珠托钵,有的降龙伏虎,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明教寺大雄宝殿内的楹联也颇有可观之处。名家所书,字体功力老到不讲,内涵也发人幽思。其中一副为安徽省诗词学会会长、书法家刘夜峰老先生所书,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岂可以不了了之。”此联蕴有深刻的佛教哲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国内众多寺院所引用。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