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香古寺——豫西名刹菩提寺游记
2014/9/8   热度:228
杏花香古寺——豫西名刹菩提寺游记
位于河南省镇平县老庄乡境内的杏花山麓的菩提寺,是河南省八大旅游胜地之一。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历经宋、明两代重修,清康熙二十年,又扩寺宇二百余间,寺院占地面积约为两万平方米。该寺依山傍水,建有钟楼、鼓楼、二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院落四进,屋宇古朴,气势雄伟。山门前百余石阶拾级而上,两人合围的三棵银杏树参天矗立。两廊下五百罗汉或喜、或乐、或怒、或悲,令人叹绝。手挠树干,树叶抖动的痒痒树,遇雪即化的融雪树,敲击发出金属铮铮之声的石碑,彭公祠前,脚踏则蛙鸣,神奇莫测。老虎洞内,溶岩根雕,栩栩如生,难辨真伪。菩提寺被河南省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寺院。
——《河南省镇平县志》
出河南省镇平县城东北15公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杏花山,山上种满杏树,每年阳春三月,山杏花开,香溢十里;暮春时节,落花缤纷,如铺锦绣,游人踏花寻幽,别具情趣。循着曲曲山径,一座古寺掩映在花木丛中,这便是兴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的菩提寺。
寺内建筑群依山势分布,自山门至藏经楼,四进大院和两侧僧房,布局严谨,参差错落,深藏于茂林修竹之中。寺院曾大修过三次,现有少数碑文和寺房88间。大雄宝殿里,精工细雕的释迦牟尼佛像、药师佛像,接引阿弥陀佛像和观音菩萨像,栩栩如生,慈严端肃。二殿右侧的钟楼上,悬挂着明嘉靖年间的古钟,重千余斤,用木棍敲之,周围三十里以内的农家均可听到这宏亮之音。更有趣的是寺内有一块清代匠人锻造的石铜碑,只要用手敲击它,任何部位都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来。
钟楼前面的3棵千年白果树,均粗有三围,高九丈许,一雄两雌,至今仍开花结果。每年8月果实挂满枝头,形如银玲串珠。那大雄宝殿左侧的明代白玉兰,每年5月含苞,日开夜落,芳香怡人,能持续两个多月。寺院内外遍植南国北疆之珍奇树种,如油棕、芙蓉、菩提、枇杷及高大古老的银杏、松柏,使整个寺院幽静肃穆,真可谓之“深山藏古寺”、“禅房花木深”、“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
菩提寺内珍藏“三宝”,一为融雪石,有二尺见方,洁白如玉,三九严寒鹅毛大雪纷飞,雪落此石,瞬间融化,真乃神奇之物。二为贝叶经,相传此为唐高僧西天取回的真经,该经目前全国仅存二套,一套保存于古都洛阳白马寺,一套保存于此。贝叶经全卷266页,卷长49厘米,宽5厘米,封面封底为檀木制作,每页周围烫金防护,不皱折不变形,上写印度佛教古梵文,极为珍贵,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予以保护。三为石铜碑,此碑石质,高5尺余,宽2尺,厚约6寸,用器物轻击之,则发出铜钟之声,嗡嗡作响,娓娓动听。游人入寺都要以器击之,聆听为快。大殿东侧百米处还有一处长2米、宽约1米的地方,被人称为“金蛤蟆”地,用脚跺之可闻蛙声,且音质逼真,凡游人到此均争相寻觅跺之,以探索其中奥秘。
大雄宝殿前后各有一棵桂花树,是清代栽植的,为南阳盆地最大年龄之花树,八月仲秋开放,丹桂飘香,香气四溢。寺院内外的莘荑树、换香树、花叶树和白玉兰树上,全爬满了串串青灰色如拇指大小的椭圆形的果子。僧人告诉我:“那是记路草”。相传,西汉末年,青黄不接,王莽捉拿刘秀,刘秀骑马奔至此处,饥饿难忍,恰巧这块地方有一块豌豆地,结出了嫩嫩的豌豆角。刘秀赶快下马,采了一大把,边骑边吃。他把豌豆吃完,就顺手把豌豆抛在路旁的树枝上。谁知第二年,这些树上都结出了带壳的青果子。当地人说,这是刘秀行路留下的记号,所以就叫它“记路草”。传说不可信,但记路草可能是一种植物寄生的自然现象。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