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2014/9/8   热度:540
天人合一
作者:听列诺布仁波切
在所有教宗对佛教的引述里,都只有与佛教里一部分的小乘佛法相关;当他论及天主及天主天人合一时,即使只是小乘,也显示出他的不熟悉。就算小乘不使用“天主上帝”这个字眼,但经任何解脱而进入宁静祥和者,即是天主上帝。当天人合一发生时,是没必要去组合某些东西,好像两人结婚成为夫妻似地。
教宗比较佛教徒之从世界中出离与基督徒之与天主天人合一——拿一方教义之出离与另一方教义之天人合一相比较,是很不寻常的。无论如何,关于出离,若教宗对世界有执着,那崇拜的作用是什么?依于佛教,如果人与佛陀天人合一,娑婆世界便不存在。如果人与天主上帝人合一,而天主上帝又是上善殊胜的,那么人就是与一位上善圣者合而为一,也就是说,不是与一个凡夫俗子结合;如果教宗仍是待在物质化的世界中,看来紧抓著凡俗二元之习气而要与上善殊胜的天主合而为一,是不太可能的。教宗论及他个人的天主,像是个有情众生,对世界有如许多的贪恋执着;然而,如果维持误解地区分世俗与上善圣者之间的距离,无论多么努力地祈祷,都不可能接近天主上帝。
天人合一是成为独一无二的唯一,而唯一即一切诸佛之本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一只自始来于两角动物之家的生物,是不可能成为独角兽的。一个二元观点会将现象与果报区分成迷惑染污,但绝不可能变成智慧的唯一。但就如一只独角兽出生时即为一个单角——唯一的概念,也就是相信佛性的种子能够在究竟唯一的果报里繁荣开展,亦即是佛陀之果位。天人合一会来临,因种子是唯一。
我对教宗在佛教的章节中论及圣十字若望用语的了解是:如果人不人世界中出离,便不能与天主上帝天人合一。教宗引述圣十字若望的美丽诗篇,但很奇怪地,若跟随教宗的说法即会有“以这样的方式,任何事都无法发生”的结论。据教宗所言,若与不可见之天主上帝天人合一,就会失去凡俗的世界,且:
人在世界中与天主上帝相遇,因此他不须要走入这样一个绝对的出离……。
根据教宗所说,如同他言及佛教徒所为,人应该要圆满改善自己与世界——这也是天主上帝交给人的工作;但若没有太多的出离,又该如何呢?以教宗的说法,则与发展人类及世界相违背。
无论如何,圣十字若望说:
为了到达你并不享有的地方,你必须去你不享有的地方。
对我而言,这个意思是:为了到达凡俗意念不享有的地方;人必须去凡俗众生所不知道之上善圣者的国度,也就是上善圣者之不可思议的次第。对我而言,他指明去何处,而要人到那儿去。
圣十字若望说:
为了到达一个你不知道的地方,你必须去你不知道的地方。
我可以想像,到达不知道的地方,是归因于凡俗众生不知道的,也就是上帝不可思议的国度。去你不知道的地方,这样的说法,圣十字若望是告诉跟随者走入这不可思议的地方。对我而言,他是指明去何处,而要人到那儿去。
圣十若望说:
为了进入一个你并不拥有的地方,你必须去你现在一无所有的地方。
指引并要求人必须去不可思议的国度,即人尚未觉知之处。对我而言,他是指明去何处,而要人到那儿去。
如同前面所讨论的,教宗说佛教徒的解脱为:“与我们一起到外在的真实,就必须要破除这束缚。”
无论如何,如果圣十字若望说:
在此,从世界中出离之意图,乃为自己与世界之外的结合。
从世界中出离又立刻变得没关系了,看来它只对基督徒而言是被认可的,而非佛教徒;且它忽然对教宗而言是正面的——如果它是就基督徒来说,正如教宗所言,它不是涅盘,而只是一个个人的天主上帝。
与祂天人合一,非仅来自于净化,且来自于爱。
与佛陀天人合一,也是自于净化与爱,佛陀的字面意义为:不仅是一切迷惑染污的净化,也是一切证悟本质的成就,包括了对一切众生广大无边之慈悲不可测量的爱——佛陀即是爱的具体化身。
用比较基督教之爱和与天主上帝的天人合一以反驳小乘的出离,是不合适的。也许因为这是以教宗所赞赏的基督教观点所完成的。看来爱是毋须放弃任何东西,但却又被黏附著,像某种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制造越多的依恋执着,引来越多的痛苦。在佛教里,爱并不是像一个婚后的蜜月旅行。当众生变成上善圣者后,他们是由娑婆世界的厌倦而出离,而这离的发生是因为意念净化升华之故;当意念超越后,它便有更大的力量,以非凡之爱的能量,真正地帮助有情众生。
依于金刚的教法,天人合一是成就证悟的主要修行。究竟上的绝对天人合一是与佛陀完全一样的。在佛教里,天人合一是非物质具体化的,且为无二无别,是在不可触摸的微妙呈现与伟大空性之智慧的天人合一里,证悟是无二无别之天人合一的状态。佛教徒相信,不仅是人类,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与佛陀天人合一的潜力。大乘佛教的目标,是以广大无边的慈悲,导引一切存在众生到达这样的天人合一。
将佛教徒的出离与圣十字若望的出离相比较,教宗说到圣十字若望:
不要认定这出离本身是一种终结目的。
这显示出对佛教的又一个误解,因为出离本身在佛教里从未被认为是一种终结目的。
教宗引述大公会议中的Gaudium et Spes 2,说这世界是:
天命的,依于非凡之神圣计画,被转化而达到它的圆满成就。
他也写道:
世界的造物者天主上帝之真理,与救世主基督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动力,启发一个正面的创造态度,以及提供一个持续的原动力,为它的转化与完美圆满成就而努力。
如果世界该转化,而我们该为完美圆满之成就做一番努力,这听起来满有希望的——也许人被允许超越凡俗的真实。但因教宗写道:“人在世界中与上帝相遇”,这听起来像是他毕竟是要停留在世界中的;又因教宗写下:“人不需要这样一个究竟上绝对的出离”,出离乃被批判了。无论如何,如果圣十字若望从外在的世界中出离,那小乘至少是圣十字若望的亲密朋友——他的诗篇很有佛教的味道。圣十字若望想要与一位个人的天主上帝天人合一,而小乘的修行者想要成就一个个人的涅盘,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天主上帝与佛陀的名称不同罢了。
教宗对佛教大部分的批评可以推论归纳为:佛教有一个负面的态度,而基督教有一个正面的态度。但他用的是一个非常松散的辩论形式来证明此一论点,一再地以此证明强调他支持基督教的观点,却也能同时应用在佛教上;同样地,他用以挑剔佛教观点的内容也应用在基督教上,而一点儿也没影响到佛教。凡与佛教有关的同样话题,他都会扭曲为负面的;而凡与基督教有关的同样话题,他也会转移为正面的——他似乎是因成见太深而著了迷,一点也没注意到它的不合逻辑。我只能当做它是无二元对立之智慧意念的特质,超越依于任何理论或逻辑之上,因此对于教宗,我感到非常地关心与乐观。
如果人想要经由祈祷文和禅定与上帝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人会变得自然地从这外在的世界中出离;而这出离是一个更深远之天人合一的象徵,比维系对世界的依恋执着更能够圆满成就。即使对别人而言,看来仍有千千万万的众生普遍地留存于外在世界中,一切的内外世界之相将消逝于天人合一的次第状态中。事实上,这个世界能消逝,不仅是经由修行,也在意念经由智慧的开展而解放了凡俗现象时,也由于会引起政治动机的宗教间冲突与战争的严重派系狂热之死亡瓦解时。如果教宗比较由宗教战争引起的疼痛、伤害、痛苦与死亡,和小乘修行者减少依恋执着凡俗真实的成果之痛苦止息,他会认为何者较为正确呢?
教宗总是要关照这个世界,告诉人不可以从世界中出离,世界中的美善来自于天主上帝。如果他认为这美善来自于天主上帝,一定是来自于物质化的层次。一想到与教堂有关的战争中,天主教的跟随者成千上万地死亡,看来不仅只有物质化的美善会来临;若解释成上帝的惩罚,可能会更符合逻辑,因为这些跟随者藉由对上帝的信念而打斗、杀戮,并引发战争。想像上帝会背叛他的跟随者——向一个活生生的上帝祈祷,又立刻地被祂惩罚——是不太可能的,不是吗?我相信美善来自于上帝,意即因于有情众生之业果,当美善降临来自于他们的信念时,他们便有能力接收。同样地,美善来自于佛陀,端赖有情众生的行为、他们因果业报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误解或了解。释迦牟尼佛教曾对祂的跟随者说,他们必须对佛陀有信念,便因正面因缘聚合之条件的力量而使美善降临。即便如此,亦非由佛陀或上帝所造,败坏也能来自于有情众生的没有信念;同时,上帝之美善降临与否端赖上帝的跟随者自己,或者他们是否有错误的解释——上帝的加持祝福是必要的,美善即因此而降临。
教宗暗示美善来自于天主上帝,但永远不可能来自于佛陀。无论如何,教宗若能阅读佛教的相关典籍,从而熟悉佛陀的教法,即能得知佛教教导人累积功德资粮——也就是美善——不仅只为这短暂的今生,而是一直到成就完全圆满证悟之次第为止。
与佛陀天人合一,并非意指任何像是与一个上帝——必须是上帝自己——有人必须向祂祈祷,然后他们就必须以一个拥抱来结合的事情。天人合一应是超越拉近或接近的,拉近可以说成是走在证悟之道上,不仅仅是停留在接近而从不结合,而是越来越接近、越来越靠近;当证悟成就时,就不再有拉近。接近之意即为二元分别见尚存,因为还有两样东西在彼此地关联著;它是一个实质上的、全然地结合,而非仅是某人坐在上帝的旁边,乃为二元习气完全地净化,在全然成为不可思议之佛陀的纯净神圣次第里。在大乘的概念里,藉由功德的累积,人先试图净化负面与二元之相,并扩展无二别智慧之相。这也就是说越来越靠近佛陀,直到纯然地与佛陀安住在无二别智慧之相的无二别智慧意念里;只有佛陀自己才能了知,没有任何其他人知道到底是唯一还是非唯一。据教宗所言,好像在一个天主上帝与人类之间的结合里,个别身分的认定仍尚留存,而非超越它。如教宗所说:
在每天的生活范围里,人的全部生命是“共同依附存在”的“你”和“我”之一,而且也是在绝对与固定的范围里:“我”和“你”。
对佛教徒而言,在绝对的范围里是没有区别的。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无论上帝的本质称为什么,它该是无法形容的、不可思议的、不具形质的智慧;直至到达唯一的次第以前,人必须祈祷、崇敬、种善根并禅定。但是,若上帝要永远地与人分离,则人必须分别地向祂祈祷吗?这并非有负面的意味,只是人若改变而逐渐接近上帝,那么祈祷的人便能成为与上帝一样而无分别。这是绝对真实无谬的天人合一,意思是,根据佛教的传统,没有“我”,也没有“你”;当“我”并非主观地留下来时,“你”也就不会客观地留下来。如果人只说佛教没有一个上帝,由于根据我所了解的教宗用词,上帝永远该是上帝,而祈祷的人该永远只是在祈祷,他们又如何能够结合呢?他们也许能接近,但却不能够合而为一。如果人有这样的分别见,不论人如何祈祷也不能够接近上帝,他们会像两座高山似地保持分离。
有此一说:
那儿一座高山,这儿一座高山,他们看见彼此,但他们从不连接在一起。
教宗引述大公会议中纪录:
当主耶稣基督向天父祈祷,因此“他们合而为一”(《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七章二十二节),祂在我们面前放置新的视野,不受人性理由约束,而指明一个类似与天主上帝之子民合而为一,和真理与仁慈之天父圣子合而为一的范例。
我想,既然耶稣是天主上帝之子,则耶稣与天主上帝便已不可分;虽然耶稣为帮助其他形式存在的众生而以表面的形式出现,但其灵性仍无分别。我真的不了解教宗是如何看待耶稣之祈祷的,难道他认为耶稣仍在祈祷与上帝合而为一,或仍旧在等待吗?既然耶稣为帮助其他众生而生为人身,以指示他人该做些什么,以便能与上帝合而为一,教宗难道不认为这也许是善巧方便之意?佛教徒相信,无论在上帝圣者中的人性本质是什么,都是一个帮助人类表象里之智慧本质的化身。耶稣不是一个凡夫俗子,因为祂是上帝之子,或是一个上帝的化身,而上帝是不可思议之智慧的次第,是超越感受与认知的。
依于踏入证悟之道上的观点,在成为真正的佛陀以前,佛教徒祈祷与修行,以便与佛陀合而为一;依于圆满成就佛陀之果位的观点,经由祈祷文与禅定,修行者成为佛陀,乃成就神圣天人合一之果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