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殿合一的佛寺建筑新趋势


2014/9/8    热度:332   

塔殿合一的佛寺建筑新趋势
  ●陈清香
  佛教诞生于印度,释迦世尊在未成道前,六年苦行生涯中,并无固定修行处所。悟道后大转法轮,弟子云集追随,长者须达于舍卫城外为佛筑祇洹精舍,迦兰陀皈依佛后,在王舍城旁为佛立竹林精舍(这是佛教建筑的滥觞),其后世尊涅槃,信徒起塔供奉其身骨(舍利),始有佛塔的建筑。在佛灭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建筑发展出供僧侣作息禅观的毗诃罗(Vihara),供僧侣或信徒礼拜佛塔的支提堂(Chaitya hall),以及供奉佛陀舍利的窣堵波(Stupa佛塔)等三大类型。这三大类型之中,前二者人们可以出入居住,窣堵波只可供信众绕塔,且在户外。
  窣堵波的基本型式,是由基座、覆钵体、塔刹三部分组成。最初建的无塔刹,覆钵体十分硕大,其后随时代演变而逐渐改小覆钵体,基层加高,塔刹也加高加长,且增添平台、露盘、相轮或伞盖等饰物。外观呈圆形或正方形,下宽上窄,整体而言,前后左右都是对称的。
  窣堵波的建筑格局,入华之后就与汉地的木造高层建筑相结合,形成楼阁塔的式样,也有仅添若干汉式的檐角、斗拱等建筑语汇而形成密檐塔。至于传入西藏地区的佛塔,其覆钵部分制成钟形,基坛成须弥座式,约十三世纪左右流入汉地,被称为喇嘛塔。
  两千年以来,佛塔的建筑,不管是能攀登的楼阁塔、密檐塔,或实心的喇嘛塔,只能供奉往生者的骨灰舍利,活人是不得居住其中的。
  寺原为古代官署名,秦有大理寺、鸿胪寺。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负佛经至中国,朝廷在鸿胪寺接待,并在洛阳之西建白马寺,从此寺便成为僧侣弘法、修行所在地的代名词。中土的佛寺,受儒家思想及宫殿建筑式样的影响,大雄宝殿是寺院中必具的主要殿宇。殿内供奉庄严的释迦世尊等诸佛菩萨像,人们在像前举行隆重的法会,大和尚也在大殿讲经说法。因此,大雄宝殿有时兼具讲堂、戒坛、禅堂、礼拜堂等诸项功能,直接继承原始佛教建筑中支提堂的作用。支提堂最初是供奉佛塔,后期才演变成在塔上雕像,塔像结合成为信众的礼拜对象。
  数千年来,中土受固有道教或阴阳家思想影响,人们总认为佛塔是往生者的居所,活人忌讳远离,尤其汉地佛教徒习惯礼拜佛像而非佛塔,对于佛塔是纪念意义大于礼拜意义。因此人们不将佛殿建成佛塔的式样,人们也很少在塔内举行大型的法会,或在塔内讲经宣教。但是这种千年以来在汉地流行的禁忌,却在宝岛的佛教法师的创意和愿心下打破了。
  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常精进学佛会和慧炬佛学会参访团一行六十六人,在夜幕低垂中造访位于南投县集集镇广明里的镇国寺,巡礼佛陀舍利世界和平塔,并在塔内礼佛、打坐、作晚课,离去时又绕塔三匝,听职事法师一面敲钟,一面伴随著悠扬的钟声唱念敲钟偈,声调低回在耳,久久不去。翌晨,天未亮大众便又聚集塔内做早课,听法师开示,深觉法缘殊胜。
  这座位于台湾心脏地带的镇国寺,其开山广心法师,于参访佛国圣地时,发觉泰、缅、斯里兰卡诸国人民对佛塔的虔敬礼拜,而台湾四百年来佛教虽盛,却无人启建佛塔。法师忧心台湾社会的奢靡颓废,基于净化人心的慈悲本怀,因而发心建塔。经过十余年的募化,蒙陈金革、陈瑞贤居士父子捐献土地,十方大德资助,终于一九九八年落成。
  当进入塔内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笈多式结跏趺坐的释迦佛端坐正中的莲花座上(见封面),高凸的肉髻,波浪形的头纹,宽而厚重的通肩式袍服裹在身上,呈现犍陀罗式和秣菟罗式的混合韵味,将印度式的佛像美发挥到极致。佛陀的光背是北魏式样,有莲花纹、化佛纹和火焰纹三层式样。莲花座由下方须弥座支撑,须弥座前及左右各有高浮雕,正前是佛说法图,左侧是佛诞图,刻绘摩耶夫人梦白象入胎(插图一)。右侧是佛涅槃图,释尊世缘已尽,以横卧姿态示现涅槃(插图二)。整个须弥座,充分表现了释迦世尊四相说法的意涵,是回归佛陀本怀的原始思想。
  在外观上,这座塔呈现是接近原始印度覆钵为主体的窣堵波式样(见封底),塔高五○点七米,主体建筑呈半圆球形,球体开四门,立八根圆柱围成回廊,正门口左右两侧有阶梯可达回廊顶上的平台,平台沿著塔身相绕,外有汉白玉围栏。塔身四周刻铸五方佛,并装设一○八个铜制转经轮,方便绕塔时转动,此是沿用藏传佛塔的方式,助行者念诵经文。
  半圆球体之顶上为塔刹,刹体是方形围栏,上置承露盘,盘上有莲花仰开,花瓣加十三层相轮,象征十三天,塔刹顶上为圆形的铜铸宝盖。佛陀真身舍利、七宝甘露、三藏经典,皆供奉于此塔刹内。此种造型是沿用藏传佛塔中常见的喇嘛塔。
  镇国寺佛塔的四周尚有观音、地藏、普贤、文殊四大菩萨塑像,并有高四公尺的四臂观音铜像及十八罗汉像。塔门前亦有韦陀尊者、伽蓝尊者,一如一般台湾佛寺所供奉者。
  从佛教艺术的观点而言,此塔颠覆了传统佛塔的单一功能,它既是原始印度的窣堵波,供奉往昔圣哲的遗骨舍利,同时也兼具印度支提堂、中土大雄宝殿的功能。于半圆球体内诵经礼佛,声音在等距离中又回到原点,唱诵经文时可以省力,并听到自己的回音。打坐时,因处于偌大的高广空间内,犹如置身苍穹之间,深觉自身的渺小而容易得定。因其融合了塔与殿的特征,在外型上是塔,且沿袭了原始佛塔和藏式佛塔的所有要件;但在使用的空间上,它却是殿堂、大雄宝殿,可以礼佛、参禅打坐,可以讲经说法,更可以举行升座仪典或剃度受戒法会,均十分庄严隆重,即使数百人聚会其间,一点也不感到促迫狭窄,真有《维摩诘经》所描述的无边空间感。
  就近年来台湾佛教建筑的趋势而言,平面图呈圆形的已有多件,新竹峨眉的十方禅堂,首开摘除传统汉式屋顶的先例,令人眼睛一亮。佛陀舍利世界和平塔,更进而设计了塔殿合一的造型,将塔供奉舍利的功能转置在塔顶,将喇嘛塔实心的覆钵体充分利用,免除了占用空间大而无当的缺点。
  就所供的佛像而言,大殿主尊高三十六尺,是台湾雕塑名家黄映浦的精心作品,四周的四大菩萨是国内塑佛高手谢毓文的杰作,以本土艺术家的巧手,恭塑这代表当代的佛菩萨庄严宝相,意义非凡。
  这座启建于一九九八年的宝塔,是广心法师的愿心凝聚而成。是为消弭干戈,化解仇恨,祈求和平而建的。在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中,集集镇虽位处震央,附近的屋舍、庙宇悉数震垮,唯独此宝塔能屹立山头,稳如泰山。人们看到四周地壳破裂,宝塔却能安然无恙,莫不惊叹为奇迹,咸认是修建佛塔的功德威神所感召。
  虽然塔的外型回归原始印度佛塔原型,也接近喇嘛塔的式样,主尊释迦佛溯源至笈多时代,但广心法师推广修行的法门却是净土,特别尊崇善导大师的教化,专念阿弥陀佛,以接引十方信众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为归趣。从法师对参访大众所作的开示,可知其悲心愿力既广且深,发人深省。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