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志(2)
2014/9/8   热度:479
极印和尚:祖籍湖北枣阳。好读书,能文章,淡泊自甘,有古高士风,幼年脱俗,落发于尘公座下,苦行超卓,寒暑一衲,无得失之心,绝是非之念。居阿兰若,履不蹈俗。创建茅庵,叠石为坝,开辟田地数十亩,躬耕助道,行业清苦,读金刚经,兼修止观,复怜贫苦。每逢穷人登山采樵,人数不拘多寡,师皆煮山芋饷之一饱,至今山下父老,无不景仰厚德。师生于嘉庆十五年,宣统二年殁,享寿一百零六,临终告弟子曰:“三界无安,生死煎逼,万事无常,顷刻多变。三皇五帝,难留白骨,五霸七雄,无一免者。有为皆苦,无为为乐,早求自度,慎勿造诸恶业,如蚕吐丝,自萦自缚,似蛾赴灯,自取焚杀。”又曰:“佛言,持金刚经者,感肉身不坏,吾一生受持般若,死后汝可验之。”言讫,含笑入寂,门人依教装缸,殡置廊下,越三年启盖视之,果见皮肉不腐,亦无尸臭之气,遂装金置供殿右,后毁于文革。
(评近世各国,皆有防腐存尸之法,或使尸不为空气所腐化,或用香料殓尸,葬入密封不通空气之冢,或将死尸缠以布帛,殓以石灰,葬以不通空气之冢,此如腌肉干无异。或将溶液注射入死者之静脉中,或将尸浸入药水液中,种种令尸不坏,此皆人力所为,何足为奇,大非出世圣贤,戒定薰修,所得之肉身不朽,鱼目岂可混珠哉)。
赞曰:大哉吾祖,道高北斗,讽般若经,趣菩提路。昏散皆尽,头陀抖擞,享寿百六,真身不朽。
极如禅师:字法一,亦枣阳之文士也。少勤学问,气宇不凡,既长,出语成文,过目能记。因念无幻,干十九岁即投云台寺,依了尘公剃染,执勤三载,初不惮劳。具戒后,潜心禅业,孜孜弗懈,为了生死,千山万水参访明师,后至吴越,参赤山、法忍二位名德,始悟明心地。后任高旻寺首座数年。太平天国乱后,江南古刹,荡然一空,师到南京狮子岭兴复道场,海内衲子禅客,闻名云集,每升坐说法,千众围绕,师雄辩纵横,听者无不悦服,化渡无量。晚年徙居上海徐家汇安国寺,道风大振,修定之士,接踵而至者,风起云涌,与北京极妙、达法禅师同时,分化南北,故有“南法北达”之称。师于民国十八年示寂,寿八旬有四,著有《禅宗语录》行世。
赞曰:懿欤壹公,有古高风,千山访道,遍参祥翁。发明心地,大宏性宗,踞狮子座,衲僧云涌。敷演妙谛,辩才纵横,著书垂世,广度众蒙。先显圣教,一代哲雄,敬赞数语,聊表微衷。
极念和尚:俗姓何,鄂之应山人,性朴盾,寡言笑,弱冠来山出家,躬耕助道,不务外缘,苦志禅那,十易寒暑。一日晏坐松间,身心忽空,闻伐木声有悟,自犹未决,遂南游金山、高昊等刹,求证于诸大禅师,既蒙印可,寻还本山,居清水寺,涵养圣胎,迹不出山。时养一犬,一日为豹子吃去,师知豹子居处,寻至岩下,对其责曰:“汝将吾看门犬吃掉,汝当为吾看门”。豹子低首俯耳,如输理然,次日黎明开门,见豹果卧于门外,自是朝去暮至,以为常度,师享寿九十,无病而卒。
融慧和尚:江西广丰之富人也,其父因避太平天国之乱,徙居洛都。幼攻儒典,长而厌世,一天斋中读书,忽睹风飘落花,乃凄然叹曰:“万事无常,好景非久。”遂辞亲云游,踏遍名山大川,以访师匠,后至北京无量寺,依妙公剃度,为遵师嘱,还山礼祖。因见白去有林青水秀,遂与八访沟深处,叠石为墙,茨茅为居,蓬蒿弥望,藤萝碍足,蛇虺出没,人迹鲜至,人不堪其忧,而师淡然自了乐。如是八历寒暑,终成妙定。每一静坐,旬日乃起,有人问法,语如泉涌,随州缙坤魏某 ,慕名请主十方寺,坚辞弗往,后于保安寺无疾而卒。
融智和尚:字普照,幼失恃,复多病,行年十五,随母来山,投茅庵极印公出家,受戒归元,既于南方参学数载,后还山创东禅寺,日间载松种竹,晚则课佛行道,至今弥岭亘谷之青松翠竹,皆系师手植造。殁后弟子收骨,葬于莲花峰下。
融典和尚:皖之宿松人,有懿行厚德,于同治乙亥,诣清水寺,投极念公祝发,为求圣道,遍谒宗匠名流,深究般若,朝夕砥砺,咨决心要。后被请到枣阳广和寨,创普乐寺,法嗣兴繁,深得地方赞仰。
通良和尚:桐柏韩氏,天性仁慈,志乐清虚,少随父兄耕读,十九岁因县试落弟,遂有出尘志,父慰以奋志学问,来年定能中考,师曰:“人生如梦,世事虚伪,吾观富贵功名,大似镜花水月,可睹而不可执。”遂辞亲至云台寺落发。时太平之乱初平,师睹云台殿宇荒凉,法事零落,即抱中兴之志,遂剪荆辟路,铺石为级,大兴土木,筑建梵宇,扩增殿堂,为数七层,并请月霞法师讲楞严经,凡寺内肃规统众,传戒度僧,荷薪担米,一身任之,从不辞劳,师有厚德,出语谦和,虽孩提之童,必待之以礼,恒以戒律自严,誓不卧居士之席,有事下山,必带蒲团,竟夜危坐不眠,若非三昧深造,何能臻此?师中兴太白顶,功绩居多,至今山中子孙对此一代高僧,无不瞻仰凭吊,怀念不忘。师既道行超世,座下高足十八,其中直性、直义、直达、直悟四人,尤为一时名贤。师于民国二十九年秋示寂,门人奉骨建塔于东塔园。
赞曰:伟哉此老,天性慈仁,早觉世幻,放弃功名。中兴云台,福裨后昆,昏散皆离,深入禅定。德浓行高,不逊古人,堪为世范,垂耀千春。
通藏和尚:不明姓氏籍贯,幼父母双逝,投南阳玄妙观为道,道人待之虐,复至观音寺,依融春公出家。春公殁后,师恪守其业,建寺宇不下二十余间,拟将寺扩大,遂酷行节约,并募众姓正拟动工,而值世乱遂止。
通宝和尚:出家于桂泉寺,学问渊博,教理深邃,恒为地方文士器重,亦常与其诗歌往还,为一方所宗。
通信和尚:未详贯籍氏里,少年事军旅,后看破红尘,出家于桃花洞,苦心修行,五蕴皆空,曾一度重兴普化寺。
通道和尚:字德浩,豫南召人,清之秀才也。为人清心寡欲,志高清远,初任教多年,后出家于虎山朝阳寺。既登戒品,往返南北,遍参知识,未满三载,宗说兼通,先于界牌口开创留云兰若,复任上海留云寺方丈,法传临济四十五世。是时白马寺,除清凉台外,其余殿堂,皆毁兵火,荒凉已甚,众僧四散,仅二三老残居之,致使游民地痞混亦于内,YIN秽舞酒,污秽伽蓝。时戴季陶概此衰颓,于民国二十一年特至沪迎师来洛,委以重任,请师重修,而师未负众望,兢兢其业,遂建天王殿、大佛殿、云水堂、客堂、祖堂、禅堂、斋堂、钟鼓楼等,复铸铜钟宝鼎,极立清规,塑佛像,讲法华,宏大乘,总务其劳,历十余载,面貌一新。至今白马寺为海内外人士仰望之中心,其伟功巨德,非师而谁乎!师于慈善事业,亦为尽力,时值抗日,战乱频作,民不遑居,何暇事耕,弄得民不聊生,哀鸿满道,师开仓粮,赈济贫乏,诚为清末第一高僧。民国三十二年示寂,洛阳男女,无不哀泣,墓于寺东荣校院内。
赞曰:德浩道公,佛界伟人,飞锡洛阳,振兴祖庭。乘愿再来,萨陀化身,登大宝座,讲法华经。慈心乐施,极恤灾民,为人天师,作苦海津。享寿耄耋,超凡入圣,典型末法,万世流馨。
直性禅师:字真空,豫唐县王岗人,年二十六,觉世无常,遂托妻子于其弟,落发云台,依通良公剃染,三载执劳,不惮形苦,昼担米采樵,夜挑灯阅经。太白顶峰高无水,必下西塔园取,往返数里,艰难异常,师于老山门外,凿井数丈,遂得清泉,众僧饮用,皆赖于此。一日担米回山,中途腹饥,一步难前,采吃山栗果一饱,才挨至寺中,又因担供菜路滑,打一供碗,良公呵责,一掌击下,五指印现,师悉能忍受。后为大事未明,亲近极念老人,居清水寺龙风岩仙人洞,单身独影,藏修七年,其岩路罕人踪,林藏野兽,师淡泊自甘,安贫乐道。复又居艾家湾兰若数载,谢绝诸缘,苦志修禅,卒明心地,复至云台寺闭关三载,精勤备至,出关时人见其被褥折叠如故,并尘质落满,始知三年从未倒卧。后为龙天推出,赴五台山建立法幢,后还保安寺凤凰台建普同大塔,又赴山东济南慧居寺,天津居士林,北京居士林等地宏法。师道德清高,致感东北蕲云鹏、翟文轩、盛严苹等名宦归依,后受蕲云鹏等之请,移居北京弥勒院,海内禅客,闻名而至者如云飞雾涌,不日即成丛林,与金山、高旻对峙,时有“南有高旻、金山、北有弥勒禅院”之说,师与五二年春,端坐入定十四日而寂,享寿八十,荼毗后,得红白舍利百二十余粒,塔于刺沟竹林。
赞曰:大德出世兮,龙象之兴,操节孤高兮,道志凌云。龙岩藏修兮,萧然风清,禅关净掩兮,寂照灵真;仙洞独坐兮,松鹤为邻,道德垂范兮,典型古今;宏化南北兮,为世所钦,名宦皈依兮,座拥群英。
直悟和尚:唐县梁氏,年二十一即厌尘求道,投云台寺,依良公出家,未久父母逼归,强以婚礼,逾夜而逃,复至师所,圆具毗尼,恐父再来纠缠,即辞师南迈,游吴越之诸大名刹,熟练经忏水陆佛事,晚年还山,住东禅寺,恒修焰口施食偷伽之行。五六年冬月某日,师危坐于炉边取暖,手杵火钳,无疾而终,有僧送米至见,师危坐,呼之不应,始知已死,复探其炉灶冰冷,不知坐脱几日矣。
直汉和尚:燃半指供佛,故人以九个半称之。民国年间,驻归元寺,历任首座数十年,后于本寺示寂。
直义和尚:字大愿,乃随州十方寺之长老也。弱令读诸经史,于文藻书法颇有造诣,亦于云台从良公剃度,三载服劳,未离左右,良公殁后,即 远迈印度朝佛圣迹,后怀念祖国。回到黄山天都峰下,结茅而居,终天松风水月,萧闲怡怀,修习止观,寸阴不弃,所以终成德业,能裨后学。后受见禅和尚之荐,莅随主持十方寺,自接之后,即创寺宇、立清规,办法会、开讲筵、传戒法,孜孜矻矻数十载为一日,终得十方寺扩改为十方丛林,普结云水衲子之缘。民国三十一年,师为避日寇之乱,率诸弟子移居环潭,安养精舍,现微疴,安祥坐脱,发葬之日,由随县孙慕风为首,率僧俗人等数百人,护送灵龛至曹王庙火化,门人收骨,还太白顶东塔院建塔。
直秀和尚:出家住观音寺,专精道业,影不离山,生计寒苦,不募世缘,常赖一柄锄头觅生涯, 亦山中之僧宝也。
直妙和尚:未详姓氏,初落发于太白顶清水寺,为人心存仁厚,志慕清修,颇有德望。后为参学,移锡九华翠峰,尔时普照、月霞二位法师,于此创办华严道场,讲华严经,师为听经,遂讨一饭头单住焉。时高僧云集,学者千指,每遇饭少,师必克已让人,如是数载,未以为苦。人有告曰:“汝即慈悲,何不开一道场。”师曰:“余后若有寸地粒米,愿与四众共之。”既而经毕,遂爱六亩田之幽静,乃结茅为居,种芋为食,芋不足,采野菜助之,日则荷锄开山,夜则席地危坐,精修禅观,清苦万状。每至千山积雪,严寒彻骨,衲衣疏薄,不可御寒之夜,必感两虎来庵,卧于具傍,天晓隐去,索以为恒。因师有此嘉德,故得诸护法大力相助,而师与贤弟子辈,亦复勤苦经营。未几,渐而殿宇叠起,禅室连云,松竹团露,桂梅吐香,清胜庄严之概,冠盖后山诸寺。寺宇既成,命曰心安,果践前言,定为四众道场,终日率领缁白二众,坐香办道,并延通机法师,讲楞严经,教规并重,盛极一时。后越数载,自知命终时至,以院事嘱弟子而寂,世寿僧腊,均无可考,唯灵塔一区,峙于寺左,此清末年间事也。
赞曰:伟哉妙公,末代高贤,克已奉人,为听华严。清溪为饮,野蔬为餐,残衲不温,与虎同眠。创心安寺,心血耗尽,云集四众,同修宗门。师虽入寂,道范犹存,日光月华,山绿水清。
直辉和尚:唐县大方庄人,有文墨、善书法,于桂泉寺依通长老披剃。师兼通教理,曾于尖峰讲弥陀经。师一生专修净土,手不释珠,念佛声至为悲凄,临终无大病苦,使人以黄纸铺地,作黄金地观而逝。
直勤和尚:亦出家于桂泉寺,事师实公,并任住持,性勤劳,且朴俭。蓄积资财,拟改建大殿,事未成,不幸罹难,如今侨居海外之如修法师,即其高足弟子也。
直妙和尚:居随州长庆寺,有学行,能诗赋,且精书法山水,恒为地方文士所称赞之。
直如和尚:任归元寺首座之职,后因日寇轰炸,还山住合河藏经殿,常以莲花经诱导一方,日本投降后,复还归元寺,越年圆寂。
直达和尚:通经史、工书法,亦因中日战乱回山,桐柏缙绅唐共山因爱其文品,出重金于下刘湾买山,建构精庐,请师居之养道,亦便互以诗歌往来。
传西和尚:出家于云台寺,礼真空禅师为师,守戒律,务正修,闭关三载,任云台寺监院有年,建新补旧,颇类良公之为人,曾一度重兴太白顶云台寺。
传杰和尚:泌阳人,中年依云台寺真空性公剃染,居清凉寺,禅诵为业,不务名利,终天蒲团静坐,若忘世间然,于民国三十二年坐脱,火化时其骨凝然不散。
传恒和尚:字如常,唐县籍,少年厌世,每向二亲要求出家,总被责骂,甫至十九,父母强以婚配,师当夜潜逃,一举千里,游学江南,后任杭州西湖玉泉寺方丈,颇有声望。
传定和尚:有文墨,尚清谈,任海会寺方丈,解放后还清水寺买牛躬耕,以备斋供。
传觉和尚:亦云台寺空公后裔也,于民间二十五年驻归元寺,禅定摄心,二六弗懈,于一日傍晚,屹立楼上,手扶栏杆化去。同住僧以进晚餐呼之不应,急登楼观之,始知身冷气绝,死去久矣。嗟呼!若非深修禅定,具三昧力,于此生死关头,何能如是自在,世人不信佛家,有了生脱死之事,愚哉悲夫。
老德和尚:字传实,住平氏金山寺,生性憨愚,小便不知避人,饮食不知饥饿,行路直前,不掉头、不旁观,行迹乖异,令人难测,每天募化村落,为妇童所戏,夜则礼拜韦陀,竟宵不眠,每拜佛头必磕地作声,碰得额部隆起,如是数十年,不间寒暑。五四年冬月卧病,拒进医药,每日即问何是腊月八,人皆以实答之,一直问至腊月八这天,德即索水沐浴换衣,端坐念佛而终。
传戒和尚:唐县白丘人,出家于清水寺,秉戒于九莲庵,于金山禅堂学禅三载,复至南京江蒲狮子岭,参学极如法一禅师。一公殁,复归山依止性老,累被棒喝,获益非浅,后性老飞锡北地,师为报法乳之恩,复追随至弥勒院,侍奉左右,并任堂主之职。解放后禅堂停香,才回山结茅开荒,率徒力耕,培植药材,亲役医务。
传清法师:住崇山寺,善绘花卉,且工书法,并唱念教理,维持茅庵,竭尽精力,后于海会寺圆寂。
传贵和尚:住金山高昊禅堂有年,略餐禅味,后因避战乱,还山至桃花洞,住桃源庵,精修禅观,寝食不遑,昼夜无怠,数度寒暑。解放后,移居河湾,日事生产,夜用功夫,后于野菜沟兰若示寂。
如海法师:随州人,十四岁失怙,随母至云台寺,依性老披剃,后居龙潭寺,修行梵业,操行清高,种芋充饥,补衲遮寒,禅诵之暇,带诸弟子荷锄栽松,厥后宏法武汉,其事迹未及详考。
传应和尚:泌阳人,于桃花洞出家,为人谦和慈祥,每见山林学道之士,必优礼有加,任桃花洞监院,恒于东崖罗汉洞内礼妙法莲花经,足不出户,以求自度。
海墨法师:字大黑,谷名方心斋,世为南阳富室,为人言谈敏捷,辞论清雅。幼攻儒典,长居黄浦军校,并日本士官学校留洋,曾任国民党三十军副官,并军参谋。初不信佛,曾以军官势力,拆毁南阳某寺,改建学校,后于友人家隔雨,斋中寂寞,信手取楞严经阅之,忽领奥旨,始悔前非,即出重金,又将某寺修复,命名还原寺。自是爱佛经如爱至宝,不论行军驻扎,恒以经典自随。更加当时社会,正处军阀混战局面,师感人生惨淡,遂蒙官学道之志,越年军中染病,告假回宛休养,病痊之后,即辞其妻妾曰:“人生驹隙,犹若长梦,富贵荣华,未可常保,老病死衰,频侵交逼,且愿陷身苦渊,永堕世网,吾有薄地千亩,足赡尔等一生所需,孝养祖母,幸无异志”。言毕,即投清凉寺,礼传杰公出家。民国二十五年,住七尖峰、灵台寺,衣跣足,终日随众,服砍伐担耕之役,毫无富室官僚习气,且感已身如脱笼之鸟,今飞到深山闲林,乐何如之,愿任此劳,磨炼身心,筑已道志。次年,祖母逝,返宛安葬,更构草庵于墓傍,讽诵大乘经章,守孝三载,超度祖妣。民国三十年秋,枣阳宝林寺传戒,万事皆备,忽来部队,号房驻扎,方丈说之无效,师往见军长黄某,部队才得撤出寺院,众僧欢喜,安演毗尼。秉戒后,即接法于传定和尚,任海会寺住持,再还南阳创办念佛莲社。民国三十年夏,师徒步洛阳,听德浩道公讲法华经,复至北京谒见真空老人,参问法要。解放后,于五O年赴枣阳、随州等地宏法,五一年太白顶荒凉已久,师一身居之,食野菜,酌清流,弃名利,安心孤峰,举止潇洒,澹泊为怀,日修禅定,晚放瑜伽,早课楞严咒,必念七遍,惨谈经营,数易寒暑。五二年,师主持海会寺法会,印恭方得添列门墙,归依座下。五三年受桐柏佛界人士之请,被推为佛教代表。五四年奔赴北京请回真空老人灵骨,于刺沟建塔,且亲自督工。五五年受净严法师之请,赴洛阳、开封等处讲经,接被省统战部丁秘书之邀,驻锡白马寺,九载之中,宏法利物,肩荷大业,始终如一。六四年,移居宜阳灵山寺,自知桑榆已迫,乃谢绝诸缘,于寺后造土窖一所,号大黑窟,于内精修,功夫深造,大得受用,曾两度感佛放光,预示往生之期,六八年九月二十三日现微疴而逝,享寿七十二岁。
赞曰:海墨师尊, 夙具慧根,弃官古宛,遁迹白云。海会接法,宝林秉戒,创白莲社,生灵仰赖。为仁为孝,克证圣道,奔走豫鄂,弘法演教。徙居灵山,定水深湛,感佛放光,神栖九莲。
海贵和尚:唐县籍,于云台寺依传西公出家,任顶上监院三十余年,维持祖庭道场,从不告劳。一九四七年,顶上云台寺因土匪之扰,师领大众移居山下老虎河,此时青年僧四散他去,而师仍照顾一干老弱,不忍离开。是时生计艰苦,师开荒躬耕,甘苦与共,患难弗离,一至集劳成疾,抱病而卒。
海广和尚:唐县李姓,出身商贾,弱冠弃家求道,亦从传杰公剃染。出家后志慕宗乘,入七尖峰黄龙潭深谷中,独居兰若,与世绝交,名利灰冷,参修禅道,颇有心得。后居清凉寺,虽老弗懈,民国二十八年秋,于河湾卧龙寺示寂,火化收得舍利数十粒,五色灿目。
赞曰:弃尘累,觉世幻;为圣道,隐深山;楼兰若,参妙玄。舍利光辉灿目,留得万古为传。
海光和尚:字性道,俗姓孙,湖北枣阳人。幼年弃俗,于云台寺依师祖直悟公披剃。受戒后,即知有生死事大,于是遍游名山,寻师叩道,即而来,居随州真武庙,掩关六载,终日蒲团,专事参究,期满出关,须发披体,爪长数寸,证明六载之中,未杂用心也。是时日寇占领随州各地,而安居、环潭一带,虽未受陷,且常遭侵掠。师会武术,善步履,每于日寂将欲出发,师必不辞艰险,于黑夜奔往各地,警告群众逃乱,后日寇发觉,累欲害师,师遂弃寺远遁深山。日本投降,大乱甫平,安居长寺传戒,师任坛上教授。戒毕,因慕缅甸大金塔,乃携瓢笠西行,历终南过峨嵋登鸡足,茧足二万余里,始抵缅甸,虔礼大金塔七昼夜。后于洞缪地方,居一破庙,名观音寺,深得缅民与侨胞之助,终将破寺修得堂舍重叠,房屋连亘,嘉木掩牖,芳草迎阶,殿内所奉圣像,尽是玉宝,中国僧人去朝塔者往来皆憩于此,常住六下余众,广结云水之缘,师住寿七十二岁,茶毗时,散发异香,并收得红色舍利一枚,遂建塔焉。
赞曰:楚北枣阳,秀毓灵钟,代有觉人,悟世苦空。出家掩关,勤修禅功,朝塔来缅,中外汇通。戊亥之岁,住持洞缪,修葺古寺,侨众蒙庥。寿越古稀,功圆德周,舍利光瑞,万世永流。
印辉大师:字体明,唐县白丘人,乃海广公之高足也。初于北京弥勒院,参学真空老人,尔时,七尖峰、灵台寺久无人居,一片萧条,师南归发心居之,募化诸方,竭尽精力,将寺宇修缮一新。复至抗日战争,遍地烽火,城市之云水僧众,避乱来山者,人数涌集,达六十余人,斋粮极困,师艰苦维持之,虽处困境,而弘法办道之心,未尝稍懈,每日率众上殿,过堂、坐香、出坡,并延至晦法师讲弥陀经,宏扬净土,更有淡华、圆体二禅师,来自北京,与云水僧等,不乐群居,各与尖峰崖谷之中,有结草庵,有栖寒岩,此诸僧食用之需,皆师一人荷担。后因土匪之闹,移居于海会寺,目睹海会殿宇失修,更抱兴复宏愿,奈时当劫运,未届昌期,愿志未果,而忽尔圆寂。
传虚和尚:字如色,俗名王云霄,河南内乡县人,一九O八年冬月十七日诞生。幼读儒书,稍长即从军入伍,曾任国民党部队中尉连长。未久双亲见背,遂感人生无常,而萌出家之念,即至枣阳宝林寺,礼直乘长老为师,农禅之余,即参阅教典,尤对楞严颇有心得。受戒于随州常庆寺,出堂后道心勃发,专参“清净本源,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话头,废寝忘食。一日身心俱寂,大地光皎,夜中无灯,能隔壁见物,即至环潭,。参问于海法和尚,海以念佛开导之,自是禅境不复再现。即而南北云游参学已毕,还来白云结茅静养,先后曾住桂泉寺、桃花洞、小太阳池等处,至七四年开象鼻岭,创西持精舍,决志净土,求生安养,至一九八O年以来,前后被选为全国四届佛协代表、河南省首届佛协常务理事、桐柏首届佛会长。一九八三年,任水帘寺主持,师此时衰老已极,终天强托病体领众僧,搞生产,营建设,立清规,讲法要,兢兢业业,苦心操持,略无倦色。不幸于八六年春,身患绝症贲门癌,百医无效,病中仍亲持教务,筹措建设事宜,两腿虽颤抖不堪,昼夜肃立佛前礼净土忏,乃至课佛阅经,亦未尝间断。至八七年六月,虽不食者,有二十余日,仍能正念现前,随呼吸念佛,于十二日下午六时在大众念佛志中庄严圆寂,寿八旬。师一生谦和仁慈,苦行俭朴,正直无私,虚怀兼纳,举止洒落,勤学好道,虽有徒众,不以师道自居,事必以身亲理,食必与众同味。凡送往生,必躬垒化窑,负薪举火。其说法乐说无碍,诲人不倦,其风峻节,若风寒之松柏,师于白云山之佛法,实有再之功,诚为末代罕见之高僧也。
赞曰:贤哉虚公,内乡诞生,随州披剃,云山潜踪。卓卓苦行,清清高风,自度度他,净土为宗。聿修厥德,戒律精严,如莲在水,一尘弗染。三资已备,五蕴早空,娑婆缘,不邦莲红。四众云集,花幡围绕,敬撰斯文,聊申哀悼。
寂乾和尚,寂如和尚,了安和尚,了顺和尚,了严和尚,极广和尚,极显和尚,极纯和尚,极来和尚,极乐和尚,融峰和尚,融慈和尚,融庆和尚,融首和尚,融光10和尚,通念和尚,通达和尚,通定和尚,通觉和尚,通彻和尚,直普和尚,直乘和尚,直明和尚,直道和尚,直亮和尚,传山和尚,传尚和尚,传两瑞和尚,传量和尚,传智和尚,如意和尚, 如慧和尚, 传济和尚,海参和尚,海灵和尚,海光和尚。以上诸师,早离本山,有云游海外,有住锡他方,其事迹虽有不详,然皆坚持梵行端正为人,堪为世范,有功于教,今谨 芳名志之,如有漏,后当续补入,务求充实。<回目录>
十一 劫运志
一九四七年春三月,有匪首贺家义,率其党百余,盘居太白顶云台寺,匪以负险自固,致使绀宇琳宫,忽成盗薮。随州扬甫生,带领县兵登山剿匪,四面围而攻之,匪仍以有险可守,啸集如故,越数日,始因乏粮,乃于黑夜潜由千尺崖逸去。匪退之后杨甫生带兵入寺,即借汗僧通匪之名义,施抢掠之手段,竟将云台寺所有之珍贵法器,以及马喝奈祖之千佛袈裟,金钩玉环等等,荡然一空。
一九四八年正月,禄始解放,地方秩序,混乱尤甚,有山南新城韩定珍,带领一干地痞充土八路,复至太白顶云台寺、保安寺、桃花洞等诸处,竟行抄掠,且驱逼僧尼离寺,自此僧侣四散,殿宇荒墟,乱石堆途,荒草蔓蔓,一任猿鹤之居,虎豹为巢矣。<回目录>
十二 外护志
据保安碑文所载,大清咸丰二年五月十八日,邑人陈正发与熊庭祯二人,因念太白顶云台寺、保安寺、清静兰若,诸师戒德可仰,缺乏助道之资,二人同共发民,愿将祖遗坐落苇子扒村与杨林沟两处,所有屋宇山场,以及水旱田地林木等,一并施与二寺管制, 发佃收租,永做香火之资,恐后无凭,特勒石为证。
大清光绪元年,温家湾盛氏,施山场千亩,创云宝寺,复虑山深谷远,募化为艰,特将放马场水旱田地百亩以并布施,永为香火斋供之资。
民国初年,上海留云寺长老德浩法师,飞锡回山,于界牌口,虎山之麓,鹅头峰下,择地创寺,恒为土匪搔扰,难以施工,时恭之先父盛彩臣先生,亦适于此地办团防局,且与法师素有旧交,盛公为护法故,每夕派枪支到寺护持,暮至朝返,日以为常,直待寺宇告竣而止。
据白云宗谱所载,桃花洞、观音寺、平安寺等处,皆因山高奇寒,稻麦不收,生计维艰,皆有功德檀越,或施田亩,或施钱财,或施盆米,所惜施者姓名已湮没不彰,而所施田产,或为豪右并吞,或为学校侵占,或为奸僧盗卖。<回目录>
编写白云山志跋
白云一山,诸岩争秀,群峰入云,危崖悬石,险自天设,离奇古怪,吞吐异状,千岗重叠,难尽指数,其间长松婆娑,修篁掩映,好鸟翔集,名花竞发,青林栖藏灵禽,碧潭潜隐神物,飞泉喷白玉之珠,崇峦腾紫色之霞。更兼兰若星错,梵呗之声时闻,深林密布,樵歌之音未断。是以高隐韬光,古仙留踪,而其幽赏之胜,他山莫及。夙有写志之思,然自审学谫,未敢率尔操觚。八四年夏,余与传虚上人,纳凉于梅溪之畔,席石谈心,上人即以编辑是书为劝,余曰“恭山居二十余年,与世隔绝,唯泉石之好,已入膏肓,烟霞之癖,早成痼疾,所学荒疏,白首无知,深恐拙笔不文,难尽山水之致,仅召续貂之诮。”上人曰:“佛弟子不涉名利,唯以利物为怀,纵被诮,复何愧乎。”复各地修志之风传来,上人复劝,于是顿忘固陋,握笔构思,先纪山水从物,次述文艺建筑,并命以美名,加以点缀,庶几白云胜概,收备一册,以便无暇登山之士,可不动寸步,坐探山水,弗用跋涉,卧游云林,是为跋。
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八日兰若沙门释印恭书。
附:太白顶白云山保安寺祖堂宗派法、号派各三十二字。
法派:
端圆常寂,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演心空。
性观普照,道显祖风,真智本觉,达法明宗。
号派:
华慧海云,德法普浩,真如性体,清静妙道。
性含宝月,朗然洁皎,灵山一脉,古今光耀。
附文士题咏
水帘洞
(唐)杨载
石林求路转聱牙,来访香严大士家。
雨过门前生薤叶,风行陇上落松花。
悬崖滴水鸣金声,激涧泉流走玉沙。
欲适山林去城市,久知寂寞胜芳华。
水帘洞
(清知县)翁运标
野步赶山峰,去去寻幽讨。
为言水帘洞,盘涡入折道。
轰雷追罅鸣,飞色如素缟。
蹑磴石齿齿,藓滑为谁扫。
百尺下晶帘,清光无昏晓。
石床暑亦秋,列尘倾怀抱。
感此道心生,极目入青杳。
应有赤松游,相从问黄老。
水帘洞次韵
(清邓州牧)蒋光祖
客居耽奇迹,选胜穷追讨。
悬洞著山腰,垂帘珠百道。
目眩殒天花,声寒思玉缟 。
自非旷世怀,对此迹欲扫。
凛冽列夏冬,喧虺并昏晓。
我曾记其实,神异恍在抱。
再诵高人作,清机入冥杳。
技痒复效颦,挥洒娱长老。
水帘洞看飞练
吕杨勋
崚嶒石壁喷天波,洞口潺湲响佩珂。
澈底清摇银汉影,浮空光湛白云窝。
冰绡泣吐鲛人泪,雪练抛从织女梭。
晴霁常惊风雨至,泛槎搔首奈如何。
水帘洞
(方柏)桑云
古洞何年凿翠微,陡悬瀑布挂仙扉。
嵌空玉宇翻多宝,倒泻银河缀小玑。
两行贝纹岚未卷,月临鲛影露将曦。
岂因玉女凌波倦,欲借流苏障夕晖。
步前韵
(邑令)王京
禅谷潜踪见性微,重岩数丈启仙扉。
推尘远下连天幕,种玉空抛万斛玑。
新月悬勾映竹静,晴风吹雨溅阳曦。
清阳午到寒生袂,又睹钟灵近岳晖。
游水帘洞
阙名
万点飞泉下白云,似垂帘处望疑真。
若将此水为霖雨, 更胜长垂隔冰尘。
水帘洞
李衮
水帘洞口草斓斑,尘树褰英野兴间。
已有杯拌临怪石,更闻钟鼓发空山。
游云不系天边影,流水堪清世外颜。
潭底痴龙休稳卧,醉来骑尔夜深还。
水晶玉帘
(清)杨三杰
何年悬挂此山头,冰玉帘拢万壑秋。
树色远从千尺落,岚光横界数条浮。
惟将巧手工如缕,为泻银河映一钩。
古今无人高束起,不妨洗耳听清流。
水帘洞
(清县教谕)张士端
雪浪飞来万仞峰,千年古洞四时封。
挟风带雨连天碧,隔断红尘几万重。
洞天连水水连天,帘幕高从云外悬。
看去浑如珠灿灿,听来疑是雨绵绵。
花香缭绕随风渡,燕羽轻盈带浪穿。
岂有高人眠夜月,不须此外问神仙。
前题
(黄生)杨师虞
古洞谽牙磴道通,瀑布十丈与帘同。
半天响落横矶雨,拂地清含空谷风。
怪石蹲形犀作证,飞仙栖性玉为拢。
匡庐雁宕分奇谲,翘首汭谬思化工。
题水帘洞
(明)王鲲
万古风云洞,千年雨露天。
红尘飞不到,高挂水晶帘。
游水帘洞
(广陵 )毛大椿
结伴灵幽消溽暑,于今两度听奔雷。
银河千尺垂悬练,秀壁平分湿翠苔。
醉倒冰壶能点菜,啸传金谷好添杯。
仙俦欲谢蓬莱主,白云吐珠句早裁。
游水帘洞
(山阴)沉宗煌
何日天工造化成,隆耸千嶂串珠倾。
攀罗结伴披云雨,憩石同看拂水晶。
辟谷咸传栖汉杰,采芝争欲度浮生。
解愁不必追三峡,数饮琼浆俗虑清。
题水帘
阙名
半山垂下水晶帘,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古无人能卷得,月钩空挂碧云边。
看水帘洞归途口占
蒋熙彦
一曲嶙峋满洞天,夕阳返照翠微妍。
樵歌牧唱归村落,竹韵松声绾客鞯。
心迹恍疑蓬岛外,梦魂常傍玉帘前。
山僧此别无他约,寒时黎花再问禅。
游水帘洞咏瀑布
李南晖
高涌珠玑出蕊宫,练飞雪溅半浇空。
从龙信可为苍雨,口气全疑作白虹。
自有清凉开别界,那容炎暑贮当胸。
君看源头活水发,六月寒生满地风。
对 联
(知县)李士模
檐前珠幕晴飞雨,洞里石床暑亦秋。
绝壁参天,飞来瀑布,银涛雪浪。
排空直下,淅沥洞口,势若垂帘。
(载桐柏县志)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