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齐时代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一
2014/9/8   热度:172
萧齐时代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一 南朝的萧齐时代(479—502),前后七主,其中四人是皇帝,两人称王,一人称侯,一共只有24年,是南方宋、齐、梁、陈四朝中时间最短的一个朝代。齐代皇室萧氏家族都信奉佛教,支持佛教事业。所以在齐朝短短的24年中,佛教还是比较兴盛的。 注释:
方 之
据唐代法琳所撰《辩正论》卷三载萧齐皇室奉佛的情况大致如下:
齐高帝(479—482)萧道成“手写《法华》,口诵《般若》”,每逢四月初八(佛诞节),他就铸造金(佛)像;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他就供僧300人。他还修建了两座佛寺,一名陟屺寺,一名正观寺。齐武帝(483—493)萧赜,修建了招贤寺和游玄寺,召集义学僧人和译师300人共论佛法。
齐明帝(491—198)萧鸾,写一切经,造千金像(佛像),口诵《般若》,常转《法华》,造归依寺,召习禅僧,身持六斋①,务修十善。在齐代的四位皇帝中,有三位对佛教如此虔诚,足见齐代的佛教兴盛不是偶然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皇室成员萧子良(460—497),他是齐武帝的次子,被封为竟陵王,官高禄厚,他不仅奉佛,而且是一位儒释兼通的学者。唐代道宣的《大唐内典录》和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均载他著有《净住子》20卷,并编著有其他一些与佛教有关的书籍20部253卷。法琳著《辩正论》卷三称赞他说:“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博览《六经》②,游心七籍③,世称笔海,时号儒宗。回向桑门④,尊崇释典,讲《成实论》,诵《法华经》,著《净住子》二十余卷。国俸之资,悉营功德。”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一提到齐代的佛教,萧子良是必须提到的人物。
在齐代,僧界还人才辈出。慧皎的《梁高僧传》为齐代高僧立传的有51人,其中译经1人(齐代译经不止1人,见下文)、义解17人、神异3人、习禅4人、明律5人、亡身2人、诵经7人、兴福3人、经师5人、唱导5人。这些人,无疑在齐代佛教界都是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
齐代的译经,据唐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卷六载有沙门7人,所译经、律,总共一十二部三十三卷。译人和经、律名称简述如下:
(1)沙门昙摩伽陀耶舍,华言法生称,中印度人,于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三年(481)在广州朝廷寺译出《无量义经》一卷。
(2)沙门摩诃乘,西域人,栖心妙道,立志弘通,于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483—493)在广州译出《五百本生经》和《他毗利律》各一卷。
(3)沙门僧伽跋陀罗,华言众贤,西域人,怀道放旷,化惠无穷,于齐武帝时译出《善见律毗婆沙》十八卷,其中有记载佛涅槃的《众圣点记》。
(4)沙门达摩摩提,华言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随方启喻,于齐武帝永明八年(490)在杨都(今江苏南京)瓦官寺为当时僧正释法献译出《妙法莲花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和《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各一卷。
(5)沙门求那毗地,华言德进,中印度人,于齐高帝建元初年(479)来华,住江淮毗耶离寺,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译出《百喻经》四卷、《十二因缘经》一卷和《须达经》一卷。
(6)释昙景,不知何许人也(因姓释,肯定是中国人),齐时译出《摩诃摩耶经》一卷和《未曾有因缘经》二卷,译于何年何帝不详。
(7)释法华,不知何许人也,于齐永元年间(499—501)诵出《腹中女听经》一卷。此为第五译,似与《无垢贤女经》为同本异译。
以上为萧齐时代译经的情况。由于齐朝只有24年,故译经不多。佛法的兴衰,不能只以译经多少来判断。寺院和僧尼的人数也是体现佛教兴衰的重要标志。据唐法琳《辩正论》卷三载齐有寺院2015座,僧尼32500人,与前朝刘宋时代相比较,僧尼人数虽略有减少,但寺院却多出102座。所以齐代的佛教,还是在向前发展的。
①身持六斋,意为一个月内吃六天素食,即农历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和三十日。此等斋日,出自《大般若经》卷十四和《四天王经》。
②六经是儒家的六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乐》。③七籍:刘宋时(有说齐时)王俭将图书分为七类,故称七籍。这七类是经籍、诸子、文翰、军事、阴阳、术艺、图谱。
④桑门即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名称。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