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彩画的韵味—中国建筑彩画文化内涵


2014/9/8    热度:432   

建筑彩画的韵味—中国建筑彩画文化内涵
  来源:北京文博 作者:杨红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于木构表面涂绘的色彩装饰画。雕梁和画栋就是指建筑装饰,但是南方偏重于雕梁,木梁上整个雕绘戏文、图案等。北方侧重于画栋,在木构表面用颜色涂绘彩画作为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
  彩画的实际作用,一是装饰建筑,二是保护木构。明清两代在施绘彩画时,先在木构表面涂上厚厚一层以猪血、面粉、桐油、砖粉等材料组合的一种如混凝土一样的保护壳,专业术语称为地仗,它既保护了木构,又装饰了木构,二者是相辅相承的。
  彩画是伴随着古建筑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文献记录看,早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发展成一定规模。它是建筑装饰艺术,同属实用美术范畴,是绘画艺术的分支,它与建筑装饰壁画、雕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一、多种矿物质颜料的发现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是促使中国建筑彩画发展的基础  
  促使中国建筑彩画发展的基础是:1施涂彩画的颜料不断丰富,是建筑彩画由简单到复杂,由比较粗犷到比较精细的物质基础。2绘画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彩画的发展。就彩画纹式特征看,它有几个来源:(1)中国固有的华夏民族的传统纹式概念,如龙、凤、寿、饕餮纹。(2)外来文化的影响,如:随着佛教传入,把古印度及相邻国度的绘画技法自然带进来,并很快与中国自己本民族的绘画技法融合。还有清代,西方郎世宁、王致诚等画师们将西方的光影画法带入了中国,影响了一部分彩画匠人,如:故宫宁寿宫花园的玉粹轩彩画出现了开光“洋山水”,用中国画“三远”的构图法则,和西方的明、暗、光影、色彩相结合,使物象既具质感、立体感,又富有笔墨韵味。(3)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如:宝珠吉祥草彩画就是满、蒙游牧民族的文化与汉中原地区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了这些条件,才促使彩画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犷到精细的不断发展。
  
  地仗是木构表面的涂饰保护层,早期木构表面是基本上不施涂地仗,就是用水胶、油或漆调成绘画颜料直接涂在木构上,它也起到了保护木构的作用。后来,人们把桐油、淀粉、砖粉、麻布、面粉混合起来,在木构表面裹成一层厚厚的保护壳,俗称“披麻挂灰”。为什么产生厚地仗?这是因为在明以前,中国古建筑的房梁尤其大体量的构件,如梁、枋、柱都是用一整根木头加固而成。发展到明后期以后,逐渐就变成由若干较小的木件拼攒成后再用铁箍加固起来。这是因为长期采伐树木过量,再采伐困难了。其次,科技发展了,用若干小木头拼成柱子也可以。油饰地仗正是在明代后期大量的出现了,用小木件拼成粗大的建筑构件的情况下,构件表面很不平整,只有利用油灰筑成表面完整成形、光滑的保护壳,彩才好绘,所以,客观上带来油饰地仗的发展。
  
  唐以前中国彩画以暖调子为主,宋以后逐渐过渡到以冷调子为主,它反映的是可用于施涂彩画的各种颜料的不断丰富。为什么早期彩画是暖调子?因为当时在极其落后的生产工艺下,获取石青、石绿、金箔这几种主要材料还是相当困难的,而极易获得土红色、土黄色、白色、黑色,于是装饰彩画所用颜色总体色调自然是暖调子的。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宋代以后可用于建筑彩画的石青色、石绿色、白色,特别是装饰性较强的金箔工艺不断丰富,使彩画可用的颜料选择性多了,在当时,人们审美的喜好认为冷调子的彩画效果要比暖调子好,于是冷调子变成宋以后彩画的基本色调。
  用金叶子装饰古建筑,效果显得更富丽了。但在早期,金产量有限,生产金箔还是相当困难的。到了清代以后,金的产量较前代充裕了,加工金箔的工艺提高了,获得金箔可能性大了,才出现了清代建筑在彩画方面金箔比例越来越大,呈现“金碧辉煌”的效果。这种装饰效果,主要反映在清代官式建筑上。清代中期后,西方工业化带来西洋颜料快速发展,大量出口我国,彩画在颜料上更为丰富。中国传统颜料(花青、腾黄、红土子、烟子、石青、石绿、银珠)、西洋颜料(巴黎绿、鸡牌绿)两种颜料并存,促使彩画朝着金碧辉煌、五颜六色发展。
  二、北方彩画比南方丰富的原因
  1从地理学上说,由于气候原因,中国版图上,南北方温差很大,南方四季如春,常年一片青绿。北方漫长的冬天,树、植物、花草枯萎了,一片枯黄。正因为地理上的差异,就形成南方彩画少,北方彩画多。南北建筑彩画变化大,东西建筑彩画变化小。
  
  2从文化背景上说,南北方文化素养存在差异。南方文人多,读书人多,他们追求颜色不炽烈、色彩不鲜艳,于是就把建筑装饰转向了建筑雕饰:砖雕、木雕、石雕。即便有了彩画,象苏州地方彩画、浙江彩画,颜色一般比北方彩画要淡雅的多,纹式也纤细的多,不是那种大红、大绿、龙、凤纹样。大都以各种编织的锦纹、写生的花鸟为主的装饰。 
  
  3建筑彩画的文化圈。从现在建筑彩画存在的实际状况看,第一个圈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官式彩画圈,力求华丽、庄重、等级严明。第二个圈是历史上的吴越圈(围绕着太湖周围),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北半部、安徽南半部。就其彩画总的纹饰特征说,纹饰纤细,颜色淡雅,与建筑是和谐一致的。第三个圈是中原圈(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彩画介乎官式和华东吴越圈子之间的共性的圈子,彩画比较活泼。第四个圈是四川、贵州、云南圈,相对来说,该文化圈彩画数量比华东更丰富一些。这个地区彩画特点,除了汉族的文化特点外,还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常用纹饰融合在一起。第五个圈是广东文化圈(潮汕地区),彩画相当丰富,不像华东和官式彩画。还有西北文化圈,如青海、西藏、宁夏、新疆的彩画有少数民族特点。东北文化圈:彩画具有满族、蒙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成份。
  
  三、中国建筑装饰历史渊源关系
  1只见文献,未留下实物例证的阶段。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文献有关油饰彩画的记载:(1)《论语·公冶长》:“山节藻”(节为斗拱,藻为卷草纹,为柱子,山为山型纹),说明当时建筑上的柱子和斗型构件上已经出现了纹饰——山型纹和卷草纹。(2)《礼记》:“楹,天子丹,诸侯忧,大夫苍,士驼”。这段文字说明当时柱子上已涂有颜色,并有了等级的差别。远在秦汉时期,就开始运用建筑雕饰,汉张衡《西京赋》汉代长安宫殿:“绣云楣,镂槛文NB036”,班固《西都赋》“NB337以藻绣,文以朱绿。”这个时期彩画的发展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5世纪,大约经历了1000年时间。此时虽然没有遗留下来建筑物上的油饰彩画实物例证,但此时出土了若干这个时段的古墓葬,古墓葬出土的冥器、棺木及器物上都能间接看到当时彩画的一些影子。比如:第一,河南洛阳附近出土的东汉墓葬,里面就有较为清晰的彩画纹饰,如云器纹等。第二,出土的此时的陶制冥器(如:建筑冥器、陶苍、楼阁、望楼、民舍)上面都能看到当时涂绘的纹饰。第三,此时出土的官墓上的漆画,也能间接的反映出当时彩画的实际状况。
  2南北朝北魏前后到唐朝彩画的特征。唐至五代,大概有四五百年历史,目前存在这一时期的例证有:(1)敦煌莫高窟251号窟,里面有4件木制的斗拱,这些斗拱和壁面上所仿画的柱子、枋子上都有彩画,这是我们现存彩画最早的例证。(2)陕西省黔县乾陵,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陪葬墓——永太公主墓、仪德太子墓的墓室里,顶部墙面画了许多建筑的造型,有柱子、枋子、斗拱、支条、天花。最典型两个:一个在枋子上面画了红框子,里面有几个长方形的土黄色的心,到了宋代这种纹饰已经相当普遍了,宋代称为“七珠八白”,其实这种图案在宋以前使用已相当普遍。再一个就是天花板中间画一个硕大的花朵,它基本格局已经朝着程式化发展,中间有了核心纹饰。(3)江苏省江宁县牛头山南唐二陵,李后主爷爷的陵,陵墓内用砖石仿木构的柱子、枋子、斗拱上的彩画,从绘画的精致程度上看,都比永泰公主墓彩画细致多了。斗拱上画三种纹饰:柿蒂纹、云形纹、类似卷草纹。柱子上硕大的束莲,繁细的卷草纹,纹饰造型和敦煌盛唐、中唐的纹饰极其接近。以敦煌和南唐二陵实物例证看,当时颜色以土红、土黄、赭石、白色等暖调子为主,青绿颜色比较少。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有一个总体印象:这时期彩画开始向着成熟期发展了,纹饰上已形成一种象是花边似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两种纹饰。
  3北宋到清时期彩画的特点沿革。在这1000多年中彩画发展可划分成两个时段,第一时段:南北宋、辽金,我们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彩画。北宋末年,当时管理工程的官员李明仲编了一部记述当时首都汴京的建筑官书——《宋营造法式》,书里介绍的彩画篇幅比较多,还附了一定数量的图。实际存在的例证有:(1)甘肃敦煌有三四个宋代的窟檐,其中两个窟檐木构上的彩画清晰可辨。有一个窟檐上面记录着时间为“宋·太平兴国”。(2)第二个例证存在于晋东南地区高平县开化寺的中殿,方形建筑,进深面宽各三间,内檐里保留着很完整的北宋时期的彩画。(3)第三个例证存在于晋东南平顺县石灰乡大云院的中殿,方形建筑,始建时间相当于五代十国的后晋(天府五年),比开化寺建筑年代早一些。(4)第四个例证,苏州的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塔的外面、内面的墙面上、顶部都用泥和灰塑成彩画形状的造型,在其上涂颜色,虽然做法不能看成彩画,但它反映的还是彩画形式,反映那时期的一种做法。(5)第五个例证,闽西北太宁县甘露岩,南宋建筑,上面有很清晰的南宋时期的彩画(由于失火,已于前些年烧毁)。(6)东北某地出土的辽代的墓葬,里面有清晰的彩画。(7)辽宁义县辽代奉国寺,里面有大量的辽代彩画。
  结合文献和存在于这个历史时期的南北宋、辽金的实物例证来看,这时期是中国彩画成熟时期,构图基本成熟了,檩、梁、枋、柱有三种形式:(1)方心式(三段式),中间方心和两端找头结合起来的式样。(2)用束莲间隔的做法,往往用在柱子上较多,用硕大的莲花瓣把画面切割成几段。(3)用二方连续,最多的是“七珠八白”,还有各种锦纹。此时的斗拱是重点装饰部位,上面遍绘纹式、花。支条、天花也是重点装饰部位,中间花饰成型了。从色彩上说:冷暖色调并存,为后来的彩画以冷调子为主奠定了基础。
  第二时段是元、明、清:
  元代现在留下的彩画数量不多,但是在年代上可以肯定的有两处:(1)北京的旧城墙里发现元代的城墙地上建筑遗存物,这些构件彩画是完整的元大都某座建筑的彩画。(2)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的三清殿、纯阳殿、龙虎殿的内檐保留着数量丰富的元代彩画,并且彩画上有题记,证明时间是可靠的。通过这两处建筑和出土的建筑构件彩画看,元代官式彩画继承了宋代“三段式”的基本格局。
  现存的明代彩画实例较前朝的更为丰富,如北京地区的智化寺、石景山法海寺正殿、承恩寺天王殿等等。单体建筑,故宫钟萃宫正殿、南熏殿正殿。外地存在的明代官式彩画实例:青海省乐都县趋坛寺。明代彩画分官式做法和地方做法,官式做法彩画的主要特征是:纹式方面极其简练,梁枋彩画的格局继承了元代,并有了不小的发展,保留了构图三段式。找头里的纹式分两种造型(旋花型,如意头型),三种组合。三种组合方式:一种全部是旋花型,一种全部是如意头型,还有一种是在同一找头、同一画面旋花和如意头混合组合式。明代彩画色彩特征极其明显,完全转向以兰绿为主的冷色调,色彩淡雅。偶尔在青绿色为主的冷色调中,点缀一些红色,借以突出主题和核心内涵。工艺上极注意退晕,强调色彩柔和的感觉,退晕色最浅的颜色习惯上不是白色,而是浅蓝、浅绿、浅红色,突出简练、淡雅、深沉的风格。
  清代彩画是从明代彩画发展来的,存在的实物比较多,如北京的故宫建筑群、北京坛庙建筑。清代建筑彩画基本有两个类别:一是官式做法,北京地区为皇家服务建筑,做法非常规范。与之相对的还有一种地方做法,等级不十分严密。清代官式彩画的纹饰十分丰富,它吸收了兄弟民族的建筑装饰手段,吸收了由关外传来的,满族、蒙古族的彩画的纹饰大卷草。它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装饰手法,如通体装饰:一座建筑全部画一种纹饰。这都大大丰富了清代彩画。清代彩画颜色较明代又有了发展。基调为以青绿色为主的冷色调,但是用红色的范围比明代多了,五彩缤纷。尤其到清康乾盛世,彩画的用金量骤增。比如故宫的太和殿、奉先殿使用金箔面积占50%~100%左右。到了清中期以后,中国彩画的技法还吸收了西方水粉画技法。
  四、中国建筑彩画的艺术属性
  中国建筑彩画具有自己的明显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段。它有的象舞台美术,追求总体大的效果,同时又吸收、剪裁、拮取了一部分兄弟艺术品种的手段。如:文人画。
  文人画有两种:一种水墨画(它包括有故事情节的人物画,绚烂多姿的花鸟画,富有文人情趣的水墨竹石,山水画,富有田园趣味的花果鱼虫,带有野情野趣的败荷凫雁),追求画面的意境。再一种工笔重彩画,如于斐安的花鸟,乾隆时袁越的界画。可是彩画匠借用过来,不是照搬照画,而是拮取精华,去掉不适于在房梁上彩画表现的部分,如:聚锦画的构图取材,受了南宋马远、夏圭的“院体画”的影响,利用剪裁法,画“一石一鸟”或“边角之景”、“小景山水”,提炼了所描绘的景象,效果简练明确,轻重分明。同时又吸收了“简笔画法”,不拘泥于“一花一叶”、“一草一物”细节的刻画,而是从整体感觉出发,着力表现物的“灵、情、神”,它在注重法度和形神刻画的基础上,更多的吸收了写意画法,笔墨运用更为活泼自如。
  黑叶子花卉:清代彩画最喜欢画黑叶子花卉,绝大部分画在绿色地子上,这是彩画匠很有特色的画法。花朵(荷花、牡丹花、茶花、菊花、月季)、果实(石榴、桃、佛手、香圆)用的是工笔写实法,模仿现实中花果、果实的颜色和质感,但花和果的叶子不按自然界中的颜色画,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单一的黑色,把彩色的花和果在绿地子上配上枝、干、叶,在同一画面用两种不同的手法表现,追求一种反差大、装饰好的效果。绿地子和黑叶子对比,彩色的花朵、果实和黑色的枝、杆对比,追求一种中国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尝试的木刻效果。同时还吸收了一部分安徽的铁画效果。“黑叶子花卉”是彩画特有的,把铁画、木刻、文人水墨画、工笔重彩融合营造的艺术效果,给人美的感觉。
  锦纹图案:锦纹图案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往往四方连续多,展开后犹如丝绸的编织“锦缎”。丝织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到了清代,为了满足皇室、贵族的审美爱好,中国建筑彩画加入锦纹,营造了好像房梁上缠绕着、垂挂着丝织品效果,彩画匠叫“包袱”,是一个彩巾。彩画匠把“彩巾”取其一部分画到房梁上,里面添了许多编织的锦纹,用各种纹饰组成不同的织锦图案,其名目多种多样,如小圆球纹、编织纹、蝠鹤锦纹、宋锦纹等。
  吉祥寓意图案:中国建筑彩画还围绕着主题,反映皇权、神权,追求吉祥如意平安。比如彩画中的云朵纹、龙纹、西番莲纹,造型区别于木雕、石雕、砖雕。总体上讲,纹饰清秀、纤细,不十分写实。
  
  彩画的文化内涵往往是暗表的,中国彩画图案就是把几种自然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寓意着几种吉祥内涵,如:蝙蝠和桃组合起来,寓意成“福寿”。又比如:上面画一个蝙蝠,下面画一个玉磬(磬是古代敲打的乐器),吉祥含义就是“福磬”。再比如:蝙蝠、香圆、葵扇、玉磬组合起来,就是中国吉祥图案画“福圆扇磬”。又如菊花和几只麻雀组合起来,寓意着“居家欢乐”。用金鱼取“金玉”之意,用松鹤组成“延年益寿”的图案,用蝙蝠和流云组成“万福流云”。类似这样的吉祥寓意的图案在中国彩画上应用十分广泛。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
  人物画的故事内涵:建筑彩画上的人物画,经常描写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小说中的女性和宫廷仕女。比如:彩画里常画的“四儒八爱”儒负辛,一个壮年人身上背着一捆柴在苦读,历史上确有其人,叫朱卖臣,后来因为刻苦学习,考上状元。再如:“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专心读书,几次搬家,最后孟子成了大家。这些具有劝人学习、促人上进文化内涵的画面在中国建筑彩画上应用的很多。
  再有表现民俗的画面,如戏曲中的“三家口”等故事情节,原本是民间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彩画上也表现出来了。
  工艺特征:从工艺上来说,中国古建彩画的独到之处,就是通过调动色彩方面不同材质的精华,来营造一个美的意境。比如彩画使用颜料的组成,基本是颜料加水胶,涂饰以后,彩画工叫胶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水粉效果。水粉效果表面是不发光的,但是在没有光泽的颜色底子上面,往往又添加一些亮度很高的金箔,通过这个反差,来追求一种有光与无光、有亮与没亮的装饰意境。
  表现手段除了平涂以外,还有“沥粉”,它是用一种特殊工具,把胶水加上石粉调成一种浆糊状东西(土粉子)装在猪尿泡制作的囊里面,囊前面加上一个旧式的笔帽,前边是一个孔,通过手的挤压,囊里面的土粉子成线状落到装饰画面上,当它固化以后,成为一条半圆形贴覆在画面的圆线,叫“沥粉”。
  总之,中国建筑彩画是有其特殊性的,是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一种绘制手段。彩画源于中国,但不只限于中国。中国邻近的国家也有建筑装饰,与中国的建筑彩画有着亲密的渊源关系。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筑装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彩画中写生画比例越来越大,图案画比例越来越小。写生画颜色淡雅的基调不断加强,出现了浅湖色、浅石青等中间色,色调朝着淡雅儒气方面发展。纹饰方面反映封建社会的万字纹、万寿纹及龙纹减少了,近似国画(小写意、泼墨)的画面出现了,更贴近了市民生活。
  辛亥革命后的近百年,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大城市,彩画开始涉足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大教堂、大饭店。纹饰上已经突破了彩画固有的格式,把每种彩画的精华部分经设计者的筛选,重新组合,成为新式彩画,同时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融合。从色彩上看,不但是在局部画面上追求一种新的颜色,在总体上基本摒弃了纯兰、纯绿、纯红等纯颜色,大量选择了中间颜色,浅兰、浅绿、浅黄、浅灰。中国彩画直到现在还有比较旺盛的生命力,还在发展。在新式彩画上,采取了金银对比的、既近似又有别的两种金属光泽,金属效果互相匹配,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中国建筑彩画历史悠久,有着与壁画、雕塑不同的表现技法,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丰富了我国的绘画遗产,它受多方面艺术影响,是独立的、风格奇异的中国固有的建筑装饰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思考。(本文是在古建彩画专家王仲杰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师)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