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佛教史(1)


2014/9/8    热度:240   

怀化佛教史
目录
  怀化佛教史年表
  怀化佛教史导言
  第1章 传说稽考(汉晋南朝佛教)
  第1节 佛教传入之前
  第2节 无名与古佛山
  第3节 惠安游历湘川
  第2章 佛法渐入(隋唐五代佛教)
  第1节 沅陵龙兴讲寺
  第2节 麻阳同天古寺
  第3节 沅陵马援精舍
  第4节 黔阳广福山寺
  第5节 沅陵虎溪庵主
  第6节 关于迁谪文化
  第3章 佛教发展(宋元明之佛教)
  第1节 各县诸寺建立
  第2节 瑞岩方山文宝
  第3节 洪江嵩云无意
  第4节 芷江长虹宽云
  第5节 黔阳荷叶桑正
  第6节 桂林栖霞浑融
  第4章 佛教鼎盛(清代时期佛教)
  第1节 破山法系弘禅
  第2节 慧山法系弘禅
  第3节 嵩云曹洞禅系
  第4节 漳州休耳超极
  第5节 黔阳蟠龙宗信
  第6节 芷江义林明景
  第7节 芷江自省传正
  第8节 中方玉屏隆佐
  第9节 官绅名
  第10节 流护法
  第5章 内忧外患(民国时期佛教)
  第1节 庙产兴学运动
  第2节 军阀土匪战乱
  第3节 劣绅地痞骚扰
  第4节 四县佛教联合
  第5节 芷江诸寺传戒
  第6节 洪江大兴禅寺
  第7节 谢祖干与佛教
  第9节 张伯良与佛教与
  第6章 百废待举(现代时期佛教)
  第1节 镜澄普超法师
  第2节 乘法通才法师
  第3节 满觉宣云禅师
  第4节 传灯芳振法师
  第5节 慈宗崇照明夷
  第6节 柏林门下诸僧
  第7节 嵩云门下僧尼
  第8节 求生净土诸尼
  第9节 陶建国与佛教
  第10节 怀化居士佛教
  第7章 佛道扬抑(佛与道之关系)
  第1节 佛与道的斗争
  第2节 佛与道的融合
  第3节 关于芷江明山
  第4节 佛与道的分野
  第8章 地方信仰(佛与地方信仰)
  第1节 佛与龙神信仰
  第2节 佛与马王信仰
  第3节 佛与杨公信仰
  第4节 佛与天王信仰
  第5节 佛与五岳信仰
  第6节 佛与八仙信仰
  第9章 佛教文化(佛与五溪文化)
  第1节 怀化巫傩文化
  第2节 怀化苗侗文化
  第3节 怀化楚汉文化
  第4节 怀化王湛理学
  第5节 怀化的目连戏
  第6节 怀化佛教文学
  第7节 怀化佛教音乐
  第8节 怀化佛教绘画
  第9节 怀化佛像雕刻
  第10节 怀化佛寺建设
  第10章 未来展望(总结反思期待)
  第1节 怀化丛林建设
  第2节 怀化佛教教育
  第3节 怀化佛学研究
  第4节 怀化佛教组织
  第5节 未来发展方向
  附录:史籍参考书目
  附录:怀化地名考辩
  后记
  怀化佛教史导言
  怀化,在湖南省西部,南与广西接壤,西与贵州交界,西北与重庆毗邻,北与湖北相望。在湖南的位置,东面被邵阳市、娄底市、益阳市包围;北面遭常德市齿咬;西北为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虎视。雪峰山脉便如天然屏障,自东将怀化与外界的富庶阻隔;武陵山脉俨然垃圾车辆,从西将云贵高原的贫瘠朝此倾泻;五岭山脉浑似一堵围墙,自南朝北将岭南的温暖拦腰斩断;沅江大河就是吸血水蛭,自内往外将腹中的营养导出流失。位于沅水中上游,是五溪地区。素称“滇黔门户,三楚咽喉”,古代是中原通往西南的重要驿道。地方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与湖南其他地方迥然不同。
  五溪地区,是指沅江流域的渠水(樠溪)、潕水(潕溪)、巫水(雄溪)、辰水(辰溪)、酉水(武溪)五条支流所流经的广大地区,包括湖南的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贵州的黔东北、黔东南地区;重庆的渝东南地区。渠水西源出贵州黎平,一说出贵州锦屏湖耳山,东源出城步、绥宁,在通道汇合,始称渠水,又名朗江、芙蓉江、南川河,经过靖州、会同,在黔阳托口注入清水江(沅江上游);朗江,又名朗溪,过狼坡横流,入会同狼洞,会入三江口,受渠河、潭溪之水,至黔阳托口注入清水江。潕水源出贵州苗岭,在玉屏入湖南,经过新晃、芷江、鹤城、中方、黔阳,在黔城与清水江汇合,始称沅江;巫水源出城步、绥宁,经过会同,在洪江注入沅江;辰水源出贵州,经过凤凰、麻阳,在辰溪注入沅江;酉水由(沱江)、酉溪(峒河、万溶江合称)汇合而成,经过吉首,入泸溪始称武水,亦称泸溪、白水河,至泸溪武溪镇南注入沅江,是为五溪地区,古代为蛮夷之地,亦为文化的盲肠。向为外地人视为落后、闭塞、边鄙、荒凉之地,朝廷也将之作为贬官、流放之所。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黔中郡。秦始皇统一后,复设黔中郡,范围与楚黔中郡大体相同。
  历代荆蛮泪纵横
  约10万年前,湘西已有原始人类活动。在沅水、巫水、辰水沿岸,皆有当时的石器遗存20余件。芷江小河口遗址发现挖掘出了129件石器。这是旧石器时代的产物。约九千年前,沅水上游及湘西地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西元前9000—前5000年,沅水流域河谷地带和丘陵台地上,也有原始居民活动。西元前5000左右,湘西一带原始居民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远古时代,三苗部落建立“三苗国”。与欢兜部落相处融洽。尧帝晚年,欢兜部落推荐共工继承尧位。尧任共工为工师。舜帝摄政时,欢兜部落及共工被舜冠以“凶族”罪名流放三苗国。三苗部落与尧子丹朱反叛失败,欢兜族南迁,融入“蛮夷”。
  舜帝执政时,三苗部落瓦解,大部分迁往湖南西南山区。后演为荆蛮、苗族。舜帝晚年,舜帝率部征讨三苗,丧身南国,葬于九嶷山。禹帝执政时,禹帝率部征讨三苗。三苗败,与土著蛮族融合,成为“荆蛮族”
  夏朝(先楚时代),楚人生活在湘西,被中原王朝斥为“楚蛮”、“荆蛮”。商,濮部自四川涪水流域向东扩展,进入鄂西,成为“江汉濮”。西周,古濮人成为澧水、沅水流域主要居民。春秋时,湘西濮与三苗、荆蛮混杂融合,交织并存。
  春秋初期(西元前757—前741),楚蚡冒熊眴治楚,军事及政治势力进入沅水下游地区,镇压蛮濮。春秋中期(西元前671—前626),楚成王熊恽治楚,镇压濮夷。西元前528—前516,楚平王弃居治楚,占领沅水下游地区并建立城市。西元前523,楚平王弃居派水师乘船从长江进入沅水,大军水陆并进,席卷湘西。今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纳入了楚国的政治版图。西元前385,吴起为楚相,助楚卓王疑征伐南方。占领湖南,镇压土著反抗。后在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交通要道,建立据点。沅陵设黔中城。
  春秋晚期,楚国设黔中郡,辖今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常德、桃源、汉寿;贵州黔东北、黔东南部分地区及渝东南地区,始建郡县制。并设置关卡,委派税官,征收过往商旅车船的税收,四水流域沿途皆有城邑关卡税官。且封同姓或异姓贵族为王公,统治湖南。封阳公统治今洪江、黔阳、中方、鹤城、麻阳、芷江、新晃。西元前339—前329,楚威王商派将军庄跷溯沅水而上,攻打夜郎,直到滇池。后建滇国。
  楚怀王(西元前328—前299)槐时,屈原(西元前340—前278)任左徒,参议国事,主张改革,遭尹子兰等反对,被黜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楚顷襄王(西元前298—前263)横三年(西元前296),屈原又被流放溆浦。先从郢都沿长江东下,又向南折入洞庭湖,溯沅水而上,自常德(枉渚)抵辰溪(辰阳),东折至溆浦。沿途写下著名的《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涉江》写于溆浦。西元前280年,秦国大将张若攻楚国巫郡,进军黔中郡。屈原离开溆浦经辰溪出武陵,《渔父》写于自溆浦至辰溪出武陵的途中。相传著名的《橘颂》、《湘君》、《湘夫人》也是写于流放溆浦期间。后往长沙,作《怀沙》、《招魂》、《悲回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罗得悉楚郢都被秦攻破,作《忆往日》,怀沙自沉汨罗江。
  当时湘西辰溪、溆浦一带已使用铁器,多为农具、生活用具等。麻阳县九曲弯还有楚人开采的铜矿井,采矿工具为竹、木、陶、铁等。战国时代,溆浦已刻有短篇铭辞的“钟贿王”铜鼎等文化制品,还有楚简也产生在此一时期。西元前281年,秦昭襄王派司马错发兵攻占黔中郡腹地的沅水中下游地区。西元前277年,秦蜀守将张若率兵攻打楚国,占领了黔中郡、巫郡、楚郢都。在郎州筑城抵拒楚军,统治五溪地区,为秦国设置黔中郡。中心在沅水中下游,郡治在今沅陵县。
  在古代,湘西地区,历来是统治者用军事武力攻打占领的地方,所以就不断地有当地蛮人的反抗。五代时期的“溪州铜柱”便是这种历史的见证。
  西汉时期,“五溪蛮”酋长田强,素有威信。王莽欲招徕之,赐以铜印,田强拒绝不受。有十子,皆雄勇,乃以三子统五万人,下屯沅陵以东,各筑一城,烽火相应,以拒王莽。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沅陵蛮族首领相单程,率武陵五溪蛮起义,为“渠帅”。领众据险抗击官军,于武溪(今泸溪和辰溪一带)全歼威武将军刘尚以下万余人。二十四年,挥师下攻临沅(今常德)。二十五年,汉遣马援等率兵四万余众往攻,溯沅江而上。因滩险水急,舟不能前。又逢盛暑,士卒多病殁,被困在沅陵壶头山下。马援病死,监军宋均被迫改用招抚。相单程因饥荒缺食,乃降。
  东汉元嘉元年(151),武陵(今常德、桃源、沅陵等地)蛮人詹山,集众四千余人起义,拘执县令,屯聚深山。汉遣窦应明往攻,不能胜。永兴元年(153),太守应奉往招抚,义军散降。
  三国时期,“五溪蛮”起义,吴奋威将军刘阳侯潘浚奉命统诸军往讨.兵至沅水中游,筑垒酉口侧,斩万余人,五溪遂平。
  南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荆州刺史沈攸之勒索诸蛮捐税,群蛮怒,酉溪(今永顺、沅陵等地)蛮王田头拟杀宋之使者。沈攸之责缴赔偿五百万,田头拟受逼气愤而死。其子田都亡入僚人地区,聚诸蛮部起义,攻至郡城。武陵内史萧嶷遣兵进攻。田都请继父王位,萧嶷允之,蛮众乃安。
  南北朝齐建元三年(481),武陵酉溪(今永顺、沅陵等地)蛮首领田思飘,发动蛮族起义。内史王文和率军镇压,田思飘从间道切断官军粮道。官军增援,田思飘中弩死,蛮众以城降。
  南北朝齐永明(483年—493)初,黔阳蛮族首领田豆渠,与向宗头等聚蛮众五千人起义。官军进攻,义军据砦抗击。官军斩山开道,进攻其砦。向宗头深夜烧砦退走,田豆渠不知所终。
  唐元和六年(811),大水坏黔州城廓,观察使窦群发溪峒蛮抢修,督役太急,辰州蛮、叙州蛮乃聚众起义,推叙州蛮首领张伯靖为帅,统领诸蛮。窦群讨之,不能胜。八年,唐政府先后派遣崔能、潘孟阳等率师四面进攻。宰相李吉甫提议招抚,派遣荆南节度使严绶往谕,张伯靖遂降,授右威翊府中郎将。
  唐乾符六年(879),湖南饥荒。辰州(今沅陵)苗族酋长宋邺,与昌师益聚溪峒诸蛮起义。后梁开平三年(909),据辰州,数攻马楚边境,克湘乡。马殷派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往攻之。乾化二年(912),宋邺率众降附于楚。马殷以宋邺为辰州刺史,昌师益为叙州(今黔城)刺史。
  后梁开平三年(909),叙州(今黔城)蛮酋长潘全盛据飞山峒(今靖州),攻武冈。楚王马殷派遣吕师周率衡山兵往攻之。吕兵攀藤缘岩,偷袭飞山。潘全盛命杨承磊迎战,失利,被俘者众。吕师周又以降者为向导,猝至峒前猛攻。杨承磊战死。潘全盛被擒,被杀于武冈。被屠杀者达三千人,余众降楚。
  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豪酋首领彭士愁引溪州(今永顺、古丈)、锦州(今麻阳、凤凰)、奖州(今芷江、新晃)三州诸蛮攻辰州(今沅陵)、澧州(今慈利、石门等地),为楚王马希范所败。彭士愁率诸蛮纳三州印请降。马希范徙溪州于便地,表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并以铜五千斤铸柱铭誓,立于会溪坪(今古丈)。世称“溪州铜柱”。
  后周广顺二年(952),马楚辰州刺史刘言取湖南,欲招叙州(今黔城)蛮首领符彦通归楚,被周行逢所阻。后周显德元年(954),符彦通称王于溪峒。后降武平军节度使王进逵,官黔中节度使。
  自宋以后,五溪地区仍然有蛮族起义事件发生,不过没有以前那么频繁。直到清朝的“改土归流”之后,还有苗峒、瑶峒蛮人起义。纵观五溪地区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压迫史与反抗史。在古代能够流传下来的人名,也是以起义领袖居多。当然,也有因为其他事情而流传后世的,譬如因为从文、事佛、献宝等等。
  南北朝齐时,武陵人黄闵撰有《沅志》,精核可纪。唐章怀太子注《郡国志》多采其说。南北朝梁时,伍安贫博雅嗜学,屡聘不出仕。尝撰《武陵图志》,今传本作《武陵记》。
  南北朝梁时,刘孝胜历官邵陵王法曹、湘东王安西主簿记室、尚书左丞。后又为安西武陵王纪长史、蜀郡太守。善五言诗,见重于世。
  唐代武陵人董挺(?—813),少时喜欢作诗,至老不倦。善下棋。中年信佛,一度出家为僧。还俗后,为弘文馆校书郎,迁大理评事,终荆南节度推官。以疾罢归武陵,自编其诗为《武陵集》。
  宋至道二年(996年),富州(今麻阳、凤凰、芷江等地)刺史,蛮族首领向通汉入京,诏加检校司徒,封河内郡侯。咸平元年(998)上书请定租赋,帝以“荒服不征”,不允。景德元年(1004),派遣使者祀潭州营佛寺,以报朝廷抚恤之恩。天禧二年(1018),率所部入朝,贡名马、丹砂、银制剑槊等物,并上五溪地理图,愿留京。特授检校太傅、本州防御使,还赐疆土,并官其三子。天禧三年(1019)卒。以其子光宪知州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纳土归宋版籍。
  世人皆叹五溪深
  自从佛法来边地
  翠叶黄花演化城
  史籍参考书目
  方志族谱类:
  (清)黔阳《黔阳县志》
  (民)黔阳《谢氏族谱》
  (现)芷江《芷江宗教志》
  碑记杂著类:
  (宋代绍定元年)黔阳县魏了翁撰《重修普明禅寺碑记》
  (清代康熙八年)黔阳县向文焕撰《游黔阳蟠龙山记》
  (清代乾隆二十六年)洪江嵩云山《三代贯叙塔碑志》
  (清代乾隆四十七年)芷江县关口《重修普济禅寺碑志》
  (清代嘉庆二年)芷江县兜率寺《罗山兜率寺重修碑记》
  (清嘉庆十一年)辰溪王安坪桂山寺《本源净禅师墓碑》
  (清代道光十三年)黔阳县陈道隆撰《重修蟠龙山寺碑记》
  (清代道光二十四年)黔阳县普明寺《黔阳普明寺禁碑》
  (清代光绪二十年)沅陵县邬大宗撰《龙泉古井记》
  (清代同治十一年)黔阳县王世牧撰《蟠龙山寺记》
  (清代宣统二年)黔阳县谢祖干《黔阳荷叶庵记》
  (民国二十一年)洪江嵩云山《嵩云山后殿奉祀》
  (现代)新晃县龙景和编《五溪历代诗钞》
  (现代)芷江县龙津诗社《沅州诗钞》
  灯录僧传类:
  (宋)普济《五灯会元》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
  (明)黎眉《教外别传》
  (清)弘赞《观音慈林》
  (清)通醉《锦江禅灯》
  (清)如纯《黔南会灯录》
  (清)性统《续灯严统》
  (清)超永《五灯全书》
  (清)喻谦《新续高僧传》
  禅师语录类:
  (宋末元初)方山文宝《瑞岩净土禅寺方山宝禅师语录》
  (清代康熙)灵隐印文《洪江回龙禅院灵隐文禅师语录》
  (清代康熙)密印真传《广福山胜觉寺密印传禅师语录》
  (清代康熙)长明性炅《天云山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
  (清代康熙)法柱海栋《天云山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
  (清代康熙)善权达位《普安松岿山善权位禅师语录》
  (清代康熙)寱堂法秀《赤松岭禅师语录序》(文学卷)
  (清代康熙)寱堂法秀《赤松岭禅师语录序》(上堂卷)
  (清代康熙)寱堂法秀《幻住明禅师语录序》
  人物辞典类:
  (民国)中华书局《释氏疑年录》(陈垣著)
  (现代)辞书出版社《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
  (现代)湖南出版社《湖南历代人名辞典》
  (现代)佛光出版社《佛教史年表》
  (现代)辞书出版社《怀化大辞典》
  怀化地名考辩
  唐虞三代(夏、商、周) 属于荆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楚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为一溪之长。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1) 使司马错发兵陇西,因蜀攻楚,陷黔中郡。
  秦昭王三十年(前277) 秦将张若伐楚,取巫中地及江南为黔中郡。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 王剪灭楚,置楚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为黔中郡。
  西汉 置刺史武陵郡,属荆州。设沅陵县(今沅陵)、镡成县(今黔城)、舞阳县(今芷江)、迁陵县、辰阳县(今辰溪)、义陵县(今溆浦)。
  新天凤元年(14) 王莽将沅陵县改为陆沅县,迁陵县改为迁陆县,辰阳县改为会亭县,义陵县改为建平县。
  东汉 武陵属荆州刺史,部沅陵、辰阳、迁陵、镡成等县。
  三国建安十九年(214) 分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
  三国建安廿四年(219) 孙权领荆州牧。湘西复归东吴所有。
  西晋 武陵郡属荆州,辖沅陵、镡成、迁陵等县。舞阳废,并入镡成县。沅陵县辖今沅陵、泸溪等地。镡成县辖今新晃、芷江、麻阳、黔阳、洪江、会同、靖州、通道等县。
  刘宋义熙年间 武陵太守属荆州,领沅陵、辰阳、舞阳(徙治镡成)等县。辰阳男相,迁陵侯相,舞阳县、沅陵县皆为令。
  齐 武陵郡属郢州,辖沅陵、辰阳、舞阳(后改名潕阳)县。
  梁 置龙檦县,属于南阳郡。置武陵郡、武州。
  陈天嘉三年(562) 设麻阳戌。龙檦县,改属沅陵郡地。
  隋开皇九年(589) 置辰州,统沅陵县、辰溪县(旧辰阳,平陈所改)、龙标县(旧龙檦县,平陈所改)。
  隋大业初 废辰州,复置沅陵郡。龙标县仍属沅陵郡地。
  唐武德四年(621) 唐平萧铣,置辰州。
  唐武德七年(624) 复置龙檦县,属辰州。
  唐贞观二年(631) 置夜郎县(今新晃),属巫州。
  唐贞观八年(634) 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治龙标县(改龙檦为龙标,今黔城)。设朗溪县,治托口,辖今会同、靖州、通道等县。复设思征县。
  周天授二年(691) 改巫州为沅州。析夜郎县,置渭溪县。
  周长安四年(704) 分沅州之夜郎县、渭溪县,置舞州(今芷江县)。
  唐先天元年(712) 析龙标县,置潭阳县于今芷江县。龙标县治仍今黔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 改舞州(今芷江)复为巫州、鹤州(治今怀化鹤城区)。巫州辖龙标、朗溪、潭阳三县,属江南西道。
  唐开元二十年(732) 改鹤州(今怀化市鹤城区、中方县、芷江县)为业州。改夜郎县为峨山县(今新晃、芷江等县)。
  唐天宝元年(742) 巫州改为潭阳郡,鹤州改为龙标郡。
  唐乾元元年(758) 潭阳郡复为巫州治(治今黔城),龙标郡复为业州(今芷江)。巫州辖龙标(改龙檦为龙标,辖今怀化市鹤城区、中方县)、朗溪(治托口,辖今会同、靖州、通道等县)、潭阳(今芷江、新晃)三县。
  唐大历五年(770) 更巫州为叙州潭阳郡,辖龙标、朗溪、潭阳三县。属于江南道黔中采访使。更业州为奖州龙溪郡,辖峨山、渭溪。
  怀化市佛教史年表
  周赧王十九年乙丑,屈原被流放到溆浦。途中写下《湘君》、《湘夫人》等诗。其中《涉江》、《橘颂》写于溆浦。
  周赧王三十五年辛巳,屈原离开溆浦,经过辰溪出武陵(常德),写下《渔父》。
  东汉中平三年(186)丙寅,无名,生于泉陵(永州),刘氏。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癸巳,无名栖止镡城鄜梁山,掘地得范铜古佛,金身历劫不坏,有光出肉髻中。异之,乃建寺于山顶,名曰“古佛寺”。
  东汉建安廿三年(218)戊戍,无名得《道行般若经》十卷,因弃黄老而习浮屠。
  刘宋大明三年(459)己亥,惠安年十八,出家江陵琵琶寺,后入湘、川,寂于途。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戊子,敕建沅陵龙兴讲寺,由惠休住持。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戊子,王昌龄贬龙标尉(今黔城)。作《宦楚诗十九首》。
  唐天宝十四年(755)乙未,安史乱起。王昌龄离龙标返乡。途经毫州,被闾丘晓杀。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庚子,高力士被放逐巫州(今黔城)。两年后,赦归,病死途中。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已酉,麻阳锦和始建同庆寺。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辛亥,智益生于长沙吴家。
  唐大中十二年(858)戊寅,智益为西南边卒时,性好渔猎。因得白龟,烹而食之,遍身患疮。有一僧令念《观音大悲咒》,因而得愈。遂削发出家。于辰州府沅陵壶头山马援故宅建精舍。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乙卯,辰州府沅陵壶头山智益寂。
  后梁开平四年(910)庚午,楚王马殷,平辰州、溆州蛮,统一湘西。
  后唐同光二年(924)甲申,麻阳锦和同庆寺重修。
  后晋天福元年(936)丙申,明照于沅州罗城始建精果寺,铸钟,并竖碑以记。
  后周广顺元年(951)辛亥,黔阳安江广福山胜觉禅寺始建,佛教禅宗开始传入黔阳。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辛未,法眼宗文益法孙、天台德韶法嗣唏赐,游化懿州(今芷江、怀化一带),始建沅州土桥罗山兜率寺。为开山祖。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己卯,沅州人张保于东街建慧庆寺。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庚戌,重修黔阳安江广福山胜觉禅寺。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己酉,敕建寿昌禅寺于沅州城西南隅。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辛亥,月蓬始建巫州(黔城)龙标山普明禅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乙卯,道冲再建富州(麻阳)锦和同庆寺。增建法堂、僧寮、香积厨,共245间。副使田庆捐修后殿,塑观音像供奉。黔阳托口归化寺建。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癸亥,道冲于同庆寺再建法堂、僧寮、香积厨等。月蓬寂。
  宋绍兴十七年(1147)丁卯,沅州龙头寺始建。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乙未,觉能于沅州土桥罗山原兜率寺旧址,新建连云寺。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己亥,沅州叶家山景星寺创建。
  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庚子,辰溪广恩寺、黔阳蟠龙山石室禅寺创建。
  宋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七月,江西、湖南饥馑,鬻僧牒赈济。
  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壬申,泸溪浦市浦峰寺始建,名三晤寺,又名石林精舍。
  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丙戌,黔阳龙标山普明寺重修,魏了翁撰《重修普明寺碑记》。
  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乙卯,方山文宝生于潭阳葛氏家中。
  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乙亥,方山文宝出游杭州净慈寺,参石林行巩。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庚子,妙铄始建普安寺于沅陵。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己卯,沅陵普安寺建毕。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庚戌,不可思比丘尼始建洪江嵩云山庵于后山。
  元晋宗泰定四年(1327)丁卯,沅州寿昌禅寺重建,州府赐名易为“寿宁大禅寺”。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乙亥正月初七日,瑞岩净土禅寺方山文宝书偈毕,投笔而逝,年八十。有《瑞岩方山宝禅师语录》一卷。嗣法门人有天台无见先睹、天台无尽祖灯、松岩秋江元湛、凤山一源真灵、天宁镜堂古及丁生居士。先睹传法福林无闻智度、镜堂传法则中机度。
  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戊寅,沅州普明寺住持寂,年五十。陈友谅游古佛山,并题联:一带乾坤身外小,两轮日月眼中低。明宣德间刻于山门。
  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乙酉,辰溪广恩寺、黔阳安江胜觉寺复修。
  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丁亥,蒙古人朵尔赤云甫监修《黔阳县志》等湖南最早的地方县志。中峰明本法嗣崇照,途经黔阳,乃建蟠龙寺。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戊申,明王朝建立。设善世院于南京大天界寺,总理佛教事务。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壬子,沅州寿宁大禅寺重修,易为“报恩光孝护国大禅寺”,简称报恩寺。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癸丑十二月,命僧道共居。令四十岁以下妇女,禁止为尼。
  明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六月,命南京置僧录司,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分掌衙门事务。
  明洪武十五年(1382)壬戌四月,设立僧录司,置左、右善世、阐教、讲经、觉义等官员八人。五月,寺院分禅、讲、教三类。十二月,制定僧尼服色,密教为黄色、禅宗为灰、净土为黑。
  明洪武十六年(1383)癸亥,诏天下设置讲经所。
  明洪武二十年(1387)丙寅四月,颁发戒牒。十二月,禁止二十岁以上者为僧侣。
  明洪武廿五年(1392)壬申十一月,始颁僧道官之俸。十二月,征高僧入善世院。
  明洪武廿七年(1394)甲戌一月,榜示佛教条令。选僧补官。敕令有妻僧道还俗。
  明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敕令天下各寺院建立禅堂。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丁亥二月,敕令阻僧道结坛说法者,流放国外。
  明成祖永乐六年(1408)戊子,达住辰州普化寺,性明敏,博文学,又能以理自胜,后坐化。里人黄维德舍地在沅州城东门外建长寿庵。
  明永乐十五年(1417)丁酉,御制《神僧传》九卷完成。禁止私创庵院。
  明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十月,度僧定为十年一度,由各府、州、县限制其数。
  明永乐廿二年(1424)甲辰十一月,《敕修百丈清规》颁布天下丛林。
  明仁宗宣德二年(1427)丁未,黔阳王姓、陈姓捐资创建黔阳水口山鳌山寺。
  明仁宗宣德四年(1429)己酉六月,禁止妇女出家。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辛酉,会同洪江创建回龙禅院。四月,禁止私创寺观。
  明正统十四年(1449)己巳,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毁于苗民起义。
  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戊寅一月,敕令十年度僧一次。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敕命无度牒之僧还俗。重修黔阳蟠龙山妙峰寺。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黔阳普明禅寺重建,增修钟楼、鼓楼、禅堂、方丈等。
  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甲午六月,给僧道度牒。
  明成化十三年(1477)丁酉,敕定僧道住持人数。
  明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宗表智湛重修沅州报恩寺。古安创建辰溪王安坪桂山寺。
  明成化十八年(1482)壬寅十二月,制定僧道犯罪不还俗令。
  明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十月,给空名之度牒一万份。十月,预度僧道六万人。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发给度牒二十二万人。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铸大钟于钟楼。
  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甲寅,制定僧、尼、道冠之律令。
  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丁卯四月,度僧道四万人。王守仁获罪流放贵州。途经沅陵龙兴讲寺,题七律《辰州虎溪龙兴寺》于壁。
  明正德十三年(1518)己卯,敕造《大藏经》并颁赐。
  明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禁止私造寺观、私度僧尼。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壬午七月,复兴寺观。黔阳株山清水塘创建碧泉庵。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丁亥,命尼僧、道姑还俗出嫁。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己丑,严禁妇女出入寺、观。
  明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诏许僧众还俗。邱姓建回风庵于烟溪龟山。
  明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禁止幼童为僧。
  明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慧可于洪江嵩云山白虎洞观虎蛇相斗,失踪。无意诞。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愿如真觉缔造洪江嵩云禅寺。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黔阳沅江、潕水合流处,创建双江道院。后为僧家所住。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黔阳水口山鳌山庵重修。王有为撰《重修鳌山庵记》。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圆来募资创建大佛寺于沅州城西黄甲街,供千手观音。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敕置僧道官,定僧道律例。
  明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桑正诞生于黔阳株山谢氏家中。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癸酉,诏令游僧回籍,禁止私度。无意于嵩云山出家。
  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丙子,慧海始建洪江大佛寺。桑正浪游大江南北。尝与族弟江宁宁国府知府谢上拔,同往雪浪洪恩处学贤首教义。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己卯,桑正回家乡,于龙标城北五里处,筑别业以居。凿荷沼、筑琴阁、植梅树,映水流香、抚琴赏月、放生养鳞、吟诗绘画,清心练智。与邑绅寺僧交,言语高迈。曾受异人修真术。亦曾从蜀江长龙山昙华寺东沧性福学研律。辰州府辰溪锦崖寺缔造。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壬午,沅州东街慧庆寺重修。
  明万历十三年(1586)己卯春,桑正开始发脚往麻城,一路拜谒高僧名宿。到夏,方抵达麻城东山香岩,从碧空性湛法师学习《华严》经义,并从之披剃。
  明万历十四年(1587)庚辰,虞德晔出任沅州兵备道。在任期间,热心寺院建设。
  明万历十五年(1588)辛巳,虞德晔出资重建沅州叶家山景星寺,在峰顶创构“大观亭”,寺院焕然一新。桑正返龙标。适东沧性福传戒于楚地,闻知,遂前往圆具。后参学他方,遍谒尊宿。
  明万历十八年(1590)癸未,黔阳水口山鳌山庵重修。王有为作《重修鳌山庵记》。
  明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沅州长虹寺宽云募捐清银万两,修建龙津桥。圆来寂。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辰州沅陵凤凰寺初创。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甲寅,无意入洪江嵩云山白虎洞辟谷,入定四十九天。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浑融诞生沅州张家。幼随父亲居住广西马平县,后回籍。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九月二十三日午时,善权达位诞生辰溪瞿氏。无意在洪江嵩云山与客品茗,对客曰:“山下起火”,遂以神通泼茶当雨,救山下火灾。市人闻知,哄动方圆,一时传为神异。神宗闻之,诏进京赐紫衣、龙杖,敕师号为“智觉大师”。联朝创建龙兴寺于沅州城西黄甲街。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无意从京返。在常德河边过渡,被人推下沅水。尸体逆水上浮。在沅陵被人捞起,见其尸身上有“雄溪嵩云是我家,九劫方过坐莲花”之句,遂送回嵩云山。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壬戌,揆庵明空诞生溆浦邹家。
  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癸亥,休耳超极诞生靖州陈家。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乙丑春,师林发育诞生。六月二十八日,密印真传诞生于贵州安顺李氏家中(原籍四川叙州府)。诞日,晴霄正昼,白气舒腾。时,母忽倦,就榻而寝。正寐之间,见得满屋无障,四壁俱空,熟桃满株,从东扑向,觉而诞之。十一月十五日,与峰上智诞生于黔阳株山谢氏家中。灵隐印文诞生于梁平王家。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丙寅,性善募捐于沅州创建普济庵。归一住持沅州东大坪新建之登云山寺。沅州明山庵创建。古源海鉴诞生成都余氏。
  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丁卯,易庵明应诞生龙标(黔阳)蒋家。将诞之夕,母梦白象到门,惊寤而娩,紫胞裹体。父异之,因名象带。
  明毅宗崇祯三年(1630)庚午,桑正舍田宅创建株山荷叶庵,与江宁太守上拔弈棋其间。
  明毅宗崇祯四年(1631)辛未,仁绘新修黔阳县龙标山普明禅寺,并拓宽殿宇堂阁楼廊。杨正苾为之撰写《新修龙标山普明禅寺记》。善权达位十三岁,父母双逝。以《方便》、《智度》为父母。
  明毅宗崇祯五年(1632)壬申,灵隐印文投梁平木兰寺出家,礼大千宗月披剃。
  明毅宗崇祯七年(1634)甲戌,唐有荣舍田宅创建黔阳蟠龙山留云寺,并施田作寺产。辰州沅陵凤凰寺重修。沅州创建东林寺
  明毅宗崇祯八年(1635)乙亥,法柱海栋诞生澧州石门陈氏家中。啸峰如暐诞生于黔阳柳溪陈氏家中。家学渊源深厚,世代书香。
  明毅宗崇祯九年(1636)丙子,后金改国号为清。密印真传垂髫之时,弗从他教,自不茹饮,省知世间俱从幻化。尝诵《法华经》,至“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之句,掩卷不觉潸然,因此遂有出尘之念,家园世业浑不著己。
  明毅宗崇祯十年(1637)丁丑,冲雪率唐姓建明月寺于沅陵麻洢洑明月山,六方鼎阁。
  明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善权达位因兵燹,入黔,寓安顺府。诣观音洞礼太虚和尚落发,并禀受沙弥十戒。日精毗尼。
  明崇祯十二年(1639)已卯,灵隐印文参学象牙性珽禅师,不惮身心,励志数载,阅《禅宗正脉》,忽而透脱,如卸千斤担子,一时轻快。随住辰州沅陵乌宿二酉洞。宗信如诚诞生于黔阳沙湾黄家。
  明崇祯十三年(1640)庚子,善权达位禀含光和尚圆具,领“道无高矮”之句。
  明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与峰上智礼株山荷叶庵桑正披剃,学习天台、唯识教义。明心际慧诞生于辰溪瞿氏家中。浑融出家衡阳湖西寺。善权达位住安南(龙场)广福寺。适遇丈雪通醉法嗣兰溪月幢彻了应请往安龙,道经广福寺。遂坚留参叩。
  明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揆庵明空出家沩山,参慧山超海,充饭头,后于棒下豁然契证,开法于同庆寺。善权达位随月幢彻了住安龙。
  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休耳超极父以乡贡进士选入都,病没燕山。时李自成进京,崇祯自缢煤山。旅榇未返,心怀忍痛,绝意世荣,竟从雪峰亘信行弥剃染。善权达位随月幢彻了住普坪。 古源海鉴因乱入滇,寓曲靖圆通寺,礼沧海披剃。
  明唐王隆武元年(1645)乙酉,灵隐印文参访四川中路司,谒破山海明。密印真传事其二亲谢世,诣观音洞剃发。除务之暇,尝阅教典,并览宗猷。虽未深谙道义,然心中有契焉,遇老僧言教外别传之旨。从此后少以执卷,默而静坐,身心浑忘,如此半载。偶而一宵月地经行,闻钟豁悟,觉得以往所看教中从闻思修之旨,炳然不疑,胸中碍膺当下冰释。师林发育出家。浑融还俗从军抗清。金堡隐居辰州山麓。
  明唐王绍武元年(1646)丙戍,宗信如诚出游岭南,登大云山依密严达刚出家。休耳超极得法亘信行弥处后,瓢笠孤征,辛勤万里,遂负榇归靖州。首正丘尝慨:“中原板荡,陵谷迁变。”欲灭迹销声枯槁。因结茅曹岩之白壑。复移长泰天城山,息影栖迟,极殊乐之。及游兴逸发,闽之武夷、粤中佳山水,靡不登临。少时已有诗名,中岁益遒。至天真烂漫,不屑作犹人语。每浩唱清吟,知音传播遥遥,脍炙人口。顾于钳锤之下,参究精勤,智珠灿发。雪峰甚器之,有“瞌睡虎”之喻。授拂表信,声誉鹊起,流播诸方。以气节文章得儒林交契独厚。古源海鉴隐鸡足山。
  明桂王永历元年(1647)丁亥,明桂王建国,改元永历,治都武冈,设奉天府,由刘承胤、马吉翔等把持朝政,大学士瞿式耜于桂林极力反对。清军攻破常德、辰州、沅州。浑融复为僧,住桂林寿佛寺,大肆修复。善权达位应总戎陆君祥请,住楞严寺,开律堂。虽云水日增犹不自肯。决意辞退,迁龙场太平山万寿寺掩关。自誓不悟必不出关。凝坐数月,参“父母未生前,什么是本来面目”。一夜经行至四鼓时,昏沉甚重。忽倒地上,人事罔知。久而苏醒,只是手足不能自举。遍体流汗,觉得浑身轻快,疑情冰释,如放下百斤担子相似。然后出关,复见月幢彻了。月幢以数十公案验之,均对无疑,方承印证。月幢分座与之,不从。
  明桂王永历二年(1648)戊子,明桂王永历太后、皇后、皇太子,均受基督教之洗礼。刘承胤出师攻桂林,马吉翔挟永历帝西奔靖州。金堡从辰州、沅州往靖州觐永历帝。宗信受具后,住黔阳蟠龙山。尝夜梦得神授《弥勒上生经》、木鱼,遂恒以礼拜慈尊为务。明亮先实诞吉安府万安游氏。
  明桂王永历三年(1649)己丑五月,清禁止僧道巫瞽行法术惑众。收纳僧道之度牒。易庵明应投都梁(武冈)莲花庵出家。圆具后谒大沩山同庆寺慧山超海。执侍左右,参“三不是”公案,有省。从此精修孳孳,昕夕苒苒,寒暑十有五载。服勤既久,因受记莂。首众代讲,初开法郎州西禅寺,风行沅、澧。。
  明桂王永历四年(1650)庚寅八月,费隐通容撰《五灯严统》二十五卷。灵隐印文住天字城。密印真传闻语嵩传裔住贵州贵阳牟尼寺,次受三潮水禅院之请,整理参见,四方云集者众。冬,密印真传随众结制,受具足戒于语嵩座下。清军克桂林,总督张同敞、大学士瞿式耜被俘,拒不降清。狱中各赋诗数十首,为浑融所得。汇集成侧,取名《浩气吟》。后浑融创建栖霞寺于七星岩,遇游人来寺敬佛,吟诵《浩气吟》与人,以扬忠义之举。寱堂法秀诞生辰州。
  明桂王永历五年(1651)辛卯闰二月,清免除僧道度牒之纳银,并确查给牒者。密印真传因病辞别语嵩,回楚黔阳广福山胜觉寺治病。语嵩寄书探问,密印览后,复书,兼呈偈曰:“鼓浪长鲸出海游,风云相聚要吞舟。谁知泳入三潮水,是病浸成永不休。”又:“固病不离生死因,离时谁共我相亲。纯清绝点难留住,应用权将作故人。”又:“袖未藏锋一著先,然无月色过前川。今时不肯将心负,任运分辉显洞天。”复书后,病未脱体。时战火起,李定国军克沅州、靖州。山贼觑掠黔阳安江胜觉寺。黔阳株山荷叶庵亦遭山贼来袭。桑正以神通退贼,贼大惧,礼拜而退。天壁道拙来楚,建沅州沅庆庵,为开山祖。
  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壬辰九月,规定僧、道、尼、女冠衣帽之制。禁止伪装喇嘛及礼拜喇嘛。灵隐印文随破山海明住四川开县栖凤寺。七夕,逢天童密云忌,破山付源流与灵隐印文,书联芳偈云:“忆昔鸟窠吹布毛,而今特地觉风高。老僧翻藉慈明口,骂彻渊鳞上九霄。”灵隐印文得法后,开法云南滇城新兴云集寺。尝游鸡足山,古源海鉴来参,不契。
  明桂王永历八年(1654)甲午,休耳超极住漳州南山报够寺,思建法幢,而世事更新,兵伍杂处,唯楗户缩足,委顺而已。敏树如相法嗣颖秀真悟携徒长明性炅,从黔之思南安化东山,来楚之辰州龙泉山住持,长明性炅任维那。颖秀真悟,长寿黄氏子。
  明桂王永历九年(1655)乙未,原籍湖北黄冈大都光定,出身行伍,驻兵沅州,观世事幻化乃弃官。遂于沅州沅庆庵礼天壁道拙披剃。法柱海栋二十岁,父母双亡,遂废儒业。寱堂法秀父母双亡。
  明桂王永历十年(1656)丙申,灵隐印文出住贵州安顺静乐寺。云游楚南,过访黔阳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真传迎入礼拜毕,举问灵隐:“赵州指柏树,南泉指牡丹,未审和尚将什么为人?”文便喝,密印倒地而卧。文唤沙弥扶起。沙弥至,密印便起。绕文一匝而出。文为印证,付其曹溪源流。后有人拈此因缘,曰:“无根树子得活也。”一僧曰:“即是家里人,便话家里事。”师徒相契共住广福山胜觉寺。啸峰如暐来黔阳广福山胜觉寺,礼密印真传披剃出家事佛,研习大乘经论教理。明心际慧出家。古源海鉴参灵药慧宗。
  明永历十一年(1657)丁酉,灵隐印文因众檀越请,往住滇中,遂付曹溪源流与密印真传。密印真传以病辞,再辞不允,遂受。依桑正披剃而投身佛门的群贼,圆具后,常常代师讲席,接引来学。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