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为现代心理学提供新的动力


2014/9/8    热度:213   

  佛学为现代心理学提供新的动力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的制造者——科学家们试图消除诸如愤怒、恐惧和抑郁之类的消极情感。数千年来,佛教也在谋求相同的目标,但其手段是冥想而不是药物治疗。如今,西方科学承认东方传统是有效的:有证据表明,佛教手法确实能有效地约束情感。
  畅销书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在2000年3月参加了一次有西方科学家和佛教徒与会的会议。戈尔曼的新书《消极情感》记述了会议召开情况,以及由此开展的研究活动。
  戈尔曼说,东西方必须消除一些有关情感的哲学分歧:例如,西方人总说“善待”他人,而在佛教中,这个词也有关怀自己的意思;不过,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
  问:西方科学能够从佛教中学到些什么?
  答: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消极情感。佛教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
  问:佛教应该向西方科学学习些什么?
  答:我不想贬低心理学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不过,我们应该从佛教中学习的东西更多。
  一位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的一个设定点左右着我们的日常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前额后部的左侧和右侧脑部活动来加以衡量。设定点越偏右,情感就波动就越大;设定点越偏左,情绪就越好。大多数人的设定点在中间。过于偏右的人可能会抑郁。当藏传佛教的喇嘛来到实验室时,人们的设定点是最偏左的。
  另一位研究人员在情感研究中采用了标准的衡量方法,也就是诸如枪响之类的声音会让一个人受到多大惊吓。你受到的惊吓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你受抑郁情绪的影响就越大。在研究中,人们被告知:“你会听到枪响,尽量不要害怕。”但他们就是做不到。然后,他们让一位喇嘛来到现场,人们的惊吓反映几乎彻底消失了,这在40年的研究过程中还是头一次。
  问:冥想对哪些人最有好处——囚犯、患者、学生还是职员?
  答:对所有这些人都有好处。这项研究的影响也许远远超出了佛教。我们应该研究广泛的宗教活动,比如祈祷或瑜伽,因为我们对“神经塑造”有了新认识。也就是说,大脑会随着经验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把日常的所作所为当作有益的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就会在大脑中有所显现。
  问:会议讨论了在学校设置价值观(比如“善待他人”)课程的问题。学校不是已经在这样做了吗?
  答:已经有10年时间,可惜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太少了。如果你认识在波士顿上公立学校的孩子,问问他,是否有人讲过关于“善待他人”的问题。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文章)

  摘自2003年2月20日《参考消息》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 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