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一)
2014/9/8   热度:531
一 、水陆法会的缘起与仪轨
水陆因水陆法会而设,水陆法会藉水陆画而宣演。
(一)水陆法会的兴起
水陆法会是佛教追荐亡魂的一种仪式,也称水陆道场。所谓“水陆”,宋僧遵式(963—1032)在《施食正名》上说:“水陆者,所以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谓也。”这种法会的活动,即是对水陆一切有情供养斋食、礼忏经文。水陆法会是佛教佛事活动中极为隆重的法事,一般以7昼夜为期,最长可达49昼夜;参加的僧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佛教举行水陆道场始于何时,南宋僧人宗鉴推测是在梁武帝时。他在嘉熙年间(1237—1240)所撰《释门正统》卷四中谈道:
又有所谓水陆者。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亦因武帝梦一神僧,告曰: “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中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遂于润(今镇江)之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诏佑律师宣丈。世涉周隋,兹文不传。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因异人之告,得其科仪,遂再兴焉。
宋僧宗鉴把水陆法会的仪文制作及修设,上推至梁武帝时,这是后世的推想,并无历史依据。
阿难见面燃饿鬼一事始见于《佛说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经中有关于释迦弟子阿难施食众饿鬼及婆罗门诸仙以免其苦的记载:
阿难独居净处,一心计念,即于其夜三更之后,见一饿鬼名面燃,往阿难前,白阿难言:“却后三日,汝命将尽,即便生此饿鬼之中。”阿难闻此语已,心生惶怖,问饿鬼言:“我此灾祸,作何方计得免斯苦?”尔时,饿鬼报阿难言:“汝于晨朝,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及仙人等,以摩伽陀国斗,各施一斛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离于饿鬼之苦,得生天上。”
(二)水陆法会仪轨
水陆法会的盛行实际始于宋代。宋熙宁(1068—4077)中,东川杨锷祖述梁武帝旧仪撰成《水陆仪)三卷。元佑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宋氏设水陆道场.撰《水陆法像赞》“篇,称《眉山水陆》。宋僧宗颐在绍圣三年(1096),集校各家所传,加以删补,完成(水陆仪文》四卷。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明人史浩施田百亩,在四明东湖月坡山创建殿宇,四时建修水陆大斋.画亲撰疏辞,作《仪文》四卷。而志磬法师续成《水陆新仪》六卷,推广斋法。前者被称《北水陆》。后者被称为《南水陆》。
元、明两代对水陆法会都很重视。所以社会上十分盛行。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英宗“赦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山万圣佑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明初宋瀳在《蒋山寺广荐佛会记》中记述了洪武元年和二年(1368、1369),朝廷在南京蒋山的几次大规模荐亡法会。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十一日和洪武二年(1369)三月十三日,楚石琦禅师奉圣旨,于蒋山禅寺水陆会中升座。
明僧祩宏(1532—1612)在宋僧志盘所撰《水陆新仪》的基础上,重订而成《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略称《水陆仪轨》。清僧仪润依祩宏之意,详述水陆法会作法规制,撰成《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轨会本》六卷,略称《水陆仪轨会本》。其后,清僧咫观更继祩宏《水陆仪轨》,详细增补论述,成《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人通论》九卷,略称《鸡园水陆通论》。民国初年,僧人法裕将儒道两家的孔、孟、老、庄诸先哲之名删除,不再列入佛门,并增补作法节目,成《水陆仪轨会本》四卷,现行水陆法会多采用此本。
元、明水陆法会的仪轨大致如下:
l、法会第一天仪轨:
(1)洒净结界——以清水遍洒道场,使成断绝尘俗之净土。
(2)遣使奉请——请上、下堂之神佛鬼众赴会。
(3)建幡——于大雄宝殿左前方设立“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幡”。
2、法会第二天仪轨
(1)请上堂——悬挂诸佛菩萨等之画像挂轴,诵唱奉请表文。
(2)奉浴——置浴盆香水,备上堂诸神沐浴真言。
3、法会第三天仪轨
(1)供上堂——在上堂诸神前,供奉香花、灯烛、鲜果和佳肴,诵献供表文。
(2)请赦——施主向上堂诸神祈福,疏文如下:
“仰冀慈悲,特垂鉴念。弟子某人,伏愿所修斋事,本自诚心。上奉三尊,下度六道。惟冀举家眷序,终日欢和。饮食起居,吉祥安乐。增辉祖业,垂裕孙谋。既寿而康,曰富且贵。火灾绝警,寇党迷踪。随心有求,无事不遂。某等无任,归依恳祷之至。”
4、法会第四天仪轨
(1)请下堂——悬挂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及地狱众生、孤魂怨魄等.诵唱奉请表文。
(2)奉浴——诵沐浴真言。
(3)说戒——法师为六道说十戒:一戒杀,二戒盗,三戒YIN,四戒妄语.五戒酒.六戒说四众过,七戒自赞毁他,八戒悭惜加毁.九戒嗔心不受悔,十戒谤三宝。
5、法会第五天仪轨
供下堂——依位献供,诵白献供表文。
6、法会第六天仪轨
主法亲祝下堂。
7法会第七天仪轨 ,
(1)普供上、—厂堂。
(2)迎上、下堂至外坛。
(3)送圣(焚烧文告符牒)。
(三)水陆画的宗教意义
水陆画分上、下二堂。上堂水陆画的内容为诸佛、诸菩萨、诸声闻、缘觉、诸天、天王、明王、天龙八部护法神等。此等圣贤因地位高,所以其画像居于大雄宝殿及其他主要殿堂。七耀、十二黄道、二十八宿星君、五岳大帝、江河四渎、四海龙王、社神后土、门神城隍、十殿阎王、忠臣烈士、阵亡将士、三贞九烈、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各种灾难屈死的亡灵孤鬼等,因地位较低,其画像往往居于外廊或配殿。上堂水陆画所绘之像是超度者,下堂水陆画所绘之像是被超度者。在佛殿上描绘或悬挂某一位佛神的画像,相当于请来了此位佛神。描绘或悬挂某一人物的画像就相当于召来了此位亡灵。经过供奉、礼赞,诵经、祝咒,加持、忏悔、发愿、斋僧、敌食等一系列法事活动,祈求上堂的佛、菩萨、声闻、缘觉,超度下堂的亡灵孤鬼早日出离地狱,转世人间:这就是水陆画与水陆法会的关系,水陆画在水陆道场中的用途。没有水陆画,水陆法会就无法举办。
(四)水陆画的形成与发展
文献记载,水陆法会的图像始见于晚唐、五代。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7),蜀人张南本曾在成都宝历寺水陆院画过“水陆功德”一堂,据《益州名画录》称:僖宗驾回之后,府主陈太师于宝历寺置水陆院。请南本画天神地祗、三官五帝、雷公电母、岳渎神十lh、自古帝王、蜀中诸庙,凡120余帧。千怪万异,神鬼龙兽、魍魉魑魅,错杂其间,时称大手笔。
以后五代的杜弘义也曾在宝历寺画过水陆功德,《图画见闻志》称:“杜弘义蜀郡普平人,工画佛道高僧。成都宝历寺有文殊、普贤并水陆功德。”这两则有关水陆画的最早记载,虽然是画在佛寺内,其实是佛、道混杂的图像。张南本这一堂水陆画,当时就有120多幅,是儒、释、道三教结合的产物,既有佛教相关的佛、菩萨、梵王帝释和弟子,也有道教的天帝和诸神,以及民间的神祗与往古圣贤、帝君。它是在佛教主尊的基础上增加佛道各类图像组合而成的,其内容与图像已大体完备。这么庞杂的神鬼体系,在此之前还可能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张南本曾画有《金谷园图》、《勘书图》、《诗会图》、《白居易叩齿图》、《高丽王行番图》等。成都圣寿寺《宾头卢变相》、《灵山佛会》与《大圣慈寺大悲变相》、《竹溪院六祖》、《大悲菩》、《八明》、《孔雀正变相》都是张南本画的。当时孙位画水、南本画火,代无及者。他们两人都是僖宗入蜀时来成都的,张南本的水陆画粉本当亦传自中原。相传山西平阳城南水陆社因保存有唐代吴道子的水陆画轴120幅,社由之而得名。这是清雍正年间《山西通志》的记载,所谓这套水陆画是唐代吴道子作品.只是依据传说,不足为据。不过水陆画以朝拜主尊、罗列诸神为组合方式,借鉴的是各类朝会图,而最早出现的这类图像正是吴道子画的《五圣朝元图》。
吴道子(685—758)是开元年间的宫廷画家。他所画的《 五圣朝元图》是有影响的道教图像,原画在洛阳北邙山老君庙东西壁.东壁上画东华天帝君、南极天帝君、扶桑大帝及其部从;西壁上画西灵天帝君、北真天帝君及其部从。杜甫当年曾经赋诗赞颂这一作品: “……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干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现在流传的宋《朝元仙仗图》就是此画的部分粉本。另外一张《八十七神仙卷》也是同画的宋传粉本。两张画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吴道子遗风。
在《五圣朝元图》之后相继出现过类似的图像,如《朝真图》、《朝会图》等:王建据蜀,沿袭李唐崇尚道教,大兴道观,并赐号青城山道士杜光庭为广成先生。杜光庭习经史,工词章,以道为本,且纳儒入道。将表奏、颂赞之类加以文饰;道教主要教派的斋醮仪式亦得到统一,使之规制化;各种仪式以艺术手法美化。他在《金篆大斋宿启仪》中列举的神祗法位名目,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综合前代道释壁画的成果,又作进一步发展,这对当时水陆画的制作起了规范作用。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观,请张素卿画希夷真君殿的《五岳朝真图》。从所记内容可知,这时创作的《朝真图》虽是朝见希夷真君,但与中原《朝元图》粉本有一定关系。作品一方面吸收《朝元图》千官列雁行的浩荡场面,一方面又表现了五岳、四渎、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树木诸神和岳渎曹吏等众多的神祗。这和张南本画在宝历寺水陆院的天神地祗和各具特色的下界诸神形象是大体相同的。张素卿是由长安入蜀的道门画师,既有道家修养,又经画艺熏陶。据称张素卿构思敏速,下笔如神;诡怪之质,生于笔端。善画道门尊像,天帝星君,形制奇古。他画有《老子过流沙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二十四化真人像》、《五星图》、《老人星图》、《太无先生像》等。
从同一时期出现的《紫微朝会图》、《玉皇朝会图》,也可以看出都是与《水陆画》相类似的结构,正如宋李廌在《德隅斋画品》中记载二图粉本称:
《紫微朝会图》,朱梁时将军张图所作。帝被衮执圭,五星、七曜、七元、四圣左右执侍,十二宫神、二十八舍星,各居其次,乘云来下。其容色皆端敬,其服章皆严谨。道家谓玉皇大帝为众仙天子,紫微大天帝为众星天子……图作衣纹,不思吴衣当风、曹衣出水之例,用浓墨粗笔如苹书,颤掣飞动,势极豪放,至于作面与手,及诸服饰仪物,则用细笔轻色,详缓端慎,无一欹仄,亦一家之妙用。《玉皇朝会图》,蜀石恪所作。天仙、灵官、金童、玉女、三官、太乙、七元、四圣、经纬、星宿、风雨、雷电诸神,岳渎君长、地上、地下主者,皆集于帝所。玉皇大天帝南面端扆而坐,众真仰首,承望清光。见之者神爽,超然如在乎通明殿中也。
这些图像显然都受到杜光庭《金篆大斋宿启仪》以及《太上黄篆斋仪》上所列神祗名目的影响。
宋代初年,太祖、太宝、致力建观设醮。太宗赵光义修建上清太平宫,按照道士张守义提出的建坛仪范,塑造祠祀诸神。建隆元年于终南山筑宫,3年始成。中部列玉皇通明殿、紫微殿、七元殿、真君所御殿,四大殿;东庑之外有天蓬、九曜、东斗、天地水三官四殿;西庑之外有真武、十二元神、西斗、天曹四殿;又有灵官堂、南斗阁并列星宿诸神之像;竖钟、经二楼,斋道堂室,靡不完备。雍熙年间(9s4—987)又修建太乙宫,于十殿、四廊绘524神。
徽宗赵佶更是崇尚道教,宣和元年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图》,道士林灵素重新制定了斋醮制度和神祗名目。《上清灵宝大法》保存了宣和神祗系统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致有以下诸神: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后、三十二天帝、十太乙、日、月、星宿、三官、四圣、历代传经法师、三元、五岳诸山神、扶桑大帝、水府诸神、酆都大帝、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属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兵马、城隍土地等,这一系统成为以后制作壁画及水陆画的主要依据。
经过晚唐、五代及宋的流传,水陆画逐渐形成为一套完整的规模。在佛寺道观中有水陆殿和成套的水陆画图卷。如山西繁峙金代岩山寺正殿原本即是水陆殿,殿中壁画是在正隆三年(1158)由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和王道所绘,可惜现壁画已毁。
文/黄河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