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
2014/9/8   热度:727
佛教有两种开发心灵的方法,一种是内观(毗婆舍那)的开发,另一种是定力(奢摩他)的开发。後者著重在专注力;一个人要不断地注意一个目标,而且专注力是依循单一的轨道,以趋向清澈的宁静境界,这种心灵的开发并不会带来对事实及其因果的了解,只会带来宁静。另一方面,内观的开发则要了解「存在的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要证知肉体与心。这种证知是开发内观的目标。
首先,我将解释在宁静的开发中,专注力的构成要素,这是因为专注力的开发不能同时用於内观的开发上,反之亦然。对此点请不要误解,一个人当然可以先进行宁静的开发,等待达到专注力了,再进行内观的开发,但是,把这两种方法混在一起用,却无法达到内观所预期的效果。
宁静的禅修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特定目标上,在传统上,宁静禅修专注的特定目标有四十个:十个是颜色与元素,十个是不净观,十个是忆念,四梵住(或四无量心),四个是没有边际的禅修,一个是对恶心食物的忆念,最後是对地、水、火、风四大的分析,这些对象都可以在开发宁静时用来做为禅修的对象。
专注於前面提到的四十种禅修对象并不会导向内观,因为内观禅修是以变动不居的心理状态与肉体做为禅修的对象。虽然专注的定力可以开发出心灵的巨大力量与极大的快乐,但是这种极乐是短暂的,与通向涅盘的正念大异其趣,只有内观修习才能止息忧伤。
在更深入地谈到内观开发之前,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内观是什么,它的功能及用途是什么。简单地说,内观是一种智慧,让一个人看到心理状态与肉体是无常的或短暂的,不圆满的或苦的,无我或没有自我,我们认为会有「自我」或者「本我」或者「灵魂」,是出自对真相缺乏认识的误解,事实上,「自我」只不过是心理状态与肉体一连串快速生灭的活动而已。
知道内观是这种智慧,那么它又有什么功能呢?内观具有摧毁所有隐藏的烦恼、贪欲与错误知见的功能,至於用途,内观能开启我们认识心理状态与肉体的真实面貌。那么,所谓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呢?就是了解到心理状态与肉体不是永远的、充满苦的,而且不是身见、灵魂或自我;换句话说,内观的开发并不是创造出存在的三个特性(三法印)无常、苦与无我,也不会骗你认识这些特性。不!这三个特性是本来就在那里,无论任何人是否看到或了解它们,它们永远都存在,我们没有看到或认识这些特性的原因是使用错误的方法去理解与分析它们,只有透过正确的方法去开发内观,我们才能看到存在的真实面貌。
这就是开发内观的唯一目的,再也没有别的目的与这种心灵开发有关。我曾经听说,有人未曾研究过内观的开发,却宣称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天堂与地狱,另外有人宣称藉著内观的开发,能够帮人治病,使无法生育的人生下小孩;更有人宣称,藉著内观的开发,他们能看到彩券的号码,能够说出别人的未来,或者能够在空中飞、在水上走、在地底穿越,让自己隐形,或是成为千里眼、顺风耳,所有这些技能都不是发展内观的目的,也与内观没有任何关系,这些特殊能力都只是专注定力的结果。内观的唯一功能是摧毁染著以及诸如贪欲、邪见与无知等心灵的特质,它们是生死轮回的根源。这就是智慧的成长。
智慧有三个来源,即:
一、来自听闻他人教法的智慧。
二、来自个人对存在的真理的思考与反省,於反省期间,能够暂时摧毁烦恼。
三、来自对无常、苦与无我三种特性亲身体会的智慧,这种实际体验就是内观智
慧,藉著这个工具,烦恼可以完全而永久摧毁。
精通闻慧之後,接著会产生思考;对听闻来的智慧有了正确理解,然後才会有正念,而正念的结果是产生内观的智慧,内观智慧是奠基於前两种智慧。
没有任何世俗的智慧可以媲美这三种智慧,只有这三种智慧能够逐渐摧毁生起轮回的原因,一旦彻见存在的三特性,智慧就圆熟了,这样的认识是发展内观的主要目标,也是佛陀弘法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认识与觉悟法──自然的真相。
其次,我们应该要了解,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我们无法领悟到存在的三特性。佛陀曾经解释是那些因素障住智慧所发现的无常、苦、无我三特性;遮盖住无常的是连续性,一切状态是快速变化的,也就是说,心理状态与肉体是非常快速地生起与消逝,不过这个过程发生得太快,我们无法体会心理状态与肉体的生起与消逝,因此误以为心理状态与肉体是不变的,这就是连续性遮盖无常的情形。为了说明这种现象,让我们举看电影为例。虽然萤幕上出现连续的移动,事实上它不是由一个画面之投影造成,而是由数百张画面所构成的,一件事情快速地改变成另一件事情,让我们以为只有一件事发生,而不是由许多的个别事件形成;就像我们无法看到构成电影的许多个别画面,同样地,我们也没能看到事实上有许多的心理状态与肉体,尤其是心理状态与肉体之生灭速度比构成电影的个别画面快得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体会其中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当我们无法体会这个事实,认无常为常的幻象就发生了。
是什么遮盖住苦呢?佛陀说,这是由於不注意身体姿势所造成的。不去注意观察身体,我们不会体会到心理状态与肉体是痛苦的,而且苦是不断地压迫我们。当我们没有体会这个事实,错误的见解立即生起,我们会视生命、心理状态与肉体是美好的,是可以带来快乐的,对快乐的贪求立即随之而起,因此带来更大的苦。
是什么遮盖住无我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谈一些无我的特性。无我是佛教的核心,是与其他哲学、宗教不同之所在的教理。其他宗教需要一个基本的事物做为基础,或者是无上的领导者,或是一个永远的或神圣的事物,好让人们可以拥有或依赖;但是在佛教,我们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是无我的,没有灵魂或自我,没有「万能者」,因此一切的存在都具备无我的特性。现在,是什么原因阻碍我们理解无我呢?佛陀说是心理状态与肉体聚集在一起的综合认知,这给我们一个想法,误以为心理状态与肉体是一个完整而永恒的个体,接著我们就会有心理状态与肉体是圆融的、重要的,以及五蕴(色、受、想、行、识)是美好的观念,虽然我们可能已听过五蕴的生灭非常快速,我们无法分别每一个心理状态或五蕴,而体会其真正性质,我们之所以无法区别它们,就是我们无法体会无我的缘故。由於缺乏此种体会,才生起坚实或主体的迷惑,也就是说,相信有一个恒常的「我」或「自我」,这种现象发生之後,对主体的迷惑成为促成贪欲的心理因素。接著,贪会促使一个人以为心理状态与肉体是持久的,会带来快乐的。我们有必要修正这个误解,以了解存在的三特性,并成为自由的人。
心理状态与肉体有许多不同的变化,我们一般人无法分析他们,而且很难做到,除非我们:一、开发内观,二、了解发展内观的原理,三、建立正确的目的。拥有正确的目的,我们才能够克服障碍,达到开悟的境界,否则,我们将屈服於贪欲与反覆幻想(或错误判断)的影响中,走向永无休止的生死轮回。
所谓正确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内观主要是摧毁生、老、病、死的轮回痛苦;以及日常生活中较轻微的痛苦,我们要是想获得奖赏,或想产生超能力,或获得奇特的东西才来练习内观,我们就没有正确的了解内观的基本精神。
到目前为止,我谈到了发展内观的效果,仍未谈到如何练习。在发展内观的实际状况,是我们必须不断觉察心理状态与肉体,以便认识它们的特性,只有我们完全了解心理状态与肉体之後,对它们明觉的能力才能深化,这种心理发展必须依循佛陀在《念处经》中所教示的程序,在这部经中可发现内观的四种对象,即身体、感受、心念与法,这些内容大致可分为心理状态与肉体。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