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文化
2014/9/8   热度:359
佛宗春秋
一干八百多年前,天台山就有僧人活动,建有石头禅院(今属仙居)、资福寺、翠屏寺、兴教寺。4枚铸有精巧佛像的东汉神兽镜 的出土,正是当年佛教在天台传播的明证。
五百罗汉总道场 罗汉,又称应真、大罗汉,指僧人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果位。当年 佛祖释迦牟尼座前听法传经的五百名弟子,后来都修成"正果",这就是五百罗汉。天台山高岭峻,故老相传山上有幽雅的精舍,居住着得道的罗汉。只是中间隔着横亘云天的石梁,下临万丈深渊,莓苔滑足,巨石挡道,因此别说凡人过不去,就是猿猴也愁攀援。东晋兴宁年间(323一365),西域高僧昙猷在石桥畔坐禅虔修。一天,突然"横石洞开,梁道平正"。他顺利地度过石桥,来到一处殿宇宏伟、 宝塔瑰奇的地方。但见香霭飘逸,法音清丽。那金鸟回翔的林间石上,居然出现了五百位梵僧,或坐、或卧、或住、或行,游戏习定,瞬息万变。他们款待昙猷,用过午饭后,送回桥东。回顾那桥头的巨 石,横堵如初。接着,昙猷又西去万年山建庵栖居,也看见那五百罗 汉留连于八峰双涧之间。这就是《西域记》说的:"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
从此,天台山不断传出"罗汉显圣"、"罗汉化身"和:罗汉转世" 的神话传说。隋代智(岂几)进山有罗汉指点,唐代寒山子与赵州从谂禅 师对话也涉及"五百罗汉游山"。晚唐永嘉全亿长史画了五百罗汉 形象。信士每次迎请罗汉,都在石梁宿夜烧香。吴越王钱謬(金旁)下旨在 寺里供奉五百罗汉铜像,开设斋会:从早到晚锣鈸喧天,香烟缭绕, "幡花宝盖满青川",仪式极为隆重。此后钱俶、宋太宗、宋仁宗等都 有敕令在石梁或万年寺造像供养,使罗汉道场获得进一步发展。
罗汉道场的确立和发展,与中国佛教发展的总趋向,特别是宋代佛教的进一步"世间化"是一致的。它扩大了僧俗信仰的领域,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容,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罗汉画(雕)像形貌奇古多姿,象济公、寒山、拾得等罗汉形像尤其给人以亲切可爱的 印象,影响及于海外。
天台宗的发祥地 隋唐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发展的极盛阶段。佛教宗派如林。中国化的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就在天台创立。因而天台有"东土灵山"和"教源"之誉,被比作佛教发祥地印度灵鹫山。
天台山成为中外天台宗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并不是偶然的。北朝灭佛,大批游僧南下,智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睿智高行受到 南朝陈国君臣的尊崇,名声大振。太建七年575年,他率亲信弟子20余人,进天台山修持,备极艰辛,先后达14年。这颗佛教种子落 到天台这块沃土上,在阳光雨露的润泽下,终于开出了"天台宗"这朵文化奇葩。
天台宗的创立有其前代的思想文化遗产作基础。北齐慧文以 般若实相学创立大乘实相禅法和"一心三观"的观行方法。南岳慧 思(515一577)受学,研读《妙法莲华经》(法华经)而悟得"法华三昧"。到南方后"定慧双开,昼谈义理,夜便思择。,开"止观双修"之 先河。止,即坐禅入定,使精神专注;观,即智慧,在止的基础上观想特定的对象,获得佛教的睿智或功德。智顗继承慧文、慧思的思想, 强调理解义理相躬行实践同样重要,这就纠正了北方佛教重于禅 法、南方佛教偏于玄理的缺点,将两种学风融合在一起。
《摩诃止观》是智顗禅观的成熟著作。他在卷一中说:"法性寂 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 止观是不能分离的,这是因为"三止、三观,在一念心中,不前不后, 非一非异"。由此而引出"一念三千"(人们日常的一点思念,也能反映宇宙的森罗万象)、"一心三观"(一念起而同时悟得"空、假既假 又空"的对万有的认识)、"三谛圆融"(空、假、中三诵互具互融,以 此观察世界,可得佛家之真旨)等教义。
智顗还以宽阔的襟怀,提出"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在提高天台宗所祟奉的《法华经》地位的同时,也妥然安置了其他各种经说, 增强了佛教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智顗在创立学说的过程中,得到了陈、隋王朝政治上和物质上 的鼎助,陈宣帝下诏拨出天台全县赋税和数户农民,供寺院日用。 隋王朝所拨田产更多。这样,他就适应当时全国大一统的政治形势,和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
在智顗创宗过程中,灌顶(561一632)从583年起始终随侍左右,记录并整理其著述,成为智顗的得力助手。唐初,随着灌顶圆寂和新宗的兴盛,天台宗渐趋黯淡。直到唐玄宗时湛然出来,驳斥异说,阐扬宗风,才得以中兴。
宋初,在天台宗内部围绕着智者的《金光明经玄义》的广本、略 本哪种是真本的问题,展开了长达七年的辩论。如知礼为代表的 "山家派"主张的"妄心观",战胜了以悟恩为代表的"山外派"主张 的"真心观",成为正统,由此而造成了天台宗的第二次中兴。
宋、元两代,天台宗的活动范围外移。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国 清寺易禅为教之前,除了真觉寺和高明寺等极少数寺院之外,禅宗普遍流布于天台山。
中国禅宗的圣地 相传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会上,手拈金波罗花微笑, 一语不发。弟子们静静揣摩,难以领悟其中的奥妙。只有弟子迦叶 突然破颜而笑;释尊说:"我有正法眼藏,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呵迦叶。"中国禅宗"教外别传",就是用这类故事说明和其它他宗派不同。禅宗不重经典,不立文字,一切自任本心;不拜 偶像,呵佛骂祖,一转念间觉悟,立时成佛。这样一种世界史上罕见的宗教派别,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滋长发展干余年,有时甚至一支独秀,深远地影响于中外文化。
牛头禅 大约从唐代中叶开始,禅宗向天台山渗透。起初是遗则在佛窟盛弘牛头禅法。
遗则(751一839),出身京兆仕宦之家,雅耽经史,善作草书。他出家南京牛头山,跟慧忠学禅。慧忠所传牛头禅,受到三论和玄学 的影响,以般若思想为背景,强调人生如梦,主张"丧己忘尘",超凡脱俗。遗则有句名言:"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然未尝无物。斯则圣人如影,百年如梦,孰为生死哉!”把《金刚经》与《庄子》结合起 来,否定彼岸圣人的真实性和此岸死生的主宰,是一种相当彻底的 "空观",但接着他又说:"至人以是独照,能为万物之主",崇扬超脱飘逸的"至人"。 唐建中(780一783)后,牛头禅向东南传播。遗则来到天台桐柏 瀑布的佛窟岩隐居,一坐40年,"大官名侯寄书问讯檀舍,则末尝有报谢,礼拜者未尝而作起"。元和间(806一820),法席渐盛,传法 弟子都以"佛窟学"者自居。遗则写的诗文辞理烂然,并整理法融、 宝志、傅大士等人的著作。打破了禅宗《不立文字》的陈规,开禅僧从事著述的风气之先。
法眼宗 晚唐五代时,禅宗有长足的发展,沩仰、临济、曹洞、 云门、法眼五宗分立。其中法眼宗因为它的创立者清凉文益得到南 唐国主李景的"大法眼禅师"的谥号而得名。天台德韶为第二祖。
德韶 浙东缮云人。历参名僧都不合契。最后拜渴文益。有位僧徒问:"如何是曹溪(禅宗六祖慧能的住处,这里用来指代禅宗 宗旨)一滴水?”文益回答:"是曹溪一滴水。"那僧人还莫明其妙,德韶却已豁然大悟,从中领会到"平常心是道"的禅要大法。
德韶阐扬"一切现成"之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还同太虚无 欠元余",劝参禅弟子不必离世远遁,而应该从脚跟下做起,彻底看破。他住在通玄寺,就以此设喻,启发弟子:"通玄峰项,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意即学禅到达顶峰,自然异于俗世;但由于心外无法,则禅境(青山)随处可见。文益闻讯,赞叹说:"就这么一偈,便可大兴我宗!"
德韶的一切众生"佛法现成,一切具足"的思想,出自文益的 《宗门十规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不著他求,尽由心造";也是 他效法老师,用华严宗的事理融通和天台宗的权实双运折衷调和 的结果。这种情况,表明禅宗已经出现了一种禅教兼重和融合的新趋势。后来,他的高足延寿所编撰的《宗镜录》一百卷,经贤首、慈恩、天台三家学者参与讨论审定,进一步体现了以"心"为宗、调和 禅教二家的特色。
德韶的"一切现成"的佛教思想是他满足于吴越国兴寺造像,协调三教的现状,并力加卫护的政治态度的反映。他弘法时一再祝 愿"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患难"和报答以国恩为首 的"四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时处在比较安定的环境里的普通民众的心理相通。吴越国政教融洽,在安定社会、与民休息、开拓自给的农业经济等方面有其积极作用。
临济宗 普岸(770一843),属禅宗南岳怀让一系,从百丈山怀海受教,后住持安陆寿山院。太和八年(833),建成平田禅院,即天台山万年寺。
这时,临济宗的创始人义玄,为了探求禅旨,不畏艰辛参学诸方。一次,他拜访普岸,来到路口,遇到一位大嫂正在役牛耕田,就 问:"平田往哪走?”大嫂打了牛一棒说:"这畜生到处走,连路也不识。"临济又说:"问你平田路,向哪儿走?”大嫂说:"这畜生五岁, 还役使不得。"临济心里想:"欲观前人,先观所使。。从这件事里悟 到了如何解决难题的禅理。到了寺里,普岸问他:"你可见过我嫂嫂没有?”临济说:"找已收下她了!”
这是一段饶于趣味、耐人咀嚼的对话,既从侧面反映了平田禅 院"农禅合一"的佛教社会主义生活,也表现了禅门善于在行住坐 卧的日常活动中开导人领悟禅旨。
杨岐宗 这是北宋僧人方会在袁州(今江西宜兴)杨岐山创立 的。它的禅学融会了临济、云门两派的风格,坚持禅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宗旨,以痛快淋漓、灵活机智和与世俗打成一片为特色;
天台山著名的杨岐僧人有圆悟克勤高徒沪国寺景元禅师 (1081一1146)和瞎堂慧远(1103一1176)。慧远与胞弟晓林先后住 持国清寺,慧远还是举世闻名的颠僧道济(济公)的师父,多次诏请 入宫问法,赐号"佛海大师"。此外尚有住持国清寺的志南、行机、昙 噩,住持万年寺的居简、法一、道闲,住持华顶寺的禅庵主、无见先睹等。
天台山净土法门 净土,佛教指佛所居住的相好庄严、洁净美好,没有任何污染的乐土,以别于世俗人所居住的充满污浊的"秽土"。净土宗提倡世 人不断念佛的名号,以便来世降生于佛国,享受净土的一切美满幸福。
净土宗的形成与天台宗有密切的关系。早在智顗的《摩诃止观》中已经提出四种三昧的修习,其中"常住三昧"就是念佛法门。 在《净土十疑论》中,智顗明确地表现出对乘阿弥陀佛愿力而往生的他力易行道的浓厚兴趣,他临终时就是面向弥勒巨像,念其名号而安祥圆寂的。他为后世天台宗净土法门奠定了基础。
吴越地区的佛教,以天台宗为主。这不能不对其他宗派产生或 隐或显的影响。禅宗法眼系三祖延寿(904一976)任华亭镇将时,亏空巨万,被判死刑,吴越王因为他是用来购买鱼鳖放生而予以赦免,听其出家为僧,不久住天台山天柱峰习定九旬,参礼德韶,在国 清寺结坛修《法华忏》。晚年再入天台山,住大慈寺,度戒万余人。他是五代宋初佛教内部融合思想最杰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效地将禅、天台、净土三者结合起来,造成地区佛学的特色。他一反禅宗家风,在《万善同归集》中竭力主张禅净共修而终归净土,并身体力行。经过他的倡导,佛教的结社活动频繁,天台净土的各类佛教仪式,诸如净土行忏、坛场供养、授菩萨戒、立发愿文,追善回向、志求 往生以及念佛、礼拜、供佛、放生、随喜、忏罪等广为流行,影响于佛教所有宗派,代代承袭发展,并演化为近代佛教的主要内容。
与此同时,天台宗第十七祖知礼(960一1028)把发展忏仪等宗教礼拜形式作为宗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8年如一日,昼夜修忏,并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另一位天台宗名僧遵式(963一1032),住在天台、杭州近40年。一生坚持念佛修忏,世称"忏主"。
元明天台高僧,与近代敏曦、谛闲都倡导净土法门,形成"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格局。其中明代藕益智旭继延寿被尊为净土宗第六祖之后,又被尊为第九祖。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