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


2014/9/8    热度:1216   

浅释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
  屠舜耕
  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实录暨论文集
  摘要 唐宪宗(公元780~820)时百丈禅师怀德始建禅居后,至五代禅宗寺院建置益臻完备,南宋迁都江南,于是江南禅宗寺院更是盛极一时。但最初设置的禅寺经历代的变迁今已面目皆非,要了解早期禅寺建筑的总体布局,只能从日本渡宋僧人义介(公元1259~1262)手绘“五山十刹”及至今保存有许多效法浙江临安径山寺等寺院中看到,早期禅寺大多呈纵长方向布置,寺院建筑沿纵轴线布置七堂, "七堂"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
  禅宗寺院经过千余年发展、变化,今日禅寺建筑的总体布局,通过江南几座禅寺实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
  一、大多建在山林间,利用天然地形布置寺院建筑;
  二、寺前大多有水池或放生池;
  三、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置;
  四、方丈及禅堂在寺内占据重要地位等主要特征。
  关键词:建筑(Architecture),佛教建筑(BuddhistArchitecture),寺院(Temple),禅宗(Chonzong)
  一、禅宗寺院与丛林制度
  禅思潮从与义学对立中兴起,到禅众成功僧侣中的特殊群体;禅宗师徒徙穴居岩洞修行于山林,到成群流动的生活方式,到群聚定居,过丛林生活,建立禅宗寺院,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我国禅宗六祖慧能之后由马祖道一创立丛林,安置禅僧,至唐元和九年(814)百丈禅师怀海制定了清规,禅宗丛林制度建立。至宋代则丛林建置日臻完备。丛林中建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等,除了一寺之首任方丈院外,其他僧人一概住僧堂,他们不分上下,边劳动边禅定修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全寺僧侣“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宋高僧传》)建筑规制如同世俗居舍,如元代敕修之百丈清规,规定一寺之中以方丈为禅林正寝,东西分两序,西序为上,东序为下,与儒家思想相吻合。
  方丈之下有“四大堂口”,即为禅堂、客堂、库房及衣钵寮,由于此四大堂口的内容决定,其建筑形式常常采用当地的民居式样,总体布局一改随唐以前官寺中对称的布局,为自由灵活,并与环境相谐调的布局。
  二、禅宗寺院的历史发展
  禅僧起初本无定居,有的穴居野外,有的寄住律寺,唐德宗、宪宗时(780-820)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大禅师怀德始建禅居,是因为当时江西洪州百丈山禅客云集,怀海专立禅院。据宋景德元年(1004)杨忆述《清规序》记:“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故常尔公怀,乃曰:佛祖之道,欲诞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芨摩教为随行耶?于是创意,别立禅居”。禅居为禅宗寺院之前身,其制度初创时非常简陋。《祖庭事苑》八:“自达摩来梁隐居魏地,六祖相继至大寂之世,凡二百五十余年,未有禅居。洪州百丈大智禅师怀海始创意,不拘大小乘,折中经中之法,以设制范堂,布长床,为禅宴食息之具。高棋施架,置巾单瓶钵之器。屏佛殿,建法堂,明佛祖亲自属援”。其后经唐末五代,禅宗寺院建置益臻完备,寺院规模多在千人以上,北方有慧林、智海京师两大禅院,以后南宋迁都江南,于是江南禅宗寺院更是盛极一时,至宋宁宗时(1208),由史弥远奏请,制定禅院之等级设制称作“五山十刹”。
  五山十刹是彷效印度佛教设置的,即释迦牟尼在世时有祇园、竹林、大林、誓多林,那蓝陀精舍(五精舍),当时被称作五山,释迦牟尼圆寂后所建项塔、骨塔齿塔、发塔、爪塔、衣塔、钵塔、锡塔、瓶塔、盥塔等称作十刹。对五山十刹,当时由国家管理的。
  五山
  1 俓山 兴圣万寿寺 临安府(杭州)
  2 北山 景德灵隐寺 临安府(杭州)
  3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临安府武林县(杭州)
  4 太白山 景德灵隐寺 明州府(宁波)
  5 阿育王山 广刹寺(育王寺) 明州(宁波)庆元府
  十刹
  1 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寺 临安(杭州)
  2 道场山护圣万寿寺 湖州府城南十二里
  3 蒋山太平兴国寺 灵谷寺 建康(南京)上元府
  4 万寿山报恩光孝寺 平江府(苏州)
  5 雪窦山资圣寺 明州庆元府奉化溪
  6 江心山报翔寺 永宁江中(温州永嘉县)
  7 雪峰山崇圣寺 福州府城200余里侯官县
  8 雪黄山宝林寺 双林寺 媝州(金华)义乌县南25里
  9 虎丘山云岩寺 平江府(苏州)
  10天台山江清教忠寺 国清寺 台州天台山
  以上禅寺经历代变迁或面目皆非,或荡然无存,今日只能从日本渡宋僧人义介在正元元年至弘长二年(1259-1262)期间手绘“五山十刹图”中看到的杭州灵隐寺及宁波天童寺的中轴线上建筑有:
  灵隐寺
  禅堂
  方丈
  法堂
  佛殿
  轮藏 山门 钟楼
  ~~~~~~~~~~
  ~~~~~~~~~~
  ~~~~~~~~~~
  溪涧
    天童寺
  方丈
  大光明殿
  掌光堂
  法堂
  三世如来殿
  观音阁 三门 钟楼
  浙江临安径山寺是南宋时期禅宗五山之首,平面比较简单,被视为中期禅宗寺院的范本,日本称作径山寺制度。至今保存有许多效法径山寺的日本寺院如:
  (一)建于正保、明历年间(1644-1657)的越中高冈瑞龙寿(为曹洞派禅寺)。
  (二)建于建长元年(1249)日本镰仓时的建长寺。
  (三)建于嘉祯二年(1236)京都东福寺。
  (四)改建于正中元年(1324)京都大德寺。
  (五)创建于建武四年(1340),兴建于文明九年(1477)京都妙心寺。
  从以上寺院可以看到初期禅寺建筑总平面布置有以下特点:
  (一)大多呈纵长方向布置,便于殿堂沿纵轴线安置。以后由于辅助房舍的增加,逐渐向两边发展呈方形平面,如灵隐寺,育王寺等。
  各宗七堂制度之比较
  宗名 殿堂名称
  禅 1. 佛殿、法堂、僧堂、厨库、山门、西净、浴室
  2. 佛殿、法堂、禅堂、食堂、寝室、山门、厕屋
  真言 1. 佛殿、讲堂、五重塔、大门、中门、钟鼓楼、经藏
  2. 佛殿、讲堂、灌顶堂、大师堂、经堂、大塔、五重塔
  天台 佛殿、讲堂、戒坛堂、文殊堂、法华堂、常行堂、双轮堂
  法相 佛殿、讲堂、山门、塔、左堂、右堂、浴室
  华严 佛殿、食堂、讲堂、左堂、右堂、后堂、后堂、五重塔
  (二)寺院中主要建筑由南往北为(浴室)、山门、(东西司)、库理、方丈、禅堂、佛殿、法堂等,即所谓禅宗寺院的七堂。
  (三)无天王殿。
  (四)无塔,幢。
  (五)有放生池,池植荷花,池上架桥,以利行人。
  (六)自山门左右连以回廊通佛殿或法堂。
  禅宗寺院其殿堂配列之法,唐宋以来有伽蓝七堂之称,直至明清尚存有七堂之法,如北京智化寺前部有有山门、钟楼、鼓楼、智化门、大智殿、藏殿、智化殿等七堂七堂之制各宗却略有异同,即使同在一宗,因地域、环境,也互有增减。其简陋者以食堂、寝堂、库房、浴室列入七堂之内;大寺除塔、佛殿、讲堂外,尚有钟楼、鼓楼、戒堂等,视教义需要各不相同。
  从以上各宗七堂制度比较所见,除了法堂、讲堂外,佛殿是各宗所必有。其原因,虽然禅宗把成佛视为顿悟,自身本具佛性,摆脱了印度佛教繁琐的宗教仪礼,但对于民众有很强吸引力的净土宗,一心念佛,可入西方净土的修行内容,自宋代开始融合到禅宗信仰的新体系中,把日常修持重心转移到念佛上面,于是佛殿成了禅宗寺院的主要殿堂。
  三、从江南几座寺院实例看禅宗寺院的特点
  (一)径山兴圣万寿寺
  在浙江临安县北约十五公里的大云乡,平面为狭长方形,金刚殿、韦陀殿、大雄宝殿依次排在中轴线上,大殿东侧有客堂、厨房等杂屋,韦陀殿东侧前方有接待室、钟楼。
  径山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开山祖师为法钦禅师,乾符间(879~)改名为镇国院,宋大中祥符间(1008~)改名承天禅院,政和间(1117~)改名能仁禅寺,衲子云集,达1700人之众,庆元五年(1199),火灾后重建,其规模更大。庆元重建碑记:“先是寺基届于五峰之间,又规模不出一手,虽有屋甚伙,高下恶险,各随其时,因陋就简亦复有之(之聪)命南悟等广募闽浙东西良工,伐木于山,日役千辈,斤斧之声,震动山谷,首于东偏为龙王殿,以岩香之奉。继为香积厨,以给伊蒲之馔。延湖海大众则有云堂,供水陆大斋则列西庑。宝殿中峙,号普光明。长廊楼观,外接三门,门临双径,驾五凤楼九间,奉安五百应真,翼以行道阁□□□五十三善知识。仍造千僧阁,以补山之阙处。前耸百尺之楼,以安供钟。下为观音殿,而以其东西序度毗卢,大藏经幽。凿山之东北以广库堂。辇其土石,置后山巨壑。中开毗耶方丈于法堂之上,复属其屋,以尊阁思陵宸翰御榻。修复妙喜塔亭,仍建蒙庵于明月池上为香水海,以沐浴为天慧堂,以选僧禅房各馆内外周备。象设雄尊,金碧璀璨;法器什物,所宜有者,纤悉必具。径始于六年之春,成于嘉泰改元之夏。”碑文中所述龙王殿、三门、五凤楼、千僧阁等,今已无遗迹可寻,其余殿宇、杂屋经后世重修,大多为近代建筑。现藏日本“五山十刹图”中则绘有该寺法堂断面,表现有五间重檐、月梁、檐端斗栱等。钟楼图、海会堂图、纲纪堂(祖堂)图,法座图以及须弥坛图均详细。
  (二)北山景德灵隐寺
  在杭州西湖北山(灵隐山)麓,灵隐寺建筑是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四周分别是千佛阁、方丈、直指堂、轮藏阁、大树堂、联灯阁、玉树林、万竹林等建筑群和庭院。
  天王殿面阔七间,长37米,进深四间20.5米,重檐歇山顶,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出三层檐,建殿后1000多年间因白蚁侵害曾大修十次,近代则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改建。
  灵隐寺在清朝称“云林寺”,自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印度和尚慧理创建。五代时吴越王(公元10世纪)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三殿之称。明万历年间寺僧如通曾在大殿后壁塑五百罗汉像,清顺治十五年(1658)移殿于西禅堂下,共五十四间,以后殿像俱毁,无遗迹可寻。罗汉殿当时在灵隐寺是一座重要建筑。
  (三)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
  在杭州西湖南山(南屏山)慧日峰下,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吴越王饯弘俶创建,原名慧日永明院,是因为当时名僧永明禅师曾在素内“宗镜堂”编纂“宗镜录”而得名。至南宋绍兴九年(1139)才改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并建立五百罗汉堂,明朝洪武年间及正统年间曾两次焚毁,两次重建,清康熙至光绪经五次重修才呈今貌。
  总平面布置,沿中轴线依次建造天王殿、大雄宝殿及神代无方殿(后大殿),殿东是济出殿,殿前“运木井”寺前有“万工池”(南宋时凿)。在(清)际祥《净慈寺志》卷三引净慈寺旧寺说:“寺原有长廊一百三十楹,即寺的两庑,自三门绕至毗卢左右相通,显德元年建。”(今西翼门经应真,伽蓝殿至宗镜堂为其故址。)是唐宋以来固有制度。
  (四)太白山天童景德寺
  在宁波东约30公里处的太白山麓,始建于晋永康年间(300)当时为僧人义兴在此山间建芧屋。唐玄宗开元26年(732),僧人法璇在山麓建精舍。肃宗至德年间(757)禅师宗弼等将此寺迁至太白山峰下,即现在的天童寺;咸通十年(869)更名天寿寺;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又名景德禅寺;绍兴四年(1134)宏智禅师扩建三门为大阁,延裹两庑,数千铜佛列于阁上,称千佛阁;中建卢舍那阁,旁设五十三参善知识,前凿二大池称万工池,建七塔。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天童禅寺”;清康熙七年(1668),弘觉禅师建奎焕楼及藏经阁;咸丰三年(1853)重修大殿、天王殿;光绪年间又修建大殿、下院、钟楼、亭、阁等。
  今日之规模与日本藏“五山十刹图”大致相同,在“五山图”中前有七塔;沿中轴线排列三门、天王殿、佛殿、法堂(上为藏经阁)与径山寺相仿;但今天童寺在法堂后建有方丈室和罗汉堂,今日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面阔七间,31.6米,深六间23.6米,后面突出一间(似龟颈殿)长深各7米,为韦驮殿,重檐歇山顶,檐下挂匾额,大梁、爪柱、柁橔以及檐口做法与日本东大寺南大门相似。佛殿为寺院的主要建筑,位于全寺中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面阔七间35.7米,进深六间26.5米,为重檐歇山顶。法堂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1926年大修,在佛殿的后面,面阔九间36米,进深六间26.2米,为重檐歇山顶;前出廊,廊深3.45米;后出厦阔7.15米,深5.10米,为通向藏经楼之楼梯间。罗汉堂位于全寺最高处,始建于三百余年前,1918年重建,作狭长形十九间布置,长59.6米,进深6.7米。
  禅堂是本院的主要建筑,计有东西二禅堂,始建于明末,东禅堂又称舍利殿,禅堂双扇大门上有“止”、“静”二字。
  (五)阿育王山鄮泽广利寺(又称阿育王寺)
  位于宁波东约25公里处阿育王山麓,建于梁普通三年(522)元、明、清各代都有修建,今存寺内主体建筑为舍利殿和大雄宝殿。过去的本院平面可以从明万历四十年(1612)郭小章撰阿育王山志附图见到:外三门内为晋松亭;内三门内有舍利殿,其右为客堂、中厅、方丈、承恩堂、厨房、茅蓬,左方为祖堂、法堂、禅堂、钟楼等;由于地形的原因,寺院总平面向东西横向发展,寺门略偏东;中轴线为放生池(鱼乐园)-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依次排列,最后为法堂,法堂上面为藏经楼;五观堂(斋堂)、瑞应堂、无异堂(小方丈)、会佛堂、钟楼以及传宗堂、祖师殿、宸奎阁、承恩堂、拾翠楼、云水堂等分列两旁;在寺西端有六角单层砖塔,俗称下塔。
  (六)雪窦山资圣寺
  在浙江奉化县西北25公里的雪窦山上,晋朝时有尼姑结庐山顶,由于寺园瀑布多,故题名〞瀑布院〞,唐会昌元年(841)移建山下,咸通初(860)毁,咸通八年(867)重修,一度改迁观音禅院,宋朝时改为今名。寺内沿中轴线布置三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在法堂的屏门上有巨幅“太师图”。
  (七)天台山国清教忠寺在浙江天台县城北天台山麓,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从开创到北宋末,一直是天台宗僧侣管理,南宋初转为禅僧管,由教寺改成禅寺,成为“五山十刹”之一。元朝时有天台宗僧人性澄具奏,元世祖特赐额恢复教寺,至明初又恢复禅寺。寺内沿中轴布置来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祖师堂和药师堂。禅堂规模很大,额题〞选佛场〞又称止观堂,一般释氏开堂设戒的场所称为选佛场,而止观为天台宗智顗说已心中所行之法门,二者均非禅宗,只是因为国清寺由讲寺改禅数次,也可算作一座禅寺。
  (八)余姚保国寺   位于浙江鄞县(宁波)45公里之灵山山腰。创建于唐初名灵山寺,会昌五年(845)武宗灭法,寺宇被废。广明元年(880)后建,赐额保国寺。宋怡平元年(1064)改名精进院,其后复称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为江南遗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清康熙之后重建或增建天王殿,观音殿等。
  从以上实例及其他几处寺院所见到江南禅寺的特点为:
  (一)利用天然地形
  1.坐落在山麓谷口,背山面水,如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宁波的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天台的国清寺等。
  2.深藏山坞,四周环山,如天台的高明寺,雁荡的灵岩寺等。
  3.栖山顶者如奉化雪窦寺4.建于水中,如温州的江心寺,镇江的金山寺等。
  (二)寺前大多有水池或放生池在敦煌壁画中唐代佛殿前有水池,称作“八功能水”,甚者有将全部楼阁群都架立在广阔的水面上(敦煌第338窟)。此种形式一直延续到宋元,如建于元延祐七年的昆明市圆通寺就是一座环绕水池建造殿宇的例子,自三门经桥亭,到大雄宝殿均在水上行走。在文献记载中也有在寺庙中凿水池或放生池。江南禅寺中大多凿有水池,如径山寺、净慈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等。
  (三)三门、佛殿、法堂沿中轴线布置。
  (四)方丈及禅堂在寺内占据重要地位。
  肆、禅宗寺院殿堂及寮舍
  (一)三门又称作山门,是禅宗寺院的正门,唐以前三门作楼阁式,阁上置罗汉像或千佛,中央置宝冠释迦牟尼,左右为月盖长者及善财童子、胖侍,这样的三门在《五代名画补遗》曾有记述:“河南府广爱寺三门上五百罗汉及山亭院,仿伽山,皆惠之塑”;天童寺志:“绍兴四年(1134)宏智禅师建僧堂,落成。继而拓旧,维新巍其门(三门)为灿阁,延里两庑,范千铜佛列于阁上。”以后三门多作成平屋,有的三门兼作天王殿,殿内安置四天王像,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984),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因为当心间安装门扇需要,柱网作前后檐柱和分心柱三排每排四柱,梁架作三柱一梁式,纵向柱间用阑额相连。
  (二)天王殿在三门以内,专为供奉四天王而设,是中国佛教寺院所独有。天王殿也有兼作三门或作寺院的二门。一般作四柱三门,中央安置布袋和尚朝向门外,朝内置韦陀像,两侧靠墙放置四天王像。四天王从印度进入时门较早,但将他们集中安置一殿则是在佛教寺院中国化之后大多数寺院作宫殿式布置,层层殿堂构成院落,天王殿就成为三门以内最前面的一座殿堂。
  (三)钟(鼓)楼为禅宗伽蓝七堂之一,作为寺院报时,集众敲钟所设,最初位于法堂的东北,与经藏遥相对称,南宋时犹如此,今苏州寒山寺钟楼,是明代在唐代寺院的基础上重建的,仍保持古制,在佛殿的东北角。宋以后钟楼的位置渐渐前推,常常置山门或天王殿的东侧,与鼓楼遥遥相对。鼓楼悬鼓专作报时用,楼高二至三层,鼓置顶层,第二层用作藏经,底层供地藏菩萨,故又称地藏殿,木结构钟(鼓)楼顶层空透,底层外墙常用砖砌作券门。
  (四)佛殿供置佛、菩萨、本尊佛像之殿堂,凡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通称大雄宝殿,供置观音菩萨的侧称为圆通宝殿。
  隋唐以来修禅者,禅僧借用律寺居住,按百丈禅师怀海所制定的清规:“石立佛殿,唯树法堂”。及至五代,吴越王钱镠皈依禅法,改江南各地之教寺为为禅寺,禅寺中不建佛殿。
  宋以后因为念佛能往生“极乐世界”对中国百姓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在禅寺中开始建造佛殿,一直沿用至今。
  佛殿平面多作方形图,只安置一佛或一菩萨。随着殿中设像的增加,起初仍将各尊佛像分别建殿并排放置,如河北易县开元寺中的毗卢、观音、药师三殿并列;以后随着设像的增加有三佛、五佛、七佛,佛殿的平面也横向拉长,殿内采用减柱的办法,扩大空间,使之便利礼佛、转经。
  (五)法堂又名讲堂,是宣讲佛法,皈戒集会的场所。法堂建筑最早见于东晋,隋唐以后各宗佛教都视法堂为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尤其禅宗寺院按百丈清规〞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佛祖亲嘱授当代为尊也。〞于是法堂成为禅寺中最重要的建筑。然而宋明以后,禅、教、讲寺制度融合,逐渐忽视了法堂而重视佛殿。
  有的法堂作重屋,置于佛殿的后面,阁上藏经,下为法堂。法堂内设有佛像,法座,(又称狮子座,为禅师说法用),钟,鼓,罟罳法被或板屏等。
  (六)禅堂(斋堂)
  是禅僧坐禅修行以及休息用的场所,也称僧堂或云堂,是禅宗寺院中的主要建筑。根据怀海所立清规:〞裒所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中,依夏次安排。设长床,施杞架挂搭道具。〞除了方丈高僧之外,一切僧众都应住进禅堂,他们的位置依受戒先后安排。堂中除了设合供奉圣僧像外,就是长连床,衣架之类的生活用具。有的禅堂还兼作斋堂,丛林制度发达以后斋堂与禅堂分离,并且禅堂在西,斋堂在东成为定制。
  禅堂分外堂及内堂,外堂为暂住禅僧吃饭之所,也是执事、侍者所居之地。内堂两侧为长连床,原本出于北朝时禅寺内的绳床之制,绳床是一种藤编的山床,坐绳床也就是以后的坐禅床,到了唐宋时改作木造大床,数人坐在上,称作长连床。
  禅堂作为禅僧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因而其建筑形式多与当地民居形式相仿如北方因冬天御寒需要,比较封闭,长连床也常常改用土炕,南方地区则要求通风,长连床用木制,用竹编。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