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谦生平略考


2014/9/8    热度:334   

支谦是中国早期著名译经家,其地位或如清末文学翻译界的林纾,成果多,译风近。其译文文辞尚雅而巧,遂有“理滞于文”之憾,与林纾同样受谤于后。其实译界“信、达、雅”三原则,在支谦而言已有注意。“辞旨文雅”固其所追求,于“信”,也有“曲得圣义”之理想。在道风日盛的江南,佛教之传亦需“托骥之尾”,僧人要称道人,宣经亦要借重玄言儒语。支谦虽然明白天竺游僧坚守“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的“佛言”,认为“其传经者,当今易晓,匆失厥义,是则为善”(1),并在校订他人译本时同意“今传梵义,实宜径达”,但自己译经仍然力避“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唯有如此,方能以“博学有才慧”悦吴主,出入宫廷,辅佐太子,所译之经历百千年仍复流传,其译经之道实不愧“智囊”之誉(2)。
  支谦之价值,早为世人瞩目。南朝齐梁释僧佑在其经录名著《出三藏记集》(下文简称《佑录》)中列传主32人(附传16人),支谦赫然有名,依序排名第六。稍后专录名僧大德的《高僧传》(下文简称《僧传》),格于体例,不得以“优婆塞”为传主,但是支居士实于译经有莫大功德,安忍弃之?故以其事迹附于康僧会传中。另《佑录》所收东晋支敏度《合首楞严经记》中也有极简略的支谦小传。三处记述虽详略不一,但大体一致,支郎生平大略即出于此。此后的隋《历代三宝记》(下文简称《长房录》)、唐《开元释教录》等经录皆沿袭《佑录》、《僧传》。
  近人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第六章第三节对支谦生平有过考证辨析,吕澂还为其作有小传,收录于《中国佛教》,于今人了解支谦实为方便之桥(3)。但二位佛学大师在传述支谦生平时也仍有误会或不明之处,如生卒年、隐居穹隘山之年、辅佐太子之名等。本瞽不揣谫陋,发愿编撰南京历代典籍要录,于整理支谦史料时若有所悟,不敢独专,愿尽献芹之意,祈就教方家。
  一、支谦奔吴在何时?
  《合首楞严经记》言,“汉末沸乱,南奔度吴”。《僧传》更具体,“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则支谦奔吴的时间在孙权黄武改元之前。再检《佑录》本传,“献帝之末,汉室大乱,与乡人数十共奔于吴”,“初发日”天气“大寒”。斯时发生一事,支谦唯一的被子被随从的客人半夜夺走,众人怪支谦不及时相告,支谦答称:“我若告发,乡等必以劫罪罪之。岂宜以一被而杀一人乎?”此事可证诸人逃难时之困窘及天气之严寒。又考汉献禅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正值冬季。而曹丕代汉之时,正可谓“汉献之末”的“汉室大乱”,当时北方人民南奔之事也有史载。《三国志.吴书》(下文简称《吴志》)之《吴主传第二》,在建安二十五年秋记有两事,一为“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一为“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卢五县民五千家来附”。曹丕代汉图谋遭致国人不满,因此军人叛降、百姓南附,俱有发生。综此,支谦与乡人奔吴时间定于建安二十五年冬,似属合理。
  二、“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此东宫是何主?
  汤用彤言,支谦辅导东宫“事如确,则其所谓东宫者,或即太子登”,并以《佑录》“太子登位卒”一语论证其推测。吕澂在“支谦条”中亦径言,“传说他到东吴后曾得到吴主孙权的信任,叫他辅导太子登”。
  “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此语,《佑录》、《僧传》相同。《佑录》后一句为“甚加宠秩”,接着就叙述支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胡文,莫有解者,既善华戎之语,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言。从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维摩诘》、《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二十七经”。太子何人,未有明言。就此段叙述顺序,似译经事在孙权召问经义并授官辅导东宫之后。
  魏黄初二年(221),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以孙登为太子,并“妙选师友”,置太子属官。次年孙权自立,改元黄武。故孙登为太子之前一年,支谦已至吴。于是,推导支谦所辅东宫主人为孙登,便顺理成章,且与诸经录所记,其从黄武至建兴的译经时间亦不矛盾。
  然则,《僧传》后一句“与韦曜诸人共尽匡益”,却为人所忽略。此句实为认定东宫主人之关键。韦曜,本名昭,因晋人避司马昭讳,改名曜,《吴志》有传(4)。孙权时“迁太子中庶子”,此太子为孙和。孙和除了长兄孙登之外,还有一兄名孙虑,嘉禾元年(232)卒(5)。赤乌四年(241)五月,太子孙登卒。次年正月,年龄最长的皇子孙和继立为太子,阚泽、薛综受命为太子之傅,领导东宫僚属。韦昭以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进入孙和班底,并曾奉孙和命撰作名篇《博弈论》。故博士支谦所辅之主当为孙和,而非孙登。
  由于佛教初传不易,攀附上层以自重之事亦有之。支谦仕吴,官史无征,《僧传》以“但生自外域,故吴志不载”为辩,《长房录》更以“任其力而不录其功,此史家过”斥之(5)。虽然如此,汤、吕二公仍以“不知确否”、“传说”来看待支谦仕吴之记载。诚然,“辅导东宫”之语确有夸饰之嫌,但以东宫属员视之,或得其实。
  三、“隐于穹隘山”在何年?
  支谦晚年隐居事,《僧传》不载,惟出《佑录》,原文记:“后太子登位(卒),遂隐于穹隘山,不交世务”。卒字,南宋本、碛砂本、元本、明本诸藏皆有,惟以精审著称的高丽藏(承袭北宋开宝藏)不见此字,苏晋仁、萧炼子以碛砂本点校《出三藏记集》时从高丽本删削(6)。汤用彤依多数藏本,以“后太子登位卒”为据,论“‘位’字衍文。后世传抄者不悉登为人名,故改‘登卒’为‘登位’。而‘登位卒’者,则再后抄手,依二本合写也”,因此其隐居事系于太子孙登卒后。盖汤老以《吴志》“太子登”之概念先入,故出此论。似乎所辅之主弃世,支谦无所依从,遂有此志。吕老承之,未遑考辨。
  据上文辨析,支谦辅太子是在孙和时代,故其隐居也不当缘于孙登之卒。孙和为太子以悲剧收场,因鲁王与之争权,赤乌十三年(250)太子被废,鲁王赐死,改立孙亮为太子。此事对吴国政局打击甚巨,朝中大臣多有以此牵连诛死或流放者,71岁的孙权亦心力交瘁,仅过两年即病逝。支谦作为东宫官员,虽未“诛、放”,但遇此大变,恐怕也饱受惊吓。新太子登基,前太子的旧臣支谦颇识时务,主动离京隐居。“太子登位”即指太子孙亮登位,从高丽本,卒字衍文,明矣。
  又《大唐内典录》(即《道宣录》),在分类记载佛经时,尽量著录翻译时间(年号、时代),间及地点,以明其译本,考镜源流。吕澂经考证确认支谦译经有29部(7)。查《道宣录》,其中18部译于黄武年间,1部译于建兴年间,其余一般著录为“吴时”或“吴世”。建兴年所译为《太子本起瑞应经》(又名《太子瑞应本起经》),并注译经地在金陵(即吴都建业)。隋时的《长房录》则记该经为“黄武年”所出。其后的《道宣录》先在卷第二“南吴孙氏传译佛经录第三”照录了费长房所列129部支谦译经的目录,而在译经分类目录中舍弃此说,称“《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三十一纸)吴建兴年支谦于金陵译”(8)。《开元录》卷第二将费长房所列目录,作了调整删削,仅余88部,对《太子瑞应本起经》出数等作了改动,但黄武年之说仍保留不变。如此,该经翻译时间、地点当有两说,难以确辨。《长房录》对支谦译经,有年号仅两部,皆为黄武年,还有一部是《方等首楞严经》,已佚。可见其对年号著录并未用力,或偶然记之,所据不明。《开元录》亦不重年号、地点,有则多承袭前录。而道宣著录,“取讯僧传等文,勘阅详定,更参佑、房等录”,对《长房录》既表扬其“该赡前闻”,亦批评它“三宝共部,伪真淆乱”,以“望革前弊”为己任,故颇见着力革新,其所著在目录学史上地位很高(9)。不知何故,汤、吕二老对《道宣录》的记载都忽略不置,抑其为孤证从疑?古代文献阙如,史事难征,《长房录》又何尝不可疑,后代经录辗转抄录奚可为确据?如果结合上文,似《道宣录》亦隐然可证。
  四、支谦生卒年
  《佑录》谓其“后卒于山中,春秋六十”,《僧传》阙载。则其寿可知,而卒年无记。故汤用彤言,“其卒时当在孙亮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后也”。吕澂也没有考证准确生卒年,仅称其为约三世纪人。
  但其卒年亦并非无征。《佑录》在记其卒后,又曰:“吴主孙亮与众僧书曰:‘支恭明不救所疾,其业履冲素,始终可高,为之恻怆,不能已已!’。其为时所惜如此。”孙亮于神凤元年(252)即位,当即改元建兴,太平三年(258)九月被废,在位6年。《佑录》所记孙亮书,内容正是哀悼支谦之死,则支谦卒年不迟于太平三年九月。又《合首楞严经记》、《佑录》、《僧传》记支谦译经截止时间皆为“建兴中”。《长房录》、《道宣录》皆记“建兴末年”,《开元录》记“建兴二年”。查建兴始于壬申四月,终于癸酉十二月,前后2年,实有20月。“建兴中”与“建兴末年”、“建兴二年”虽表述有异,实皆可定为癸酉年,即建兴二年(253)。则支谦卒年当在建兴二年至太平三年之间,以公元纪年大略可记为253年至258年。“春秋六十”,则生年当在汉兴平元年至建安四年,即194年至199年。奔吴时间在17岁至22岁,这也是其在吴地译经起始的年龄,翻译佛经可谓是其终生的事业,而终止译经的建兴二年或者就是支谦的卒年。其隐居期间,不交世务,而从游沙门,“更练五戒”,这是居士重戒的传统。此时的支谦更可专心佛教事业,译经何可遽断,即断则当因生命之终结。(摸象瞽,2007年12月30日初稿)
  注释:
  (1)详见《出三藏记集》卷七“《法句经》序第十三”,《贞元录》有支谦撰序之文,汤用彤等学者认为此即支谦所撰序。
  (2)详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支谦传第六”。“智囊”出时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体虽细是智囊。”
  (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原系授课讲义,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印于长沙。《中国佛教》四册,于上世纪80年代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陆续印行,其内容系1955年斯里兰卡发起编撰的英文佛教百科全书的中国部分条目。
  (4)详见《三国志》卷六十五。
  (5)详见《历代三宝记》卷第五。
  (6)此点校本为中华书局列入《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于1995年11月首版。又苏萧点校本,从宋元明诸藏本,以穹隘山为穹隆山,山在今苏州。
  (7)详见《中国佛教》第二册“支谦”条。
  (8)见《大唐内典录》卷第七“历代小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第三”。
  (9)道宣之努力极受后人赞许,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大唐内典录”条所引:近人姚名达谓:“《大唐内典录》体例之完善,内容之精详,殆称空前绝后。”(《中国目录学史》〈宗教目录篇〉);梁任公也赞:“其书集法经、长房两派之所长而去其所短,更为有系统的,且合理的组织,殆经录中之极轨矣。”(《佛学研究十八篇》卷十七)。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