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寺庙鉴赏
2014/9/8   热度:682
鸡足山寺庙鉴赏
鸡足山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西北,因山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宛如鸡足而得名。又名九重山。它左靠金沙江,右邻洱海,又与苍山遥遥相望,气势雄伟。全山分为文笔、象鼻、满月等四十余座奇山;天柱、凤头等十三座险峰;罗汉、舍身等十三屏崖壁;有传经洞等四十一个幽窟;还有乌龙潭、洗心涧、玉龙瀑布等百余处潭泉,故雄、奇、秀、幽而著称。有赞曰:“鸡山奇秀甲天下,与峨眉、九华、天台、雁岩为伯仲”,实不为过。
鸡足山佛事始于宋(大理国),兴于元,而盛于明嘉靖、万历间,从此为佛教名山。宋元时期,鸡足山的佛事并不十分活跃,元末明初,佛教禅宗始涉鸡足山,迨明中叶以后,佛教逐日兴盛渐而取代了其他二教的位置独占此山。
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为迦叶僧的道场。迦叶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亦称为摩诃迦叶或大迦叶尊者,所谓“尊者”是对大德大智和尚的敬称。相传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在释迦牟尼升天后,由迦叶继续统率徒众,后世称其为“初祖”,其历史和影响范围相当广泛。在众多佛经圣典中记载了鸡足山成为迦叶道场的过程。传说摩竭陀国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僧,奉佛祖之命,随身携带金褴袈裟、舍利佛牙等佛门至宝入驻宾川鸡足山于华首门开设华化道场,讲经剃度,四方信徒闻讯而至,纷纷拜倒在迦叶门下。
从此山上开始建寺修庙,一直绵延不绝。到唐代,这里已经塔寺林立、静室遍布。元、明时期,共建成以寂光寺为主的8寺71丛林。以后规模不断扩展,直至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以祝圣寺为中心,由36寺、72庵共108座寺庙层层拱卫的庞大建筑群,僧尼多达二三千人,进入“金殿空中香雾弥漫,十里松风吹不断”的鼎盛时期,被尊为佛教圣地。其中以石钟寺、迦叶殿、放光寺、传衣寺、华严寺、寂光寺、大觉寺、悉檀寺等为最宠大精励,被誉为当时八大寺院。1966年、鸡足山寺院曾受到严重的破坏。1980年以后依次对祝圣寺、金顶寺、铜瓦殿、太子阁、慧灯庵、大庙、巫山一会坊、椤严塔、石梁桥、滴水亭、观瀑亭以及山道游路作了大规模的修缮。
鸡足山众多寺院的布局和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较高的建筑水平及艺术价值。鸡足山的寺院布局,遵行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构思。在全山大小各类建筑依山势的高低、坡度的陡缓、地址的大小而建造,宜寺则寺,宜庵则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全山的建设总体布局疏密有致,大小相宜,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意趣天成。而这些寺庵塔院,碑坊亭阁的内部布局结构则不仅严格遵行唐宋以来的寺庵建筑的标准制式,而且又不拘一格地溶入地方民族传统的工艺和格局、使之在传统的布局,工艺上有了突破和创新。
石钟寺是明代鸡足山最有代表性的寺院之一,也是最早建筑的寺院之一。其布局采用传统的建筑方法,纵向为一进三院,横向亦三院,座北向南,沿主轴线为:照壁、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毗卢遮那、卢舍那。佛台隔墙与三世佛背向为一身长8米、宽1.5米的大睡佛一尊,睡佛头东脚西,侧身面北而卧,右手枕于头下,左手顺势放身侧。睡佛造型自然,线条流畅,神态安祥,为释迦牟尼像。大雄宝殿后为讲经受戒的雨花台,雨花台后即为藏经用的石钟阁。整座寺院布局章法严谨、秩序井然。石钟寺名的来源是因国相传寺左原有龙潭,上悬石,叩之如神,故名之石钟寺。在明、清两代,该寺戒律精严,法相庄严。更有近代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为之撰联曰:“石钟有声无声皆幻;如来有像无像是虚。”更使其盛名经久不衰。
这种唐宋时期的寺院布局一直作为传统的样式在鸡足山寺院建筑中延续到近代。清光绪三十二年建造的鸡足山祝圣寺的布局正是这种传统布局的体现和发展。但是,祝圣寺在细部处理上,却处处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比如说其木构架均为抬梁式,穿斗式,或二者结合。前后檐柱的开起大于《营造法式》规定。在这些关键部位上均大于传统规制,因而就使建筑物外轮廓线显得特别柔和与明显。至于飞檐、斗拱、门窗户壁均出自大理、剑川的白族艺人之手,工艺娴熟、雕琢精细,每图每屏的设计构思均十分新颖别致,实为民间工艺之佳作。
佛教造像是寺院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宋代以后,随着禅宗的流行,佛教已大体中国化,在佛像创作上更加不拘一格,尤其在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刻画上可谓精彩绝伦。其佛教雕塑不失为一方名山杰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艺术水平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众多的寺院中,佛像雕塑和设置都有章有法,有据可寻,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如祝圣寺的释迦、迦叶、阿难、天王、力士;传灯寺的燃灯佛、文殊、普贤、达摩、伽茵;九莲寺的阿弥陀、观音、大势至;石钟寺的三身佛:释迦、毗卢遮那、卢舍那佛;而寂光寺供奉的则是西南很少有的七佛同殿的制式。
在造像的雕塑技术方面,其手艺十分娴熟,每座雕像线条流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主尊总是那样安详,雍容大度;阿难也总是那样天真无邪;迦叶则是老练睿智;武士是勇敢刚毅;奉侍则卑躬而忠顺。每一雕塑人物,性格各异,风度不同,而又协调地组合在一起,而最终突出了主尊的至高无上。除此,更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观音菩萨的雕塑像。她们都是袒胸露臂的美丽的女性,身段秀美,气度娴雅。修长的眉眼,表现出无限的明澈、智慧,温柔而又不可亵渎。在衣裙的刻画上,能够较好地表现出质感来。“ 宫娃如菩萨”,明清的雕塑家们在少女型的观音菩萨雕刻上着力歌颂了人类女性的善良、美丽智慧和尊严,这种歌颂无疑寄托着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下面介绍鸡足山的塔——楞严塔,它位于鸡足山最高峰天柱峰上,这里海拔三千二百多米。塔高42米,内7级,外13级,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基为石砌方形双层台座,第一级塔身较高,第二级塔檐为四周围栏平台。从第三级以上以砖出挑为塔檐,四、五、六、七、级外挑较深,八级以上逐渐内收,至十三级为塔顶。顶置方形须弥座,座上安置塔刹,刹由覆钵、宝瓶、相轮、宝盖、宝珠组成。塔内藏有佛舍利子、佛像、印章等物。登二层平台四顾,可以东看日出,南观彩云,西望苍山洱海,北眺玉龙白马雪山,真使人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疲乏盘虚空”之感。
此塔原址有放光塔,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改名光明塔。康熙三十年,因山火频繁发生,多毁寺院,愚僧所言,火由塔起,故毁塔建天长阁,取天一生水,水能灭火之意。
鸡足山打破了塔寺相连的传统格局,显然这是出于对全山布局的考虑。这里的塔寺分离,并非忽略了塔在寺院建筑中的作用。就这廖廖无几的数座佛塔所占的位置,不难看出,它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实为鸡足山的标志和代表。因此,鸡足山众多的寺院中,塔寺分离,避免了雷同的格局,掘弃了死板呆滞的传统,达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鸡足山佛教寺庙无论是从其内部造型,还是外部影响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佛教名山建筑。特别是它既有融合了当地民族特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更加入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价值,鸡足山佛教寺庙必定会发出巨大光辉。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