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丛林和宗派及祖庭


2014/9/8    热度:215   

名山丛林和宗派及祖庭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及鸡足山、雪窦山和罗浮山。
  天下丛林四绝”南京栖霞山、山东灵岩、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华北屋脊”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现有青寺(汉族寺庙)97 座、
  黄寺(喇嘛庙)25座,据晋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卷二十九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唐译《华严经》卷四十五与此文略同,唐代菩提流支译《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文载释伽牟尼佛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王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秀奇雄美”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佛教也称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有寺院一百七十座,峰峰有寺、岗岗有庵,在金顶的清晨或黄昏:人背太阳而立,常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也在其内的“佛光”;瑰丽壮观的日出、狂涛怒卷的云海;且在无月亮的夜晚,谷底深处,可见无数光亮的小点、在跳动、游荡,就是传说的“圣灯”即“万盏明灯照普贤”;四奇:云海、日出、佛光、晚霞。
  “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浙江普陀山:在杭州湾外、孤峙海中,是舟山群岛之一,佛典所载:观音菩萨住处梵文Potalaka音译:普陀洛迦,简称:普陀,意译为美丽的小白花;相传唐宣宗大宗元年(847)、有天竺僧来山,在潮音洞前亲见观世音菩萨、即在此处结茅;实际的开山时间是始于大中十二年(858);普陀全山有三大寺、四大院、八十五座庵堂、一百四十八座茅莲。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为道家的寂寞洞天,相传汉代梅福、晋代葛洪都曾隐居于此,留有梅岭峰、葛洪井等遗迹。〗(夏门有南普陀)
  “东南第一山”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圣地,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全山寺庵百余所,明清时期最为鼎盛,形成百岁宫、甘露寺、东崖寺、祗园寺的九华“四大丛林”时称“九华香火甲天下”;清光绪间“月霞”法师等在翠峰寺创办了“华严大学”学僧及佛教“四众”弟子均可列席听讲;肉身殿:金地藏成道于化城寺,肉身殿为其塔院,传说夜间塔基发光、称为“圆光”颂赞为“神光异彩”,因有名神光岭;幽冥钟:古老的钟亭至今仍有日夜撞幽冥钟的特殊仪式,突显救苦“幽冥教主地藏菩萨”,据说不断撞钟能普利幽冥和人、天。百岁宫(公、庵)明万历僧海玉字无瑕百余岁圆寂后肉身不坏的肉身金像等等。
  “天竺仙境”云南大理宾川鸡足山(尊足山),是佛教三大流派的交汇点,有说十八罗汉的第一尊宾度罗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又称宾头罗(卢)尊者、俗称长眉罗汉曾于此地,为大迦叶尊者应化道场。
  “应梦名山” 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因与五代梁朝时,名叫“契比”的布袋和尚事迹及传说有关,他有诗道:“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临终前(916年三月)端坐于岳林寺盘石,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传说宋仁宗曾梦游此山下了道圣谕“名山感形梦寐,…(奖赐了些东西)…表朕崇奉之意,特免赋役,禁人采樵”。后宋理宗于淳祐五年(1245)进书“应梦名山”敕建石碑,并筑亭以为保护。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创导,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为弥勒菩萨道场。
  “南土蓬莱” 唐玄宗时就称“岭南第一山”广东博罗罗浮山,〖罗浮山也被道教称为“十大洞天”的第七大洞天《云笈七谶*洞天福地记》。葛洪(248~364)携子侄至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而卒,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神仙传》;又称东樵山,与广东南海的西樵山并称二樵,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传说为华严菩萨道场。
  〖偈:梵文Gatha偈陀的简称、意译为“颂”指佛经中的唱词。〗
  〖道场:指佛教礼拜、诵经、行道的场所,《维摩经》僧肇注:“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大唐西域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证圣道所,亦曰道场”。《维摩诘所说经*菩萨品》:直心是道场、智慧是道场。道教也用此称;隋代寺院庙刹的全都称道场《佛祖统记*法运通塞志》:……大业九年(613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
  佛教的宗派以及其祖庭
  佛教的长期流传,从源于世尊的“四谛”及印度佛教宗派,中国历代法师大德在一定的时期,据国情和他们对佛教的教义看法,选择、归纳适时的义理和修持的方法,并进行传授,遂有不同的宗派建立,后人尊称创宗传教的地方为祖庭。中国有汉传也称北传佛教(大乘佛教)还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巴利语系多修小乘佛教)等三大语系。(详见“印度宗教史”篇)
  汉传即北传佛教实为印度中观宗和瑜伽宗与中国玄学等的结合产物。
  《祖庭事苑*卷五》“传法诸祖,初以三藏教乘兼行,后达摩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按此谓只传心法,不传经教,在教外单行”。
  〖藏传佛教:主张“显密双修”;因“上师”藏语发音为“喇嘛”,俗称“喇嘛教”有红教(密宗为主),黄教,白教,花教等区别。原本土的“本教”多溶入白教,还保留于偏僻地区的称“黑本教”“苯教”。〗
  〖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公元三世纪:龙树、提婆创立了“一切皆空”的大乘空宗,称中观宗;后来无著、世亲创立了“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最后出现了佛教与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而产生的大乘密教;中观宗、瑜伽宗、密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
  汉传例举以下几个:(成立较重要的宗派依次有三论、慈恩、华严、禅宗等)
  三论宗:源于印度的中观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此三论为主要典据而得名,又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的理论,也称法性宗,实际创宗者为隋代师从真谛三藏的吉藏,日本成实宗。
  〖中国瑜伽学系大师真谛三藏(499~568)梁武帝大同年间于546年到达广州,后开创了中土瑜伽学系统,对佛学影响深远。〗
  〖三论学:僧肇(384~414)作《物不迁》《不真空》及《般若无知》三论。汤用彤高度评价“僧肇悟发天真,早玩《庄》《老》,晚从罗什,所作……三论,融会中印三义理,于体用问题有深切证知,而以极优美极有力之文字表达其义,故为中华哲学文字最有价值之著作也”。〗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慈恩宗,玄奘和其弟子窥基创立;是承继古印度的大乘有宗,(约公元五世纪中,由无著和世亲两兄弟所立,相传无著受弥勒的启示,诵出的《瑜伽师地论》为教义的根据,其还著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等,世亲著有《维识三十颂》;“外无(无外境),内有(有内心),事皆维识”。)西安大慈恩寺(648)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入弘福寺准备翻译,唐高宗得知后,在此寺加建翻经院,法相宗又称慈恩宗,现还存有经塔及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刻。兴教寺:因有玄奘三藏墓塔和其弟子窥基、圆测二师塔,被列祖庭。窥基常住慈恩寺弘扬法相唯识之学、开创宗派,世称慈恩大师。〖教义过于繁琐,窥基后仅三传即衰微〗日本俱舍宗(日僧道昭653年来华师从玄奘)。
  〖玄奘(600~664)又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其他两位是:鸠摩罗什和真谛),原名陈祎,今河南偃师人,五代官宦人家子第,兄弟四人其最小,少年(10岁)隋唐朝代的更替站乱,就随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学习佛经,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后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分歧,就同一经书的都有不同的名称和理论解释,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玉门关西行,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名震五竺,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641)回到长安。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五十卷,多用直译,笔法严谨,,世称“新译”。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今研究南亚中亚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资料;玄奘卓越传奇的成就,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如元朝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及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神话小说,都源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另《大乘起信论》传说古印度马鸣所作,有两种译本流传,也有人认为是南北朝时人所伪撰的,唐玄奘重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八识AstanVijnana即唯识宗把内在的心识分为八类〗
  华严宗:初祖杜顺(557~640),依《华严经》立宗,提出“六相”“十玄”“四法界”等说,阐明法界源起(从“理体”和“事相”观察宇宙万有的互容融、互具,并彼此互相为缘),强调“理为性”“事为相”的观点,对宋明理学有一定的影响;还将整个的佛说判为:小(小乘教),始(大乘始基),终(大乘终极),顿(大乘顿悟),圆(圆满一乘)五类;因唐朝武则天赐号法藏“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将“一真法界”作为世界的根源立说;唐开元年间(738)由日僧道璇传入日本。五祖宗密(780~841)也被道教尊为宗师;华严和天台宗都是以缘起论为基础。近代有月霞、应慈、慈舟等大师。
  〖宗密(780~841)华严第五祖,唐代果州西充(今四川人),以居陕西户县圭峰,世称“圭峰大师”,师事华严四祖澄观等,广学诸宗,特宗华严,主张一切有情本性是佛,只要依照佛教修行,即可返本源,著有《原人论》《禅源诸诠集都序》《华严经疏》等。〗
  禅宗:佛教被介绍到中国后,一般的佛教徒都喜欢讨论高深的形而上的问题,或者仅满足于对佛祖所订立的道德规范的遵循,或者全神贯注于观想世俗事物消失的缺乏生气的生活,他们都没有把握生命本身,完全在理智或想象的无意义活动之外。菩提达摩和他的后继者,他们认为禅有着独特的为人指出本性的方式,当我们觉悟到这点,也就成了佛,成佛后,理智所产生的任何矛盾和困扰,就完全可以调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的统一体中。
  少林寺:河南登封嵩山少室山北的五乳峰下,北魏太和(495)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亦称“佛陀”)所建;菩提达摩(527来华于广州登岸)曾在此“面壁九年”坐禅冥想、创立了中国的禅宗,二祖“慧可断臂”亦在此;寺中保存有许多著名石刻。南华禅寺:广东韶关以南的曹溪,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六祖真身犹存,供于六祖殿内。禅宗:达摩(?~528或536)传慧可(487~593)→僧璨(?~606)→道信(580~651)→弘忍(601~675)传惠能(637~713)只说了一夜《金刚经》妙旨(617年)没谈禅定和解脱法门、只强调见性的功夫,紧接六祖惠能的唐代中后期到五代就有了“一花五叶” 即南禅宗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五家:曹洞宗、云门宗(文偃)、法眼宗、沩仰宗(百丈怀海)、临济宗(黄龙、杨岐两派),又有称“五家七宗”;齐在中国扎根、生成,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如宋明理学般兴盛,南宋以来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余均不传。(南禅宗的“顿悟”成佛、强调本心、强调“慧”,凡能加以指谓的任何东西、都是二法。北禅宗神秀的强调“渐悟”和法融的牛头禅(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后世称禅宗的都是指南禅宗的。有称禅宗为宗门,其他各宗为教门。禅宗简单的说就是:勘破、放下、自在。现代有虚云大师等。
  〖武则天自认弥勒降世,并伪造大云经圆其说;其时代神秀和法藏都被尊为“国师“。〗
  〖神会(668~760),唐朝肃宗敕命尊为禅宗七祖,神会的宗系称荷泽宗;“会昌法难”(唐武宗时代年号会昌)后随即衰亡。
  三阶教:开山祖师隋朝信行(540~594)著有《三阶佛法》即“时”“处”“机”三阶;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受禁止及武则天也禁后淹灭不闻,敦煌古卷及日本旧藏有三阶。〗
  〖道生(355~434)又称竺道生,曾师从鸠摩罗译经,提倡“阐提成佛说”意即断善根缺少成佛素质的人(一阐提)也能成佛;因此说受排挤、独一人于苏州虎丘对石说法,今还留有“点头石”,涅槃学“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亦能成佛”。道生精研《法华经》和《涅槃经》,他的“悉有佛性说”之后,进一步倡导“顿悟成佛”推进了顿悟与渐悟之争,对后代禅宗和华严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堪称“顿悟”的前驱。〗
  净土宗:追求无五浊垢染的清净世界,《摄大乘论》“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如玻璃珂等,名清净土”。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江西庐山东林寺,东晋时期,慧远(334~461年;本姓贾、出身五台山、今西宁武县、著有《往生论注》)曾于此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以期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誓,三十余年,宋代时尊慧远为莲宗(净土宗)初祖,东林寺为祖庭、念佛堂有名“十八高贤影堂”。玄中寺(472年建寺,元代曾改称:永宁禅寺):在山西交城石壁山,北魏昙鸾(476~542)在此念佛修净土观法,随末唐初道绰(562~645)到此读了昙鸾的碑记,而教人念佛专修净业,且在此与其弟子善导相见的,唐代善导大师为净土宗二祖(实际创宗者);善导大师(613~681)的《观无量寿经疏》佛教思想更予日本佛教界以很大的影响,并为日僧法然所继承,故日本净土宗尊玄中寺为祖庭且尊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宗三祖。香积寺:西安神禾原,是善导大师寂后,其弟子怀恽等,为葬其遗骸建寺立塔(706),1980年中日佛教徒重建。善导的弟子怀感,著有《释净土群疑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净土宗《般舟三味经》影响。十二祖澈捂大师(1741~1810),北京资佛寺为净土宗著名道场;灵岩山寺(江苏苏州灵岩山),现代印光(1861~1940)在此专修净土道场,经真达、妙真等法师发展,现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于此。净土宗无严格的师承,且禅净一致。
  〖九品莲台:净土宗认为,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所托的莲花台座,因其所修的功行深浅不同,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差别故名。〗
  〖极乐世界Sukhavati一译“安乐园”“安养园”或称“净土”俗称“西天极乐”是阿弥陀佛成道时依着愿力而建立的,远在西方十万亿佛土以外的世界,《阿弥陀经》说:那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律宗:陕西终南山丰德寺,又称南山宗,道宣律师塔,印度律学有五部不同,道宣(596~667曾参加玄奘的译经场,为律宗的创宗者)依《四分律》原属小乘、用大乘教义加以会通、弘扬律学,其撰四分律称为南山三大部,其中《四分律行事钞》制定授戒仪制等,至今还为大多出家僧徒行持的楷模;(书法家怀素是律宗东塔宗的创始,后自求从玄奘受学)江苏扬州大明寺是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东渡日本前弘扬律学的地方;江苏句容宝华山隆昌寺,明末寂光法师居此中兴律宗,为宝华一世,其后读本、德基、真义、常松、实泳、福聚等几世相承,有清代律宗根本道场之称。近代有弘一(李叔同)等大师。
  天台宗:又称法华宗;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538~597)于575年入天台山弘教讲经9年(通称天台大师),现存有智者大师肉身塔;湖北荆州当阳玉泉寺,智者曾于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依据《法华经》阐明诸法实相(万有即实相)的道理,宣扬“一念三千”(现实世界和鬼神世界皆备于一念)、并采用《中论》所说的空相、假名、中道三事相即之意,建立了〖空(观念心无相),假(观此心具一切),中(观此二者不二)〗“三谛圆融”观点,并强调“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总结了南北朝各家对佛教的分类法,另创五时、八教之说,倡导“定慧双修”;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有重要的位置。开山是北齐时代的慧文。804年日僧最澄学习天台宗传入日本;现代有谛闲等大师。
  密宗:又称真言宗;源于古印度的密教(大乘佛教后期同婆罗门教某些教义结合的产物);唐开元初(713~720)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又称开元三圣)先后来华翻译传播,形成宗派;《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依据,把大乘佛教烦琐理论运用简化通俗的诵咒祈祷方面,认为口诵真言(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只传两代衰落。公元八世纪后传入西藏的密教称“藏密”。西安大兴善寺,唐天宝年中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不空三藏居此,屡设灌顶道场,建立了真言宗,并译出众经,寺有徐浩书不空三藏碑;青龙寺遗址(今惠果、空海纪念堂),不空三藏弟子惠果在(804)唐贞元间,向日僧空海受灌顶且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及法阿者梨灌顶,海空回日本在高野建立“真言宗”;其后圆仁、圆载等先后入唐,在此寺学法。传入日本的成为“东密”和“台密”。修法时使用五种谷物;密宗的即身成佛,认为不须多生修行,即以现在色身成佛,日本空海著有《即身成佛义》。
  〖咒Mantra漫恒椤;密宗的真言,意为真实不妄的言词;《大日经疏》“真言,梵曰漫恒椤,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
  〖欢喜天Nandikesvara又名毗那夜迦Vinayaka原为古印度传说中的神,佛教密宗亦沿用,塑像有单身、双身两种;双身男天是“大自在天”即“湿婆”之长子,象头人身;女天为“观音”化身,夫妇相抱或正做性交,故名欢喜天、欢喜佛。又称大威德金刚(见印度宗教史篇)
  人间佛教:近代太虚(1889~1947)等佛教信徒倡导,主张:三皈,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的自利利他思想。奉持五戒、十善净化自我,力行“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推崇“无尽意”,感恩报恩,无常无我;圆瑛法名弘悟(1878~1953),倡诸宗融合。(可搜索“人间佛教”很多可一读的)
  〖太虚(1889~1947)法名:唯心;俗姓吕,浙江崇德(今桐乡)人,师事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南京杨仁山居士等研究佛学,中年于普陀山闭关治学,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主张革新佛教制度,被目为佛教新派人物,曾去武昌、厦门、重庆等地创办佛学院,并办《海潮》月刊;1925年率团出席在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1928年历游法、英、德、美诸国,讲演佛学,为开华僧到欧美宣传佛教之始;抗战时期率国际佛教徒辗转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地,争取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战后为“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1947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著有《太虚大师全集》,传有《人间佛教》思想理论。〗
  〖三归依(也作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由五戒派生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正法眼藏四摄法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赵朴初、圆瑛、虚云为主导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和茗山长老合称现代双壁〗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