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的古代建筑
2014/9/8   热度:588
平凉的古代建筑
1、古塔
大明宝塔位于平凉市东郊宝塔梁。七级八面楼阁式砖塔。据赵时春《平凉府志·东塔记》所记,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止于二十五年(1547年),系韩藩昭王妃纪念昭王为之祈福而建。明天启七年(1627年)及1985年曾两次维修。塔基石质,塔身直接出自地面,高35米,底部周长36.64米,第一层面南开一券门,门楣上嵌砖雕楷体“大明”匾额,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二层以上每面正中辟券门,两侧辟小龛或窗,龛内置佛像,有木质窗棂及砖雕腰栏、斗拱。八角攒尖式琉璃瓦盖顶上有铁刹。宝塔所在地原为延恩寺,曾发现明初延恩寺断碑。塔东南300米处现存明代“东岳泰山行祠”石牌坊。1963年2月将宝塔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空塔位于平凉市崆峒山中台上。七级八面楼阁式砖塔,高32.6米,底层八边每边长4米。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原为舒华寺建筑群之一,后寺毁塔存。第一层面南开一券门。二层以上每面正中辟券门,两侧辟小龛或窗,龛内置佛像,有仿木腰栏及砖雕斗拱,角棱上嵌有砖浮雕力士像。塔顶为八角覆斗式,上有铁刹。塔顶长有几株松树。198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洞残砖塔位于庄浪县通化乡陈堡村东龙眼峡内,塔基为长10.7米、宽6米、高4.1米的巨石。塔为空心楼阁式,底为平面六角形,呈角锥体,系砖木结构。现存四层半,残高8米,外径5米,内径2.8米,壁厚0.7米。塔身各层出檐很浅,每层各角均有仿木装饰,每面檐下正中施以仿木斗拱。其六角体现出明显的唐塔风格。而据《重修龙眼山寺碑记》(刻于清康熙十年),塔应为唐僖宗末年(888)修建。
2、庙宇(寝宫)
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位于崇信县城东街。据县志记载,崇信县民众因李元谅“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而于唐代贞元十三年(797)在县城东门外一里许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绍圣四年(1097)崇信县知事王需重修葺一新。明洪武三年(1370),县民李斗等人迁建城内。后因塑像主次不当,改为寝宫,另在寝宫前重建正殿。原有一组建筑,明崇祯六年(1633)因兵燹殿亭俱毁,仅存寝宫。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又重建拜殿。大殿为木结构,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拜殿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系前后开敞的卷棚顶小殿。199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泾川城隍庙位于泾川县城安定街北侧。据《重修城隍庙碑记》载,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道光十年(1830)、光绪七年(1881)曾作过较大修复。现存正殿和寝殿。正殿五开间,宽15米,进深9米,巨型木架结构,单沿歇山顶,明柱,饰有斗拱。寝殿亦为五开间,宽15米,进深8米,木架结构,单沿悬山顶。两殿结构紧固,气势宏大,有明显明代风格。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静宁文庙位于静宁县第一中学校园内。始建于明初,坐落在县城西北隅。嘉靖二十一年(1543),筹迁于今址。原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至三十五年曾两次修葺。庙坐北向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大成殿、戟门、先师庙门。大成殿到戟门两侧配建厢房,厢房檐间有对称明柱;戟门两侧有耳房。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造型宏朗。1960年大成殿前边的月台被拆除。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静宁清真寺位于静宁县城站院巷内。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原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布局依西向东,以礼拜殿、邦克楼(亦称唤醒楼)、牌坊为轴线,南北两侧配建厢房。1967年邦克楼、牌坊和两侧厢房被拆除,仅存礼拜大殿。1980年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大殿建筑面积354平方米,宽15米,进深25米,平面呈“凸”字形,由歇山悬山顶和两坡卷棚连接,后殿部分采用覆斗式建筑法,使空间扩大。大殿形式独特,古建筑中少见。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