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文化的历史考察
2014/9/8   热度:181
崆峒文化的历史考察
作者:李春茂
以崆峒山为载体和背景的崆峒文化是一个庞杂、内容丰富、具有明显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如何认识崆峒文化的内涵和范围界定,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崆峒文化是与崆峒山有关的宗教、建筑、艺术、民俗、文学、医药、武术等内容的综合反映;也有人认为崆峒山是“天下道教第一山”,所以崆峒文化即是道教文化。这些观点有失于片面和狭隘,我们应当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去认识和了解,下面从历史的角度对崆峒文化作一番考察。
1、从古老文化的起源上考察。
众所周知,泾河和渭河流域是中华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两条古老河流在史书中早有记载,如《尚书·禹贡》说:“泾属渭芮。”春秋战国时期,泾河是一条很有名气的河流,它与汉水、黄河、长江并称为四大河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神秘而崇高的位置。两条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易于灌溉,交通方便,孕育产生了早期农业文明。崆峒文化除了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还与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从考古文化上看,崆峒文化正好处在西部文化(有人称为羌人文化)的中心地带,如马莲河流域的庆阳、镇原一带是甘肃最早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地方;葫芦河中游的秦安县五营乡有举世闻名的前仰韶文化地湾遗址,渭河源头的临洮一带有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遗址,而泾河上游,崆峒山之下有著名的父系氏族文化安国文化遗址。这一系列事实说明,崆峒文化作为平凉地域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陇东、陇西文化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再从中国古老神话传说中看,以崆峒山为中心的平凉地区流传的黄帝和广成子的神话传说与周边毗邻地区的神话传说也有一定的联系。东面陕西黄陵和甘肃正宁子午岭有黄帝的陵寝和祠庙,泾川县回中山是传说中西王母的故地,南面宝鸡金台观相传是炎帝故乡;西面静宁、秦安的葫芦河中游是传说中的“羲皇故里。”显然,我们考察崆峒文化,绝不能离开西部农业文明和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的大背景,否则,研究崆峒文化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认识崆峒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它的活水源头。
2、从丝绸之路的角度考察。
我们要把崆峒文化看作一个开放、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系,不能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待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位于丝绸之路文化带上,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传,都对崆峒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崆峒文化是丝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崆峒山的位置是很特殊的,它位于丝绸之路东段要地,是古都长安西来第一站。就陇山局部地区而言,这里有密如蛛网的古代道路,构成了丝路东段的重要通道,其中鸡头道就是因为鸡头山(今崆峒山)而得名的。鸡头道东接回中道,西连陇关道,从古城平凉出发,过泾阳县(今平凉市安国镇油坊庄)越崆峒山,过安化县制胜关(今泾源县),可南下水洛、秦州。崆峒山周围的古道还有回中道、六盘道、木峡道、番须道、陇关道等。
那么,丝绸之路对崆峒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自从汉代使者张骞凿通丝绸之路以后,西方的文化艺术向东传来,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崆峒文化也不例外。崆峒山凌空宝塔、平凉城宝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平凉的象征,其实,佛塔在古印度叫做“窣堵坡,”原指埋葬尸体和身骨的坟冢,后来专指埋葬佛骨的地方,有人称它为舍利塔。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佛塔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才出现了我们常见的民族化的楼阁式多级砖塔。“飞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佛教艺术形象,平凉的南石窟寺、石拱寺石窟中也有这种形象,“飞天”原是古印度的歌神(乾闼婆)乐神(紧那罗),他们的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释,能歌善舞,周身散发着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随着佛教的东传,它和中国的绘画艺术和审美观念相结合,产生了那纤手细腰、体态轻盈、裙带飘飞、自由翱翔的飞天形象。实际上,丝路文化对崆峒文化的影响除了建筑、绘画,还包括文学、语言、宗教、民俗乃至经济生活等。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