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的古代壁画
2014/9/8   热度:384
承德的古代壁画
姚崇维
承德普宁寺、安远庙、避暑山庄永佑寺等寺庙,都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在那气宇恢弘的殿堂、幽深曲折的回廊里,都绘有光彩照人的壁画。这些壁画对罗汉、菩萨及佛经故事的描绘,虽然出自对神明的虔诚礼赞,但那端庄肃穆的艺术形象都闪烁着智慧的光环,它们对全面了解汉、藏、满、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及其相互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和历史佐证,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壁画作为建筑物实物遗存的一部分,对其所依附的文物古迹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功能,如防止木材、墙体损坏等。但就壁画的画面而言,它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其主要的价值。
普宁寺大雄宝殿十八罗汉壁画
大雄宝殿是普宁寺的主体建筑,面阔七楹,进深五楹。殿内东西两壁各有一幅大型工笔重彩壁画,每幅高3.3米,宽14.78米,每幅面积48.77平方米,二幅总面积97.55平方米,绘制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内容是十八罗汉成道之后受到供养的故事,是承德诸多寺庙中保存最完整的壁画,是清代壁画艺术中的珍品。
十八罗汉壁画中的人物十分生动传神,具有不同的性格和强烈的动感。罗汉本身的姿态各不相同,有深思冥想的,有合十礼拜的,有的手不释卷,有的手托宝瓶,有的手拄拐杖……人物的塑造实有呼之欲出之感,足见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技巧卓越。
壁画中绘有供养天11人,有手托经书的,打扇的,手抱麒麟的,拿宝钵的,持幅杖的,还有龙头人持象牙护板的;供养人14人,为世俗装束,有官员、老人、儿童,为了表示对罗汉的尊敬,他们均仰视,手中分别有食物、书籍、衣物、布匹、佛画、宝瓶、香炉等各种供养物,他们与蓝天、祥云、仙鹤、青山、花木以及十八罗汉共同构成了一幅人间天堂的极乐美景,反映了众生对佛的虔诚,体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普宁寺十八罗汉壁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异时同图结构”的样式,即打破时空顺序,在同一画面上描绘了多个情节或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人物情节则按水平方向无限延长,平行排列的组合,避免了前后重叠,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形成所谓的“三度空间性”,这是佛教美术的特殊表现方式。
壁画中的人物比例更多地遵循了早期藏传佛教艺术的创作规则,即《佛说造像量度经解》中所强调的塑像比例结构的“三经一疏”法则。十八罗汉壁画创造性地将这种人体比例的法则运用到十八罗汉的身上,并与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上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融合得天衣无缝。中国线描出自书法,描线时的运笔就是运力,运力就是运情,中国的绘画和书法都是感情的产物,线条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疾徐,就是感情的波动和节奏。十八罗汉壁画中的线即是审美感情的产物,它灵活运用了多种描法,无论是铁线描,高古游丝描,丁头鼠尾描,还是行云流水描,都非常精细,圆润流畅,一气呵成。壁画中各种人物的神情风韵,以至飘舞的绦带、挡风的衣裾、流动的彩云,通过线的运用,都生动地跃然壁上,给人以有生命、有灵魂的感觉。甚至人物的着装、丝绸锦缎的质感都刻画得真实自然,生动完美。衣纹一贯到底,毫无拖拉之感,仅用几根非常简练的线条就勾画得淋漓尽致,没有一笔多余。
十八罗汉壁画幅面开阔,气势磅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结构严密,给人一种圆满富丽、满壁生辉的艺术视觉效果。
该壁画总体保存完整,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自然、人为诸种因素的影响,现已有颜料层粉化脱落、颜色退化、壁画开裂、表面多处严重起甲等各种病害。
普宁寺大雄宝殿八大菩萨壁画
大雄宝殿北墙共有四幅壁画,每幅高3.3米,宽3.72米,每幅面积12.28平方米,四幅总面积49.1平方米,绘制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内容为八大菩萨和四位供养天、十二位供养人,采用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具有藏传佛教美术特色。
八大菩萨为画面上的中心人物,从西向东依次为:黄色皮肤的普贤菩萨、红色地藏王菩萨、白色虚空藏菩萨、绿色金刚手菩萨、蓝色除垢障菩萨、红色弥勒菩萨、黄色文殊菩萨、白色观音菩萨。八位菩萨姿态各异,并排站立,构成一条色带,表现了菩萨“光光相接”的景观。菩萨像与背景不在同一空间中,但又同背景巧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背景下为波涛汹涌的海水,上为祥云缭绕的天空,景象奇妙冲玄。四位供养天、十二位供养人穿插其间,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佛国世界。壁画结构完整,左右对称,前后呼应,井然有序。
壁画的线描精细柔丽,用笔婉转自如,潇洒流畅。面庞的莹润、肌肤的细腻、飘带的柔软,无不凭借描绘物体质感的纯熟技艺而得到充分的表现。八大菩萨的形象多用土红色勾线,给人红润光彩的感觉。在敷色涂彩上,以蓝色、红色、黄色、绿色、金色运用最多,构成了壁画色彩中跃动的主旋律。色彩浓艳,却艳而不俗,色调淳厚、典雅,别有风采。整个画面看起来浓郁华丽而不失庄重,具有勾魂夺魄的艺术魅力。
该壁画整体保存完整,但也是普遍存在颜料层脱落、壁面开裂及颜色退化等病害。
普宁寺大乘之阁三楼回廊供养菩萨和妙音天女壁画
大乘之阁为普宁寺的主体建筑,仿西藏桑鸢寺(三摩耶庙)乌策大殿而建。面阔七楹,进深五间,阁内分为三层,中为空井,旋梯直上楼顶。三楼回廊上下檐板壁画共32幅,下面每幅高0.9米,宽2.9米,每幅面积2.61平方米,16幅总面积41.76平方米(上面16幅因各种原因暂时无法测量和看清),绘制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分绘六十四身金刚使女图(即供养天或供养菩萨)和妙音天女,以工笔重彩绘成,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连贯,色彩艳丽,造型优美,与殿中塑像相互辉映,浑然一体。
壁画中的“供养天”或称“供养菩萨”以汉传佛教所说的“飞天侍女”形式出现,她们中有8对16人手持八宝,即轮、罗、伞、盖、花、罐、鱼、长,有8对16人持乐器合奏,分别吹笙、吹法号、吹笛、击鼓,打罗,打铙,弹琵琶和吹海螺。还有32人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手持各种法器,如法轮、宝瓶、莲花、蒲桃、佛珠、宝钵、海螺、幡帐等。她们上身裸露,下着裙裾,身披丝带,在祥云中翩翩起舞,天衣飘动,姿态娟美、极富韵律感,体现了藏传佛教绘画的特征。
壁画中的飞天姿态各异,有的敞开胸怀,张开臂膀,体姿扩放,衣裙飘荡,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有的舒卷身躯,蜿蜒下降,飘带随风轻盈飞舞,表现了东方超脱浪漫的自由而富于幻想的创作意念。开拓心灵的神异,让心灵自由飞翔,这与人类追求自由与永恒的愿望是交相感应的。
妙音天女的头饰雍容华贵,服饰典雅富丽,体态婀娜多姿,聚合在一起共同演奏,她们四肢轻柔,手指灵活,或弹或吹,组成了昭示人生和谐的乐曲,通过不同姿态动作的相互呼应,起承转合,和谐统一,再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妙心,可谓妙音如意,妙心如画。美妙的想像和神奇的梦幻使人悠然遐想,有一种心灵解脱的自由之感。
大乘之阁三楼回廊供养菩萨和妙音天女壁画保存完整,但颜料层脱落、片状剥落、颜色退化严重。
安远庙普渡殿壁画
普渡殿是安远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共分三层,殿内四壁均绘有壁画。一层自底部1.2米以上满绘壁画,画幅部分每面高3米,宽21.9米,一层四面实际面积221.93平方米。二层画幅部分每面高1.7米,宽21.9米,二层实际面积108.56平方米。普渡殿壁画总面积达330.49平方米,绘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普渡殿壁画是将纸裱糊在墙壁上,然后再画在纸上,而不是直接画在墙壁上,这是普渡殿壁画独有的,有别于其他承德古代壁画。壁画以工笔重彩手法绘制,描绘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主要有经变、本生、因缘等佛教故事。
普渡殿壁画绘有菩萨、力士、渡母、人首蛇身怪物等神佛,还绘有天宫、寺观、莲池,其间既错落着山水、树石、花草、动物、飞禽,又穿插着村庄农舍、帐房毡包以及比丘、骑士、商人、妇女、儿童等世俗人物,天上与人间、虚幻世界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人物生动,情节连贯,景物优美,呈现出一种空灵、恬静的境界。
壁画以非凡的想像力和高超的创造才能,描绘出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人物、服饰、建筑、自然景物及生活场景,反映了人间的世情风貌和人物性格,富有生活气息。这些取悦于世俗民众的画面,增强了故事性、戏剧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广泛地反映了清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建筑、服饰、民俗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普渡殿壁画采用多幅连续的连环画式构图,这种长卷式的横幅构图,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纵观普渡殿壁画,神佛庄严固不及普宁寺壁画,但人情物性却更胜一筹。而这恰是普渡殿壁画的精粹所在,也是它的艺术价值。
普渡殿壁画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壁画与墙体脱离,画面褪色、开裂、剥离,片状剥落,颜料层脱落等病害。壁画内部墙体松散,有稍一碰撞即大面积脱落之感。一层北墙壁画下半部分已被人为损坏,画面故事已难以连接。二层南墙西面仅存壁画十余平方米,损坏严重,东、西、北三壁画已无存留。三层壁画毁坏殆尽。
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壁画
永佑寺舍利塔是仿南京报恩寺塔和杭州六合塔而建,为九级八面,由座基、塔廊、塔身、鎏金宝顶组成,通高67米,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塔内二层至顶层东、南、西五面墙壁均壁画。二层:其中南墙壁画宽1.85米,东南、西南墙壁画各为1.9米,东西墙各为1.72米,高分别为3.5米。三层:南墙壁画宽1.83米,东南、西南墙壁画各为1.88米,东西墙壁画各为1.7米,高分别为3米。四层至顶层墙面斑驳不平,壁画已无留存。二层壁画实际面积25平方米,三层壁画实际面积21平方米,二、三层壁画总面积46平方米。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壁画绘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采用工笔重彩画法。二层壁画内容为四大天王,三层壁画内容、颜色分辨困难,只有零星局部尚能依稀辨别。
壁面中的天王造像有的仍能感觉到面现愤怒之相,有的似乎面露微笑。四大天王壁画透过威严、凶悍以体现慈悲,意在惩恶扬善,给人造成一种镇压邪恶、服妖降魔的威慑气氛。
舍利塔四大天王壁画大面积剥落,颜料层亦大面积粉化脱落,划痕布满画面,自然和人为破坏严重。
承德古代壁画虽历经不过300年,但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目前留存完好的已屈指可数,颜料层脱落、开裂、起甲、粉化、剥离、褪色等现象严重。在遵循国家《文物保护法》的前提下,应尽快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手段,进行更深入的调查、考证、监测和保护。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