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大师传
2014/9/8   热度:331
曹溪大师传
唐韶州曹宝林山国宁寺六祖惠能大师传法宗旨,并高宗大帝槃书兼赐物改寺额,及大师印可门人并灭度时六种瑞相,及智药三藏悬记等传
梁天监壬午元年正月五日,时婆罗门三藏,字智药,是中天竺国那烂陀寺大德。辞彼国王,来此五台山,礼谒文殊,将弟子数十侍从。三藏博识多闻,善通经论星象之学,志弘大乘,巡历诸国,远涉沧波,泛舶至韶州曹溪口村,语村人曰,“看此水源,必有胜地,堪为沙门居止,代代高僧不绝,吾欲寻之。”行至曹溪,劝村人修造住处。经五年,号此山门,名宝林寺。人天所敬,海内归依。
至天监五年二月十五日,槃天下名僧大德,令所在州县,进入内道场供养。时韶州刺史侯公,表进三藏入内。使君问三藏云:“何以名此山门为宝林耶?”答曰:“吾去后一百七十年,有无上法宝,于此地弘化,有学者如林,故号宝林耶。”三藏四月初,得对奏为宝林寺,槃赐田五拾顷。至天监十年,三藏入台山,却还本国。至隋大业十三年,天下荒乱,寺舍毁废。至天平元年,乐时县令李藏之,请宝林额,于乐昌灵(曹)溪村置寺。
至咸亨元年,时惠能大师,俗姓卢氏,新州人也。少失父母,三藏而孤。虽处群辈之中,介然有方外之志。其年,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至略结义为兄弟。时春秋三十(三十三)。
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涅槃经》。大师画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尼将经与读,大师曰:“不识文字。”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曰:“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
众人闻之,皆嗟叹曰:“见解如此,天机自悟,非人所及,堪可出家住此宝林寺。”大师即住此寺,修道经三年,正当智药三藏一百七十年悬记之时也。时大师春秋三十有三(六)。
后闻乐昌县西石窟有远禅师,遂投彼学坐禅。大师素不曾学书,竟未披寻经论。
时有惠纪禅师,诵《投 经》。大师闻经叹曰:“经意如此,今我空坐何为?”至咸亨五年,大师春秋三十有四(七)。惠纪禅师谓大师曰:“久承蕲州黄梅山忍禅师开禅门,可往彼修学。”
大师其年正月三日,发韶州往东山,寻忍大师。策杖涂跣,孤然自行,至洪州东路。时多暴虎,大师独行山林无惧。遂至东山,见忍大师。
忍大师问曰:“汝化物来?”能答曰:“唯求作佛来。”忍问曰:“汝是何处人?”能答曰:“岭南新州人。”忍曰:“汝是岭南新州人,宁堪作佛?”能答曰:“岭南新州人佛性,与和上佛性,有何差别?”忍大师更不复问。可谓自识佛性,顿悟真如,深奇之奇之。
忍大师山中门徒至多,顾眄左右,悉皆龙象。遂令能入厨中供养,经八个月。能不避艰苦,忽同时戏调,嶷然不以为意,忘身为道。仍踏碓,自嫌身轻,乃系大石著腰,坠碓令重,遂损腰脚。忍大师因行至碓米所,问曰:“汝为供养损腰脚,所痛如何?”能答曰:“不见有身,谁言之痛。”
忍大师至夜命能入房。大师问:“汝初来时答吾岭南人佛性,与和上佛性有何差别。谁教汝耶?”答曰:“佛性非偏,和上与能无别,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更无差别,但随根隐显耳。”忍大师征曰:“佛性无形,云何隐显?”能答曰:“佛性无形,悟即显,迷即隐。”
于时忍大师门徒,见能与和上论佛性义。大师知诸徒不会,遂遣众人且散。忍大师告能曰:“如来临般涅〖FJF〗B231〖FJ〗,以甚深般若波罗蜜法付嘱摩诃迦叶,迦叶付阿难,阿难付商那和修,和修付忧波掬多。在后展转相传,西国经二十八祖,至于达磨多罗大师,汉地为初祖,付嘱惠可,可付璨,璨付双峰信,信付于吾矣。吾今欲逝,法嘱于汝。汝可守护,无令断绝。”能曰:“能是南人,不堪传授佛性。此间大有龙象。”忍大师曰:“此虽多龙象,吾深浅皆知,犹兔与马。唯付嘱象王耳。”
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大师遂顶戴受之。大师问和上曰:“法无文字,以心传主,以法传法,用此袈裟何为?”忍大师曰:“衣为法信,法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传于衣。衣是西国师子尊者相传,令佛法不断。法是如来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无住,即而了法身。见佛性空寂无住,是真解脱。汝可持衣去。”遂则受持,不敢违命。然此传法袈裟,是中天布,梵云婆罗那,唐言第一好布。是木绵花作,时人不识,谬云丝布。
忍大师告能曰:“汝速去,吾当相送。”随至蕲州九江驿,忍大师告能曰:“汝传法之人,后多留难。”能问大师曰:“何以多难?”忍曰:“后有邪法竞兴,亲附国王大臣,蔽我正法。汝可好去。”能遂礼辞南行,忍大师相送已,却还东山,更无言说。诸门人惊怪问:“和上何故不言?”大师告众曰:“众人散去,此间无佛法,佛法已向南去也。我今不说,于后自知。”忍大师别能大师,经停三日,重告门人曰:“大法已行,吾当逝矣。”忍大师迁化。百鸟悲鸣,异香芬馥,日无精光,风雨折树。
时有四品官,俗姓陈氏,舍俗出家,事和上号惠明禅师。闻能大师将衣钵去,遂奔迩南方。寻至大庾岭,见能大师。大师即将衣钵,遂还明。明曰:“来不为衣钵,不审和上初付嘱时,更有何言教?愿垂指示。”能大师即为明禅师传嘱授密言。惠明唯然受教,遂即礼辞。明语能曰:“急去急去,在后大有人来相迩逐。”能大师即南行。
至来朝,果有数百人,来至岭,见明禅师。禅师曰:“吾先至此,不见此人。问南来者亦不见,此人患脚,计未过此。”诸人却向北寻。明禅师得言教,犹未晓悟,却居庐山峰顶寺三年,方悟密语。明后居〖FJF〗F8D3〖FJ〗山,广化群品。
能大师归南,略至曹溪,犹被人寻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大师春秋三十九。
至仪凤元年初,于广州制旨寺,听印宗法师讲《涅〖FJF〗B231〖FJ〗经》。法师是江东人也。其制旨寺,是宋朝求那跋摩三藏置,今广州龙兴寺也。法师每劝门人商量论义。时嘱正月十五日悬幡。诸人夜论幡义。法师廊下隔壁而听。初论幡者:“幡是无情,因风而动。”第二人难言:“风幡俱是无情,如何得动?”第三人:“因缘和合故动。”第四人言:“幡不动,风自动耳。”众人诤议,喧喧不止。能大师高声止诸人曰:“幡无如余种动,所言动者,人者心自动耳。”
印宗法师闻已,至明日讲次,欲毕,问大众曰:“昨夜某房论义,在后者是谁?此人必禀承好师匠。”中有同房人云:“是新州卢行者。”法师云:“请行者过房。”能遂过房。法师问曰:“曾事何人?”能答曰:“事岭北蕲州东山忍大师。”法师又问:“忍大师临终之时,云佛法向南,莫不是贤者否?”能答:“是。”“既云是,应有传法袈裟,请一 看。”印宗见袈裟已,珍重礼敬,心大欢喜。叹曰:“何期南方有如是无上之法宝!”法师曰:“忍大师付嘱,如何指授言教?”能大师答曰:“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无为无漏。”法师曰:“如何不论禅定解脱,无漏无为?”能答曰:“为此多法,不是佛性。佛性是不二之法,《涅〖FJF〗B231经》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法师又问:“云何佛性是不二之法?”能曰:“《涅〖FJF〗B231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为当断善根,佛性改否?佛告高贵德王菩萨: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之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故不断,名为不二。又云: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无二。”能大师谓法师曰:“故知佛性是不二之法。”
印宗闻斯解说,即起合掌虔,愿事为师。明日讲次,告众人曰:“印宗何幸,身是凡夫,不期座下法身菩萨。印宗所为众人说《涅〖FJF〗B231经》,犹如瓦砾。昨夜请卢行者过房论义,犹如金玉。诸人信否?然此贤者,是东山忍大师传法之人。诸人永不信,请行者将传法袈裟,呈示诸人。”诸人见已,顶礼咸生信重。
仪凤元年正月十七日,印宗与能大师剃发落。二月八日,于法性寺受戒。戒坛是宋朝求那跋摩三藏所置。当时遥记云:“于后当有罗汉登此坛,有菩萨于此受戒。”今能大师受戒,应其记也。出《高僧录》。能大师受戒,和尚西京总持寺智光律师,羯磨梨苏州灵光寺惠静律师,教授梨荆州天皇寺道应律师。后时,三师皆于能大师所学道,终于曹溪。其证戒大德,一是中天耆多罗律师,二是密多三藏。此二大德,皆是罗汉,博达三藏,善中边言。印宗法师请为尊证也。又萧梁末,有真谛三藏,于坛边种菩提树两相提株,告众僧曰:“好看此树,于后有菩萨僧于此树下演无上乘。”于后能大师于此树下坐,为众人开东山法门,应真谛三藏记也。出《真谛三藏传》。
其年四月八日,大师为大众初开法门,曰:“我有法,无名无字,无眼无耳,无身无意,无言无示,无头无尾,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不去不来,非青黄赤白黑,非有非无,非因非果。”大师问众人:“此是何物?”大众两两相看,不敢答。时有荷泽寺小沙弥神会,年始十三,答:“此是佛之本源。”大师问云:“何是本源?”沙弥答曰:“本源者诸佛本性。”大师云:“我说无名无字,汝云何言佛性有名字?”沙弥曰:“佛性无名字,因和尚问故立名字。正名字时,即无名字。”大师打沙弥数下。大众礼谢曰:“沙弥小人,恼乱和上。”大师云:“大众且散去,留此饶舌沙弥。”至夜间,大师问沙弥:“我打汝时,佛性受否?”答云:“佛性无受。”大师问:“汝知痛否?”沙弥答:“知痛。”大师问:“汝既知痛,云何道佛性无受?”沙弥答:“岂同木石!虽痛而心性不受。”大师语沙弥曰:“节节支解时,不生嗔恨,名之无受。我忘身为道,踏碓直至跨脱,不以为苦,名之无受。汝今被打,心性不受。汝受诸触如智证,得真正受三昧。”沙弥密受付嘱。
大师出家开法受戒,年登四十。
印宗法师请大师归制旨寺。今广州龙兴寺经藏院,是大师开法堂。法师问能大师曰:“久在何处住?”大师云:“韶州曲县南五十里曹溪村故宝林寺。”法师讲经了,将僧俗三千余人送大师归曹溪。因兹广阐禅门,学徒千万。至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槃迎大师入内,表辞不去。高(中)宗大帝槃曰:
〖ZK(〗 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召诸州名山禅师,集内道场供养,安秀二德,最为僧首。朕每谘求,再推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记,传达磨衣钵,以为法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今居韶州曹溪山,示悟众生,即心是佛。朕闻如来以心传心,嘱付迦叶,迦叶展转相传,至于违磨。教被东土,代代相传,至今不绝。师既禀承有依,可往京城施化,缁俗归依,天人瞻仰。故遣中使薛简迎师,愿早降至。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下。韶州曹溪山释迦惠能辞疾表:
惠能生自偏方,幼而慕道,叨为忍大师嘱付如来心印,传西国衣钵,授东土佛心。奉天恩遣中使薛简,召能入内。惠能久处山林,年迈风疾。陛下德包物外,道贯万民,育养苍生,仁慈黎庶。旨弘大教,钦崇释门。恕惠能居山养疾,修持道业,上答皇恩,下及诸王太子。谨奉表。释迦惠能顿首顿首。〖ZK)〗
中使薛简问大师:“京城大德禅师教人要假坐禅。若不因禅定,解脱得道,无有是处。”大师云:“适由心悟,岂在坐耶!《金刚经》若人言如来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所从来曰生,亦无所去曰灭,若无生灭,而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即是坐。”大师告言中使:“道毕竟无得无证,岂况坐禅。”薛简云:“简至天庭,圣人必问。伏愿和上指授心要,将传圣人及京城学道者,如灯转照,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大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薛简云:“明譬智惠,暗喻烦恼。修道之人,若不用智惠照生死烦恼,何得出离?”大师云:“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汝见有智惠为能照,此是二乘见解。有智之人,悉不如是。”薛简云:“大师,何者是大乘见解?”大师云:“《涅〖FJF〗B231〖FJ〗经》云: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即是佛性。佛性在凡夫不灭,在贤圣不增,在烦恼而不垢,在禅定而不净。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亦不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常住,恒不变易。”薛简问:“大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外道亦说不生不灭。”大师答曰:“外道说不生不灭,将生止灭,灭犹不不灭。我说本自无生,今即无灭,不同外道。外道无有奇特,所以有异。”大师告薛简曰:“若欲将心要者,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心体湛寂,应用自在。”薛简于言下大悟云:“大师,今日始知佛性本自有之,昔日将为大远;今日始知至道不遥,行之即是;今日始知涅〖FJF〗B231〖FJ〗不远,触目菩提;今日始知佛性不念善恶,无思无念,无知无作不住;今日始知佛性常恒不变,不为诸惑所迁。”中使薛简礼辞大师,将表赴京。
高(中)宗大帝赐磨衲袈裟一领及绢五百疋。槃书曰:
槃,师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金粟阐弘大法,传诸佛心,谈不二之说,杜口毗耶,声闻被呵,菩萨辞退。师若此也。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朕积善余庆,宿种善因,得值师之出世,蒙师惠顿上乘佛心第一。朕咸荷师恩,顶戴修行,永永不朽。奉磨衲袈裟一领,绢五百疋,供养大师。神龙三年四月二日下。
又,神龙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槃下韶州百姓,可修大师中兴寺佛殿,及大师经坊,赐额为法泉寺,大师生缘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延和元年,大师归新州,修国恩寺。诸弟子问:“和上修寺去,卒应未归此,更有谁堪谘问。”大师云:“翁山寺僧灵振,虽患脚跛,心里不跛。”门人谘请振说法。又问大师:“何时得归?”答曰:“我归无日也。”
大师在日,景云二年,先于曹溪造龛塔。后先天二年七月,廊宇犹未毕功,催令早了,吾当行矣。门人犹未悟意。
其年八月,大师染疾。诸门人问:“大师,法当付嘱阿谁?”答:“法不付嘱,亦无人得。”神会问:“大师,传法袈裟云何不传?”答云:“若传此衣,传法之人短命。不传此衣,我法弘盛。留镇曹溪。我灭后七十年后,有东来菩萨:一在家菩萨,修造寺舍;二出家菩萨,重建我教。”门徒问大师曰:“云何传此衣短命?”答曰:“吾持此衣,三遍有刺客来取吾命,吾命若悬丝。恐后传法之人被损,故不付也。”大师力疾劝诱徒众,令求道忘身,唯勤加行,直趣菩提。
其月三日,奄然端坐迁化,春秋七十有六。灭度之日,烟云暴起,泉池枯涸,沟涧绝流,白虹贯日。严东忽有众鸟数千,于树悲鸣。又寺西有白气如练,长一里余,天色清朗,孤然直上,经于五日乃散。复有五色云,见于西南。是日西方无云,忽有数阵凉风,从西南 入寺舍。俄而香气氛氲,遍满廊宇。地皆振动,山崖崩颓。大师新州亡广果寺。寺西虹光三道,经于旬日。又寺前城头庄有虹光经一百日。众鸟悲鸣,泉水如稠泔汁,不流数日。又翁山寺振禅师,于房前与众人夜间说法,有一道虹光,从南来入房。禅师告众人曰:“和上多应新州亡也。此虹光是和上之灵瑞也。”新州寻有书报亡。曹溪门徒发哀。因虹光顿谢,泉水渐流。书至翁山,振禅师闻哀,设三七斋,于夜道俗毕集,忽有虹光,从房而出。振禅师告众人曰:“振不久住也。经云:大象既去,小象亦随。”其夕中夜,卧右胁而终也。
曹溪门人,迎大师全身归曹溪。其时首领不肯放,欲留国恩寺起塔供养。时门人僧崇一等,见刺史论理,方还曹溪。大师头颈,先以铁 封裹,全身胶漆。其年十一月十三日,迁神入龛。
至开元二十七年,有刺客来取头,移大师出庭中,刀斩数下。众人唯闻铁声惊觉。见一孝子奔走出寺,寻迹不获。大师在日,受戒开法度人三十六年。先天二十壬子岁灭度,至唐建中二年,计当七十一年。其年,众请上足弟子行滔守所传衣。经四十五年,有殿中侍御史韦据为大师立碑。后北宗俗弟子武平一,开元七年,磨却韦据碑文,自著武平一文。
开元十一年,有潭州 禅师,曾事忍大师,后时归长沙禄山寺。常习坐禅,时时入定,远近知闻。时有大荣禅师,住曹溪事大师,经三十年。大师常语荣曰:“汝化众生得也。”荣即礼辞归北,路过 禅师处。荣顶礼问 曰:“承和上每入定。当入定时,为有心耶?为无心耶?若有心,一切众生有心应得入定;若无心,草木瓦砾亦应入定。” 答曰:“我入定,无此有无之心。”荣问曰:“若无有无之心,即是常定,常定即无出入。” 即无对。 问:“汝从能大师处来,大师以何法教汝?”荣答曰:’大师教荣不定不乱,不坐不禅,是如来禅。” 于言下便悟云:“五蕴非有,六尘体空。非寂非照,离有离空,中间不住。无作无功,应用自在,佛性圆通。”叹曰:“我三十年来空坐而已。”往曹溪归依大师学道。世人传, 禅师三十年坐禅,近始发心修道。景云二年,却归长沙旧居,二月八日夜悟道。其夜空中有声,告合郭百姓, 禅师今夜得道,皆是能大师门徒也。
上元二年(乾元元年),广州节度韦利见,奏僧行滔及传袈裟入内。孝感皇帝依奏,槃书曰:
槃,曹溪山六祖传法袈裟及僧行滔,并俗弟子五人,利见令水陆给公乘。随中使刘楚江赴上都。上元二年(乾元元年)十二月十七日下。
又乾元二年正月一日,滔和上有表辞老疾,遣上足僧惠象及家人永和、送传法袈裟入内,随中使刘楚江赴上都。四月八日,得封。滔和上正月十七日身亡,春秋八十九。槃赐惠象紫罗袈裟一封,家人永和别槃赐度配本寺。改建兴寺为国宁寺,改和上兰若,槃赐额为宝福寺。
又僧惠象随中使刘楚江将衣赴上都讫。辞归表:
沙门臣惠象言,臣偏方贱品,叨 桑门,乐处山林,恭持圣教。其前件衣钵,自达磨大师已来,转相传授,皆当时海内钦崇,沙界归依,天人瞻仰,俾令后学, 物思人。臣虽不才,滥承付嘱。一昨奉恩命,槃送天宫,亲自保持,永无失坠。臣之感荷,悲不自胜。是知大法之衣,万劫不朽,京城缁侣,顶戴而行。然臣师主行滔,久传法印,保兹衣钵,如护髻珠。数奉德音,不敢违命。一朝亡殁,奄弃明时。臣今欲归至彼,启告神灵,宣述圣情,陈进衣改寺之由,叙念旧恤今之状。臣死将万足,不胜涕恋恳叹之至,供奉表辞以闻。沙门惠象诚悲诚恋,顿首顿首,谨言。孝感皇帝批僧惠象表。槃曰:
师之师主行滔,戒行清循,德业孤秀。传先师所付衣钵,在炎方而保持,亟换岁年,曾不失坠。朕虔诚慕道,发使遐求。师绵历畏途,顶戴而送,遂朕恳愿,何慰如之。行滔身虽云亡,其神如在。师归至彼,具告厥灵,知朕钦崇,永永不朽矣。即宜好去。
又乾元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孝感皇帝遣中使程京杞,送和香,于能大师龛前供养,宣口槃,焚香。龛中一道虹光,直上高数丈。程使见光,与村人舞蹈,录表奏。
又宝应元皇帝送传法袈裟归曹溪,槃书曰:〖HT5”SS〗袈裟在京总持寺安置,经七年。〖HT〗
槃,杨鉴卿久在炎方,得好在否?朕感梦,送能禅师传法袈裟归曹溪。寻遗中使镇国大将军杨崇景,顶戴而送。传法袈裟是国之宝,卿可于能大师本寺,如法安置。专遣众僧亲承宗旨者,守护勿令坠失。朕自存问。永泰元年五月七日下。
〖BT2〗六祖大师在日及灭度后六种灵瑞传
大师在日,寺侧有瓦窑匠,于水源所 鸡。水被触秽,旬日不流。大师处分瓦匠,令于水所焚香设斋。稽告才毕,水即通流。又,寺内前后两度经军马,水被触污,数日枯竭。军退散后,焚香礼谢,涓涓供用。又,大师住国宁寺及新州国恩寺,至今两寺并无燕雀鸟鸢。又,大师每年八月三日远忌,村廓士女云集,在寺营斋。斋散,众人皆于塔所礼别。须臾之间,微风忽起,毕香袭人,烟云覆寺,天降大雨,洗荡伽蓝,寺及村雨即不降。又,大师灭后,法衣两度被人偷将,不经少时,寻即送来,盗者去不得。又,大师灭后,精灵常在 如 ,龛塔中常有异香,或入人梦。前后祥瑞,其数非一,年月淹久,书记不尽。
贞〔元〕十九〔年〕二月十三日毕
说明
本传取自一九七八年日本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编,大修馆书店版《慧能研究》所载以比 山本为底本的校订本。正文中括弧中的校正文字,是一九八八年《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四十六号发表的石井修道《译注曹溪大师传》所加。另有《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十九套第五册所收本。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