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智顗的宇宙观及其特色
2014/9/8   热度:1001
略谈智凯的宇宙观及其特色
戒 圆
汉地佛教大乘八宗,先后成立于隋唐时期。其中以智凯为代表的天台宗和慧能为代表的禅宗,传播最广,影响较大,它与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鼎足而三,或为中国佛学的主要宗派。
智凯(538-597)世称智者大师.他不但是一个活动于陈隋之际有数的宗教家;而且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人物。在现今天台宗的研究中,或说天台宗自始至终都是真如缘起论者;或说天台宗前期是业感缘起,后期是真如缘起论;或说天台宗主张"性具说",认为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的,而且是互相联系作为全体而存在。根本不讲缘起。而智凯这个既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又是前期天台宗的重要人物。他的看法究竟怎样?本文不准备详尽地介绍智凯的生平和全部学说,仅就其"一念三千"说的宇宙观这一问题,略加探讨。
讲到哲学,历史上海一个哲学家,很少不谈宇宙观问题的。智凯也不例外智凯的宇宙观,就是他所主张的所谓"一念三干"说。在由其弟子灌顶所记录实际上是智凯的讲录的《摩诃止观》一书上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巳,介尔有心,即具三千,"同书又说:"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这就是智凯关于宇宙观的带纲领性的论述。宇宙的本体是什么?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怎样?人们能不能认识这个本体?都谈到了。
我们要理解智凯这些论述,先要弄清楚"一心"一词究竟是指什么?我们知道:佛典上经常出现"一心"这个名词,山于各宗思想体系不同,解释各异。一般说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及意根而言。这是小乘说一切有部及大乘空宗般若经论的刚法。(二)指人的基本意识即"阿赖耶识"而言。这是唯识宗的用法。(三)指真心而言,这是禅宗,华严宗、后期天台宗的用法,智凯在这里所讲的"一心",我们认为是指六识及意根而言,叫做一念心。不是指阿赖耶识,也不是指真心,这个"一念三千"说,大意是说,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圣以及三善道、三恶道这六凡,一共十个类别,叫做十法界.这些类别不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以随缘升沉或示现,每一法界都具备所余九法界的可能性,这样就构成一百法界,这一百法界中,每一界具三十种世间,(世间有三种:五蕴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每一世间各具十如是,所以共有三十种世间。十如是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个方面。)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三千名目可以看做形容整个宇宙之辞。整个宇宙相貌也就完全具备在人们日常心思的每一念上面。没有心就算了,有一点点心就具备三千。对于宇宙的本体究竟是什么?智凯提出了这个"一心"作了答复.他既不同意摄论师提出的所谓"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赖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的赖耶缘起论,也不同意地论师提出的所谓"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的说法。(引语皆见《摩诃止观》)智凯认为;上述两派,都是各据一边,理由不充足,不能成立,他质问道:假若承认"法性生一切法"(也就是法性是宇宙的本体)的话,法性不是心不是缘,不是心而心生一切法的话,那末不是缘也应该缘生一切法,怎么可以单独讲法性是真妄依持呢?他又质问道,假若讲法性不是宇宙本体,阿赖耶识是宇宙本体,离开法性以外别有阿赖耶识作为宇宙本体,则与法性无关了.假若法性不离开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宇宙本体,那就是法性是宇宙本体了,怎么可以单独讲阿赖耶识是宇宙本体呢?如此推论下去,两家皆与佛经上所说"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亦不常自有"相违背,特别是与印度龙树所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的说法相违背。他在《摩诃止观》一书上,一再举喻,反复说明,否认"法性"与"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本体."云何偏据法性黎耶生一切法 他认为"生一切法"、"含一切法"提法都不对。最后为了随顺当时佛学界的用语,他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说:"若随便宜者,应言无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则有一切梦事。心与缘会,则三种世间三千相性皆从心起。一性虽小而不无,无明虽多而不有。何者?,指一为多,多非多,指多为一,一非少,故名此心为不思议境也。"据此,可见前期天台宗的代表人物智凯对于宇宙的本体的主张,不是真如缘起论(又称真心一元论),也不是赖耶缘起论。提出"无明法法性生一切法."属方便说法,最后仍归结为"一心"。除一心外,也考虑到其他的条件,如说"心与缘会,则三种世间三千相性皆从心起。"这个"一心",是指人们的六识及意根而言。用一般哲学语官来分析,无疑是属于主观唯心论的体系。有人主张:智凯并不是不讲缘起,而是讲业感缘起,是可以讲得通的。这是前期天台宗标榜继承龙树学说而又发展了龙树学说,必然导致的结论。荆溪湛然(711-782)以后,他们吸收了《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所以后期天台宗的"一心",在一般的情况下是指"真心"而官,已与智凯所说的"一心"的意思,完全不同了。以上是关于宇宙观中的本体论的问题。
那末,本体与现象的关系究竟怎样?智凯说:"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心与万法从时间上来说是不分先后的.智凯又说:"心是-切法,一切法是心。"心与万法从空间上来说是不分彼此的。这里,他回避了物质与精神谁是派生物的问题,议论的发展一定要涉及到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以及人生观的一些问题。智凯之所谓"法性"这一概念,与"实相"(一切事物真真实实的样子)属同等性质,智凯说:"夫法性者,名为实相"就是明证。实相是什么?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上说;"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这种解释是符合般若空义的。性空就是法性,因此"法性"似乎可以指绝对真理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可以指现象的本质、本体)。人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证悟真理(法性),去掉谬误(无明)。法性与无明,成了一对对立的范畴。智凯告诉人们;这个"法性"是自天而然,不假造作的,它象月亮一样虽然被烦恼的乌云笼罩了,对它毫无损害,去掉了无明烦恼,就证悟了法性。同时,"法性"就在一切现象之中,真理与现实,不能分开,要证到它,必须在现实世界去实现。智凯说得好:"离凡法更求真相,如避此空,彼处求空,即凡法是实法,不须舍凡向圣。"这些论述,可以说是智凯思想的特色。
至于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悟真理?智凯认为,只有止观双修,才是切实可行的唯一途径。据记载:他一生中著了四部修习止观的书;一、《摩诃止观》、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三、《六妙法门》、四、《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观》或《童蒙止观》),前三者所述内容,有深浅高下之不同,如圆顿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等。智凯论述止观的重要性,言论很多,如《小止观》上说:"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其余文繁不引。什么叫止?什么叫观?这里仅据《摩诃止观》中论到止观最精彩的部分,加以叙述。
什么叫止?智凯认为:无明烦恼,本是法性,由于愚痴迷惑了,法性就变成了无明。从而生起一切颠倒的善和不善等事。这好象寒天到了,水结成了坚固的冰块。又好象"眠来变心,有种种梦。"修止时,要把当体的一切颠倒现象,看做就是法性。它们之间是不一不异的。虽然这些颠倒现象有起有灭,象火轮旋转一样。人们要"不信颠倒起灭,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与灭都是法性在起灭,其实它并没有起灭,是人们的妄想分别在起灭,祗是把妄想都看做是法性算了。"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性。"这时修止的方法到了家,不得妄想,也不得法性,还源返本,法界俱寂,这叫做止。如此止时,一切流转皆止。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修习禅定,也就是使心定下来,体会谬误的反面就是真理。逐渐地使心不生分别了。
什么叫观?就是观察人们的"无明之心",上等于法性一样,本来皆空;下等于一切妄想善和不善,都象虚空一样,无二无别。有一点点念头生起,所起的念头,无一不是空的,连空的念头也不可得。譬如;火本能够使柴火燃烧,火木本身也燃烧了。法界洞朗,咸皆大明,这叫做观。这实质上就是要人们的心理状态,象虚空那样,不留痕迹,这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特殊的智慧。
上述止观法门,就是智凯提出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定慧双修。目的在追求涅槃境界。我们认为:智凯一生花了不少功夫,大胆地思索,以思想家的面貌出现,比较系统地构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建立了天台宗,成为中国佛学独特的一派,与原原本本的印度佛学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继承了印度大乘空宗的体系而有所发展的,与大乘有宗的思想体系是大大不同的。至于智凯以后的继起者如湛然等人的思想起了变化,又当别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