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峨眉法师 兴中华大地——读《峨眉山志》有感


2014/9/8    热度:343   

学峨眉法师 兴中华大地——读《峨眉山志》有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宫 静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被称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据隆莲法师介绍,在魏晋以前,峨眉多道家。道经称三十六洞天,峨眉居第七,为灵陵太妙之天。传说晋时有一位资州僧人,名明果,他是竺法护的弟子,顿悟后回蜀曾来峨眉游历。当时中峰仍然是道观,名为乾明观,每年3月3日总有道士兴法除妖,明果见后曾令猎人埋伏山中,以箭射之,果中一白蟒,寻其白蟒踪迹,见白骨满窟。从此道士降服佛法,将观改为寺,峨眉山也由道教改为佛教圣地。
  峨眉山的佛教寺庙始建于公元1世纪,大峨峰顶的光相寺即传为汉明帝(公元58—75年)时所建。到6世纪佛教在峨眉大兴之后,延绵百里的山峦,绿荫密布,寺庙起伏,据《峨眉山志》记载先后所建寺、庵、殿、堂、院、楼达180处之多,载人《山志》的著名高僧有57位。可见峨眉成为圣山完全是佛教僧徒积1800年的心血,不断经营和奋力开发的结果。这种结论我们从《山志》的“历代高僧”和“塔铭”中,可以得到确切的证明。
  普贤菩萨曾发十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迥向。普贤菩萨的十愿也正是峨眉历代法师的宏愿,通读《山志》的“塔铭”和“高僧传略”,无数先辈法师的品格、行为和业绩,无不使我们由衷地感到肃然起敬。今天尽管时代不同了,价值观念改变了,人生哲学有差异,但是这些法师的舍己利他精神和精进施善的行为仍然值得我们效仿与反思。这里仅举二、三事例。
  一、别传禅师
  别传禅师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生于湖广德安府(今湖北安陆)云梦县,俗姓汪,名会宗,字别传。7岁人白鹤寺出家,正德戊寅(1518)人蜀,在綦江县海印石门永寿寺从师宗实受具足戒。嘉靖甲午年(1534)游峨眉,见普贤瑞像,因敬生悟,便从僧宗宝,学究竟法。一生“戒行精严,愿为勇猛”。1537年在晋贤像前始发大愿,立志结十方净缘,减衣节食,铢积寸垒,兴修大殿,在大峨顶原有铁瓦殿一座,因岁久倾塌,别传法师新建铜瓦殿一座,殿前后有板屋12间环以回廊,并铸普贤铜像一尊,铜佛65尊。又于白水建伽蓝殿一处,铸铜佛大像三尊,铜钟三口,最大铜钟重25000斤。1566年开辟双飞桥路,宽1丈,长2里多,1567年在大路两旁植树造林,松柏杉楠达108000株,其中楠树长2里,共69777株,每种一树,礼《法华经》一字,所以这些树传为神树,至今郁郁葱葱。别传法师在峨眉山居40年,修饰古刹名胜,克勤克俭愿力慧利,功德不可思议。1578年游五台山,1579年12月5日无疾示化,终年81岁,其弟子将骨灰负还峨眉,三年后,明大学士陈以勤为法师作塔铭,为万历十年壬午十一月望日(1582)。塔铭中有这样几句话:
  师来瞻礼初,顿生敬信心,誓告大士前,愿广人天福,铸作黄金相,百宝腾祥光,熔范
  一鼓铜,洪钟悬万石,崇新大道场,丹护一何须,俨如兜率天,铲岩咸砥道,万树格擅
  荫,疑师乘愿轮。这是赞颂法师的功绩,也是对他毕生业绩的记载。塔铭中还有一段话,说法师圆寂时曾对弟子唱偈曰:“生本无所生,死亦何所有,这具臭皮囊,今朝成腐朽。”他深悟“我法皆空”的大乘教理,甚至将三藏也视为空幻,所以,
  居不阅竺典,颂赞未尝作,不出广长舌,棒喝呈伎俩,或疑所修为,行高而解少。问
  师何以然,言语道断故。塔铭最后赞颂曰:
  峨月有缺圆,峨雪万古在,师名皎如雪,法同圆月轮,性则超太虚,不起亦不灭。的确,别传法师的精神是永恒的。他的所作所为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二是他有造福天下的行为。
  峨眉山大峨顶海拔3099米,峰峦起伏,重岩迭翠,气势磅礴。论风景,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论山势,明代诗人曾形容说:
  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云烟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可见山势极为崎岖险要。别传法师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带领僧徒苦干了40年,将大峨顶修建一新。他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实现了在普贤菩萨像前许下的誓愿。比起明代峨眉山的艰苦环境,我们今天的条件可称是一马平川,任人驰骋。只要有法师那样坚韧不拔的毅力,中国人民一定会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尽管法师是出家人,将世界视为刹那生灭的空幻,主张我法两空,惟有涅盘真如。但是他却以造福于天下的美好行为,谱写了一部永恒的赞歌。他带领师徒开山筑路,植树造林,延绵2里,方圆数十里,布满了松柏杉楠,十万八千株。正是由于历代法师的不断经营,今日的峨眉山已绿树成荫,各种树木呈垂直方向分布,多达3000种,并依气温上下差异,而形成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三种不同的森林带。这不但美化了环境,保持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而且为旅游事业创造了经济效益。赵朴初先生在峨眉视察时曾说,
  从1985年寺庙陆续交给僧人管理以来的三年时间,接待了国内外宾客400多773,.
  次,体现了党的宗教政策,促进了对外友好和海外联谊工作;各种收入458万元,净收入
  200万元,其中用于维修寺庙的150万元,用于修桥补路、修长城、救济残疾人和非洲灾
  民等公益事业的30万元;而僧人的物质生活却很清苦。这说明僧人们始终保持普度众生,利他慧他的优秀传统,他们严守戒律,造福于民,所获收益也全部用于公益事业。这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中,不能不使我们反思,人活着究竟为什么?我们不能都去做僧尼但也不能做只满足于肉体需求的“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何选择人生正确的道路,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此外,我们过去常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引以为荣,现在不少专家学者指出,祖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确实辽阔广大,但是耕地面积只有10.4%,石山、高寒荒漠、沙漠戈壁却占了19.2%。全国森林面积也只有12.7%。而且对森林绿地乱砍滥伐乱占,人为的破坏,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不少地区河流干涸、土壤沙化、耕地减少,这不能不使我们更加实事求是地看待“地大”的优势。至于“人口众多”的“优势”,实际上已成了负担。然而,可喜的是中国的带路人早巳觉悟到这些国情,并已动员全国人民变劣势为优势,三北(东北、西北、华北)防护林的建设,近年来已为北方大地带来效应,这一反一正的对比,更觉有学习别传法师的必要,如果每位公民都像法师那样生命不息,造林不止,中华大地一定会更加郁郁葱葱。
  二、妙峰法师
  妙峰法师,明嘉靖十九年(1540)生于山西平阳(今临汾一带),俗姓续,名福登,为春秋时晋大夫续鞫居之后裔。此人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7岁时失去双亲,为邻里牧羊。12岁时在附近寺庙出家,由于不堪忍受僧人的虐待而逃至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的蒲州)。昼以行乞为生,夜宿郡东文昌阁。一日被阁主山阴王所见,王觉此子五官皆露,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令万固寺朗公善待之,朗公收他为徒。不久该地发生大地震,民居倒塌,福登被压于房下,竟然毫无受伤。山阴王更觉奇怪,于是在中条山修一寺庙,令福登闭关参禅。三年后登大悟受具足戒。继又令其遍参知识,登师南下朝普陀,因受潮湿,遍身生疥。遂发愿要造渗金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及铜殿,以求永远供养。后由于波至南京报恩寺,当时无极法师正在讲《华严经》,憨山法师(德清)为副讲。福登一来为听经,二来为养病,故向住持讨一净头单,每日打扫厕室,极为清洁。憨山自觉此人必是高僧,于是私访之,两人结为同参。不久厕室不洁,憨山知福登已去,便去寻找。此时妙峰法师已离开南京回到蒲州万固寺,并在中条山深处结茅静修,辟谷三年大有所悟。后山阴tX.在南山建梵宇,请福登居之,又令他往北京请藏经。登在京师巧遇憨山,同年一起回蒲州。第二年又同赴五台山,住妙德庵。后两人各用三年时间书写《华严经》。憨山用泥金刺血和金写;福登则刺舌血和朱写。所用金、纸均是慈圣皇太后所赐。经书完毕拟建无遮大会120日。此时慈圣太后无子、遣官来五台祈皇储,遂以写经之功德通归祈储。10个月后,皇储生,即光宗泰昌。憨山与福登届时名声已大,两人决定下山隐遁。憨山法师赴牢山、福登往芦芽山,但先后均被太后命人找到。太后为妙峰法师在芦芽山建华严寺,法师在此经营20年,建丛林、修桥梁,铺山路,使华严寺成为大道场。
  妙峰法师一生共建大道场十余处,“凡大工程,他人不能成者,一请登料理,不久即成”。所以他的福德智慧、忠诚才干,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庶民大夫,无不信从景仰。最大的功德是实现了他的誓愿,他在荆州亲自监铸了三大名山的铜殿,据《山志》卷四记载此殿“瓦柱门棂窗壁,皆铜为之而渗金。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其中一座运往峨眉山,为此而建永延寺,“殿前安愿王像驾,四壁万佛围绕。门阴刻全蜀山川形胜,水陆程途,一览了然”。1602年动工,1603年完工,竣工之后,妙峰法师被神宗命为该峰住持。《山志》卷六有如下记载:
  明神宗,敕赐峨眉山永延寺藏经敕书。敕谕四川峨眉山,万佛金殿,敕建护国圣寿
  永延寺。住持僧福登,及僧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
  院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
  康泰,宫壶肃清,仟已往衍尤(即过失),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
  同归仁慈善教。朕咸恭已无为之治遭焉。今特差御马监张然,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
  仰体知悉哉,故谕。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此谕宣布日期似乎妙峰法师已圆寂后两年。
  另一铜殿送往五台山,供奉于显通寺,由于妙峰法师多次为五台山建立功德,所以在《清凉山志》中也记有“妙峰大师传”其内容与《峨眉山志》相同。
  第三座铜殿送往普陀山,但普陀僧怕海盗抢劫,不敢收,于是转送辽宁宝华山,当时宝华山寺已残,又奏请皇帝敕修,始复兴。
  这三大铜殿的建成,从请命,筹资到监铸、护运,均为妙峰法师亲自督办,可见他的诚心与智慧,非凡人所为。
  此外,他还修建了山西省大塔寺殿宇,会城十里长桥。后带疾还山料理所建道场。事完之后,命万固眷属一人不留仍回万固。法师于万历四十年(1612)12月19日坐逝,终年73岁。皇帝敕封为真正佛子,并赐金建塔。还令法师未完之工程,应全部完工。
  对于妙峰法师的业绩和品德,后人曾有不少赞誉。如明代四川提学傅光宅,在“峨眉山金殿记”中写道:
  师山西临汾人,受业蒲之万固,后住芦芽梵刹,兴浮图。起住上谷建大桥数十丈。
  兹殿成,而又南之裤恒,北之五台,皆同此庄严,无倦怠心,无满足心。功成拂衣而去,无
  系吝心。是或普贤之分身,乘愿轮而来者耶。宅敬信师已久,而于此悟大道之无外,愿
  海之无穷也。欢喜感叹,而为之颂曰。又如明代翰林王毓宗,在“大峨山新建铜殿记”中写道:
  登公,号妙峰,为修梦行,智用高爽,法中之龙象,山西蒲州万固寺僧也。憨山法师在《梦游集》中作“妙峰传”,言“妙峰福登禅师,福慧洪深,誓愿广大,一生所作大功德,莫能殚述。”不少题记、塔铭和传略中都详细叙述了三大铜殿及三大士像的铸造过程。从妙峰法师一生的业绩中,我们为他无私的胸怀、无穷的愿为,无比的智慧所感动。
  他是山西临汾人,在蒲州万固寺受具足戒,然而,他视天下为一家,足涉南北,愿达三山发愿铸造三大菩萨像及铜殿,并亲自送往峨眉、五台、宝华。他愿众生目见大士像,如见如来。在身为永延寺住持时,还继续营造文殊,观音铜殿。在铸造过程中,他起用家乡的僧民,在完工后,却不留一人,他心中想看普天之下的有情,惟独忘却了私利。当他在五台山扬名时立即下山隐遁,当一处工程完工时,他拂袖而去,这种无私无畏,胸怀众生的精神,的确值得今人学习。
  妙峰法师发愿之后,愿力无边,他东奔西走,为筹集资金而忙碌,一座铜殿需金一万,他杖锡潞安,谒沈王,又会大司马王霁宇,抚蜀,并请税盐丘公捐资,几经奔波,终于愿成。直到73岁高龄,临去世之前还在为建成大道场,修桥、建宇而劳累。他的一生所作大功德,的确“莫能殚述”,恰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妙峰法师不仅有无私的胸怀和无穷的愿为,而且有无比的智慧,正如《峨眉山志》“妙峰传”所言:“凡大工程,他人不能成者,请登料理,不久即成。成则去之,不复过问。”所以十里长桥,建庙修宇,铸造合金铜殿、铜像,均由妙峰法师亲自指挥。而且他所铸的铜殿已达到炉火纯青、工艺极为精湛的程度,“峨眉山金殿记”中有如下描述:
  殿高二文五尺,广一丈四尺四寸,深一丈三尺五寸。上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琐窗,
  中坐大士,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雕画云栈剑阁之险及人山道路,逶迤曲折之状。渗以真
  金:巍峨晃漾,照耀天地。可见法师的技艺已相当高超。他精心雕铸的金殿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供中外学者、游人,观光、研究。妙峰法师的业绩告诉我们,要想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行列,就必须脚踏实地的苦干加巧干。苦干是指毅力和拼搏精神;巧干是指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精神。
  三、贯之法师
  贯之法师,俗姓王,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生子工川南犍为邑。幼时颖慧过人。12岁丧父,虽然受儒学教育,但喜欢听僧人讲经,后请求母亲同意,愿出家修大乘法。母遂他所愿,送他到嘉州(今四川乐山境内)金碧庵,礼三济和尚剃度出家,改名性一,字贯之。此后一心研读佛典,虚心请教大德。30岁时(1635)三济法师去世。又于1641年随夙明法师受戒。崇祯十七年(1644)四),I兵乱,贯之法师隐遁于铜河狮子山,结茅而居,坚修净业。法师深知大乱之后必有凶年,于是他率领属众,垦耕积粮。清顺治三年(1646),果然饥馑成灾,一斗米值30金。此时法师尽自己所储,全部拿出来赈济四方大众。1648年,从澄江法师授具足戒。1650年贯之法师见蛾眉山因兵乱,香火荒凉,虎狼为穴,行人绝迹,食窘僧饥,遂将白储之米,运往峨眉山,供僧人食用。此时峨山有印宗、瞿如二位禅师共同商量,决定请贯之上山,修复伏虎寺。1651年春,贯之法师承命上山,清除杂草,惊走老虎,尽心尽力,历时20余年,创建殿堂楼阁百十余间,使伏虎寺成为峨眉第一大观。法师本人终因劳累而于康熙二十年(1681)圆寂,终年76岁。骨灰置于寺右五里许的红珠山。清宋肄樟为其作塔铭,称赞法师“践履纯熟,用心坚固,以利人为志,以济物为怀,不惜身命,成此因缘”(指一生所成就的业绩)。
  至于伏虎寺的壮观,有碑记可证。清四川督学江皋作记云:
  周峨眉山,寺以百数,白山麓而登,则自伏虎始,寺踞山之口,虎溪环注,沿溪一径折
  而入,山谷盘迂,后一山横枕雄峙,高出寺背,蹲伏如虎,寺因以得名。或曰山昔多虎,宋
  僧士性,于寺左溪上建尊胜幢压之,虎患遂息,寺名其徵也。寺创自宋,明末毁于兵,可
  闻禅师随其师贯之禅师来,结茅居之,渐图兴复;垂四十;余年;,规模始备,其建造亦云劳
  矣。先是凿山数丈,拓出地基,建一大殿;然后又辟寺左为藏经阁,出长江三峡,独舟万里,请来藏经;又为长廊广抚,栖十方云水,单寮丈室,齐厨浴堂,此为其他山所未有。现伏虎寺殿堂宽敞,气势巍峨,四周楠木参天,浓荫蔽日。寺居绿林之中而屋脊终年无败叶。这不能不说是法师建业的辛劳之果。
  总之,以上三位禅师的业绩只是1800年以来,峨眉数千法师的代表。他们的创业精神,顽强毅力,为弘扬佛法所作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的智慧技能,都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记。昔日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也有无数僧尼的一份辛劳和奉献;今日为旅游事业带来的效益,更不能忘却先人的功德。
  “学峨眉法师,兴中华大地”,这是《山志》的启迪,也是正确评价法师功绩的初衷。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