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寺史话


2014/9/8    热度:214   

宝华寺史话
  编者按:
  “大白塔”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又名《贵凉山》),文殊菩萨传承说法道场的象征,众多的高僧大德、文人墨客,都与它有段因缘。众所周知,被世人共识。然而,真正体现文殊大智度人,联系汉、蒙、藏三族同胞及四众同修的又一纽带——“燃灯佛母塔”,却被人们遗忘,
  据一位高僧印证:“……当年,十世班掸大师朝山礼佛时,曾经关注过“燃灯佛母塔”的文物价值与考古价值及历史考究。”且十分关心其维修与保护。但事与愿违。直到一九八六年,才有一位七十八岁的老和尚,在一片废墟中,发下宏愿:有生之年,重建宝华寺,保修“燃灯佛母塔”。
  这是二位著名爱国领袖——十世班禅大师的心愿,也是这位老和尚的心愿,更是四众弟子共同的心愿,难道不是诸佛菩萨的心愿吗?
  以此,让众位同修及善男信女了解,宝华寺的发展与现状是十分必要的。保护和维修这一历史文物更是我们每个公民所应尽的义务。
  编者
  宝华寺位于台怀镇北约七华里处的塔儿沟,背靠北台,三面环山,一条清泉由北向南从寺院西侧流过。是山水相连,不可多得的清静道场之一。
  据寺僧云,此寺创建于唐朝,原名叫杂花寺。清朝光绪年间改名为宝华寺。院内原有清康熙十七年塔儿沟杂花寺碑记,同治十二年修杂阉碑记,又有蒙、芷文碑。寺内有正殿五间,内有毗卢佛、楠木雕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脱纱弥勒佛像各一尊,献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前院有天王殿三间,门眉上高悬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宝华寺”三个大宇的匾额。院中有燃灯佛母塔,塔高数丈,为藏式瓶型塔,在塔的四周,各有一座小塔。在座基的四周有石雕、龙、象、马、牛、狮、羊、鱼等艺术精品,雕工精良、形象逼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传说这座塔基在西藏、塔身在青海省的塔儿寺,塔尖落在五台山的宝华寺。所以人们也称这座塔为西藏飞来塔。
  宝华寺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一九八六年七十八岁的演林老和尚,重返寺院在一片废墟中,发下宏愿:在有生之年,重建宝华寺。一九九二年宝华寺第一期修复工程完毕,同年七月初一,宝华寺隆重举行了开光庆典。在开光仪式开始时,宝华寺上空出现祥云。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圣号响彻宝华寺上空。
  宝华寺内有燃灯佛母塔,关于此塔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有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一天走进塔儿沟,那时这里只有六、七户人家。这位老人埃家挨户地说:“今天中午,有座塔尖要落到这里,大家赶快把贵重物品搬出来,以免房倒砸坏,迟了就来不及了。”村上的人听了都不相信他的话,塔尖怎么会飞呢?都说这位老人是个疯子。尽管如此,这位老人还是从这家进那家出,全沟六、七户人家都说遍了,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话,也没有——家往外搬东西。
  太阳越升越高,眼看中午就要到了,这位老人急得团团转。这时他看见有个五、六岁的男孩在那里玩耍,他走过去,二话没说,拍了一下小孩的脑袋,这小孩就乖乖地跟他走了。就在他带着小孩走的同时,被村上的一名大人看见了,这人一面追赶,一面喊叫村上的人。这一下把全村的人轰动了,都跑出来追赶这位老人。说也怪,你追的快,老人带着小孩跑的更快,怎么追也追不上,一口气跑出一里多路,老人和小孩跑到阳坡道却站住脚不跑了,便坐在草地上休息起来。追赶老人的人这时也赶到了他跟前刚要抓住他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同时刮起一场大风。顿时天昏地暗,对面不见人影、把所有追赶上来的人惊得目瞪口呆。转眼间,风停云散,日照头顶,只见一个其铜塔尖和四个小塔尖摇摇摆摆的飞落在塔儿沟的佛母塔上。塔儿沟村上的几处房屋也被震塌。这时,人们才明白过来,老人的话并不是嬉言,是为救大家的性命而来。当他们回过头来找老人时,老人却不见了。原来这位老人就是文殊菩萨。后来,人们为了防止塔尖再度飞走,就在宝华寺的正殿里用楠木雕塑了一尊文殊菩萨。因为塔尖是从西芷飞来的,所以人们又叫它西芷飞来塔。
  相传,塔儿沟的这六、七户人家,就搬迁到老人和小孩坐下休息的阳坡道定居。如今燃灯佛母塔又重放异彩,高高的耸立在宝华寺的前院。
  摘自《清凉山》1997年第1期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