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佛教石造像


2014/9/8    热度:285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石门坊石窟造像群龛像局部

  东镇沂山,是古代青州地区佛教的活动中心。明道寺是东镇梵宇之冠,遗址位于今沂山东麓、汶水左岸的上寺院村。
  明道寺始建于东晋咸安初,盛于南北朝,有殿堂斋舍200余间,石造佛像400余尊,僧伽近百人。据《东镇述遗记札》载:“东镇寺庙祠观,多供石造像。古明道寺,佛四百……锓刻工致情态活脱”。明道寺毁于唐末“会昌法难”,其时殿宇荡平,僧众还俗,石佛砸毁,摒弃荒野。至宋初,佛教复兴,沙门见其劫馀石佛,破首敝足,断臂残躯,掷扔寺墟沟壑,狼藉不堪,景象凄惨,对佛亵渎失敬,于心不忍,便筹集募金,以明道寺遗址中心,凿石穿地,砌砖成室,将抛散四处的大小破碎佛石,收集聚合,安葬其中。再筑浮屠于其上,名“舍利塔”,供礼拜祭祀。至今,时越千年,舍利塔早已废圮,“龙窟”深埋地下,其上易为田舍。后经缜密调查,终于找到了舍利塔遗址及其壁记,并进行了抢救发掘。
  塔下“龙窟”为一圆形攒尖式的窀穸,以青砖砌筑,深数米。其间堆满石佛残体,缝隙壅塞淤泥。经发掘清理,共出土大小残破佛体700余块。多为少手缺足,颈折腰断,较完整者仅几尊。石佛多为立像,其大小不一。雕刻用料,大型造像主要是杂有淡黄斑纹的青石,其次为石灰质砂岩,再为少量滑石,另外还有几尊陶佛。
  雕刻形式,大型佛像尽是圆雕,中型造像深浮雕、圆雕各半,小型者多数为深浮雕,个别圆雕;较大的佛座图案纹饰,尚采用了透雕。不少造像的背光、项光、佛座四周及背面,用浅浮雕或线刻画像,镌刻了佛教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造像种类较全,佛有释迦佛、弥勒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共11种;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虚空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等数十种,不胜枚举;明王主要有不动明王、大威德、金刚夜叉、军荼利、降三世五大名王;天有吉祥、技艺、梵天、低释天、四天王及天龙八部、药师十二神将等。部分佛像的背光、项光或佛座周围,刻有铭文,书尽魏体,大都书刻端方,笔力遒劲,是不可多得的碑刻。款识年代,大都是北魏、东魏、西魏,其中北魏后期、东魏初期居多,次之西魏、北齐,北周较少,隋、唐者虽有,却寥无几尊。造像大部敷粉彩绘,除最小者,很少塑面,尚有数尊鎏金者。所有石佛造像,面目清瘦,体态轻盈;博衣宽带,衣着褶纹稠密,劲紧连绵,呈阶梯形;重要图案纹饰,多是莲花、忍冬、火焰等浮雕,大有汉魏风格。
  从铭文时代、造型特征不难看出,这批石佛像主要雕刻于北魏至东魏时期,是罕见的古老石造像。从石佛的破碎部位看,多在颈项和四肢,凡断裂处都有砸击面,数量又多,当是有意砸毁的。据佛石的风化程度推断,遗形归骨舍利塔下龙窟时,已砸毁150年左右,石佛毁坏时间当于唐末的“会昌法难”。
  这批石佛造像,时代早,迄今已1590余年;数量繁多,仅独立成佛者达200余躯;种类全,佛、菩萨、明王、天各种均备;形态各异,坐立盘蹲、行飞跪卧,各种姿势均有;神情不一,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俱全;构思精巧,造像优美,比例匀称自然,形象逼真,活现若生;雕刻简繁得当,线条流畅,琢磨细致,工艺精湛。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佛教兴衰、僧道斗争、历史上的毁佛运动,以及古代的雕刻艺术、书法绘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