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2014/9/8    热度:356   

塔院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高明和
  塔院寺位于显通寺南隅,昔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及青庙十大寺之一,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塔院寺与显通寺原为一寺,是显通寺的塔院。内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明永乐五年(1407年),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六年(1578)圣母敉中相范江、李友重建。
  塔院寺恢巍壮丽,冠于清凉。它的建筑布局以牌楼、山门为前哨,廊屋、禅院为两翼,中轴线上天壬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和大藏经阁前后呼应。寺宇坐北向南,呈正方形,总面积15625平方米。现有殿堂19间、楼14间、房94间、塔2座、牌楼2座、钟鼓楼2座、石碑21通。
  木牌楼
  塔院寺山门之下,有座木制大牌楼,牌楼面宽14.5米,深6.2米,四柱三楼,当心间高大凸起,前后安设斜撑柱,立架稳定,檐下斗拱密致,木结构玲珑雅致。牌楼正中,嵌有木刻“清凉胜境”四字,牌楼阴刻有“祗桓精舍”四字。一九八七年落架重修。过牌楼迎面有石狮一对,雕制古朴浑厚。
  天王殿
  塔院寺有两道门。一道是正门,一道是东门。上面写有:“清凉胜境”。木牌楼拾阶而上是正门,三开间,中间装屏风。过正门,再踏石阶上,就是天王殿。
  天王殿前的地面较为开阔,上置石狮一对,是大清光绪十五年由传临济正宗第二十世孙天毓圣造。还有木旗杆两根,掖门两道。左侧立着嘉靖十七年重修舍利塔石碑一通。
  天王殿为三开间,面宽25.3米,进深9.7米,单檐歇山顶。门楣悬匾一块,上书“敕建护国大塔院寺”八个镏金大字。殿内正面供着人们欢迎、爱戴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为铜铸,高1.15米。她身披白衣,慈悲善良,右腿蹲踞,右手托膝;左腿弯曲,左臂下垂,柔丽可爱地坐在莲台上。观音菩萨背面是一通圣旨碑,通高3.21米,碑额二龙戏珠,刻“皇帝敕谕”四个大字。碑文内容:“皇帝敕谕五台山护国大宝塔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惟佛氏之教,俱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兹者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命工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本寺。尔等务须庄严持诵,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等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持,以垂永久。钦哉,故谕。’’’该碑于大明万历十四年三月由本寺住持圆广立石。石碑背后是韦驮菩萨,木刻,高1.38米。他身穿甲胄,一手握杵拄地,一手插腰,威风凛凛地守护佛祖灵塔。两侧泥塑四大天王,高3.17米。白脸持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青脸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红脸手上缠绕紫禁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那绿脸右手持伞、左手握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
  大慈延寿宝殿
  从天王殿走进去,两侧是钟鼓楼。对面是大慈延寿宝殿。钟楼内有铁钟一口,高1.5米,口径1.2米,铸于明弘治十年(1500)。
  大慈延寿宝殿面宽五间,27.4米,进深三间,11.5米,单檐歇山顶,四周安青白石栏杆。殿门额上悬木匾,上刻“大慈延寿宝殿”。此殿是为祝愿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延年益寿而修建的。据《明史·列传二》记载:慈圣太后李氏,本非穆宗的皇后,而是“侍穆宗子裕邸”的妃子,后来虽封她为贵妃,但因宫廷等级森严,不能敕封尊号。当她的儿子朱翊钧(即明神宗)登基称帝后,才因“母以子贵”,在明万历元年(1573)得尊号慈圣。这里的“大慈”,指的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延寿即延年益寿。殿内正面,两壁砖砌佛台,置玻璃佛龛。正中佛龛内,供佛祖释迦牟尼,后设华丽的背光。他满头蓝色卷发,双目微开,慈祥、庄严、肃穆,脸上闪耀出智慧的光彩,赤脚盘坐在莲花台上。他的两侧有一老一少两位比丘像,高2.07米,老者为迦叶,少者为阿难。迦叶在佛弟子中年高德重,少欲知足,以严格遵守十二头陀行而称“头陀第一”。传说当时佛经典籍均无文字,全靠口诵记忆,佛涅槃后的佛教第一次结集,他是召集人兼首座。中国佛教禅宗说他是传承禅法的第一代祖师,被尊为禅宗始祖。阿难随侍佛祖二十五年,长于记忆,称“多闻第一”。中国佛教禅宗说是禅宗二祖。两旁还塑有大梵天王、帝释天王,高2.1米。佛教创立后,他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大梵天王为释迦牟尼的右胁士,手执白拂;帝释天王为释迦牟尼的左胁士。释迦牟尼佛两旁佛龛内,左边供着文殊菩萨,右边供着普贤菩萨,高1.9米。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顶结五髻,手执如意,以示智慧。另外,他黑胡黑须,塑像特殊,人称黑色文殊。清时,五台山有五色文殊。即。菩萨顶供黄色文殊,罗睺寺供白色文殊,显通寺供绿色文殊,殊像寺供蓝色文殊,塔院寺供黑色文殊。文殊菩萨两旁,塑阿弥陀佛。普贤菩萨头戴五佛冠,手持经卷,以示司“理”,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普贤菩萨两旁,塑着白度母、绿度母两尊菩萨。两壁是十八罗汉,高1.6米,脱沙塑造。
  殿中安隔扇,隔扇后面供奉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左边为文殊,右边为普贤,合称三大士。还塑有善财、龙女、韦陀、伽蓝等像。
  殿内留名题记甚多。其中有清代三个皇帝登殿时留的题字,一是康熙亲笔题的“景标清汉”四字;二是乾隆亲笔题的“揽妙鬘云”四字;三是嘉庆亲笔题的“尊胜法幢”四字。这些题字都制成木匾悬挂在殿内,书法精湛,遒劲有力。
  伽蓝殿 祖师殿
  在大慈延寿宝殿院内左有伽蓝殿,右有祖师殿。
  伽蓝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廊内悬铁钟一口,高1.2米,口径1米,铸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殿内佛台上正中供奉三尊佛像。中间一尊头戴圆桶帽,身穿彩袍。他是古印度舍卫城中的大富长者须达,专好济施孤寡鳏独,人称给孤独长者。左边一尊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祗陀:右边一尊是波斯匿王。佛教传说,给孤独长者在摩揭陀国闻佛说法,深为折伏,接受三皈,成为优婆塞,并邀请佛来到舍卫城。长者想替释迦牟尼寻找一处安居说法的园林,遍观城市,唯有祗陀林方广五里,树木繁茂,堪作供养。祗陀林的主人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祗陀(译逝多),长者找到太子,具以情告,、表示愿以高价购买。太子戏言:“布金满地,厚敷五寸,即卖之。”长者毫无犹豫,尽出家中藏金,以之布地。太子深为感动,请长者留少宅地,为佛建立精舍。并奉献园中全部林木。佛接受了两人的布施,对弟子阿难说:“园地善施(须达多的意译)所买,林树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业。自今已去,应谓此地为逝多林孤独园,即用太子和长者两人的名字合称此园。_般多作:“祗树给孤独园”,略作祗园。又作“祗桓精舍”。孤独长者,祗陀太子和波斯匿王是最早护持佛法,建立伽蓝(意译寺院)的善土。为了纪念他们,故伽蓝殿将他们供奉起来。
  这三位护法两旁,左边供奉着关羽。这是因为关羽死后被列入护法的伽蓝神之故。两侧墙是壁画58幅,内容是关羽的故事。右边供奉着点斋菩萨。
  祖师殿面宽3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廊内立着一通元代石碑。高2.06米,额题:“隆禧总管公府。碑文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勒石时间为天历二年(1329)。殿内瓶塑达摩祖师一尊。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的禅学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禅为宗。至六祖慧能,禅宗分为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两大支系。后由南岳一系先分出一派“沩仰宗”,次分出一派“临济宗”;青原一系先后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两系共分五宗,称“五家”,也谓“一花开五叶”。
  大白塔
  位于大慈延寿宝殿之后的大白塔,巍峨壮观,人们把它视为清凉第一胜境和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原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舍利”也称“舍利子”,意译为“骨身”、“遗身”,指火化后形成的珠状骨粒等。“舍利”一词仅限于佛及高僧。“舍利”可分为三种,即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和赤色的肉舍利。佛舍利质地坚硬,五彩夺目,椎打不碎。
  印度、尼泊尔、东南亚及中国的一些寺庙中,往往藏有舍利。其来源是;释迦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林间涅槃后,弟子以“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故言谓之舍利”。时有八国国王,闻讯赶来,争分“舍利”,几乎兵戎相见。有位香姓婆罗门出来劝阻,并由香姓分判,均分为八瓶,一瓶装一石许舍利,诸国王皆大欢喜,携回建塔供养。又过了二百年左右,阿育王从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万四千佛塔,每座塔内供养一枚舍利子,分布在茫茫大干世界。佛舍利塔建于中国者一十九座,五台山大白塔就是其中一塔。
  大白塔是一座砖结构的建筑物,象一个澡瓶,是喇嘛式塔。经一九八九年测绘,塔高54.37米,建在方形台基上。台基高1.5米,边长31.5米,周长126米。塔座底平面八角,高3.5米,外围单檐挑角回廊三十三间,象征三十三天。廊内装有绿色铁皮制做的法轮一百二十个。法轮圆桶形,转动自如,是诵经用的,故又名转经筒。法轮上写“晻、嘛、呢、叭、咪、畔”六个梵文字,叫六字真言,也称六字大明咒;若将六字大明咒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或书于门,即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每当旅游者瞻仰大白塔时,用手转一圈法轮,等于六字真言触于手,可获得平安、如意、吉祥。塔的下部北面是两层殿宇,俗称塔殿。下层有石窑洞三孔,中间洞内供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洞口上方,嵌一石匾,上刻“大慈延寿宝塔”。东洞内立有“佛迹灵相之碑”一通,人称佛足碑。碑高1.87米,宽0.76米,厚O.19米,立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碑首刻二龙戏珠,“佛足灵相之碑”六字。碑身上段刻六尊佛像。中部上方刻“释迦如来双脚灵相图”九字,字下是一双很大的足印图像,长0.5米,宽O.2米,足心有千辐相轮租宝瓶鱼剑图,十个指足有华文卍字。下部刻着一段文字,说先前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将要圆寂时,站在一块巨石上,回望摩竭陀国,对大徒弟阿难说:“吾今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释迦牟尼死后,这块石头就保存在摩竭陀国的波吒厘精舍里。唐贞观二十三年(649),玄奘法师(或袈裟使王玄策)到印度见阿育王古寺石上有佛足,长一尺六寸,宽八寸,临摹图形,带回中原。唐太宗敕令按图刻石立于祖庙供养,以便百姓朝拜和参观。至明万历十年(1582)秋,皇太后李娘娘出钱维修塔院寺工竣,少林寺嗣祖沙门威县明成、德州如意,一夕一梦莲花、一梦月轮现于塔际,醒来,各言其梦。到了天亮,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图贻之,及展,见是双轮印相。高兴地说:“此梦真也。”于是出资立石,刻之。到晚上,众听见空中珠珮杂乐之声,出门看见天上神灯盏盏。镇澄赞日:“巍巍大雄,浩劫忘功。神超化外,迹示寰中。刹尘混入,念劫融通。开慈觉道,扇以真风,竭诸有海,烁彼空蒙。岩中留影,石上遗踪。碎身作宝,永益群首。稽首佛陀,悲愿何穷。”西洞内立着清代康熙三年(1664)重修宝塔碑记一通。塔基南面也有一石洞,内供韦驮菩萨。上层塔殿,三开间,长9.2米,深4米,内供铜铸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四菩萨。两侧佛龛内供有小铜佛像。塔基四角,建六角亭四个,以陪塔身。
  塔基回廊之上,连筑两层须弥座,第一层高6.89米,束腰高1.82米,南北两面各嵌铜佛像4尊;东西两面各嵌铜佛像3尊,共14尊。佛像高30至40厘米,大小不等,姿态各异。第二层高4.99米,柬腰四面各嵌铜镜四个。二层须弥座上是圆形莲座,直径18.06米,高2.09米,外附覆莲三十六瓣,每瓣上雕有佛像5尊,中为大像,四周为小像,共180尊。莲座上砌澡瓶座,高2.31米。座上承托着呈覆钵状的澡瓶,底径14.4米,肩径10.08米,高10.·8米。再上又建须弥座,高5.57米。上置相轮十三层,高9.31米。下层相轮径9.8米,上层相轮径5.42米。相轮顶端条石出沿,承华盖。华盖由四层挑木坊构成,每层厚16厘米,共厚64厘米,第一层出挑40厘米,第二层出挑40厘米,第三层出挑36厘米,第四层出挑20厘米,共出挑136厘米。木坊上抹麻刀灰三层,铺铜板,组成径为8.6米的华盖。铜板为扇形,长1.6米,二十六行,用铜板五十二块,内外搭按,每缝按铜铸勾头、铜瓦,形成铜脊。勾头长95厘米,铜瓦长98厘米。华盖中央为刹座,砖石砌筑。座上置铜刹,高4.52米,底径为2.53米。铜刹分三截,底为覆盆式,莲瓣突起,中为花瓶状,顶为葫芦,满身镏金。铜刹用八根铁链与华盖锚固。铜刹正面铸有“慈圣宣文皇太后重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大明万历九年四月八日造”等字。铜刹顶端有高20厘米的铁针。在第三层挑出的木坊端头,钉铁铸垂挂34块,高210厘米,分两样,一样铸“佛”字,一样铸‘‘法轮”,每条垂挂悬吊铃三个,共一百零二个。连同塔腰铜铃在内,共计246个。微风吹过,叮当作响,清音宜人,令人神往。这正是“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塔顶铜刹前,立有小铜碑一通,由高8厘米的小铜龟承托。铜龟背上负碑座,长60厘米。宽50厘米,高15厘米。碑身高49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正面铸有“寿阳长宫主等四位、潞王、大明万历皇帝仁圣懿安皇太后、慈圣宣文皇太后、中宫皇后、昭妃、宜妃、各宫九嫔、端妃等,万历壬午孟秋吉日立”等字。这座小铜碑,制作玲珑精巧,令人赞赏。
  大白塔,不仅巍峨壮观,而且历史久远。传说阿育王佛舍利塔,在汉明帝以前就建在五台山上。唐长安二年(702),妙胜造二层八角佛舍利塔,将阿育王铸的舍利塔藏在塔的腹内。圆仁记载大华严寺阁院写道:“阁前有塔,二层八角,庄严殊丽,,底下安阿育王塔,埋葬地下,不许人见,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数也。”大德五年(1301),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大白塔,又将唐造的二层八角佛舍利塔藏在塔的腹内,形成塔中塔。
  大白塔自元大德五年(1301)始建以来,历代皆有修补。
  据《清凉山志》卷二载:“永乐五年(1407),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又据明嘉靖十九年(1541),寺碑记载“明永乐四年秋,西藏葛哩麻尊者入京,敕封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师性爱林泉,不乐京师,辞行。上日:‘五台深林幽谷,万圣所栖,师可居之。’帝知其意,遣使送至大显通寺安置,於是敕修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并显通寺。”永乐五年,内监杨升、杨忠及诸藩省官员,匠役人夫二万先来五台山,修缮显通寺和舍利塔。这次修塔,用砖百万,基石千块,白灰干担。修成高二百尺,阔十二丈,圆腹方基的大白塔。比元代始建的大白塔还要高大。
  明嘉靖十五年至十七年(1546—1548),白塔因山高风猛,阴极雨频,腹基剥落,瓶盘废坠,觉义大师不忍伤残,与诸山高僧六十余人集资进行修缮。这次维修,添新砖三万块,明矾千余斤,小黄米三十石,用小黄米熬成的稀粥和灰抹压。宝瓶由会首圆金助铜新铸。白塔由直隶(今河北省)安平县的匠人李端章等一百余人修建。这次维修,白塔规模:没有改变,仅增添了明矾、小黄米等料,在技术上有了改进。
  明代第三次维修是圣母李太后重建。《清凉山志》卷五载,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为穆考荐福,想到五台山灵鹫塔前建寺,因道远中止。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圣母至性精虔,不忘私愿,遣太监范江,李友在五台山重建护国佑民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并建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藏经阁、钟鼓楼、祖师殿、伽蓝殿、十方院、延寿堂、诸围廊、斋舍等。工始于万历七年九月十五日,成于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白塔这次重修,基至黄泉,高21丈,围25丈,状如澡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币以垂带,悬以金铃。还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其它杂宝安置其中,皇宗宰相,士庶沙门,景仰慈化,造像书经,如云而集,悉纳藏中。如憨山大师刺血泯金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血书《华严经》也藏在了大白塔之中。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碑文。碑文中写道:“惟我圣母,天笃慈仁。总持阴教,覆育蒸民。庄严宝刹,於兹灵壤。龙象巍巍,.人天共仰。既右父母,亦右我皇。定命孔固,浸隆浸昌。”
  塔院寺圣母李太后重建之后,至今规模虽然没变,奈风雨渐渐剥蚀,维修屡代不断。
  清康熙三年(1664),福建等处承宣布政司左布政、前山西右布政使何中魁等牵头,用了一年时间,对塔院寺大白塔进行了维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对大慈延寿宝殿、牌楼、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等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历时三年,计费白银八百多两。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喀喇沁大喇嘛察汉得力吉布施,对大白塔进行了维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对文殊发塔进行了维修。
  清道光七年(1827),塔院寺住持昌乐,将乾隆五十四年(1789)火焚的五层青龙大楼重修成现在格式的山海楼。
  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月五日,塔院寺围楼起火,火灾殃及文殊发塔,文殊发塔被烧成了红土。嘉庆三年(1798)复修了文殊发塔。
  清同治七年(1868),西藏一位大王爷幸临五台山进香,见白塔荒废,倾诚献银三千两,开工维修白塔。在他的带动下,番汉僧俗竟相资助,半年之内。捐资白银一万两,使宝塔焕然一新。
  清光绪六年(1880),对大白塔进行了维修。
  光绪十三年(1887),蒙古扎印班弟大呼图克图门徒曲记大喇嘛朝山住宿于塔院寺,夜见五色毫光,绕塔而上,便捐白银五百两、骆驼四只、蒙古包一顶,为白塔补铜铃、转轮藏三十个,并彩绘了大殿,金妆了佛像。
  清宣统三年(1911),大库伦施主圪楞补踢木济等,施银一千两,维修白塔。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保护文物古迹,于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6万元,维修了大白塔。
  一九五六年,大白塔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一九八四年至八七年,省政府拨款25万元,本寺僧尼集资20万元,翻修祖师殿3间,装修西配楼5间,翻修僧舍19间、垂花门1座、钟鼓楼2座,新建厕所3间、小山门1座,落架大修牌楼1座,又全部彩画了殿堂、僧舍。
  一九八八年五月至一九八九年七月,由五台山管理局文管处测绘,省文物局批准,维修大白塔。工程由五台山建筑公司承揽, 施工队长李万明。这次维修花款35万元。其中本寺僧众集资20万元,省文物局拨款15万元。
  一九九五年至九六年,居士和本寺出资70万元,省文物局资助18万元,维修大白塔。工程由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承揽,施工队队长为王建伟。这次维修,采用了新的配料和技术,使白塔洁白无瑕。
  大藏经楼
  大藏经楼座落于大白塔之北。面宽五间,25.3米,进深13米,两层三檐,硬山顶。在藏经楼底层檐下,悬一木匾,上书:“两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这首诗是乾隆皇帝于公元1792年3月第6次瞻礼五台山时写的,是文殊发塔火焚三年后来的。此时,只存有大白塔。乾隆皇帝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字体丰满而端庄,又不失秀丽,是一件书法艺术珍品。第二层檐下,悬挂着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朝台时写的牌匾:“金粟来仪”。第三层檐下悬一块木匾,上刻“大藏经阁”。
  藏经阁内,正中安置新颖别致的华藏世界转轮藏,是明万历九年(1581)由五台山著名高僧憨山大师自己设计,自募资金制造的。华藏世界转轮藏,八角三十三层,高11.3米,上大下小,最上面的一层周长三丈八尺,最下面的一层周长二丈二尺,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放置经书。底装转盘,推之可动。现在阁内供木刻小佛像1000尊。二层楼内,放经书柜,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的经书二万多册。
  藏经楼内,转轮藏前供毗卢遮那佛,高1.2米,铜铸。后面供九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那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壁供八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弥勒、虚空藏、除盖障、金刚手菩萨,这些塑像都是1984年新塑的。
  方丈院
  “方丈”即一丈见方的斗室,亦称“丈室”,是寺院住持所居之室。关于方丈的来历,三国吴·支谦所译的《维摩诘经》中说:维摩诘方便“示疾”,佛遣文殊菩萨前往“问疾”,众菩萨、声闻、天王等为了听闻大道,随文殊入毗耶离城。维摩诘空乏其室,唯有一床。时舍利弗思忖,“当于何坐”?维摩诘知其意,谓:“求法者无占想之求也”。维摩诘复现“神通”,大众“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极广大,悉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所立处不迫进,于毗耶离城无所挂碍,于佛所止及四天处无所挂碍,悉见如故,若前不减”。舍利弗惊叹:“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又唐道世在《法苑珠林》卷三八中记载:“大唐显庆年中,敕使卫长史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即维摩诘)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方丈院位于大白塔之东,一进三院。前院为都纲司,中院钱粮库,后院为方丈院。1948年4月9日,毛主席、周恩来等取道鸿门岩,前往西柏坡途中,路居塔院寺方丈院。10日下午,毛主席一行离开五台山赴阜平。毛主席居于方丈院正房的左间.周恩来总理居于东房的右间,任弼时同志居于西房的左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住室的方桌、椅子、铜壶、火盆等物系原件。被褥、床板等物件系1969年依据原样复制陈设。
  文殊发塔
  在方丈院东侧,有一座小白塔,塔形与大白塔相似,高lO米。传说文殊菩萨化成贫妇,遗头发藏在这座塔下,故此塔叫文殊发塔。相传在北魏年间,大孚灵鹫寺每年春三月赶会,都要设“无遮斋”,不分僧俗,不别贵贱,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赴斋者,都给饱餐一顿。
  一天,有位衣衫褴缕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手里拖着一个小孩,身边还领着一条犬,随着人流走进寺院。她见众香客施舍金钱,自己却身无分文,便剪下几绺头发作为施舍之物。这时,还不到吃饭的时候,贫妇便对知客僧日:“吾有急务,遽就他行,请先分我食”。按斋会规定,每人一份。知客僧认为婴儿不会吃,只给她两份。她立即相争:“我们三人为何只给两份?”知客僧没有言语,又给她一份。贫妇又说:“我这里还有一条犬呢!”知客僧犹豫了一下,勉强再给她一份。可是,她又说话了:“我腹内有子,亦当得餐。”她这种“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的行为,终于引起了知客僧的不满,说:“在腹未生,为何要食?汝求僧食无厌!”她被呵斥后即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吟罢,跃身腾空,贫妇化作文殊菩萨,婴几和小孩变成善才童子和于阗,犬也变成了绿毛狮子。文殊菩萨在浮云缥缈处,又吟起了偈语:“众生学平等,心随万镜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寺院内上千斋客看着、听着,赶紧朝菩萨礼拜。知客僧只恨自己有眼不识真圣,便取刀来挖自己的眼睛,众人连忙上前劝阻,这才住手。后来寺院僧众将贫妇留下的头发当作黑舍利,建塔埋葬,名为文殊发塔。到了明万历年间,在塔院寺开山第一代住持圆广主持下,重修发塔时,发现发塔底下数绺圣发,发色呈金黄。
  事后知客僧为了弥补心里的内疚,他把所看到的文殊菩萨、善才和于阗王及狮子腾空而起的一刹那的图象,刻在一块矩形石板上,四句偈语也刻在石板的上方,以示留念。并作为接受“有眼不识泰山”的教训。如今,这块精制的雕刻石板已经没有。但在圆照寺大雄宝殿左墙下方嵌有一块石板,却雕刻着这个文殊化贫女的传说故事。
  ’ 山海楼
  山海楼位于塔院寺东南角,原称“风水楼”,后称青龙楼,五层十九间,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焚。40年后,由住持昌乐照式重修,楼顶易为明台高阁,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下部为砖石蔟的四棱高台,长12.4,米,宽10.4米,留有门道。山海楼旁有桥楼一座,便于游人登高览胜。
  穿出山海楼,眼前是一条宽约四米,长约百米的小径,有坡度,路面上铺着片石。缓步而下,便是悬有“塔院寺”匾额的垂花门。这就是塔院寺的东大门,即后门。迈出垂花门,向右一顾,便看见“山云水月”四个字嵌在砖砌照壁上,游人至此,留连忘返。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