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危楼”悬空寺
2014/9/8   热度:181
绝壁“危楼”悬空寺 古人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神州大地,锦绣山河,大凡风光旖旎之处,必有名刹宝寺建造其中,有的占山之胜,有的据水之秀,有的傍泉之奇,有的依洞之幽,但你可曾想到,天下竟有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千年古寺,令无数的中外宾客心驰神往、趋之若鹜吗?这就是悬空寺。 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当您到北岳恒山游览观光,入金龙口,峰回路转,行不数里,便有一座“海市蜃楼”映入眼帘。远望:凌空欲飞,似雏燕展翅;近观,如雕似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滑云中”。古代诗人用这样优美的诗句赞美悬空寺,并非夸张。唐朝大诗人李白游罢悬空寺,大笔一挥,写下“壮观”二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当年游历到此,惊叹悬空寺为“天下奇观”。可见悬空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那么,悬空寺因何而如此引人入胜呢?一是它的建造奇特令人赞叹。悬空寺除一进寺门有一条长不及10米,宽不到3米的长方寺院可容数十人外,其余楼台殿阁尽由狭窄廊道和悬梯相连,游人只能鱼贯缓行,不会造成拥挤现象,这就大大减轻了游人对廊道和悬梯的压力。而寺院北端的两座三层飞楼以及连接它的一条宽近2米的空中栈道,却由十几根不足碗口粗的立柱在下面支撑着!立柱就崖而立,参差不齐,山风吹来,栈道下的立柱微微晃动,令游人神摇意夺、飘然欲仙。不过,请您放心栈道并非仅靠这几根立柱支撑,而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将粗实的横梁插入山崖,横梁下又有立柱支撑,游人通过栈道时,虽然脚下颤颤悠悠,如履薄冰,却无丝毫危险。更为有趣的是,栈道上有人时,下面的支柱因承受压力而稳固不动,而栈道上无人时,下面的支柱竟能脱离石基,似钟摆一样晃动起来。这种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奇的巧妙构思,若非身临其境,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当地一首民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清同治年间重修碑记也称悬空寺“不知者以为神为者也”。 悬空寺的另一特点是:建筑小巧玲珑,内含丰富多彩,寺庙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建有大小殿阁40间,最大的只有36平方米,最小的还不足5平方米,高者丈余,低者数尺,有的遥遥相对,有的高下对峙,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系,既不整齐化一,又不凌乱无序。内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神像佛像80余尊,既因殿阁大小不同而高低不等,又因职位尊卑而形态各异。其中,雷音的泥塑释迦体态丰满,比例适度,面貌圆润,表情逼真,为全寺泥塑之珍品;三佛殿内的铁铸韦驮,体形健壮,神态威武,衣冠文饰精细,为铸像之精品,而刻于栈道之上崖壁之间的三尊崖刻石佛,笑容可掬,气魄雄伟,可谓巧夺天工。难怪古人刻下“公输天巧”4个大字,来称赞悬空寺的建造者的聪明才智。 悬空寺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在寺院北端的最高层,有座三教殿,我国佛、道、儒三大教派的教主释迦佛、老子、孔子端坐一殿。自古以来,各教派为赢百姓崇尚,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故天下寺店多为分立,而悬空寺却将三教融入一殿,实为罕见。 悬空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殿寒宇肃、楼阁错落有致,悬梯曲廊上下连通,建造之奇,构思之妙,饶有诗情画意。入寺游览,则要攀悬梯步曲廊,钻涧洞,越飞栈,忽上忽下,时明时暗,令人入不知所出,下不知所下,如历仙境一般,德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参观悬空寺后不无感慨地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宗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看到了世界上真正的东方艺术。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