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之地理分布


2014/9/8    热度:259   

  唐代佛教之地理分布
  严耕望
  唐代哲学思想之主流为佛学而非儒学,今就佛学之地理分布作一简略统计,此亦唐代文化中心逐渐向南推移之有力事证也。
  按六典四,开元中,州县长官行香设斋之州八十一,就中淮汉秦岭岷山以北五十三,大江以北十五,大江以南除浙西八州外,惟宣(宣城)、洪(南昌)、潭(长沙)、广、桂五州而已,是唐代前期佛教中心显在北方。
  再就僧传统计。续高僧传记隋代高僧绝大多数皆在北方,无待统计。而载唐初三十年间之高僧二百零一人,其驻锡之地,亦京师七十三,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其余东都三,淮汉秦岷以北(京洛除外)六十一,淮汉秦岷以南大江以北三十八,大江以南二十二,(此外新罗及不可知者各二人)、其分布中心,除京师外,淮汉以北为蒲州,终南山,而并、代(有五台山)相州次之。淮汉以南为荆襄、苏、益绵、台(有天台山)越,而今江西福建广东竟无一人,湖南亦仅二人而巳。
  宋高僧传继“续传”而作,载唐及五代(极少数宋初)高僧五百余人,就中除少数外国人(新罗三,百济一)或驻锡地不知外,共四百五十人,今略以大历为断,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一百五十人,其驻锡之地:京师四十二,洛京一十八,淮汉以北二十四,而太原嵩山为多;淮汉以南大江以北二十八,而成都荆扬为多;大江以南三十八,而越杭润州为多;至于今广东湖南江西福建仍各仅一两人而已。
  后期三百二十人,京师三十四,洛京一十五,淮汉以北一百三十,而五台山多至十七人,为北方除京洛外之最大中心,其次则太原、镇州(正定)为多。淮汉以南大江以北四十人,荆襄居其十,其次成都扬州为多。大江以南一百五十,而杭州二十一,台州天台山十七,越州十四,明州七,而湖州五(以上今浙江省),潭州岳麓山十四,澧、朗七(以上湖南),苏州十一(江苏),江州庐山九,洪州五(以上江西),福州八(福建)。比较前后两期之地理分布,已可识知佛教中心显有向南转移之迹象。
  中国佛教十宗,唐时最盛行者莫过于教下三家之法相宗(唯识宗)、天台宗(法华宗),华严宗与教外别传之禅宗,此四宗者皆大乘妙谛。就中惟法相宗传自印度,余皆中国所特创者,中国佛学界之八才亦悉在于此,其除皆支孽附庸而已。今试观此四宗之地理分布:
  (一)法相宗
  此宗极盛于印度,贞观末,玄奘法师传入中国,极盛一时;其中心为京师。玄奘,洛阳人,确立宗教派之弟子慈恩法师窥基,代州人,皆北人也。
  (二)天台宗
  此宗为隋时智顗大师所创,大师驻天台山国清寺,故名。其后即以天台为中心根据地。据佛祖统纪,智顗为荆州省华容(湖北华容)人,称为四祖。自后五祖章安尊者(以下诸祖“尊者”)灌顶为临海章安(浙江临海)人,六祖法华智威为处州缙云(浙江缙云)人,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皆为婺州东阳(浙江东阳)人,九祖荆溪湛然为常州荆溪人,十祖兴道邃不知何处人,十一祖至行广修为婺州东阳人,十二祖正定物外为福州候官(福州)人,十三祖妙说元琇,十四祖高论竦清皆天台人,十五祖净光羲寂为温州永嘉人(已入宋),十六祖宝云义通为高丽人,十七祖法智知礼为四明(浙江山名)人,是其正统法嗣,除极少数外皆今浙江人也。
  (三)禅宗
  隋及唐初此宗根据地本在淮汉以南,大江以北。武后世分南北两派,北派以神秀为宗师,主渐修;南派以慧能为宗师,主顿悟。自武后至天宝数十年间,北禅以嵩岳为中心,大盛于北方,所谓两京法主三帝国师者是也。安史乱后,北禅大衰,而慧能南禅大盛于江岭之间,为中国此后佛学之正宗。慧能,新州(广东新兴)人,见称为燎猖,宏法于韶州之曹溪。其弟子以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为最著。其后支派分衍,自中唐至五代之末分为五派:曰沩仰,曰临济,曰曹洞,曰云门,曰法眼。兹表其法系,注其地理如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表中为驻锡地,()为籍贯
  吾人第观此装,已可见概能禅宗由今广东发展至湖南、江西,扩及浙江、福建、湖北、江苏,惟一支远达河化。《景德传灯录》专记禅宗历史,实则北禅久衰,故入录者甚少,而慧能座以下南派禅师之入录者一千三百九十余人。今再就其驻锡地一统计如次(以现在省界为大单位,以当时州名为小单位,因一州当今数县,不便换为今地):
  广东六十二人,而韶州三十五,占半数以上,其次广州十一,罗浮山二五,连州六。
  江西二百零六人,而洪州(江南西道观察使治所,今南昌,有黄檗山、云居山)七十五,几占三分之一,其次筠州高安(本属洪州)二十一,江州三十三(就中庐山占二十八),吉州二十四,抚州(有曹山)十九,袁州(有仰山)十三。
  湖南一百四十二,而潭州(湖南观察使治所,今长沙,有岳麓山、沩山)八十七,占五分之三,其次朗州(有德山)十九,沣州(有药山)十八,衡州八。
  浙江一百七十人,而杭州占六十五,其次越州二十五,台州(有天台山)二十一,婺州十六,温州、处州各十一,明州九。
  福建一百三十四,而福州八十四,几占三分之一。其次泉州二十三、漳州二十一。
  湖北一百二十四,而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今襄阳)四十三,占三分之一,其次鄂、郢各十六,安州十二,荆、蕲各十。
  江苏五十五,而金陵二十二,占五分之二,其次扬州十二,苏州十一。
  安徽四十四,而池州(有九华山)十二,为最多。其次宣庐舒寿四州各七、八人。
  四川五十人,而益州成都(西川节度使治所)二十一,为最多。其次嘉州五人,而东川仅梓州圭峰两二人。
  陕西七十人,而西京兆三十八,占半数有强。其次凤翔十四,华州(有华山)六人。
  河南六十三,而东都洛阳(有嵩山)二十,占三分之一。其次邓州九,汝州六,唐州五。
  山西四十七,就中蒲(河中)、两州各十人,太原八人,五台山六人。
  河北四十二,就中镇州十六为最多,幽州八人次之。
  山东仅得六人。
  新罗三十人,高丽四人,西印度一人。
  驻锡无考者一百四十七人。
  观此分布,今江西最多,浙江次之,湖南福建湖北又次之,广东江苏安徽四川陕西(西京在内)河南(东都在内)山西河北又次之。山东更少,他省更无一人。参以前列五宗根据地,则禅宗中心在大江以南,不待言矣。
  (四)华严宗
  初祖法顺,京兆万年人,驻锡终南山,二祖知俨不知何许人,三祖贤首法藏,祖康居人,自为南长安,驻京师大廌福寺,是其中心在京师也。然其学中衰,逮中叶以后,清凉澄观,浙东会稽人,既通禅宗天台之学。北游五台,始宏大华严之旨,是为四祖。圭峰宗密,东川果州人,是为五祖。(佛祖统纪)。澄观扬禅而抑天台,宗密更通禅学,倡禅与华严一致之说。是中叶以后,其中心亦已南移,且与禅宗融和矣。
  综上观之,隋及唐初佛教极盛于北方,而国都长安尤为中心。唐初法相宗之宗师玄奘,华严宗之宗师法藏同时得势于京师,惟天台一宗独秀于东南,但不能与法相华严抗衡也。自武后至玄宗,法相华严渐衰,而神秀之北派禅宗大盛于京洛及北方。安史乱后,北禅衰微,而慧能之南派禅宗大盛于江南,融和华严,侵逼天台,为佛学之正宗。有唐一代,南北佛学之盛衰,于此可见。
  夫前期佛学中心在北方,其代表莫过于法相,后期佛学中心在南方,其代表莫过于南禅。此二宗者,虽皆哲学之思辨超过宗教之信仰,然其治学方法各走极端,法相宗实为“唯识”之心理学与“因明”之论理学,以因明之方法分析心理至六百六十法,其思辨精微如此,实为世界思想史上最严密之烦琐哲学。
  南禅宗义以“顿悟”为本,摒弃仪式,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是纯为心性之学,从人生实际生活中体认之,绝非印度佛教出世思想之本色,与法相宗之纯思辨哲学亦绝不相类。此实为佛教史上一大革命,俾佛教由繁文缛节烦琐思辨中解放出来,由印度形式中解放出来,故其意义在求佛教简易化与中国化,而与法相宗一先一后,一北一南,一繁一简,适成对比。
  又因法相宗尚细密且本身为由印度传入者,故其工作著重留学与佛经之翻译,而禅宗宗义既不仰求于印度,亦不以文字为重,此宗既盛,风偃他宗,故唐初以长安为中心之大规模译经运动与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之留学热,均至中唐而遽止,代之而起者为心性之讲求与生活之体验,遂开宋代理学之先河。然则宋代理学之中心在南不在北,亦正有所自也。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