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山 人间弥勒圣地


2014/9/8    热度:266   

雪窦山 人间弥勒圣地
  2005年9月,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在雪窦山建造露天弥勒大佛。公元2006年12月29日,露天弥勒大佛奠基;2007年10月,弥勒大佛将在雪窦寺与世人见面。雪窦山建造弥勒大佛,作为继往开来的文化盛事载入史册。
  在世界第一座露天弥勒大佛即将出世之际,我们去奉化雪窦山一探究竟:偏于东南一隅的雪窦山,何以当弥勒圣地、“中国佛教第五名山”?
  一、应梦名山
  御书亭“应梦名山”碑,揭开了雪窦山成为灵验圣地的第一层机缘。
  据史料记载,北宋仁宗皇帝赵祯偶得一梦,“梦游八极之表”。梦醒恋念梦中美景,想查明梦游之处,即“诏召职方氏图天下山川以进”。他浏览了方氏所绘众多的山川图,见雪窦山“双流效奇,珠林挺秀”,“渊览超然,默契圣心”,断言此山就是他梦中所游之山。雪窦寺遂号“应梦道场”,名声大显。“应梦名山”碑就是理宗于1245年御书。
  从天台山的摘星峰到华顶峰,直至四明山心,山脉向东过二十里,一山陡起,是为奉化雪窦山。雪窦山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有“四明第一山”之誉,早在汉代,就有人把它比作“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以雪窦古刹、千丈岩瀑布为中心,东起入山亭,北连乳峰颠,西接徐凫岩,南临亭下湖,四周群峰耸峙,中有盆地百顷,雪窦山古称第九洞天第五十七福地。
  雪窦山的自然景观,以幽谷飞瀑最为著名,古代称“瀑布山”。我们第一个见识的就是千丈岩。入山门从御书亭西行,见乳泉之水流入锦镜池,穿过关山桥;突然出现一巨大缺口,绝壁临空,水流成瀑与峭壁中间一突石碰撞,散若飞雪。上段如玉龙腾空,下段如珠帘垂地,蔚为奇观。这千丈岩是雪窦寺的标志景观,也是“雪窦”之名的由来。雪窦瀑布早在北宋就闻名全国。王安石为此作《观瀑》诗:“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元代著名学者戴表元把它比较庐山香炉峰:“匡庐亦有千寻瀑,无此凌空翠玉台;身倚老松天上立,眼看飞雪下云来。”
  从千丈岩的飞雪亭沿山路到妙高台,古树苍松点缀奇花异草,是雪窦山山林美景的精华,也是游人最喜欢走路欣赏的一段。山顶称妙高峰,形如兀立于雪窦山高处的一根天柱,长满参天古木,三面峭壁,下临深渊。峰上有坪,在青松掩映下如伸出峰顶的阳台,上接云天,下临无地,正好凭栏四眺,如在九霄之上看云雾四合,听瀑声松涛,俯视脚下湖光山色,是雪窦山又一绝景。早有宋代大学士楼钥《妙高峰》诗,描绘妙高台“出尘脱俗非人间”的特色:“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
  妙高台以上,行车在雪窦山中部的山岙地带,到处是竹海包围下的盆地,清流环绕村庄,在这高山上出现难得的田野风光。村民们种植的玉兰、梅花、李花和桃花次第开放,使我们穿行于一片花的海洋。如此绚丽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单为这花海春光来一次雪窦山,也是不虚此行了。
  雪窦山更动人之处,还藏在后面。
  如果说千丈岩是狂飙天落,那么三隐潭如空谷幽兰,把惊世容颜隐于深涧,游览者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汗巾湿”,才能享受“惊为天人”的喜悦。涧水从东岙村下流,形成三级瀑布,冲成三个水潭,因名三隐潭。依从高到低次序,分别为上隐潭、中隐潭、下隐潭。上隐潭以幽险见长,巨岩壁立如井,从崖口通向深潭有石阶216级,状如天梯。谷底寒气逼人,古人称“真龙宅焉”。中隐潭以清秀取胜,浓荫覆涧,涧水若雾若雨,幽寒更甚。下隐潭集峰、洞、潭、涧于一体,瀑布如彩霞横空,绚丽多姿。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有《三层瀑》形容三隐潭:“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欲引煮春山,僧房架刳竹。”
  “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雪窦山幽谷飞瀑的极致,却是一般旅游者难得一去的徐凫岩。
  徐凫岩的壮观秀丽,比起千丈岩又要更胜一筹。重崖峭壁呈放射状亘延,形成一群山环绕的巨谷,壁立万仞,激流断落,相传有仙人骑凫在此徐徐上天,因此称徐凫岩,宋代就有诗人题写《徐凫蛟瀑》:“一流瀑泻九重天,长挂如虹引洞仙。”如此险峻的地势使人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紧张,沿着悬崖小道参观许徐凫岩,完全可以称为心惊肉跳的探险。据说站在悬崖边倾身向下,谷底巨大的气流会把人托起;冬季瀑布水流竟然变成雪花纷飞,在谷底堆积。1949年蒋经国与父亲游徐凫岩,在日记中说:“此间山水美丽清奇,世罕其匹。闻康有为在其七十国游记中认世界上山水之美,黄山第一,美国黄石公园第二,可惜康未游雪窦与徐凫也。”
  雪窦山最高峰商量岗,相传有3位仙人在此商量建寺问题,因以得名。商量岗山高林密,气候诡谲,以夏季凉爽闻名,为著名避暑胜地,流传了“第二庐山”的美名。
  “兼有天台山雄伟,雁荡山奇秀,天目山苍润”――近代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张其昀如此评价雪窦山。实地登临雪窦山,才明白这仁宗皇帝“梦寐以求”之地的神奇,难怪走南闯北的苏轼,感叹“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 ”。
  二、禅宗名刹
  北宋真宗赵恒敕赐的“雪窦资圣禅寺”寺额,昭示着雪窦山成为灵验圣地的第二层机缘。
  如果说“应梦名山”的山水胜景奠定了雪窦山的基础,那么“禅宗名刹”的千年传统成就了雪窦圣地的根本。
  “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刹;涧绕寺走,处处可听泉。”在如此奇山异水铺垫下,雪窦山的主角――雪窦寺出场了。正峰耸峙、四山攒拱、泉流交汇的山中百顷平地,蔚然屹立这雪窦寺。
  雪窦山的发展史,可概括为“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雪窦寺志》记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名瀑布院。”它是雪窦寺的前身。但它的兴起是在唐朝。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移建山麓”,即一块地宽百顷的山中平原,周围“九峰环抱”,寺前“双流效奇”,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以后一直未再迁移。公元892年,常通禅师来该寺主持,成为十方禅院。
  宋代是雪窦寺的全盛时期。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敕赐“雪窦资圣禅寺”寺额,始称“雪窦寺”并延用至今。据雪窦寺志记载,宋代皇帝曾对雪窦山颁发41道敕谕,其中最闻名的是北宋仁宗赵祯于1037年颁发的《宋仁宗皇帝敕谕》。敕谕记述仁宗梦游雪窦,对雪窦寺赠送厚礼封山育林,雪窦山得名“应梦道场”,名声大振。宋太宗赵炅赐雪窦寺石刻经书两部;宋真宗赵恒赐雪窦资圣寺额,赐千丈岩瀑布为“东浙瀑布”;宋孝宗为雪窦寺“敕铸大钟,以警晨昏”。
  雪窦寺名列中华名寺是在南宋宁宗时期。宋宁宗时评定佛教寺院等级,以“五山十刹”作为佛教禅宗名寺的总称,为我国禅林宫寺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寺院。禅宗是中国佛教的最大宗派之一,内部有法眼宗、云门宗、曹洞宗、临济宗等支派。雪窦寺被列为“五山十刹”之一,与杭州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寺、南京蒋山太平兴国寺等9寺并称“天下禅宗十刹”,奠定了禅宗名寺的地位。
  雪窦寺之所以成为禅宗名刹,不但因为地处名山,佛教历史悠久、寺院规模宏大,文物众多,也因为这里高僧辈出。自唐至清,雪窦寺的48位禅宗派住持,多属佛门高僧。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在海外也有很大影响。唐代常通禅师是南岳第五世,有“雪窦禅院开山第一祖”之誉;中国佛教史上名扬四方的高僧延寿大师为法眼宗第三世、净土宗六祖,在寺说法9年并着佛学名著《宗镜录》一百卷,广为人传诵,甚至远播海外。延寿大师倡导“禅净双修”,为七众授菩萨戒,时人尊为弥勒下生。南宋智鉴禅师是曹洞宗12世,其法嗣天童如净禅师为日本曹洞宗开宗祖师道元的受业师。临济宗名师无准师范禅师曾给日本镰仓寺建长寺二祖、园觉寺开山祖、园通寺开山祖讲授佛学,主持雪窦寺十余年。
  北宋重显禅师是雪窦山最著名的大师之一,造就了佛教史上著名的“云门中兴”。他是云门宗第四世,住持雪窦31年大弘云门宗风,后世禅林多以“雪窦禅师”称之。因其“敷扬宗旨,妙语遍丛林”,致使“宗风大振,天下龙蟠凤逸,衲子争集,号云门中兴”。着有《雪窦开堂录》、《瀑泉集》、《颂古集》、《拈古集》、《雪窦后录》等,在禅宗史上以雪窦《颂古百则》彪炳史册,对禅风影响很大。
  雪窦寺的佛教故事也为它增添了传奇色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据说就是从这里的千丈岩流传。两只老虎在妙高台为宋代高僧知和禅师感化,传下了佛教史上“双虎听经”的故事。雪窦寺山门之内的含珠林,相传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墓地。智鉴禅师为此作诗曰:“图王争霸业,自古仗戈矛。英气今何在,都成一古丘。”
  三、人间弥勒圣地
  2006年12月29日,在青峰环列、泉瀑争鸣的雪窦山,隆重举行了露天弥勒大佛奠基庆典仪式,来自浙江、重庆、北京、江苏、台湾等地的各山住持共同见证,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了这一盛典。原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中国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发来贺信并派员参加庆典。
  山山朝古刹。峰峰叩弥勒。雪窦寺最大特色是全国独有的佛教名山弥勒道场。
  在天王殿内,供奉的不是一般寺院那样的布袋大肚弥勒,而是新加坡梁居士千里迢迢送来的印度戴冠弥勒,重10余吨。最有特色的是其它寺院所没有的弥勒宝殿,殿内供奉的主佛就是奉化人布袋和尚的大肚弥勒形象,佛像高大巍峨,四壁塑有以佛教四大名山加雪窦山为背景的千尊木雕弥勒,造型千姿百态,形象栩栩如生。寺前两株汉代银杏,直径约5人围,树叶旺盛,高耸入云。在树下面,竖有一块石碑,中书“弥勒应迹圣地”。“弥勒宝殿”在全国也是仅此一家。
  雪窦寺成为弥勒圣地,正是因为“人间弥勒”奉化人布袋和尚。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几乎所有佛寺天王殿中都供奉这样一尊佛像:他身宽体胖,袒胸露腹,身后背一只口袋,游戏而坐,笑口常开。他就是民间习惯称呼的“大肚弥勒佛”。
  其实弥勒并没有成佛,到目前为止他仍是一位菩萨,为佛教“五大菩萨”之一。称他佛,那是释迦牟尼佛曾“授记”(预言)他将继承释尊之位成佛,是佛教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佛寺将弥勒佛供于前殿大王殿大概正是此意。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因在行菩萨道时发慈心、观慈心、入慈心定、不忍食众生肉,被称为慈氏。他的名字叫阿逸多,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当初是同时修行,修成正果后,将住兜率天。经弥勒菩萨的法力改造,兜率天庄严神圣,美丽如画,佛经称之为“兜率净土”或“弥勒净土”。之后弥勒降世三次说法度众生,佛经称“龙华三会”或“弥勒三会”,人间从此无限光明美满。
  弥勒作为当世的菩萨和未来的佛,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弥勒信仰是佛教三大世俗化信仰之一,在南北朝,它曾一度超过观世音信仰、阿弥陀佛信仰而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在现在全国各地,如在著名的敦煌、龙门等地遗存的佛像中,弥勒佛像的数量大大超过观世音佛像、阿弥陀佛佛像,这就是明证。历来关于弥勒之造像,多不胜数。北京雍和宫大佛楼有最大的弥勒木雕像。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是最大的铜制弥勒佛。“江南第一大佛”――剡县大佛寺大佛也是弥勒像。很多人不知道,世界遗产、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四川凌云“乐山大佛”也是弥勒造像。
  唐代以后,各式各样的弥勒均让位于中国高僧布袋和尚的形象。这也正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弥勒”形象:“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中国佛教为何要另塑一个以中国和尚为原型的弥勒?
  佛教内涵的中国化,必然要求其形式有相应的连动变化。于是,佛或菩萨像的塑造——作为佛教最直观的形式,也就逐步中国化了。原来在印度佛教中头戴天冠的弥勒塑像成了布袋和尚,实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外部标志之一,甚至也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座具体直观的里程碑。
  把布袋和尚认定为中华弥勒,这无论是从佛教演变历史,还是从认识论上来说,应该是无可置疑的。如果有人因为“布袋”不是印度籍而否认他是中国佛教中的弥勒,其差谬就如同因为中国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而否认它是佛教一样地显然。从这个认识出发,也就能廓清民间传说中笼罩在布袋和尚头上的种种迷雾,从而合乎实际地去认识、把握布袋和尚在中国佛教和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布袋和尚成为弥勒造像这一现象恰是与中国佛教的演变、发展非常吻合的。因此中国佛寺里的弥勒是以奉化布袋和尚为原型,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布袋和尚的事迹,在《宋高僧传》、《两浙名贤录》、《辞海》、《奉化县志》中均有记载。他是1100余年前浙江宁波奉化长汀村人,名叫契此,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凡供身之具尽装袋中,自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被释为布袋和尚。传说布袋和尚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契此生性恢谐,笑颜常开,讨人欢喜,被称为“欢喜和尚”。他常住奉化岳林寺,并云游四方,溪口蒋氏的远祖蒋宗霸(摩诃居士)曾拜他为师,跟随他云游三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 布袋和尚在奉化圆寂。圆寂前口述《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万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以为布袋和尚即弥勒化身,以后塑其形象,代替印度籍的戴冠佛面弥勒,逐渐流传全国。
  奉化的岳林寺和雪窦寺,是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主要传道之地,因而是两所主要的弥勒道场。近代佛学泰斗、佛教革新的领袖――太虚大师认为,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分由四大菩萨统摄,但缺少一座弥勒山。为弘扬弥勒菩萨的慈心悲愿,他构想将浙江雪窦寺改为大慈弥勒菩萨的弥勒山,另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普陀山,大愿地藏菩萨的九华山,大行普贤菩萨的峨眉山,大智文殊菩萨的五台山,则可合称佛教的五大名山。以上五位菩萨,各有他们的世界,各有他们的净土。1934年《佛学辞典》中提议雪窦寺为弥勒道场,与普陀观音、五台文殊、峨眉普贤及九华地藏四座菩萨道场共列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1987年重修雪窦寺期间,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莅临观察,赞同此说,并建议重建中的雪窦寺,增加一座其它寺院没有的佛殿“弥勒宝殿”,以突显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特色。此建议已经实现,雪窦寺由三大佛殿变成四大佛殿,其中弥勒宝殿主供布袋弥勒。2005年,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批准在雪窦山建造露天弥勒大佛,现正着手实施,将于今年完成。
  建设中的露天弥勒大佛采用锡青铜浇铸,坐姿佛像净高33米,加上基座、莲花座后,总高度为56.74米,造型为人们熟悉的大肚笑脸的坐相,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面相慈祥端庄。
  原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给雪窦山弥勒大佛奠基的贺信中说,雪窦寺修建露天弥勒大佛佛像,是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实施以来由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的第一座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也是我省落实相关政策、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用的具体体现。希望严格相关要求,精心做好工作,把这一造像建成为佛教文化精品,并以此为契机,发挥“禅宗名刹、弥勒道场”的独特作用,团结海内外佛教信众,更好地服务国家大局,为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很快海内外各界人士到雪窦山,在众山环抱的雪窦寺旁,将看到人人见了都欢喜的笑佛、欢喜佛、幸运佛,将是无上的幸事。
  弥勒菩萨的净土世界里,终日欢欢喜喜,到处随缘随众,不是慈悲为众,就是布施众生。弥勒作为未来佛,又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据说弥勒下生人间之时,首先将在龙华树下成道为弥勒佛,然后三转法轮,度尽众生。到那时候,人间将变得十分美好: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能益寿延年。
  2007年,在此因缘际会之时、弥勒应迹之地,弥勒大佛现世,庄严道场,造福人间。
  (撰文彭亮图片由溪口旅游集团提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