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觉醒心理学:佛教、心理学和个人灵性转化之道》导读


2014/9/8    热度:816   

《迈向觉醒心理学:佛教、心理学和个人灵性转化之道》导读
  翻译作家 李孟浩;美国北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社区心理咨商硕士 刘增平
  Toward a psychology of awakening : Buddhism, psychology, and the path of personal and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 by John Welwood. -- 1st ed.. -- Massachusetts, U.S.A. :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00
  336 p. ; 24cm
  ISBN 1-57062-540-9 (Hardcover)
  本书作者约翰?威尔伍(John Welwood)早年受到华滋(Alan Watts)《东西方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East & West)》一书的影响,而开始对“心理治疗与禅宗开悟的互补关系”产生兴趣。于是,他决定报考芝加哥大学的临床心理研究所,并且碰到体察治疗学派(Focusing therapy)大师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而进一步确定“个人觉察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的主张。后来,他开始跟创巴仁波切(Trungpa Rinpoche)学大圆满和大手印的心要,并且认为开悟境界远比心理治疗高贵。不过,他看到很多灵修上师和同修虽然都有清明的观照状态,但都在回避个人的心理问题。因此,他发现自己期待“开悟能自动消除一切的自我病理症状”的心理有点幼稚,并且决定向灵性追寻者说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于是,他就写了这本《迈向觉醒心理学》的书,想要说明:西方的个人和人际心理学需要东方的灵修传统,东方的灵性觉醒也需要西方的心理学传统。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谈心理学与灵修的整合,第二部谈灵修系统的心理治疗,第三部谈亲密关系的灵性觉醒力量。以下是针对这三部讨论的内容,做一概略性介绍。
  心理学与灵修的整合
  作者在本书的第一部“心理学与灵修的整合”之中,强调西方的心理治疗虽然是人格转化的工具,但仍能对“了悟自性”(awakening of true nature)的灵性转化过程,提供实质的帮助。所以,我们只要能够整合心理治疗和灵修,便能建立一种实践性质的觉醒心理学。因此,作者在第一章“天与地:内在工夫的原则”中,先说明内在转化的心灵工程有三大原则:1. 西方心理学属于地的原则,专讲自我结构的建立原理;2. 东方灵修传统属于天的原则,专讲如何放下自我的执著;3. 天地调和属于人的原则,专讲人类心性的觉醒与平衡之道。作者在第二章“人格:道路或病理?”中,则指出我们不必将人格视为一种病理防卫的结构,而应视为心灵进化的凭借。而在第三章“自我力量和无我境界”之中,作者则指出自我和无我不是必然对立的矛盾,因为自我力量是觉性的紧缩状态,无我境界则是觉性的松弛状态。书的第四章“心性的游戏:空色不二”之中,指出心性有三种层次:1. 表层的概念心智,2. 中层的身心体悟,3. 深层的觉性。第五章“禅修和潜意识”和第六章“心理空间”之中,则指出我们不该把潜意识视为心灵的压抑部分,而应视为禅修的觉察范围。因此,我们可觉察到潜意识的过程有四个背景:情境意义的体察背景(situational ground of felt meaning)、个人背景(personal ground)、超个人背景(transpersonal ground)与向实相开放的背景(open ground)。作者在第七章“揭露性治疗体验”和第八章“反思和当下现成”中,则指出心理治疗是水平面的揭露(horizontal unfolding)过程,灵修是垂直面的现成(vertical emergence)过程。而且,心理治疗的自我反思经验和禅修的当下现成境界,具有动态的辩证性深化关系。
  灵修系统的心理治疗
  本书的第二部“灵修系统的心理治疗”之中,指出西方的心理治疗太过重视心理症状的减轻及问题的解决,而忽略或背离真如本性的当下呈现。所以,作者指出我们应该把禅修的观照方式运用在心理治疗上面,来帮助案主看清和放空自己的杂念,就能直接观照经验的本然如是性质,并且把情绪能量的扰动转化成对空性的觉察,而能体会身心烦恼脱落的况味。因此,作者在第九章“当下现成(unconditional presence)的治疗力量”之中,指出我们只要停止躲避和否认身心体验的不适部分,就能全然活在当下的体验,并且消除潜在的分裂状态。第十章“脆弱、权力和治疗关系”之中,则指出我们要坦然面对“个人世界崩溃的时刻”,才能放弃自我坚持的英雄主义,并且接纳自我的脆弱性质和虚妄性质,而培养出真正的内在宁静力量。
  本书的第十一章“心理治疗作为爱的练习”和第十二章“忧郁作为心灵的失落”之中,作者则指出我们只要肯定人人都有佛性,就能把心理治疗当成发展慈悲心的重要手段,并且不会因为面对个人的虚无感,而产生重度的心理忧郁症状。第十三章“与情绪做朋友”和第十四章“体现个人悟境:促进灵性发展的心理治疗工夫”之中,作者则指出我们需要先透过心理治疗,来疗愈内心的伤口,才能让原始的生命情感能量(raw aliveness)重新自由流动;然后再透过禅修的观照,来放下个人情绪的执念,才能让本来如是的生命情感能量(primordial aliveness)自由流动。否则,我们很容易利用灵修来逃避内心未了结的事务、情绪纠结、低自尊和疏离的问题,而产生“灵性回避(spiritual bypassing)”的现象。我们也很可能会以崇高的精神教条作为内在的权威声音,不断向自我发出批判的声浪与强制的命令,而产生“灵性超我(spiritual superego)”的现象。所以,我们先要用心理治疗来探掘内在的恐惧、僵化的内心反应机制及潜意识的动机,进而建立健全的自我了解与良性的人际互动,才能打开灵性发展的康庄大道。
  亲密关系的灵性觉醒力量
  本书的第三部“亲密关系的灵性觉醒力量”之中,作者说明指出亲密关系可作为灵性转化的途径,并且具有三个层次:1. 在集体层次上面,我们可藉由爱的自觉,来处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历史分裂问题;2. 在个人层次上面,我们可把亲密关系的心理障碍转变成灵性发展的机会,而能变得更加觉醒;3. 在神圣层次上面,我们可藉由物我一体的大悲心,来和万物和解。所以,我们不仅要解决宗教组织中上师与弟子的问题,也要替我们的社区与世界带来新的愿景。
  结论
  总之,本书并不重视理论层面的建构,而把重点放在实践层面的效果。因此,作者并未提供明确的整合纲领,说明如何利用当代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的治疗方法,来对治因内心无明障蔽而引起之认知、情绪与行为的困扰。不过,作者拿体察治疗学派(Focusing therapy)的主张,来阐释禅修的心理治疗效果,倒是一条值得注意的发展路线。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 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