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应体 清凉真容——记塔院寺清凉国师澄观行实并图像碑


2014/9/8    热度:369   

文殊应体 清凉真容——记塔院寺清凉国师澄观行实并图像碑
  作者:高明和
  在巍峨壮观的塔院寺大白塔基座北面,有三孔石砌窑洞,中间洞内供奉一尊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右洞内树着一通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宝塔碑。左洞内立有一通“佛足灵相之碑”,简称佛足碑。碑身高1.87米,宽0.76米,厚0.20米。立于明万历十年(1582)。碑阳、碑额雕二龙戏珠和“佛足灵相之碑”六字。碑身上段雕刻六尊佛像。中段横刻“释迦牟尼双脚灵相图”九字。字下是一双很大的足印,长0.5米,宽0.2米。足心刻千辐轮相华文卍字,宝瓶鱼剑之状。下段刻一段文字,说先前释迦牟尼佛在拘尸那城将要圆寂时,站在一块石头上,回顾摩竭陀国,对徒弟阿难说:“吾今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释迦牟尼圆寂后,这块石头就保存在摩竭陀国波吒厘精舍里。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自西域临摹图形,带回长安。唐太宗敕令刻石立于祖庙供养。碑阴,刻着一篇鲜为人知的碑文。碑文记载的是唐代一位德高望众、博学多才的高僧澄观的行实并图像。通过这篇碑文,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唐代高僧澄观国师驻跸五台山的情况和其对五台山的不朽贡献。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澄观(738—839),唐代高僧、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14岁得度。从越州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具足戒。此后,遍访名山,旁求经藏。乾元元年(758)后,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习相部律,又依越州昙一律师学习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请教姚秦鸠摩罗什译的《三论》。大历元年(766)后,在南京瓦官寺学《大乘起信论》、《涅檠经》。又去淮南从法藏大师学习新罗元晓的《起信论疏义》。复从天竺诜法师学习《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往浙江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再习《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九祖湛然学习《摩诃止观》和《法华经》,又谒牛头山庄严寺的慧忠禅师和余杭径山的道钦等,究学南宗禅法。旋又至东都洛阳同德寺参礼荷泽神会的高足无名禅师,研习荷泽宗的禅法。接着,又去复见慧云禅师,了达北宗禅理。至此,他将南北禅法融会贯通,受用终身。大历十一年(776),他游五台山、峨眉山后,迎居大华严寺,专修大乘忏法,为众僧讲《华严经》。从兴元元年(784)三月开始潜心造疏,至贞元三年(787)十二月绝笔,历时4年,写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贞元十五年(799)四月,唐德宗生日,诏人内殿讲经,据说“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法师”,礼为“教授和尚”。后参与般若三藏译的天竺乌荼国所进《华严经》。元和五年(810),唐宪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并敕有司铸金印。澄观法师一生著述甚多,传说有300余卷。主要有《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贞元经疏》、《华严法界玄镜》、《华严经略策》、《新译七处九会颂释章》、《三圣圆融观门》等,对中国佛教《华严宗》的中兴,起了巨大作用。开成四年(839)三月六日,清凉国师圆寂。文宗皇帝以祖圣崇仰,特中止上朝三天,朝廷重臣还穿丧服21天。三七那天,即承文宗圣旨奉师全身塔于终南山石室。敕谥号“清凉国师”,赐塔额曰“妙觉”。又诏相国裴休撰碑,还敕图画国师真仪,安奉于大兴唐寺供养。
  澄观法师自大历十一年(776)至五台山,到贞元十二年(796)四月帝诞节进京为止,在五台山断断续续地住了21年。为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道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圣地,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雄据雁代,磅礴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的五台山,这位膺服华严、驻锡五台的清凉国师,毫无一点行实遗迹,十分令人遗憾。直至大明万历十年(1582)秋天,皇太后李娘娘出钱维修塔院寺大白塔竣工。慈圣皇太后懿旨设无遮大会百二十日,庆贺修复宝塔竣工。塔院寺住持大方和尚同登公妙峰、清公憨山,延请讲主大干和尚敷演华严疏钞。时河南省少林寺和尚正道携佛足图到了五台山,曹洞宗比丘、河北省方平县明成、德州如意出钱刻了“佛足灵相之碑”,明成、如意在阅经之后,感到清凉国师在五台山虽广造疏钞而无行实遗踪,便在佛足碑的阴面铭刻了清凉国师行实并图像,为后人景仰。
  清凉国师图像为素描坐像,高23厘米,肩宽7.5厘米。头顶光净,面相方圆,身穿袈裟,正襟危坐,两手曲折向前,托在两膝盖上。他身前刻香炉,香烟袅袅,背后刻苍松,绿荫如伞。
  清凉国师行实碑首题:华严宗七祖,出历代通载;额题:文殊应体,清凉真容。
  碑文内容:
  初祖马鸣尊者,二祖龙树尊者,三祖帝心法顺法师,四祖云华智俨法师,五祖贤首法师,六祖清凉国师,七祖圭峰宗密禅师,中兴华严宗八祖李长者通玄,九祖燕京西山南禅寺妙明活佛。
  清凉国师疏钞缘起
  六祖清凉国师澄观,字大休,会稽人,姓夏侯氏,广造疏钞。生于开元戊寅,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仍不眴。天宝七年出家,至肃宗丁酉受具。是年,奉诏人内,敕译华严。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励,曰:“体不损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径,性不染情碍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胁不触居士之榻,目不视非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旨,授华严圆教于京都诜禅师。至是大历三年,代宗诏人内,与大辩证三藏译经,为润文大德。既而辞人五台大华严寺,覃思华严,以五地圣人,栖身佛境,心体真如,犹于后得智,起世俗心,学世间解。由是博览六艺图史,九流异学,华夏训诂,竺经梵字,及四围五明,圣教世典等书,靡不该洽。至建中四年,下笔著疏。先求瑞应,一夕梦金容当阳山峙,光相顒顒,因以手捧咽面门。既觉而喜,以谓护光明遍照之征。自是落笔无停思,乃以信解行证,分华严经为四科,理无不包。观每慨旧疏,未尽经旨,唯贤首国师颇涉渊源,遂宗承之。制疏,凡历四年而文成。又梦身为龙,矫首南台,尾蟠北台,宛转陵虚,鳞鬣曜日,须臾变百千数,蜿蜒青冥,分散四方而去。识者以为流通之象也。初为众讲之,感景云凝停,讲堂庭前之空中。又为僧睿等,著《随疏演义》四十卷、《随文手镜》一百卷云。
  诏清凉讲华严经题
  丙子十二年,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备礼迎法师澄观人京。观至,有旨命同厨宾三藏般若翻译乌荼国所进华严后分梵夹。帝亲预译场,一日不至,即差僧寂光依僧欲云:“皇帝国事因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观承睿旨,翻宣既就,进之帝。开示华严经宗旨,群臣大集。观升高座曰:
  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宇万方,重译来贡。东风入律,西风输越海之诚。南印御书,北厥献朝宗之敬。特回明诏,再译真诠。光阐大猷,增辉新理。澄观顾多天幸,钦属盛明。奉唐译场,承旨幽赞。抃跃兢惕,三复竭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而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明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经也。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则无尽法门,思过半矣。将契本性,非行莫阶,故演普贤行海。行起解绝,智证圆明,无碍融通,观前受用。
  帝大悦,赐观紫方袍,号“教授和尚”。其后相国齐抗、郑余庆、高郢请撰《华严纲要》三卷。相国李吉甫、侍郎归登、驸马杜琮请述《正要》一卷。又为南康王韦皋、相国武元衡著《法界观玄镜》一卷。仆射高崇文请著《镜灯说文》一卷。司徒严绶、节度使薛华、观察使孟简、中书钱徽、拾遗白居易、给事杜羔等请制《七处九会华藏世界图心镜说文》十卷。又与僧录灵邃大师、十八首座、十寺三学上流,制华严、圆觉、四分、中观等经律论关脉三十余部。皆古锦纯金,随器任用耳。
  诏清凉讲华严宗旨
  已卯十五年,清凉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四月帝诞节,敕有司备仪辇,迎教授和尚澄观人内殿,阐扬华严宗旨。观升高座曰:
  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灭得之而真常,缘起得之而交映。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净尘习。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融身刹以相含,流声光而遐烛。我皇得之,灵鉴虚极,保合太和。圣文掩于百王,淳风扇于万国。敷玄化以觉梦,垂天真以性情。是知不有太虚,曷展无涯之照。不有真界,岂净等空之心。华严教者,即穷斯旨趣,尽其源流。故恢廓宏远,包纳冲邃,不可得而思议。矣。指其源也,情尘有经,智海无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冥二际而不一,劫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两忘,性相融通而无穷。若秦镜之互照,犹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历历齐现。故得圆至,功于倾刻,见佛境于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一毛之善,空界尽而无穷。语其定也,冥一如于无心,即万动而常寂。海湛真智,光含性空。星罗法身,影落心水。圆音非叩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传。万行忘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虽四心被广,八难顿起。而一极唱高,二乘绝听。当其器也,百城询友,一道栖神。明正为南,方尽南矣。益我为友,人皆友焉。迁三毒而三德圆,入一尘而一心净。千化不变其虑,万境顺通于道。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失其旨也,徒修因于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于一朝。谛观一尘,法界在掌。理深智远,识味辞单。尘黩圣听,退座而已。
  帝时默湛海印,朗然大觉,顾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扇真风于第——义天,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乃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朕思从来,执身心我人,及诸法定相,斯为甚倒。”群臣拜贺,顶奉明命。于是中外台辅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凡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是为六祖。九朝者: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上问华严法界
  帝问国师澄观曰:“华严所诠,何谓法界?”师曰: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总该万有,即是一心。无碍融通,故名法界。”帝天纵圣明,一听玄谈,廓然自得。于是敕有司铸印,迁国师统冠天下缁徒,号“僧统清凉国师”。
  御赞清凉国师碑铭
  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僧统清凉国师澄观将示寂,谓其徒海岸等曰:“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复质无行,古人耻之。无昭穆动静,无纶绪往复。勿穿凿异端,勿/顷非辩伪。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争。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真离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镜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言讫而逝。师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目光夜发,昼视不瞬。才供二笔,声韵如钟。文宗以祖圣崇仰,特辍朝三日。重臣缟素,奉全身塔于终南山。未几,有梵僧到阙,表称于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以咒止而问之?答曰:“北印度文殊堂神也,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有旨启塔,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遂阇维,舍利光明莹润,舌如红莲色。赐谥仍号“清凉国师妙觉之塔”。相国裴休,奉敕撰碑。其铭曰:
  宝月清凉,寂照法界。以沙门相,藏世
  间解。澄湛含虚,气清钟鼎。雪沃剡溪,霞
  横缑岭。真室寥寥,灵岳崔嵬。虚融天地,
  峻拔风雷。离微休命,实际庞鸿。奉若时
  政,革彼幽蒙。炯乎禹质,元圣孕灵。德云
  冉冉,凝眸幻形。谷响入耳,性不可为。青
  莲出水,深不可窥。才受尸罗,奉持止作。
  原始要终,克谐适莫。凤藻珍奇,遗演秘
  密。染翰风生,供盈二笔。欲造玄矣,咽金
  一像。逮竟将流,龙飞迁飓。疏新五顶,光
  衔二京。跃出法界,功齐百城。万行分披,
  华开古锦。启迪群氓,与甘露饮。燮赞金
  偈,怀生保刈。圣主师资,聿兴遐裔。贝叶
  翻宣,译场独步。谭柄一挥,几回天顾。王
  庭阐法,倾河涌泉。属辞纵辩,玄玄玄玄。
  紫纳命衣,清凉国号。不有吾师,孰知吾
  道。九州传命,然无尽灯。一人拜锡,统天
  下僧。帝网冲融,潜通万户。历天不周,同时显悟。卷舒自在,来往无踪。大士知见,允执厥中。西域供牙,梵伦遽至。奏启石验,嘉风益炽。敕俾图真,相即无相。海印大龙,蟠居方丈。哲人去矣,资何所参。即高之理,塔锁终南。
  敕写国师真仪奉安大兴唐寺
  文宗皇帝御制赞曰:
  朕观法界,旷阒无垠。应缘成事,允用
  虚根。清凉国师,体像启门。奄有法界,我
  祖聿尊。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相二疏,
  拔擢幽昏。闲气斯来,拱承佛日。四海光
  凝,九州庆溢。敞金仙门,夺古贤席。大手
  名曹,横经请益。仍师巨休,保余遐历。爰
  抒颛毫,式扬茂实。真空网尽,机就而驾。
  白月虚秋,清风适夏。妙有不迁,缘息而
  化。邈尔禹仪,焕乎精舍。
  大明万历壬午岁奉敕重建育王所造释迦佛舍利宝塔工完,大明慈圣宣文皇太后懿旨设无遮大会庆赞宝塔。本寺住持大方广公同龙翻石妙峰登公、澄印清公延请讲主大干和尚敷演华严疏钞,名德高流不下千众。洞宗比丘广平明成、德州如意,因树佛足,虚其后阴。同道高流,阅经之暇,感清凉国师,虽广造疏钞,在此台山而无行实遗踪意等,仍敕行实并图其像,以冀不泯,永远供养,共报佛祖深恩云耳。
  发心弟子李友、杜用
  钦差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一带寺宇都纲司都纲志龙
  华严宗并曹洞宗传讲沙门(略)
  摘自《五台山研究》2008年第4期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