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交融中的“空”与“静”
2014/9/8   热度:215
诗画交融中的“空”与“静”
□ 韦晓娟 《名作欣赏(下半月)》 2008年第05期
关键词:王维 禅境 山水画
摘 要: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画大师。王维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了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王维的绘画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空”和“静”的禅宗思想,表现了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趣味。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特殊贡献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流传千古,著名的诗句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几乎妇孺皆知。王维将禅学的理念与自然的景物融合在一起,在他的笔下构建的是一幅幅空幽寂静的禅宗意境。同时,王维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是继李思训之后的又一大山水宗师,在绘画史上的王维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中记载了王维的绘画风格:“工画山水,体涉今古。人家所蓄,多是右丞指挥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翻更失真。清源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①可见王维的泼墨山水画的功力十分深厚。王维的诗作流传较多,画作却不多,他的作品名录见于《宣和画谱》《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云烟过眼录》等著述中。根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当时御府收藏的作品有126件,作品多为“雪景、捕鱼、雪渡”等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王维的绘画以山水见长。流传至今的有《辋川图》壁画摹本石刻的拓本,传世的《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卷》等作品为后人临摹或伪作。但无论真伪,从传世的作品来看,王维饱含禅意的山水诗画是被历代书画家所推崇的。王维最大的贡献是将诗、画两种艺术加以贯通:诗中饱含画的意蕴,画中蕴涵诗的意境,画的布局构思以及赋彩都可以用诗的语言来描述。宋代苏东坡“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道出了王维山水画作品充满了禅境与诗境。
一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母亲虔诚信佛,对他的影响很大。王维名维,字摩诘,而“维摩诘”是《维摩诘所说经》中一位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的大居士。他自幼信佛,一生结交了许多僧人,接触过各种佛教宗派的思想。王维一生坎坷,一度被贬官,四十岁后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右丞集笺注》·《酬张少府》)王维在这首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一切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有无得失的念头在松风吹动和明月之下皆化为烟消云散,唯有宁静幽深的山林才是人生的安身之处。从其诗作看,王维对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都有接触和了解,前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道家和佛教的思想是王维心性修养的重要凭藉,在王维的晚年生活中,禅宗思想对其诗画创作的影响更为深刻。生活的磨砺使他与禅宗接下了深厚的缘分,他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寄情于山水之中,在自然中寻求解脱。
绘画和诗歌作为两种艺术形式,其关系是复杂的。二者描绘景物及其技巧的一致性不能视作两种艺术样式沟通的唯一内容,从一般绘画的画面形象性的角度理解“诗中有画”,显然没有挖掘出王维山水诗的独特性、深刻性。具有深刻思想的艺术家王维,其诗画创作给艺术史提供了诗画两种艺术形式在深刻的思想层面上相通的独特形态,而这甚至可以修正流行的对诗画关系的认识,这种精神层面相通的独特形态,恰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佳注脚②。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的悟道方式,认为未被世俗欲念所侵蚀的人心是纯洁的,因而十分看重自然和本色,同时崇尚“心空”,追求“空性”和“静寂”。在王维的诗画作品中,“适意”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以及“虚静澄怀”的境界都是他追求的至高境界。在他看来,自由的人生境界,山林自然之美才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王维通过对自然的体悟而达到人生的“适意”境界,也就是庄子的逍遥境界。“空”和“静”的意境是他诗画作品中最主要的特点。
在王维遗留的四百多首诗作中,代表他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即描写他归隐生活和自然景物的诗,在描写湖光山色、花鸟虫鱼之时,王维以禅境入诗入画,创造了意与境偕、情境相容的艺术表现功能。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就认为,王维能以恬静而鲜明的笔调来摄取自然真相,清澈生动地捕捉每一个瞬间,如《鹿柴》《木兰柴》等诗作,诗歌的境界像印象派的绘画。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江水浩渺,远山隐约,好像一种似有似无的画面;“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字点明了傍晚时分树林深处的幽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中“闲”、“静”、“惊”、“鸣”将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画卷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动静有致,展现了空旷、幽远的情调。空山无人、月照溪涧、鸟鸣花落这些空灵的画面是王维将禅宗理念融入了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创造一个诗情画意与禅宗美学结合的艺术境界。因此“无人”、“何处”、“空潭”这些“空灵”的意境与诗人的追求是一致的。诗人所描写出来的空寂,正是为了表示自己不受这种纷藉现象的尘染,借以烘托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它的真实思想应该是空寂淡然的。王维诗中的“空”,更接近于禅宗所强调的“对境无心”,正因为诗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因为“道无不在,物何足忘”(《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之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深山之中,人迹不到,花却照样纷纷开落。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正如花一样,在刹那间的生灭中因果相续自然演化。
二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诗者,皆可以入画。”③王维好“静”,即是静笃之意。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的宁静的境界,由此他的隐居生活很难说不是在或多或少地追求这种“静”界。佛教也有所谓“禅定”,“禅”意译为“静虑”,“定”谓心绪宁静专注,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佛教悟解的思维修习活动。佛教的修习禅定与道教的宁静,其精神是可以相通的。明代吴宽在《书画鉴影》中说:“王右丞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停,洞鉴肌理,细观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这段评价恰好说出了王维这种“静”的境界在这种身心都处于宁静的状态下,诗人才有可能对自然观察得细致入微,才可能对自然有独到的体悟。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中记载:“(王)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其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许多名人行家对王维的绘画也有很高的评价。最早关于王维的山水画评述见于朱景玄的《唐代名画录》,其中描述了王维的山水画风格是“踪似吴生,风致标格特出”。朱景玄认为王维的山水画与吴道子的风格相似,但风格独特,有画外之意,也就是说王维受到禅宗的思想影响极深。在王维的画作中,无处不渗透着空、静这样的禅理。《雪溪图》中皑皑白雪、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舟上渔夫划船观景。篱落、台榭、屋舍、远村透露出几分生活气息,但却是一种恬淡沉寂的生活意趣,远山及近处覆盖着白雪又显得冷寂萧疏而又素洁超然。画中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构成一幅重峦叠嶂、静谧的雪景,使“全图愈见单纯,浑穆而呈古意”④。这如同读王维的诗句一般,勾画的是空幻寂灭的禅意,表达了作者的心境,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传达了一种超脱的诗意。可见,禅宗思想对王维审美和人生态度有深刻的影响。后世一些文人画家纷纷效仿王维,淡泊的意味和高远的心境是他们所崇尚的。
王维在“安史之乱”后退隐蓝田辋川,将自然山川和诗歌、绘画作为他精神的归宿。《辋川图》是诗人在归隐辋川时,以辋川别业的二十处景观为素材所作的画作。《辋川图》实际上是《辋川集》在画面上的生动体现。在《辋川集》中,诗人描绘了辋川文杏馆、鹿柴、临湖亭等二十景,图中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林”(《韦侍郎山居》)、“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在评论家眼中,《辋川图》的特色是:“山谷盘郁,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朱景玄:《唐代名画录》),“笔力雄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概而论之,就是“赋象简远”、“意出尘外”。黄庭坚在《摩诘画》中认为:“丹青王右丞,诗句妙九州。物外常独往,人间何所求。袖手南山雨,辋川桑柘秋。胸中有佳处,泾渭看同流。”⑤可见王维的诗画创作表现了一种空寂的“无我之境”。
在《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画中禅意,曾引起历代书画家的争议,“雪里芭蕉”也成为禅画的一个典型表现形式。沈括曾评价:“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物求也……如张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得可与俗人论也。”⑥芭蕉在佛学中是脆弱和不稳定的象征,所谓“不顾芭蕉之身”即专心苦修,放弃自己脆弱如芭蕉的肉体,去追求精神上的升华。王维将这种儒家道义与佛经禅理暗中融合在一起,上升到了宗教的层面,从中体现了“人生虚空”的寓意,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言:雪里芭蕉如果蕴涵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⑦等等。
三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亲和,是山水画的基础。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王维以诗入画,把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这一美学原则纳入山水画之中,开创了文人绘画的先河,他的诗画意境如同他的山水画论一样,对他所开创的水墨渲淡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创作起着不容忽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⑧。这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绘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王维曾学李思训大青绿金碧山水。李思训青绿山水画法是“青绿为质、金碧为文”,李思训的这种画法形成一种金碧辉煌的效果。王维在晚年放弃了这种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画法,他为了适宜在画中表达空寂清静的禅理,大力倡导“水墨为上”,并首创“破墨法”技法,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鲜活的效果。《雪溪图》可以称得上运用这种墨法的杰作。
王维以禅入诗入画,开创了禅画先河,并开启了唐代水墨山水,一种以水、墨作为表现手段的山水画逐渐取代了浓艳富丽的重彩。禅宗追求的境界是孤独空寂的,而水墨的自然色泽之中凝聚了一种淡泊寡欲的思想意蕴。“淡”体现了“远”,水墨的自然色泽也与禅家的色空观是相符合的。王维的绘画和他的诗画一体的风格对后世的文人画的影响很大,使文人画坛产生了一批追求禅境的文人画家。如宋代梁楷的减笔泼墨画、元代四大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山水写意画等等,清代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等画家强调的“不似之似”的创作理念,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王维及他的禅意画的影响,他们的许多不朽之作都融进了禅的空灵与清淡悠远的意境,都体现了禅宗物我同化、心物合一境界的追求⑨。王维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韦晓娟(1978-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学。
①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1963.
② 徐雪梅. 再看王维诗画相通的联结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6):99
③ 沈宗骞. 芥舟学画编[A].李来源、林木著.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387.
④ 伍蠡甫.中国名画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151.
⑤ 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03.
⑥ 沈括:梦溪笔谈[M].成都:巴蜀书社,1996:202.
⑦ 钱钟书. 中国诗与中国画[A].七缀集[C].北京:三联书店,2002.
⑧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10.
⑨ 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