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祥洲教授: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2014/9/8   热度:228
游祥洲教授: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一、跳越两个思维上的谬误 讨论佛教的“自力”与“他力”,首先应该避开两个思维上的谬误。一为逻辑的二元思考模式,一为模糊的错觉。 所谓逻辑的二元思考模式的谬误,并不是说逻辑本身有任何的谬误,而是一般人在运用逻辑思考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逻辑思考的限制。具体的说,在“自力”与“他力”的命题上,从逻辑思考的二元架构之中,我们很容易把“自力”与“他力”看做是对立的,甚而在“排中律”的严密定义下,二者的语意是不能相容的;也就是说,“自力非他力”,“他力非自力”;在“选择自力”与“选择他力”二个命题当中,只能有一为真,但不能同时为真。如果要坚持逻辑思考的二元架构来谈佛教所说的“自力”与“他力”,那么,一起步就要落入此一语意的陷阱。因此要谈“自力”与“他力”的课题,必须跨越逻辑的二元思考,改就实践的、体验的、证知的角度来切入。 第二个思维的谬误,就是模糊的错觉,在佛教的历史发展上,有南北传的分流,有许多不同宗派对于修行方法的不同强调。 拿中国来讲,有禅宗与净土宗的分庭抗礼。一般的印象是,禅宗强调“明心见性”,基本上是“自力取向”的;相对地,净土宗强调“弥陀本愿”,行者要仰仗佛力,求生西方净土,基本上是“他力取向”的。 这种禅依自力、净依他力的看法固然是一个事实,却也隐含了一种模糊的错觉,那就是在思惟上,把二元“自力”与“他力”二元对立化了,以为禅既是依靠自力则他力不相干;而净土既是依靠他力(佛力),则自力无所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惟方式,实际上忽略了“自力”与“他力”的相互依存性,也忽略了禅净二宗修行上的全体大用。 二、“自力”与“他力”互不相干乎? 从实践的立场上说,“自力”与“他力”究竟是否不相干?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加以探讨。 一般而论,有人认为原始佛教的思想,重视个人的精进办道,重视个人的开悟解脱,如阿含经所述,包括三十七道品、三三昧、四无量心,都是强调“自力”的,直到大乘佛教兴起,净土与密教,开始强调佛菩萨的救赎力量,因而有“他力”思想的兴起。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禅宗的自力性格,显然是进一步地予以强调了,因而禅宗古德甚而还有“呵佛骂祖”的动作,几乎完全用不上他力(佛力)。 然而,我们不能不问: (一)禅宗行者在“明心见性”上做功夫,其入手处,要如达摩祖师所教导者,也就是“藉教悟宗”,意谓行者当确信诸佛菩萨所开示者,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有凭借这份确信,才能够死心踏地的做功夫,才有“见性成佛”的可能。然而这份“见性可以成佛”的信心,与净土宗行者,确信“持名可以往生”的信心,本质上有何差别? (二)禅宗行者虽不做持名念佛、发愿求生净土的功夫,然而观呼吸也罢,参话头也罢,默照也罢,喝茶也罢,经行也罢,棒喝也罢,这许多功夫,说穿了都是敲门砖而已,其作用无非是用来摄心专注,用来扫荡妄想,用来增益觉察的功夫,这与净土宗的行者,藉著持名念佛的功夫来成就“一心不乱”,本质上又有何差别?譬如生火取暖,有的人用木炭,有的人用煤油,取材虽有不同,生火取暖的作用何曾相异? (三)禅宗行者修持“明心见性”,修到功夫成熟处,“是心是佛”,如此则自力与佛力,已是无二无别;而净土宗的行者,念佛念到三昧相应处,“无所念是为念佛”,此时佛力已非他力,因为此时虽名念佛,其实是名无所持,心无所住,念佛只是念自己心中之佛,念佛的这一念清净心,才是真正的佛,因此,佛力融入自力,又哪来“自力”与“他力”的区别? 由此观之,“自力”与“他力”二者之间绝非不相干,绝非各自独立的两个差别范畴。 三、隐与显 中国的华严宗,标榜“十玄门”,其中一门叫做“秘密隐显俱成门”,意谓万法种种不同,所谓“法住法位”,所谓“法法头头”,彼此之间往往是彼显则此隐,彼隐则此显,彼此之间,隐显相待,而万法浑然俱成。如果借用华严宗此一表达,则“自力”与“他力”的关系也是隐显相待,不可分割。 在禅者的修证上,可以说是自力“显”而他力“隐”。但是,“自力”显扬之时,不能不有“他力”隐然为之支撑,因此“明心见性”的功夫,从外显的部份来看是“自力”的,但是,在这外显的背后,还有“藉教悟宗”的部份,也就是确信佛祖言教不我欺的信仰,这是一个隐藏的基础,决然不可或缺。 再看净土法门的修证,可以说是他力“显”而自力“隐”。净土行者,固然强调仰仗佛力,但是生西三要,所谓信、愿、行,请问是谁在深信?是谁在发愿?是谁在行持?答案是信、愿、行三者,无一而不以“自力”为其主要的动力,因此,自力虽隐,却一分一毫也少不了自力的坚持,甚至于可以说,自力虽隐,比重绝不下于他力(佛力)的份量! 四、相互依存性 佛法的修证原理,不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基本上离不开“缘起”的法则,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相互依存性。“自力”与“他力”的关系,自不例外。 上文多说禅宗与净土宗,此处不妨再以密宗为例,探讨“自力”与“他力”的阶段性的不同运用。 一般以为,密宗著重本尊的修持,因此是崇尚他力的,其实密宗的修持,大体不出两个次第,一为“生起次第”,一为“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修持过程中,要礼敬上师,要荟供,要献曼达,要设坛城,要结手印,要持种种咒,要礼拜,要逐层灌顶,要观想本尊,要讲究仪轨,这一连串的修持,的确是以“他力”为重心的,甚至于可以说,行者必须积极的营造他力的规模,才能够完成“生起次第”的功课。 但是,“生起次第”完成之后,就要马上转进“圆满次第”。此时,要精进修持般若空观,藉著空观的智慧,扫荡前一阶段“生起次第”中著相修行可能生起的妄执。可以说,“生起次第”是“应病与药”,但是恐怕行者服药成瘾,因此必须转进“圆满次第”,也就是以空观之药来破除前一阶段的药瘾,如果在空观上又生起执著,还要藉著「空空”来破除“空执”。以藏传常见的“时轮金刚灌顶”为例,往往费时数月来完成一个美仑美奂的沙坛城,再进行数昼夜的灌顶仪轨,而在灌顶仪轨当中,以他力为重心的“生起次第”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例,而在最后进入“圆满次第”时,则是用一把小小的金刚杵,轻轻松松的扫荡净尽,只剩下一堆模糊的沙粒而已!这也就是说,到了“圆满次第”,必须破除一切执著,所有一切外相、外力,必须扫荡无遗,然后回归清净的自心,因为所有一切外相、外力,原来只是自心的投射而已,而此清净的自心,也是了无自信可得,因此,行者到此境界,外力与自力,已无需分别,更不可强作分别。 简言之,在密宗的修行次第上,“自力”与“他力”有其阶段性的不同运用,更重要的是,无论何者先,何者后;何时隐,何时显;也不管孰为主,孰为从,“自力”与“他力”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 五结语 “自力”与“他力”既是隐显相待,又是相互依存,因此在运用上,要重视契理契机的方便性。标榜自力者,自不必排斥他力;强调他力(佛力)者,更不可忽视自力。 谈“自力”与“他力”的融合,不是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凑合在一起,而是必须认识到,自力中隐含他力,他力中也隐含自力,因此,融合云者,只不过是凸显“自力”与“他力”一体相即的本质罢了。 修行要获得大利益,应该是,重自力者,善用他力为助缘;重他力者,善用自力为支撑。二力融合,如猛虎添翼,成佛之路,岂非更加便捷易到? (一九九九年两岸禅学研讨会专题讨论大纲第13~20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