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三年石刻菩萨三尊像考
2014/9/8   热度:1317
隋开皇三年石刻菩萨三尊像考
陈清香
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 13 期
1984.02出版
页31-43
--------------------------------------------------------------------------------
页31
一、引 言
今年二月三日起在台北市南海路国立历史博物馆所举办的
「南北朝隋唐石雕展」展品中,有一件标题为「观音大士」的
石刻菩萨三尊像(以下简称本石刻像)(注1)【图1】,此石
刻像高40公分,宽15公分,未注明出土地,而现为纽约大都会
博物馆的收藏品。
二、外形大要和造像记
就石雕的外形而言,这是一组配置得很特殊的三尊像,中
立者为菩萨,两旁为比丘,比丘前各有一只蹲踞的石狮子。菩
萨赤足直立在大莲座上,容颜端正庄重,全身装饰呈左右对称
式,头上戴着三山形冠饰,两旁有宽形垂带垂至双肩,颈后有
大形桃状圆光。菩萨两手一上一下,右手持瓶,左手之持物已
毁损,身上衣巾垂披,腕间有宽带垂至莲座,腹前有窄带交插
相结,璎珞除胸前一组之外,另有二层大数珠挂在颈,垂至腹
前。裙裳系于腰间,内外二层,褶纹整齐有致,内裙长及足踝
。
菩萨身旁的二比丘,身形较为瘦小,造形十分相似,均直
立身姿,光头无发,袍服里身,两手缩在袖内,面部刻划呈现
一老一少,老者面上布满皱纹,少者面上光洁秀俊。
此石刻像底座上刻有造像铭,其文曰:
开皇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巳亥朔八日(按,巳,应为己字之
误)丙午佛前芽弟子(按,□,应为弟字之误)秦光先仅为
页32
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合门大小敬造像一区,所愿从心。」
从造像记文上可明白本石刻像创作的时代为开皇三年,相
当于公元583年,当时隋文帝刚刚立国不久,南方的陈尚处于割
据的局面,天下尚未一统,是故本石刻像不可能是江南的作品
,何恩之女士(Angela Falco Howard)就风格上也断其出自陕
西、山西一带【注1】)者,甚是。
自造像记的第五行可看出供养人名为秦光先,目的是为七
世父母以及所生父母一大小而祈愿,这是沿袭魏晋以来造像的
风气,著名的云冈石窟开凿之初,便是为了纪念已故世的列位
先帝。
三、风格分析
本石刻像既属隋代的作品,又是出自晋陕地区,在风格上
与同时成地的造像,自有其共通性,试举之。
首先,本石刻像身躯呈直立姿势,有着遒劲而刚毅的作风
,这是隋代的特征之一,同时代的作品中,如敦煌莫高窟427、
420、244等窟的隋塑三尊像,都有着笔直而挺立的姿势,石刻
方面,如现藏大英博物馆的开皇五年的石佛立像【图2】,现藏
塞奴斯基博物馆(Mesee Cernushi)的隋代菩萨立像【图3】,
东京博物馆所藏开皇五年观音菩萨立像等,均有类似的作风,
那应是继承了北齐北周以来的创作手法。
其次,就颜面造形而言,据苏莹辉教授谓:「隋代之释迦
像,不论绘、塑,多为较方的脸型,目至嘴的部份比较短,而
菩萨画像(不论纸、绢本或壁画)的头与全身比例尚合,很少
见大而方的脸型,至于石雕佛像和彩塑的迦叶、阿难等立像,
则多为方脸大头....」(注 2)方脸大头的样式,在齐周的造像上,
似乎也能寻到相同的例子。
隋室固然是代周而起,而本石刻像就风格的传承上,毋宁
说更接近北齐一些,北齐的石刻造像中,呈现直立姿势者,仍
不乏其例,如现藏京都藤井有邻馆的北齐河清三年石造菩萨立
像,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北齐天保三年石造菩萨立像【图4】
不但呈现挺立姿势,而且颜面也呈方脸大头的造形。
就菩萨像的装饰而言,本石刻像头上的冠饰垂带是很少见
的式样,无论北朝或隋唐,都鲜见相同的例证,但上述的天保
三年石造菩萨立像,却有一双冠饰垂带,虽略小于本石刻像的
饰带,但外形却十分相似。另外如纽约顾洛阜(
页33
John M. Crawford)先生所藏的北齐菩萨像【图5】,(注3)
。其冠饰亦附垂带,是又一例。
隋文帝在位时,极力护法,造像甚盛,史载文帝开皇至仁
寿末年间,文帝造像金银檀香,夹纻牙石等像,大小达十万六
千五百八十躯,修复故像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余躯(注4)。
就现存的隋代造像遗品而言,初年的式样因袭齐周,多呈朴质
而刚毅,中叶以后,渐趋华丽,好尚装饰。本石刻像属隋代初
年作品,齐周之风,仍然浓厚,然细观之,似略偏于北齐。北
齐虽以邺城(河南临漳县西)为都,但山西的晋阳,也属其势
力范围之下,何恩之氏说本石刻像属于陕西、山西的北周式样
(注5),但和山西的北齐渊源亦深。
本石刻像颈项间至腹间所垂挂的一串双层念珠,呈现了椭
圆形的排列,中段未交插。而齐周之际菩萨像的念珠璎珞,则
多半在腹前交插。可知此种大椭圆形的念珠式样似是隋代的新
样,隋代中叶以后多有因袭之,开皇二十年的菩萨立像【图6】
就是一例。
四、题材分析一──观音像?非观音像?
就题材而言,何恩之氏依此像的外观造形而定题为「观音
菩萨和二[月+劦]侍迦叶、阿难」(Avalokitesvara
flanked by Ananda and Kasyapa)她说:「造像记内虽未注明
为观音,但自姿势和残毁的持物(可能是莲花)上,而可确认
出来。」(注6)
的确,如果光从菩萨的花冠装饰,以及左手中的净瓶,和
右手中所举着可能是插莲花的瓶子而言,这尊菩萨无疑的是观
世音,因这和同时代的观音像也很类似。而且自北魏以来,观
音的信仰亦相当普遍,观音造像之多,仅次于释迦佛和弥勒菩
萨(注7),乃至隋代此风仍不少衰,因之单独论断此像为观世
音,应是无误。只是此像身旁多了二位比丘为[月+劦]侍者,这
又作何解释呢?
在佛教艺术的题材中,一老一少的比丘像,多半是迦叶和
阿难二尊者,那是释迦世尊的弟子,恒是随侍世尊的身旁,至
于观世音菩萨以比丘为待者,实在于法无据,难以阐释。
考历代创作观音菩萨像的经典依据有三:一为属妙法莲华
经(简称法华经)系统者,一为依净土三经(即阿弥陀经、观
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系统者,一为据大方广华严经(简称
华严经)系统者等【注八】。
若依法华经系统之观音像,观音菩萨为渡化众生,而方便
显化,随处应现出不同的形像,最常见的三十三观音,便是三
十三种的容貌和姿势、但此三十三种却都是因机显示世俗人的
形像,在历代的遗品中,无一以比丘为侍从
页34
者。如敦煌217窟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一例。
若依净土系统的观音像,则观音菩萨居西方极乐世界,与
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且观音菩萨为阿弥陀佛
补处菩萨,与大势至一同襄赞阿弥陀佛的教化。在造形上如花
冠、璎珞、天衣、面貌、手势等等,均有一定的仪轨,这在观
经中均述之甚详。隋代以前的西方三圣像遗品中,由于观音自
身已为[月+劦]侍菩萨,旁自不必另有侍者。至于唐代大幅的西
方极乐世界变相图中,观音菩萨身旁四周常围绕无数的听法菩
萨,或供养菩萨,但很少有比丘为侍者,尤其以一老一小的比
丘为侍者,更是绝无前例。
若依华严经系统者,观音像常以竹林、树木、花草、泉石
、山水等为背景,这类观音像起于中唐,盛行于宋元,其身旁
偶亦有侍者,但此种侍者,但此种侍者,既非花冠庄严的菩萨
像,亦非光头无发的比丘样,而是作孺子形像,上前请益的善
财童子。
除了三大系统之外,唐代亦流行多臂多首的密教观音像,
此与本石刻像关系不大,不赘述。
自北魏至隋代之间,观音造像是盛行的,然而在这为数可
观的造像遗例之中,居然找不出一件配有比丘为待者的作者。
笔者在寻找遗例中,忽然见到了云冈石窟第九窟明窗东壁浮雕
观音菩萨(注9)【图7】,在菩萨身前左右赫然有一对光头造
形的侍者。
的确,这是一壁造形相当特殊的观音菩萨,在一片莲花池
之中,观音屈腿坐在浮出莲海的莲花座上,头戴花冠,手持莲
枝及净瓶,其身旁左右除了二个供养菩萨之外,更前方左右有
二个造形类似「比丘」者,这二个比丘,均屈一膝,双手合一
,状至恭谨。
这是惟一在观音像的身旁,配置着光头无发类似比丘者的
例证,这是否就和本石刻像有直接的渊源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这二个光头无发的侍者,与其说是作为佛弟子的比丘,还不
如说是菩萨的供养天人。
总之,再翻遍所有的佛典,再览遍所有的佛典,再览遍所
有有关观音菩萨的图像和造像,也寻找不出有二比丘为侍者的
依据和例证。
既无例据,又如何能断其为观音菩萨?
五、题材分析二----弥勒菩萨论
依上所述,本石刻像,被认定为观音像者,仍然存疑。那
么应属什么菩萨呢?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属于菩萨常见题材
为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地藏、弥勒等等,以及一些未具
名的供养菩萨。本石刻像不属于一般的供
页35
养菩萨,而是上述的诸菩萨的其中之一。
分析这些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主智慧,普贤菩萨主行愿,
二菩萨最常见者均作为释迦世尊的[月+劦]侍菩萨,侍立于左右
方,造形上往往文殊骑狮、普贤骑象,也有极少数是单独造立
的。至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则多数作为阿弥陀佛的[月+
劦]侍菩萨,造型多依观经所述,或一持瓶一持花,或作手印,
均侍立左右,二菩萨也有少数单独造立者。这四位菩萨在隋代
虽已流传,但还未臻顶盛期。造形上共同的特征是头上有冠饰
或发饰,身披天衣,多有璎珞为饰。至于地藏菩萨则造形很特
殊,隋以前很少见,中唐以后才渐渐兴起。
因之,排除了上述诸菩萨之外,最有可能的该是弥勒菩萨
了,本石刻像判定为弥勒,另有三个理由:
(1)北朝至隋流行弥勒造像
弥勒菩萨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相当流行的造像题材,由于当
时烽烟遍地,战乱年年,一般人均渴望着太平盛世能早日来临
,尤其对于那位将来下生,于龙华树下成等正觉的弥勒菩萨,
更是希冀着能早日示现娑婆说法渡众。因之在这南北政局对峙
之际,弥勒造像之盛,实不亚于释迦、弥陀等,尤其是自北魏
孝明帝(516-527年)至分裂为东西魏时,约二十年间,造像数
量达于顶点,依大村西崖的统计,此时凡有造像铭文记载尊名
的佛教像,计弥勒二十九、释迦二十、观音十六、弥陀十二、
多宝二、七佛千佛各一(注10)。可知弥勒造像数量居首位。
到了东西魏并峙之时,仅东魏所及的势力范围内,其窟龛
摩崖及石像之中,凡有造像记刻尊名的佛教像,计释迦像二十
九、弥勒像二十一、观音像十六、弥陀像五,其余还有文殊三
、多宝二、日光佛、迦叶、卢舍那佛等各一....(注11),虽
弥勒造像数量略少于释迦佛,但仍高于其它题材。
这种弥勒造像的流行,经过北齐北周一直到隋代,仍然其
余韵,开皇年间弥勒造像遍及各处,自题记即可知,如山东历
城玉函山佛龛中的题记:
「大惟开皇四季岁次,甲辰八月辛卯玥十日庚子,佛弟子
李惠猛妻杨静太,敬造弥勒像一区并二菩萨上为皇帝陛下诸师
父母,法界众生,龙华三会,愿登上道。」(惟,隋字之借)
。
「开皇五年岁次乙巳,七月丙辰朔七日壬戍,佛弟子□太
妻夏树,敬造弥勒像、并二菩萨,为帝主诸官,七世父母,见
存眷属,法界众生,有形之愿,咸同斯福。」
其它如历城千佛山有开皇十一年、十三年的弥勒造像,而
历城佛峪摩崖有
页36
开皇七年比丘尼静元等造弥勒像,安阳宝山万佛沟开皇九年造
弥勒世尊等等,单独石像如郭伯隽造弥勒像(开皇六年),开
皇七年赵兴郡开国公及其弟造弥勒玉石像,开皇十四年张伏保
造弥勒像....等等,弥勒造像之盛,实不胜枚举。(注12)
本石刻像刻于开皇三年,正是弥勒菩萨迼像的盛行期,故
就题材的断代上,断弥勒像,应是适当的。
(2)弥勒的造形原是持瓶
弥勒菩萨的造形,自魏晋以来大都呈现出一般菩萨形像(
即头戴花冠、胸前璎珞者),但也有极少数现佛形像(头上肉
髻,身披袍服无璎珞为饰)。姿势则有立姿或坐姿,坐姿的式
样较多,如交脚坐式,半跏坐式,结跏坐式等等。
交脚坐姿最流行于北魏时代,敦煌、云冈、龙门内内的石
窟造像以及单独的石碑像,四面石像等,交脚菩萨像均俯拾即
是,随处可见,其题材几全属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图8】
半跏坐式,以屈一膝结半跏,而一手支颐的思惟像为最常
见,一般称之为半跏思惟像,盛行于北朝中晚期,尤其是东魏
西魏至北齐北周时代,此种造形多半为弥勒菩萨,也有题为太
子思惟像。(注13)
一般说,弥勒菩萨手中的姿势,以作施无畏与愿印为最遍
,其次为作禅定印,或有持物者。早在犍陀罗时代的弥勒菩萨
,其手中往往持瓶,传到中国后,中国初期的佛教造像也有因
袭此式。最显著的例子便是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的金铜弥
勒菩萨立像【图9】,高33.1公分,双足站立,手举净瓶,遗有
浓厚的犍陀罗风格,相传此像出土于陕西三原县清河的砂中,
制作年代约当三百年初头的五胡十六国时代。这是手持净瓶的
中国弥勒菩萨最早的遗例。
其次,在北魏时代,尚有神龟二年(519年)造的弥勒铜像
【图10】,弥勒上立在须弥座上的莲花托上,身着通肩长袍,
垂至足间,头上肉髻凸出,顶轮光华丽,现佛陀像,而右手持
瓶,其铭文曰:
「神龟二年六月十日,东武□□林师德,敬造弥勒像一区
,上为国家四方安宁,下界[含]生之类,普同真□。」
这是弥勒手中持净瓶的第二例。
此外,北魏普秦二年(532年),金铜菩萨立像也是一例【
图11】,本尊菩萨立在莲座之上,右手持柳枝,左手持净瓶,
微倾着的身子,挂满了璎珞、数珠,头上饰物复杂,有宝冠三
面,舟形轮光,光中三位化佛,下有穿着厚重的
页37
二[月+劦]侍菩萨。
这件金铜菩萨像,也因柳枝及净瓶而被水野清一氏认定为
观音菩萨(注14),但背面的铭文却是这样刻的:
「大魏普泰二年。岁次壬子,三月乙未朔月一日乙未。
昌国县新兴寺昙颜,为亡妹昙利,敬造弥勒金像壹躯,
愿师僧眷属弟子,父母宗亲,壹切众生,直生西方无量
佛国,普同其富,所愿从心。」
虽然铭文中所谓「西方无量佛国」,应是指阿弥陀佛的极
乐世界,但又有「敬造弥勒金像壹躯」一语,显然的,供养者
昙颜尼师所铸造的本尊是弥勒菩萨。
从以上三例可知,持瓶的菩萨不一定绝对指观音菩萨,有
时弥勒菩萨也能手持净瓶,只是为数较少吧了。是故本石刻像
中本尊菩萨之持瓶,其断为弥勒菩萨者,亦不得为大误矣。
(3)弥勒菩萨常见以二比丘为[月+劦]侍
依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等之记载,弥勒菩萨今在兜率内院
,将于五十六亿七仟万年之后,下生閰净提,于龙华树下成佛
,开三次法会,第一会渡九十六亿人出家,善修梵行,尽成阿
罗汉道,第二会说法时,有九十四亿比丘,得阿罗汉道,第三
会,则将渡九十二亿沙门得阿罗汉道。(注15)
由于弥勒菩萨成佛渡众的景相,和释迦文佛十分类似,是
故弥勒菩萨的说法相,也往往模仿释迦佛的造形,而其中身旁
的配置,也多以二菩萨二比丘为[月+劦]侍,或单以二菩萨,单
以二比丘者。兹举数例:
?以二菩萨二比丘为[月+劦]侍的弥勒菩萨像
配置上和释迦佛相类似,仅正中的中本尊易以弥勒菩萨而
已,两旁先是二比丘,外侧是二菩萨。弥勒的造形最常见的是
交脚坐姿和半跏思惟交脚坐姿如藤井有邻馆所藏东魏元象元年
(538年)交脚菩萨石像【图12】,正中刻着[月+劦]冠华丽交
脚弥勒菩萨,有圆形的辆光,纹饰精致,除了二菩萨二比丘为
高侍之外,另有二只狮子,以及刻在舟形光背中的无数化佛、
飞天、供养天人等,菩萨座下造形极其特殊,印度风味十足。
半跏思维式,北魏以来即甚流行,而东魏至北齐的河北定
县出土之白玉像最有名(注16),其中东魏武定二年(544年)
的半跏思惟弥勒像(现藏大都
页38
会博物馆【图13】,和北齐天保三年(559年)半跏思惟像,(
现藏东京博物馆),具相似的大理石透雕的造形,正中弥勒菩
萨作一手支颐沉思状,曲一膝作半跏式,身旁均有二比丘及二
菩萨为[月+劦]侍,菩萨圆光的外轮是六个飞天,中央是舍利塔
(天保三年铭者省略),台座正中有力士托着香炉,两旁为双
狮,双狮之外是供养菩萨。(注17)
?以二菩萨为[月+劦]侍的弥勒菩萨
在龙门石窟的北魏作品,比比皆是,单是古阳洞一处的弥
勒造像即近十处(注18),造形大都呈交脚式,旁有纤瘦的二
菩萨为[月+劦]侍,其它石碑像或金铜像之例子尚多,不胜枚举
,此种造形若本尊像作立姿或结跏趺坐式,又无铭文注明,则
很容易和观音像或释迦像混淆。
?仅以二比丘为[月+劦]侍的菩萨像
出自河北定县的北齐时代的白玉像,尚遗留不少例证,如
「北齐石造半跏思惟像」、「天保八年铭吕小丑造白玉思惟像
」【图14】、「天保十年铭石造半跏思惟像」【图15】、「河
清三年铭白玉思惟像」等等。
这些白玉像造形均极类似,正中本尊菩萨头上有圆光,脸
微颔首,右手支颐,作思惟状,右肘置于右腿上,右足盘于左
膝上,作半跏式,左手并扶住右足。其身旁左右各一小型[月+
劦]侍比丘。
其中天保十年铭的石像,高七五公分,菩萨圆光中有浮雕
刻着双龙、飞天和天宫等,台座之上则以高浮雕刻着博山炉、
狮子、供养者等等,刻纹突出,看来很是醒目。
这些石像的台座大都刻铭文,如天保八年「吕小丑敬造白
玉思惟像」的铭文是:
「天保八年,岁在丁丑、八月丁卯、朔四日庚午,吕小丑
敬造白玉思惟(以上右侧)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七世先妄
既身眷属,边地众生,现存得富(以上背面)」
从上述数件半跏思惟像的铭文看来,所刻题材均只称「思
惟像」,而不注明是那位菩萨,是故这些石像,有可能是指弥
勒菩萨像,也有可能是指「太子思惟像」。(注19)
自北魏以来,半跏思维形式的菩萨像,大都指弥勒菩萨,
但也有部份指太子思惟像,即释迦未成佛之前为悉达多太子时
的形像,主题是描写太子曾经出游四城门,见到了生老病死的
种种痛苦景况,于是他内心深深的萦回着人生的根本问题,因
而决定出家以寻求解决之方,适时他并辞别了白马犍陟和侍者
车匿。(注20)
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及「法苑珠琳」卷九十一,均
记载有关徐
页39
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之事。而北魏「太和十六年铭郭之庆
等太子思惟像」内,也刻了太子呈半跏思惟式,两旁除二[月+
劦]侍外,另有白马和侍者的浮雕。
如依定县出土的这些遗例看来,菩萨身旁有二比丘,此菩
萨可能为释迦未成佛前的菩萨,而开皇三年铭本石刻像,也同
样的有二比丘,且一老一少,正是佛弟子迦叶和阿难,以这样
的论断,似乎勉强可说,说它是悉达多太子像。
但仔细考之,仍不合逻辑,一者,未成佛前的悉达多并未
收迦叶和阿难为弟子。再者,只有作为思惟半跏姿势者,方为
太子像,是故本石刻像不能断为释迦未成佛前的菩萨。
总之,仅以二比丘为[月+劦]侍的半跏思惟菩萨像,有二可
能,一为太子思惟像,一为弥勒菩萨,但是本尊如不作为半跏
思惟式,而有二比丘为[月+劦]侍者,那必是弥勒菩萨了。
兹再举一例:北周保定三年铭两面像,正面刻了一佛龛,
龛内为一佛二菩萨,龛楣上线刻了一些装饰花纹及佛弟子像,
下方则线刻一些供养人形像及铭文供养主姓名。至于背面【图
16】则拱形龛内刻一菩萨二比丘像,其龛楣及下方则和正面相
似。
背面的本尊头戴花冠,身着袍服,结跏趺坐,有衣带垂至
座下,两旁比丘光头无发,衣褶活络,生动自然。
这件石碑刻有铭文,铭文并未注明正反面所刻为何种题材
,依北魏以来二面像的惯例,正面应为释迦文佛,背面则属弥
勒菩萨,如水野清一在「佛教艺术」第九号(1950年出版)所
刊载的「北魏黄花石二面像」一文(注21)便是如此。是故保
定三年铭像背面题材,应属弥勒菩萨,显然的,那是以二比丘
为[月+劦]侍的了。
由此例和本石刻像对照之下,[月+劦]侍配置相似,断为弥
勒菩萨更是无疑了。
六、结 论
总之,开皇三年石刻菩萨三尊像,就风格而言,继承了北
齐北周的式样,遒劲而刚毅,而在装饰的形式上,又似乎接近
北齐些。就整体的姿势造形而言,它表现了隋代初年的特征,
是隋代中叶以后繁复华丽式样的先驱。
就题材而言,虽本尊的造形及持物很类似观音。但由于身
旁多了二比丘[月+劦]侍,故应非观音。再基于创作时代的背景
,以及手中持物,[月+劦]侍配置等例证,而断为弥勒菩萨。但
又如依北齐定县出土的遗例来看,本石刻像也有可能是释迦为
太子时的形像,但因未作半跏思惟式,故仍以判为弥勒菩萨更
合适些。
注 释
(注01) 见国立历史博物馆编印「中国古代石雕艺术」(民国7
2年),页142,何恩之(Angela falco Howard)女士
对本石刻像的说明:"The triad is carved in a
Style typical of the Shensi and Western Shansi
region,which were under the brief rule of the
Nortyhern Chou dynasty"。
(注02) 见苏莹辉「大风堂旧藏隋代佛画初探」,故宫文物月刊
第4期,页25,民国72年7月。
(注03) 见「中国古代石雕艺术」页138-139。该石像应为菩萨像
,中文误植为「北斋立佛」。
(注04) 见法苑珠琳百卷。
(注05) 见注1引何恩之原文。
(注06) 何恩之原文曰:"The inscription does not refer to
the image as kuan-yin,but the fiqure may be so
identified by the attributes it holds:a flask
[and proably a lotus,although the latter is too
fragmentary to identify with certainty."见「中国
古代石雕艺术」。
(注07) 依大村西崖统计,详第四节。
(注08) 见拙作「观音菩萨的形像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三期
,民国62年。
(注09) 见水野清一「观音菩萨?普贤菩萨」──云冈图像解─
─「东方学报」京都第27册,1957年刊,并收录于「中
国?佛教美术」一书,1968年。
(注10) 见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页244,「弥勒?信
仰」。并参见注18。
(注11) 见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页280,「释迦?信
仰」。
(注12) 见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注13) 太子思惟像,指释迦未成佛前,为悉达多太子时,曾思
索着人生问题而决定出家,参见下节及注19。
(注14) 见水野清一「北魏普泰二年金铜菩萨立像」,「佛教艺
术」第四号(1949年刊)。并收录于「中国?佛教美术
」一书。
(注15) 有关弥勒事迹的记载,除了弥勒上生兜率天经(刘宋沮
渠京声译)外,尚有佛说弥勒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唐义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
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来时经等等。
(注16) 见松原三郎:「北斋?定县式白玉像」,文录于「中国
佛教雕刻史研究」,1966年。
(注17) 见「中国古代石雕艺术」页116。
(注18) 龙门古阳洞内的弥勒造像计有:「永平二年比丘尼法文
法隆造弥勒像」、
「永平三年比丘尼法庆造弥勒像」、
「景明三年比丘惠感造弥勒像」、
「正始二年王史平造弥勒像」、
「永平四年僧道略造弥勒像」、
「永平四年比丘尼法兴造弥勒像」、
「天平二年僧清长造弥勒像」、
「神龟三年赵阿欢等造弥勒像」等等,见大村西崖「支
那美术史雕塑篇附图」。
(注19) 见松原三郎「北齐?定县样式白玉像」一文及附记。另
外在水野清一「半跏思惟像????」一文也讨论到。
(注20) 此段太子思惟的情节,见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过去现
在因果经」卷二。
(注21) 此文收录于水野清一「中国?佛教美术」一书页129。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