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年谱


2014/9/8    热度:526   

玄奘法师年谱
  曾了若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册
  页301-360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301页
  序
  余不揣谫陋﹐尝编玄奘法师年谱﹐成编仓卒﹐未敢自信
  ﹐弃置行箧有年矣。去秋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招考﹐持
  以报名﹐见罗香林先生﹐始知刘君汝霖﹐已先我为之。亟为
  觅阅﹐抽暇比对﹐乃悉详略悬殊﹐异同互见﹐虽题目对象﹐
  不谋而合﹐然亦未可偏废也。因于百忙中细为考订﹐遇相异
  或暗合处﹐择要附注﹐至于地名英译﹐拙作原阙﹐均依刘着
  附入﹐不敢掠美﹐特为声明。日前既承本所主任朱师逖先先
  生面命付刊﹐兹罗香林先生复殷殷催促﹐情谊可感﹔余妻邓
  可珍女士为重缮正﹐方克付刊﹐顺此分别致谢﹗所望海内明
  达﹐不吝赐教﹐则抛砖引玉﹐益感幸矣﹗又刘着见北平女师
  大学术季刊一卷三期及二卷一期﹐特为介绍﹐使读者得检阅
  焉。
  曾了若﹐二三﹐四﹐十五。
  302页
  大事索引
  事 年 岁页(本书页次)
  生 仁寿二年 三○四
  始诵佛经大业八年十一 三○六
  始受度为僧 大业十年十三 三○六
  始无父母大业十二年 十五 三○七
  始往长安武德元年十七 三○八
  始受具武德五年二十一 三一○
  首途西游贞观元年二十六 三一二
  始到那烂陀寺 贞观六年三十一 三一九
  着会宗论贞观十六年 四十一 三二七
  起程东归贞观十七年 四十二 三二八
  回至长安贞观十九年 四十四 三三一
  入住慈恩寺 贞观廿二年 四十七 三三五
  303页
  始造塔藏经 永徽三年五十一 三四二
  移居玉华寺 显庆四年五十八 三五○
  卒 麟德元年六十三 三五三
  会昌法难 会昌五年卒后一八一 三五八
  法师名玄奘﹐本名袆﹐(据唐道宣续高僧传﹐智升开元
  释教录﹐及唐冥详玄奘法师行状。)俗姓陈﹐生长于河南洛
  州偃师县(据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一方伎。)汉太丘长仲弓的
  后裔﹔曾祖钦为北魏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据唐冥详玄
  奘法师行状。)祖康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于河南﹐子孙
  因居偃师缑氏。(据唐慧立慈恩法师传。)父惠﹑性恬简﹐雅
  有操守﹐不务荣进﹔加以当时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早通
  经术。身长八尺﹐美眉秀目﹐褒衣博带﹐好穿儒服。州郡屡
  举孝廉。并拜江陵令﹐竟解缨而返﹔识者大为嘉异之。
  法师有兄三人﹐仲兄名长捷﹐早出家﹐住东都净土寺。
  法师有一姊﹐适瀛州张氏﹔至高宗显庆二年尚存﹐得与
  法师相见。
  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历六○二)﹐壬戌﹐法师生。
  法师生于河南洛州偃师缑氏村。(后改缑氏县)
  法师生时﹐传室内有异常的现象﹔彦悰的慈恩法师传序
  有云﹕「悬弭诞辰﹐室表空生之应。」
  304页
  又传法师初生﹐其母梦法师着白衣西去﹐母曰﹕「汝是
  我子﹐今欲何去﹖」答曰﹕「为求法故去。」
  时佛教流传中国﹐已六百多年。
  距此时之前二百零二年(晋隆安二年)﹐有高僧法显﹐曾
  结侣前往印度求经﹐由长安出发﹔后度葱岭﹐抵印度﹐经五
  年多﹐由师子国附商舶而回。卒求得经本多种﹐运回长安翻
  译﹐云共百多万言(据梁慧皎高僧传)。并撰佛国记一卷﹐以
  纪历程。尚有智严﹑宝云二僧﹐与法显同时而稍后﹐亦尝往
  印度求经﹐但事迹不详﹐难于考查。
  是年道宣已八岁﹐道因已十五岁。
  前一年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
  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
  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
  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书
  卷三十五。)
  (按法师之生年﹐虽异说纷纭﹐但究以冥详玄奘法师行
  状说﹐最为可信﹔兹查刘着亦与鄙见不谋而合。)
  仁寿三年(六○三)﹐癸亥﹐法师二岁。
  仁寿四年(六○四)﹐甲子﹐法师三岁
  305页
  是年四月﹐隋杨广弒其父文帝而自立﹐为是炀帝。
  大业元年(六○五)﹐乙丑﹐法师四岁。
  炀帝改元大业﹐开通济渠﹐引汴水﹐开邗沟﹐置离宫﹐
  造龙舟。
  大业二年(六○六)﹐丙寅﹐法师五岁。
  释智矩﹑慧海﹑辩义﹑明舜﹑慧觉﹐为隋高僧﹐均卒于
  是年。
  大业三年(六○七)﹐丁卯﹐法师六岁。
  法师幼年﹐聪颖异乎常人﹐彦悰的慈恩法师传序中有云﹕
  「幼而珪璋特达﹐聪悟不群。」
  炀帝于东都(洛阳)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居之﹔受召而
  来者大都有一艺之长﹐以慧景﹑智脱﹑道基﹑宝逻为首。是
  年高僧智脱卒。
  大业四年(六○八)﹐戊辰﹐法师七岁。
  是年高僧志念卒。
  大业五年(六○九)﹐己巳﹐法师八岁。
  年八岁﹐父惠令坐于几侧﹐口授孝经。授至「曾子避席
  」句﹐法师忽然整衣起立﹔父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
  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闻而大悦﹐心中暗料此
  子将来必有成
  306页
  就﹔乃召集族人﹐宣述前事﹔众皆贺曰﹕「此公之『扬乌』
  也。」(据慧立慈恩法师传)
  大业六年(六一○)﹐庚午﹐法师九岁。
  大业七年(六一一)﹐辛未﹐法师十岁。
  大业八年(六一二)﹐壬申﹐法师十一岁。
  开始诵维摩﹑法华经。(据道宣续高僧传)
  是年高僧灵干卒﹐道俗奔随送葬。
  大业九年(六一三)﹐癸酉﹐法师十二岁。
  三四年来﹐不与常儿嬉戏﹐不在乡闾闲游﹐专心致志读
  书﹔虽钟鼓嘈闹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集﹐亦未
  尝往观。遂备通经典﹐所读又皆「雅正之籍」。
  法师自少便知孝顺父母﹔冬温夏凊﹐无或稍懈。(据慧
  立慈恩法师传)
  高僧智梵卒。
  大业十年(六一四)﹐甲戌﹐法师十三岁。
  随仲兄长捷赴东都道场﹐习诵经业。
  未几。遇炀帝下诏﹐于东都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
  法师以经少不获预限。主其事者﹐为大理卿郑善果﹐见而奇
  之﹐问其出家意何所为﹖答曰﹕「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
  307页
  果深嘉其志﹐又看重其仪表﹐故特加取度。(按法师十三岁
  出家之说﹐鄙见亦与刘君暗合。)出家后﹐与兄同居﹔从寺
  中景法师听涅盘经﹐服膺之余﹐几忘寝食。又从严法师学摄
  大乘论﹐爱好愈剧﹔听讲一遍﹐再覆览一回﹐便可成诵﹐不
  遗一言。同侪咸为惊异﹐乃令升座覆讲﹔抑扬剖畅﹐备尽师
  宗。」(据慧立慈恩法师传)
  大业十一年(六一五)﹐乙亥﹐法师十四岁。
  居东都净土寺。
  是年慧立生。(按慧立即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著者
  ﹐俗姓赵﹐本天水人﹐徙居邠州。)
  大业十二年(六一六)﹐丙子﹐法师十五岁。
  仍居东都净土寺。隋末国乱﹐东都道场﹐供料停给﹔众
  僧多游募于四川成都绵州等地。法师的父母﹐大约是死于本
  年。(因为在后来显庆二年﹐改葬父母时﹐上高宗的表有云
  ﹕「玄奘不天﹐夙种荼蓼﹔兼复时逢隋乱﹐殡掩仓卒﹔日月
  不居﹐已经四十余载。」由显庆二年倒数至是恰四十二年。)
  (按刘着对于此条﹐与鄙见不同﹐而移入大业七年﹔
  但我仍然不敢苟同﹐其理由有三﹕
  一﹑ 因大业七年﹐隋乱初起﹐尚未波及东都附近﹐
  则似未必至于殡掩仓卒之境﹔惟时至大业十二年﹐则
  隋乱已炽﹐「殡掩仓卒」尚可置信。二﹑因由显庆二
  年回溯至是﹐已四
  308页
  十二年﹐以「四十余年」一语而言﹐恰亦相当﹔如移
  前置于大业七年﹐如刘着所拟﹐则经已四十七年﹐与
  五十为近﹐不当仍云四十余。三﹑因法师出家之年﹐
  如在其父卒后﹔吾意慧立慈恩传中﹐应有提及﹔其父
  卒年在出家之后﹐则传内略之﹐尚较可信。) (又按
  刘着以是年﹐法师游吴会﹐鄙见亦以为未当﹔因法师
  于后二年﹐赴长安﹐尚须启兄﹐相与偕行﹔何况此时
  十五龄之稚年﹐何能独往﹐而传中又无只字涉及﹖是
  则续高僧传﹐及西域记辩机后记中抵吴会一语﹐殊有
  可疏﹔未可据以为准。)
  义宁元年(六一七)﹐丁丑﹐法师十六岁。
  大约仍在东都净土寺。
  是时群贼蜂起﹐江都(炀帝时游江都)阻绝﹐刘武周据汾
  阳宫起兵。五月甲子﹐太原留守李渊斩郡丞王威﹐武牙郎将
  高君雅﹐遂起兵反隋。十一月丙辰﹐李渊攻拔长安﹔癸亥李
  渊在长安立代王侑为天子﹐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
  时隋氏失御﹐天下沸腾﹐四民凋凌﹐法众星散。(据慧
  立慈恩法师传)
  唐武德元年(六一八)﹐戊寅﹐法师十七岁。
  是年五月甲子﹐高祖即皇帝位于太极殿﹐改隋义宁二年
  为唐武德元年。
  闻唐主据有长安﹐人心归向﹐法师邀兄长捷同投长安﹐
  住庄严寺。
  309页
  时当戎马仓皇﹐未遑顾及教业﹐以故京城未有讲席﹔法
  师见长安既无法事﹐不愿虚度时日﹐又与兄游蜀受业﹔经剑
  阁﹐到汉川境。
  武德二年(六一九)﹐己卯﹐法师十八岁。
  在汉川逢空﹑景二法师﹐皆著名高僧﹐相见悲喜交集﹔
  停月余﹐从之受业。
  旋与空﹑景二法师及兄长捷等﹐进向成都。途中恒执经
  问难﹐摄论﹑毘昙各听一遍。(据唐冥详玄奘法师行状)是时
  成都高僧云集﹐大建法筵。
  武德三年(六二○)﹐庚辰﹐法师十九岁。
  在成都从宝暹法师听摄论﹐从道基法师听毘昙﹔又从道
  振法师听迦延。是年高祖令立老子庙于晋州浮山县羊角山﹐
  有御制碑文。
  武德四年(六二一)﹐辛巳﹐法师二十岁。
  两三年来﹐敬惜寸阴﹐励精无怠﹐得以究通诸部。(据
  慧立慈恩法师传)
  时天下饥乱﹐惟蜀中丰静﹐故四方僧来投日众﹐讲座之
  下﹐常数百人﹔法师理智杰出﹐听众咸仰﹔以故近如荆楚﹐
  远如吴越﹐无不知名。兄长捷住成都空慧寺﹐亦丰神朗俊﹐
  体状魁杰﹔凡讲涅盘经﹑摄大乘论﹑阿毘昙﹐为蜀人所慕﹐
  尤为总管酇公(即薛轨)所钦重。其属词谈吐﹐蕴藉风流﹐接
  物诱凡﹐无媿于弟。至于亭亭独秀﹐不杂埃尘﹐清高拔俗﹐
  胸怀恢
  310页
  廓﹐固兄所不能逮也。
  武德五年(六二二)﹐壬午﹐法师二十一岁。
  是年法师于成都受具。
  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听讲一遍﹐便完全领悟。蜀
  中知名高僧﹐都已听讲殆遍﹔想离开是间﹐更入京以求深造
  ﹔但为兄所阻﹐不能实行。
  武德六年(六二三)﹐癸未﹐法师二十二岁。
  入京之志﹐为兄所阻﹐乃私与商人约﹐泛舟三峡﹐沿江
  而遁。
  到荆州住天皇寺﹔此地僧俗﹐早仰慕法师名﹐既值莅止
  ﹐殷殷请求敷说经业。法师为讲摄论﹑毘昙﹐自夏迄冬﹐各
  讲三遍。
  时适汉阳王(即河间王孝恭之弟瑰)坐镇荆州﹐闻法师至
  ﹐甚为礼遇﹔发题之日﹐王率群僚﹐及道俗一艺之士﹐咸集
  听讲。讲毕﹐王极称赞﹐施赠甚厚﹐法师婉却﹐一无所受。
  高僧吉藏﹐自隋季迄唐﹐声誉卓著﹐至是年卒。
  武德七年(六二四)﹐甲申﹐法师二十三岁。
  在荆州罢讲后复北游﹔至相州从慧休(慧休﹐俗姓乐﹐
  瀛州人﹔住相州慈润寺。)法师听杂心﹑摄论﹐停留八月。
  311页
  又到赵州﹐谒道深法师﹐学成实论。
  是年十月﹐高祖(李渊)幸终南山﹐谒老子庙。
  武德八年﹐乙酉﹐(六二五)法师二十四岁。
  再入长安﹐止于大觉寺﹐从道岳(道岳﹐俗姓孟﹐河南
  洛阳人)法师学俱舍论。
  前后听讲诸经论﹐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记于心。时长
  安有二高僧﹐为沙门领袖﹐名声暄赫﹐从者如云﹔(据慧立
  慈恩法师传)一名法常﹐(法常﹐俗姓张﹐河北人。)一名僧
  辩。(僧辩﹐俗姓张﹐南阳人。)法师从之听大乘论﹐所有深
  致﹐一听即了其义。于是两位高僧﹐并深赞师﹐尝谓法师曰
  ﹕「汝可谓释门之千里驹﹐其再明慧日﹐当在尔躬﹔恨吾辈
  老朽﹐恐不及见也。」经过此番品题﹐人皆刮目相看﹐誉满
  京都。
  武德九年(六二六)﹐丙戌﹐法师二十五岁。
  遍谒众师﹐尽通其说﹔见宗分途殊﹐并不一致﹔再验之
  佛典﹐亦不能释疑。怀疑莫决﹐便振发雄心﹐誓游西方﹐解
  决所惑﹔并取十七地论(即瑜伽师地论)以释众疑。在法师后
  来谢高昌王一启中﹐亦有涉及其西游动机者﹐摘录于下﹕
  「但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
  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
  为南北两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
  匠决。」
  312页
  尝言当继法显(东晋人)智严(南朝刘宋人)之后﹐求法利
  导群生。于是结侣陈表﹐有诏不许﹐诸人咸馁﹐唯法师不屈
  ﹔留京遍学诸蕃语﹔又以西方路途艰险﹐乃苦炼心志﹐预为
  之备。及自试以人间众苦﹐均一一降服﹐视若等闲﹐习之既
  久﹐方敢深自相信﹐可申其壮志。是年五月辛巳﹐高祖以京
  师寺观﹐不甚清净﹐乃下诏沙汰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
  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
  能精进﹐戒行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京城
  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
  诏语中有痛陈当时僧道的极端腐败者﹕
  「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
  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
  里﹐周旋阛阓﹔驱策田产﹐聚积货物﹔耕织为生﹐估
  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
  礼典之训﹔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讹﹐交
  通豪猾﹐每罹宪网﹐自陷重刑﹔黩乱真如﹐倾毁妙生
  。」(据旧唐书卷一)
  大抵因为当时积弊太深﹐一时难于洗刷﹐此诏虽下﹐竟
  不能实行。
  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宗﹐改明年为贞观元年。
  贞观元年(六二七)﹐丁亥﹐法师二十六岁。
  是年夏﹐山东诸州大旱﹐太宗令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
  税。
  313页
  八月﹐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
  是年八月﹐法师首涂西游﹔适有秦州僧孝达﹐在长安学
  涅盘经﹐功毕还乡﹐遂与偕行。至秦州停一宿﹐逢兰州伴﹐
  又随至兰州﹔翌日遇凉州人送官马归﹐又随去。
  至凉州停月余﹐为当地道俗欢迎﹔乃讲涅盘﹑摄论﹐及
  般若经。凉州为河西都会﹐密迩西域﹐葱岭附近诸国﹐商侣
  往来不绝﹔开讲之日﹐听众既盛﹐散会之后﹐莫不传提法师
  之美。由于法师之名﹐渐为西城诸国人所仰慕﹔更有预发诚
  心﹐欢迎至境者。散会之日﹐施舍丰厚﹐法师受一半燃灯﹐
  余分施诸寺。时凉州都督李大亮﹐奉令禁止百姓出蕃﹐欲逼
  令法师还京﹔幸有慧威法师暗中助力﹐遣徒窃送向西﹐昼伏
  夜行﹐始至瓜州。
  瓜州刺史独孤达﹐甚表欢迎﹐留此探访西行路程﹐经月
  余。忽接凉州访牒﹐指名候捉法师﹔幸得州吏李昌特别顾全
  ﹐当面毁却文书﹐嘱令离境。又得胡人盘陀受戒﹐送至玉门
  关。其后盘陀又不肯再进﹐乃纵之还﹐至是孑然一身﹐独行
  沙漠中﹔迨越关外西北五烽﹐备极狼狈﹔又得校尉王祥﹑王
  伯陇二人相助﹐方侥幸度过。继度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
  古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
  ﹐心中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以壮心胆。行百余里失道
  ﹐觅泉饮水不得﹐下水欲饮﹐袋重失手覆之﹐千里行资﹐一
  朝斯罄,又路盘回﹐不知所趣﹔几中途而废﹐后转念移时﹐
  乃终不肯变志。惟苦缺饮料﹐四夜五日﹐无
  314页
  一滴沾喉﹐口腹焦干﹐不能再进﹐倒卧沙中﹔至夜得凉风及
  露水﹐体才渐苏﹔复强起前行﹐忽逢水草﹐人马始获脱阨。
  更进两日﹐出流沙﹐遂达伊吾国境(即今新疆哈密地)。国王
  暨胡僧均表欢迎﹐居一寺中﹐见汉僧三人。(据按法师首涂
  西游﹐系始于贞观元年﹐理由十分充足﹐已见梁任公历史研
  究法中﹐不待多赘﹔兹查刘着﹐亦与鄙见相合。)
  贞观二年(六二八)﹐戊子﹐法师二十七岁。
  在伊吾停留十余日﹐高昌王遣使殷勤至其国﹔不得已﹐
  遂行涉南碛﹐经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复连夜赶至王城(即
  今吐鲁蕃Turfan)﹐国王列烛出迎。停十余日﹐备受优遇﹐
  法师欲辞去﹐国王苦苦相留﹐誓不放行。法师不肯易志﹐绝
  食三日﹐气色渐微﹔王见不可强留﹐始允放行。惟仍求停留
  一月﹐讲仁王般若经。
  临行﹐国王送赠金银﹑夫役﹑马匹﹑法服﹑绫绢等极伙
  。又为法师作二十四封书﹐通知屈支等二十四国﹐请于法师
  到境时﹐妥为保护递送。法师见国王礼遇过厚﹐上启谢之﹕
  「……遗教东流﹐六百余祀﹔胜会振辉于吴洛﹐谶什
  锺美于秦凉﹐不坠玄风﹐咸匡胜业。玄奘宿因有庆﹐
  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谘
  询﹐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佗
  傺﹔望给园而翘足﹐想鹫岭而载怀﹐愿一拜临﹐启伸
  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窥天﹐小蠃难为酌海。但不能弃
  此微诚﹐是以束装取路。经
  315页
  涂荏苒﹐遂至伊吾﹔惟大王禀天地之淳和﹐资二仪之
  淑气﹔垂衣作王﹐子育苍生﹐东祇大国之风﹐西抚百
  戎之俗﹔楼兰月氏之地﹐车师狼望之乡﹐并被深仁﹐
  俱沽厚德。加以钦贤爱士﹐好善流慈﹐忧矜远来﹐曲
  令引接﹔既而至止﹐渥惠愈深﹔赐以话言﹐阐扬法义
  ﹔又蒙降结娣季之缘﹐敦奖友干之念。并书遗西域二
  十余蕃﹐煦饰殷勤。令递饯送。……决交河之水﹐比
  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悬渡凌溪之险﹐不
  复为忧﹔天梯道树之乡﹐胆礼非晚。倘蒙允遂﹐则谁
  之力焉﹖王之恩也。……」行时﹐国王率大臣百姓等
  ﹐倾都相送。
  离高昌西行﹐度无边城﹐笃进城﹐至阿耆尼国(今新疆
  阿克苏道之焉耆县)。经阿师父泉﹐及银山(即库木什山)﹐
  至阿耆尼国都﹐国王与诸臣来迎﹐停一宿即去。
  渡一大河﹐西行数百里﹐入屈支国界﹐将近王都﹐王及
  群臣诸僧等作乐相迎。淹留屈支(今名库车Kucha)六十余日
  ﹐折服其地高僧木叉□﹐令其叹畏﹔离境时亦倾都相送。
  从屈支西行二日﹐遇突厥贼﹐贼旋相争自斗而散。复前
  行六百里﹐渡小碛﹐至跋禄迦国(今名拜城)。停一宿﹐又西
  北行三百里﹐渡一碛至凌山(即木素达尔巴罕﹐或谓即今别
  达尔山卡Bedal)﹐即葱岭北隅。其地冰雪积聚﹐春夏不解﹔
  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越此山。徒侣死者十之
  三四﹐牛马更甚。出山之后至一清池(即今特穆尔图泊)﹐周
  316页
  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沿湖边西北行﹐五百余里至
  素叶城(即今托马克Tokmak)。逢突厥叶护可汗﹐迎至衙所﹔
  法师为讲十善爱养物命﹐及波罗蜜﹐停留数日﹐可汗令摩咄
  达官作诸国书﹐并令「送法师到迦毕试国」。
  西行四百余里至屏聿(即千泉)﹐再行百五十里至呾逻斯
  城(即今奥利阿塔Aulieata)又西南行二百里至白水城﹐(即
  今曼特肯城Mon kent)又西南行二百里至恭御城﹐又南行五
  十里至笯赤建国﹐又西行二百里至赭时国(即今塔什干城
  Tashkand)。东南行至怖悍﹐再西行千余里﹐至窣堵利瑟那
  国(即今俄属费尔干省内)。
  又西北行﹐入大碛中﹐无水草﹐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
  即今撒马儿汗Samarhand)﹔国人初不信佛﹐经法师开导后﹐
  上下翻然改观。
  又西南行三百余里﹐至羯霜那国(今名卡什Kesh)。又西
  南行五百余里﹐经铁门(即达尔般)﹐至睹货逻国(即月氏)。
  前行数百里﹐渡缚刍河至活国(即今昆都斯城Kunduz),淹留
  月余﹔旋随僧人至缚喝罗国(即今巴尔黑城Balkh)﹐参礼圣
  迹。从般若羯罗读毘婆沙论。停月余。锐末陀﹑胡实健两国
  王﹐再三遣人迎接﹐不得已一行﹐旋返。自缚喝罗国南行﹐
  与慧性法师随行﹐入揭职国(即今得哈斯城)。
  东南入大雪山﹐行六百余里﹐出睹货罗境﹐入梵衍那国
  ﹐(即今阿富汗巴曼城池Bamian
  317页
  )﹐渐近都城﹐国王出迎﹐留十五日﹐参谒百余尺的释迦立
  像﹐和千余尺的佛入涅盘卧像等。
  出梵衍那﹐行二日﹐逢雪迷道﹐遇猎人示道﹐始度黑山
  ﹐至迦毕试国境(即今阿富汗喀布尔城池Kabul)﹔法师于沙
  落迦寺夏坐﹐停留五六日。东进行六百余里﹐越黑岭﹐入北
  印度境﹐至蓝波国(即今加非利斯坦)﹐停三日﹔南行百余里
  ﹐越小岭﹐渡河至揭罗喝国(即今阿富汗纳直里城)﹐参礼圣
  迹﹐有塔高三百余尺。又东南行三十余里﹐到佛顶骨城。复
  东南行五百余里﹐至健陀逻国(即今阿富汗干陀弥城)﹐参礼
  圣迹﹔东北行百余里﹐渡大河﹐至布色羯逻伐底城﹐城东有
  塔﹐为无忧王造﹐即过去四佛说法之处。去此复到乌铎迦汉
  荼城﹐北行六百余里入乌仗那国﹐参谒国内诸圣迹﹔又折回
  乌铎汉荼城﹐南渡信渡河(即印度河)﹐至旦叉始罗国(北印
  度境)。再渡信渡河﹐东南行二百余里﹐经大石门﹐又东南
  山行五百余里至乌剌尸国(即今哈扎拉Hazara)﹐东南行千余
  里至迦湿弥罗国(即汉时罽宾﹐今克什米尔Kashmir)﹐国王
  率众欢迎﹐请乘大象至都。特给书手二十人﹐令抄写经论﹔
  法师从僧胜学俱舍﹑正理﹑因明﹑声明﹐诸论﹔其国先有因
  胁尊者﹐合五百贤圣﹐于此结集三藏﹐造数十万本﹐储大塔
  中。
  是年六月﹐高宗(李治)生。
  贞观三年(六二九)﹐己丑﹐法师二十八岁。
  318页
  停留迦湿弥罗国﹐自去年迄今﹐已两个年头﹔学诸论(
  指僧胜所讲诸论)完毕﹐所有圣迹﹐亦已参礼过﹐便辞去﹐
  向西南进发。
  行七百里至半笯嗟国﹐从此东行四百余里﹐至遏逻阇补
  罗国(北印度境)。
  向东南行﹐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国(北印度
  境)﹔国中信佛者少﹐宗婆罗门者极多﹐法师从长年婆罗门
  学经百论﹑广百论﹐停留一月。
  南行五百余里﹐到至那仆底国﹐住突舍萨那寺﹔其地有
  高僧名毘腻多钵腊婆﹐法师留此从其受业。
  是年道休卒。
  法师的弟子慧立时年十五出家。法师的恩人郑善果卒。
  梵僧波颇罗那﹐大约在这时候来到中国﹐在长安译经﹔
  太宗令左仆射房玄龄等重臣﹐襄助译事(据唐书本纪是年始
  令房玄龄为左仆射)。
  贞观四年(六三○)﹐庚寅﹐法师二十九岁。
  自去年迄今﹐停留至那仆底国﹐共十四个月﹔从毘腻多
  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由至那仆底国东北行百四五十里﹐至阇烂达那国(北印
  度境即今遮兰达Jalandhar)﹐往那
  319页
  伽罗寺﹔从旃达罗伐摩学众事分毘婆沙﹐留此共四个月。
  是年四月﹐西北诸蕃﹐咸请太宗上尊号为天可汗。
  是岁断死罪者二十九人﹐东至海﹐南至岭(指五岭)皆外
  户不闭﹐行旅不赍粮。
  (按自此年起至贞观十八年底止﹐所谱列法师事迹﹐刘
  着与鄙见﹐颇有差异﹔其中谁是谁非﹖一时难决﹐容待日后
  详考。并祈高明指正。)
  贞观五年(六三一)﹐辛卯﹐法师三十岁。
  由阇烂达那国东北行七百余里﹐至屈露多国﹐折而南行
  七百余里﹐至设多图卢国(北印度即今萨兴特Sorhind)﹐再
  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里夜呾罗国(中印度境即今拜剌*
  SBairat)﹐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秣菟罗国(中印度境即今
  马特剌Muttra)﹐释迦如来及诸弟子等的遗骨﹐都在此间舍
  利子没特伽罗子等塔中﹔每年遇修福之日﹐僧徒云集﹐随其
  所宗﹐各修供养。
  东北行二百余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中印度即今库拉
  达巴的城)﹐又东北行四百余里﹐至禄勒那国(中印度即今得
  剌Dehra)﹐东临殑伽河﹐俗称福水﹔谓就中沐浴﹐可解除罪
  孽﹔没溺而死者﹐即受天福。法师到此﹐从阇耶□多学经部
  毘婆沙。
  贞观六年(六三二)﹐壬辰﹐法师三十一岁。
  320页
  自去冬抵禄勒那国﹐从阇耶□多学经部毘婆沙﹐至今春
  方毕。
  由禄勒那国渡河东行﹐至秣底补罗国(即今弥鲁特城
  Meerut)﹐从蜜多斯学萨婆多部怛埵三弟铄论(即辩真论)﹐
  随发智论等﹐留此「半春一夏」(据慧立慈恩法师传)。
  由秣底罗国北行三百里﹐至婆罗吸摩补罗国(中印度即
  今呼尔得瓦Hardwar)﹐又折回秣底补罗东南行四百余里﹐经
  瞿毗霜那﹐至酰掣呾罗国(中印度境即今布达翁城)﹐又东行
  二百余里﹐渡殑伽河西南行﹐至毗罗删拿国(中印度境即今
  埃杜城Etah)﹐又东行二百余里﹐到劫比他国(中印度境即今
  瞒普里城Mampuri)﹐再东南行约二百里﹐至羯若鞠阇国(即
  曲女城﹐属中印度)﹔停留三月﹐住跋达罗毘词罗寺﹐从毘
  耶犀那﹐学佛使毘婆沙﹑日冑毘婆沙。自此东南行六百余里
  ﹐渡殑伽河南行﹐至阿踰陀国(中印度境即今佛得普尔城东
  南地)﹐礼圣迹后﹐拟乘船顺殑伽河去阿耶穆佉国(中印度境
  即今苏尔坦普尔城东南地)﹐又东南行七百余里﹐至钵罗耶
  伽国(中印度即今阿拉哈巴城Allahabad)再东南行五百余里
  ﹐至憍赏弥国(中印度即今士部勒隈城境)﹐折东行五百余里
  ﹐至鞞索迦国(即今乌德城)﹐有如来六年说法处等圣迹。东
  北行五百余里,至室罗伐悉底国(即今巴来支城东六七十里)
  ,圣迹甚多,城南五里有给孤独园故址。
  东南行八百余里﹐至劫比罗伐窣堵国(即今乌德城东百
  里)﹐有释迦降生处﹐是佛教圣
  321页
  地﹐其它圣迹尚多。
  东行二百余里﹐至蓝摩国(中印度境即今亚萨姆格尔城
  东北)﹐及拘尸那揭罗国(即今哥尔波尔Gorakpur东百里)﹐
  在拘尸那揭罗城西北四里﹐有如来涅盘处﹔旁有精舍﹐内有
  如来涅盘之像﹔又有大塔﹐高二百余尺﹐为无忧王所造﹔又
  立石柱﹐记佛涅盘事﹐惟不书年月﹐故佛涅盘时日﹐传说不
  一。再前行五百余里﹐至婆罗□斯国(即今班那勒斯城
  Benares)﹐亦多圣迹。
  顺殑伽河东行三百余里﹐至战主国(即今招萨城)﹔东北
  渡殑伽河﹐行百四五十里﹐至吠舍厘国(即今摩苏佛普尔
  Muzafdarpur西南七十里)。从吠舍厘北行﹐至弗栗恃国﹐复
  南返行百余里﹐到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
  又南渡殑伽河﹐至摩揭陀国(即今巴德拿Patna)﹐停半
  月巡礼圣迹。又南行百余里﹐到菩提树﹐树下为佛坐道处,
  是佛门最重要的圣迹﹔法师礼菩提树﹐至诚瞻仰﹐停八九日
  。旋有那烂陀寺高僧来迎﹐即被迎至寺中。
  既至那烂陀寺﹐备受优遇﹐参谒正法藏戒贤法师﹐彼亦
  另眼相看。此寺即所谓施无厌寺﹐结构宏伟﹐可容万人﹐已
  有七百多年历史﹔寺内讲座百余﹐学徒凡四五千人﹐寺中日
  用﹐由国王舍百余邑供给﹔学者端居寺中﹐而四事(衣﹑食
  ﹑住﹑行)自足﹐艺业成就﹐受赐实
  322页
  多。法师入住那烂陀寺后﹐即往王舍城参礼圣迹﹔旧城名矩
  奢羯罗补罗城(即上茅宫城)﹐地处摩揭陀国之中﹐为往时国
  王所居。鹫峰山在城东北十四五里处﹐如来在生时﹐居此说
  法华﹑大般若等经。尊者摩诃迦叶波与九百九十九罗汉﹐于
  如来涅盘后结集三藏处﹐在附近竹林中大室。参礼王舍城圣
  迹后﹐复参观那烂陀寺北大精舍﹐高三百余尺﹐为婆罗阿迭
  多王所建﹐甚觉宏丽。参礼毕﹐即还居那烂陀寺。
  法师的弟子窥基(清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作基公)生。(
  按窥基字道洪﹐俗姓尉迟﹐长安人。)
  贞观七年(六三三)﹐癸巳﹐法师三十二岁。
  住那烂陀寺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
  贞观八年(六三四)﹐甲午﹐法师三十三岁。
  住那烂陀寺﹐听戒贤法师继续讲瑜伽论﹐自去年迄今﹐
  共费十五个月方毕。又听戒贤法师讲顺正理﹑显扬﹑对法等
  ﹐并复听戒贤法师讲瑜伽论。
  贞观九年(六三五)﹐乙未﹐法师三十四岁。
  仍住那烂陀寺﹐听戒贤法师讲因明﹑声明﹑集量﹑中﹑
  百二论等﹔有些听过一遍﹐有些听过二遍(因明﹑声明﹑集
  量)﹐也有些听过三遍(瑜伽﹑中﹑百二论)﹐兼学梵文语言
  。
  323页
  是年高僧智首卒。
  贞观十年(六三六)﹐丙申﹐法师三十五岁。
  仍住那烂陀寺﹐钻研诸部经论﹐细细精究﹐随时向戒贤
  法师质疑问难﹔并详为研究梵书﹐卒洞达其辞﹐并能清晰典
  雅地运用。使彼方人士﹐亦大加赞服。自抵那烂陀寺迄今﹐
  共住五年﹔法师一生学问﹐大约于此时所得为多。
  是年释道岳卒。
  贞观十一年(六三七)﹐丁酉﹐法师三十六岁。
  离去那烂陀寺﹐往伊烂拏钵伐多国(即今孟加拉国部之蒙
  赫尔城Monhgyr)﹔停留一年﹐从怛他揭多□多﹐及羼底僧诃
  二师学毘婆沙﹑顺正理等。
  七月太宗令修老君庙于毫州﹐修宣尼庙于兖州﹐各给二
  十户享祀。
  是年太宗有令曰﹕
  「老子是朕祖宗﹐名位称号﹐宜在佛先。」
  因而普光寺僧法常﹐和总持寺僧普应等﹐集合数百人于
  朝堂﹐联合反对﹐然卒无效。
  是年释道基卒。
  贞观十二年(六三八)。戊戌﹐法师三十七岁。
  324页
  由伊烂拿国顺殑伽河东行三百余里﹐至瞻波国(中印度
  境即今孟加拉国部之科尔冈城)﹐其地与伊烂拿国﹐皆象军极
  多。
  东行四百余里﹐至羯朱嗢祇罗国(中印度境即今具哈穆
  普尔Bhagalpur)﹐再渡殑伽河东行六百余里﹐至奔那伐弹那
  国(南印度境即今波格剌城Bogra)﹐寻礼圣迹﹐附近有如来
  三月说法处﹔复东南行九百余里﹐至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东
  印度境)﹐再东南行至三摩呾咤国(东印度境)﹐已滨临大海
  。自是折西行九百余里﹐至耽摩栗底国(东印度境﹐即今加
  尔各答西南之达蒙哈波尔)﹐亦近大海。
  由耽摩栗底国西南行﹐至乌荼国(东印度境)﹔再西南越
  大林﹐行千二百余里﹐至恭御陀国(东印度境﹐即今根遮木
  城Ganjam)﹔又西南行大荒林一千四五百里﹐至羯□伽国(南
  印度境即今麻打拉萨部之喀林甲巴坦)﹔旋折向西北﹐行一
  千八百余里﹐至南憍萨罗国(中印度境﹐即今琛达城Chanda)
  ﹔其王崇信佛法﹐停月余﹐就婆罗门读集量论。转向东南﹐
  行九百余里﹐至案罗达国(南印度境﹐即今泥桑土部之空模
  美德)﹔在此西南二十余里孤山上﹐有石塔一座﹐是陈那菩
  萨作因明论处。
  从此南行千余里﹐至驮那羯磔迦国(南印度境﹐即今麻
  打拉萨部之公士尔城Guntur)﹔逢二僧﹐一名苏底部﹐一名
  苏利耶﹐停数月﹐从二僧学大众部﹑根本阿毘达磨等论﹔彼
  等
  325页
  亦从法师学大乘诸论﹐遂结伴而行﹐巡礼圣迹。自此西南行
  千余里﹐至珠利耶国(南印度境﹐即今麻打拉萨部之克奴尔
  城Kolar)﹔再南行一千五六百里﹐至达罗毘荼国(即今麻打
  拉萨部之琛加尔普特城Chenganpat)﹔有大都会名建志补罗
  ﹐即护法菩萨降生之处﹔于建志城逢僧伽罗国(即锡兰又名
  师子国)僧﹐就问瑜伽﹐并其国中种种传说﹔法师询知僧伽
  罗方有变乱﹐不果前往。转向西北﹐行二千余里﹐至建那补
  罗国(南印度境即今模德古尔城东百里)﹔再向西北行二千四
  五百里﹐至摩诃剌佗国(南印度境﹐即今模都尔城Matkapur)
  ﹔又复西北行千余里﹐至跋禄羯咕婆国(南印度境﹐即今班
  哥德城Baroda)﹔再西北行二千余里﹐至摩腊婆国(南印度境
  ﹐即今捕那城)﹔国中文化颇盛﹐信佛者众﹐可与摩揭陀相
  伯仲﹐为五印度中最文明之国。
  是年释慧能生。
  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已亥﹐法师三十八岁。
  由摩腊婆国东北行四五百里﹐至阿咤厘国(南印度境)﹔
  又返摩腊婆西北行千三百余里﹐至契咤国(南印度境)﹔又南
  行千余里﹐至伐腊毘国(南印度境)﹔为如来在日﹐屡游之地
  。又西行五百余里﹐至苏剌佗国(西印度境)﹔折回伐腊毗北
  行千八百余里﹐至瞿折罗国﹔又东南行二千八百余里﹐至邬
  阇衍那国(南印度境)﹔复东北行千余里﹐至掷枳陀国(南印
  度
  326页
  境)﹔更北行九百余里﹐至摩酰湿伐罗补罗国(中印度境)﹔
  复返苏剌佗国,西行至阿点婆翅罗国﹔昔如来在日﹐频游其
  地﹐圣迹极多。从此西行二千里﹐至狼揭罗国(西印度境)﹔
  临近大海﹐向西北再去﹐即入波剌斯国(即波斯)﹐非印度境
  矣。由狼揭罗国北行七百余里﹐至臂多势罗国(西印度境﹐
  或谓即俾路芝)﹔更东北行三百余里﹐至阿辇荼国(西印度境
  )﹔复东行七百余里﹐至信度国(西印度境﹐即今什克普尔城
  Shikarpur)﹐颇多如来圣迹。更东行九百余里﹐至茂罗三部
  庐国(西印度境﹐即今木耳丹城Multan)﹐其俗信奉天神﹔复
  东北行七百余里﹐至钵伐多罗国(北印度境﹐即今旁遮普部
  之佛折遮无特尼城)﹐地多圣迹及高僧。
  贞观十四年(六四○)﹐庚子﹐法师三十九岁。
  停留钵伐多罗国﹐学正量部﹑根本阿毘达磨﹐及摄正法
  论﹑成实论等。
  贞观十五年(六四一)﹐辛丑﹐法师四十岁。
  仍停留钵伐多罗国﹐继续学正量部﹑根本毘昙等﹐自去
  年迄今﹐前后共两年。
  由钵伐多罗东南行﹐复还摩揭陀国﹐住那烂陀寺﹐参谒
  戒贤法师。既而往低罗择迦寺﹐从般若跋陀罗谘决所疑﹐凡
  停留两月。复往杖林山﹐从胜军论师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
  论﹑成无畏论﹑不住涅盘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及瑜伽
  ﹑因明等疑义。
  327页
  贞观十六年(六四二)﹐壬寅﹐法师四十一岁。
  停留杖林山﹐从胜军论师学唯识论等﹐自去年迄今﹐首
  尾两年。复与胜军论师参谒菩提寺等诸胜迹﹐旋返那烂陀寺
  。
  奉戒贤法师令﹐在那烂陀寺﹐为众讲摄大乘论﹑唯识决
  择论﹔登座畅论﹐折服师子光﹐令学徒宗仰。又和会性﹑相
  二宗﹐着会宗论三千颂﹐戒贤及大众﹐无不称善﹐声誉渐隆
  。
  奉戒贤法师派定﹐拟赴乌荼国﹐应戒日王诏(后不果行)
  。有顺世外道来求论难﹐法师复大破之﹐令其惭服﹐愿为奴
  仆。着破恶见论﹐预备往乌荼时﹐破婆罗门外道。
  法师至是思归﹐惟虑经卷佛像太多﹐转运困难﹔正踌躇
  间﹐忽遇东印度鸠摩罗国王﹐再三遣使强请法师赴彼﹐不得
  已随其使往﹔国王率群臣拜迎﹐延入宫中供养﹐停留月余。
  戒日王又发使促鸠摩罗王﹐送法师至其国﹔王(鸠摩罗)初不
  肯﹐对来使曰﹕「我头可得﹐法师未可即来。」戒日王闻之
  大怒﹐更遣使责曰﹕「汝言头可得者﹐即付使将来。」鸠摩
  罗王深惧失言﹐不得已亲护送法师赴羯朱嗢祇罗国﹔戒日王
  亲来礼谒﹐甚为尊敬。
  戒日王特为法师于曲女城作一大会﹐张大乘义﹐破除小
  乘外道异见﹔命五印度沙门及婆罗门外道咸集一场。
  冬初随戒日王赴曲女城﹐至腊月方到会场﹔五印度中有
  十八国王亲到﹐佛徒到者四五千
  328页
  人﹐婆罗门外道到者二千余人﹐会期共十八日﹔由法师坐宝
  床为论主称扬大乘。自始至终﹐无敢驳论者。戒日王益为敬
  重﹐欲施法师巨额金银﹐十八国王亦各施珍宝﹔法师皆不受
  。戒日王令人对众宣布曰﹕
  「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十八日来﹐无敢
  论者﹐普宜知之。」
  听众大喜﹐竞为法师立义名﹔大乘众曰﹕摩诃耶那提婆
  (即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即解脱天)。又赴施场
  ﹐观戒日王七十五日大施。
  贞观十七年(六四三)﹐癸卯﹐法师四十二岁。
  法师辞戒日王东归﹐王及诸众﹐相送数十里﹔分手之际
  ﹐各鸣咽不能已。戒日王赠以大象一头﹐金银甚伙﹔并作国
  书﹐令法师所经诸国﹐发乘递送。
  法师自钵罗耶伽国启程东归﹐将经卷佛像等附北印度王
  乌地多军鞍乘﹐及载于大象等﹔向西南行﹐经七日﹐到憍赏
  弥国﹔转向西北﹐行月余﹐经历数国﹔复西北行﹐至毘罗那
  拿都城﹐遇同学师子光﹑师子月二人﹔停两月﹐为讲瑜伽决
  择及对法论等。
  复西北行月余﹐经数国﹐至阇兰那国﹔即北印度王都﹐
  停一月。再西行二十余日﹐至僧诃补罗国(即今折兰木城
  Kohlam)﹔再行二十余日﹐至呾叉尸罗国﹔停七日﹐又西北
  行三日﹐至信渡大河﹔渡河时遇风﹐失五十夹经本及华果种
  。旋抵乌铎迦汉荼城﹐寄住一寺﹐停
  329页
  五十余日﹔遣人往乌仗那国﹐抄写迦叶臂耶部三藏。西北行
  月余﹐至蓝波国﹔国王为七十五日无遮大施。
  转向南行十五日﹐往伐剌拏国(即今班奴 Bannu)礼圣迹
  ﹔旋向西北至阿薄健国﹔再西北行﹐至漕矩咤国(即今喀斯
  那城Ghazna)﹔又北行五百余里﹐至佛栗恃萨傥那国﹔转向
  东行﹐至迦毕试国境﹔国王又为七日七施。又东北行至瞿庐
  萨谤城﹔北行度雪山(即喜马拉雅山),山绝高﹐草木不能生
  ﹐飞鸟不能度﹔经十余日﹐始有少平地。又五六日﹐至安呾
  罗缚婆国﹐停五日﹔再西北行四百余里﹐至阔悉多国(即今
  阔斯忒Khost)﹔复西北行三百余里﹐至活国﹐停一月。转向
  东行二日﹐至瞢健国(即今瞢甘城Mungan)﹔再东行三百余里
  ﹐至呬摩呾罗国(原音为Himatala梵语意为山下)﹔风俗多与
  突厥同。复东二百余里﹐至钵铎创那国﹔为寒雪所阻﹐停月
  余。
  是年太宗令图功臣于凌烟阁。
  贞观十八年(六四四)﹐甲辰﹐法师四十三岁。
  由钵铎创那国东南行二百余里﹐至YIN薄健国(即今甲尔
  姆Jarm,古名Yamgan)﹔又东行三百余里﹐至屈浪拿国(即今
  Kuran)﹔又东北行五百余里﹐至达摩悉铁帝国(即今印度库
  士山及帕米尔间地)﹔又越达摩悉铁帝国﹐至商弥国﹔从此
  向东﹐行七百余里﹐至波谜
  330页
  罗川(即今帕米尔河)﹔当地葱岭之中﹐终年飘雪﹐不宜人居
  。再由波谜罗川东行五百余里﹐至朅盘陀国(即今萨雷库勒
  之塔什库尔于城)﹐停留二十余日﹔东北行五日﹐遇贼﹐大
  象溺水死﹔复东行八百余里﹐出葱岭﹐至乌锻国﹔折向北行
  五百余里﹐至佉沙国(即今莎车)﹔旋东南行五百余里﹐至斫
  句迦国(即今绰落克台)﹔再东行八百余里﹐至瞿萨旦那国(
  即于阗国﹐今和阗)﹔停留七日。
  于阗王亲来谒﹐并迎至国都。法师至是﹐即遣人报知太
  宗﹐内有云﹕
  「……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东传﹔然胜典虽来﹐
  而圆宗尚阙﹔常思访学﹐无顾身命。遂以贞观元年八
  月﹐(原文为三年四月﹐兹据考订所得﹐特为改正。)
  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践流沙之浩浩﹐陟雪岭之巍巍
  ﹐铁门巉崄之涂﹐热海波溽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
  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虽风俗千别﹐艰
  危万重﹐而凭恃天威﹐所至无鲠。……宣皇风之德泽
  ﹐发殊俗之钦思﹔历览周游﹐一十七载。今已从钵罗
  耶伽国﹐经迦毕试境﹐越葱岭﹐渡波谜罗川﹐归还达
  于于阗。为所将大象溺死﹐经本众多﹐未得鞍乘﹐以
  是少停。」
  停留于阗﹐经七八月﹐为讲瑜伽对法﹑俱舍﹑摄大乘论
  等。太宗接法师上表﹐即下敕迎劳﹔并令沿途各地﹐供给夫
  马。文有云﹕
  331页
  「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
  朕相见。」法师接敕后﹐即辞别于阗王﹐东行三百余里﹐至
  媲摩城(即今于阗县)﹔从此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
  城﹔又东入流沙﹐行四百余里﹐至睹货罗故国(即楼兰地)﹔
  未几﹐即入中国境内。
  法师东还至沙州(即甘肃敦煌县)﹐又附表报知太宗﹔太
  宗时在洛阳﹐接表知法师渐近﹐即令西京留守左仆射梁国公
  房玄龄﹐使有司迎接。法师闻太宗欲亲征辽东﹐恐稽缓不及
  相见﹐乃倍道而行﹐进至漕上﹐宫司不知﹐仪仗不及陈设。
  百姓闻者﹐自然奔集﹐通衢为塞﹐更相践踏﹔法师亦欲进不
  得﹐因宿于漕上。
  贞观十九年(六四五)﹐乙巳﹐法师四十四岁。
  法师于是年春正月七日﹐还至西京(长安)﹔京城留守房
  玄龄遣官奉迎﹐自漕上而入﹐舍于朱雀街。百姓闻声奔集﹐
  围观若堵﹐从者如云。法师安置所得经卷佛像于弘福寺﹐计
  安全到京者﹐有﹕
  「大乘经二百十四部。
  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
  上座部经律一十四部。(据西域记)
  大众部经律一十五部。
  332页
  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
  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
  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
  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
  因明论三十六部。
  声论一十三部。」
  共得经卷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又得佛像﹐肉舍
  利等计有﹕
  「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金佛像一躯﹐高三尺三寸。
  檀佛像一躯﹐高三尺五寸。
  檀佛像一躯﹐高二尺九寸。
  银佛像一躯﹐高四尺。
  金佛像一躯﹐高三尺五寸。
  檀佛像一躯﹐高一尺三寸。
  333页
  及檀刻巡城行化像等。」(参考慧立慈恩法师传﹐及智
  升开元释教录)
  当迎接经卷佛像等入弘福寺之时﹐典礼隆重﹐倾动全都
  。法师安置经像后﹐即赴洛阳﹐谒见太宗。太宗慰劳甚殷﹐
  既而坐定﹐忽问法师曰﹕「师去何不相报﹖」对曰﹕「玄奘
  去时﹐本已表奏﹔但人轻言微﹐不获上达﹔迫不获已﹐乃冒
  宪章﹔私擅之罪﹐实深惭惧。」太宗曰﹕「师能委命求法﹐
  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不烦为愧。」太宗又曰﹕「佛国遐远
  ﹐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
  闻。」法师后为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法师奉太宗命﹐移居弘福寺翻译﹔大约由洛阳回长安后
  ﹐即入住弘福寺。
  三月﹐准备翻译佛经﹐先疏请选派所须证义﹑缀文等高
  僧﹐襄助译事。
  六月﹐所须译经助手﹐均已到齐﹔证义者十二人﹐(即
  京师弘福寺灵润﹑又傋﹐罗汉寺慧贵﹐实际寺明琰﹐宝昌寺
  法详﹐静法寺普贤﹐法海寺神昉﹐廓州法讲寺道深﹐汴州演
  觉寺玄忠﹐蒲州普救寺神泰﹐绵州振音寺敬明﹐益州多宝寺
  道因。)缀文者九人﹐(即京师普光寺栖玄﹐弘福寺明浚﹐会
  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简州福聚寺静迈﹐蒲州普救
  寺行友﹐栖岩寺道卓﹐幽州照仁寺慧立﹐洛州天宫寺玄则。
  )字学一人(总持寺玄应)﹐梵书一人(兴善寺玄谟)﹐其余书
  手若干人。法师即动手翻译﹐先译大菩萨藏经。
  七月十四﹐译毕六门陀罗尼经一卷。十五译毕佛地经一
  卷。
  334页
  九月二日﹐译毕大菩萨藏经二十卷。(慧立慈恩法师传
  谓五月二十开译﹐至岁暮方毕。)
  十月一日﹐开始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至翌年正月十五
  方毕。(慧立慈恩法师传作丁卯开译。岁暮译毕。)
  是年二月﹐太宗亲征高丽﹐发自洛阳﹔六月大败高丽﹐
  十一月还师。(据旧唐书太宗本纪下)
  是年六月﹐释法常卒。
  贞观二十年(六四六)﹐丙午﹐法师四十五岁。
  住弘福寺﹐专心译经。
  正月十五﹐译毕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二月﹐译毕大乘阿毘达磨杂论十六卷。
  五月﹐开译瑜伽师地论(即十七地论)。
  七月十三﹐将译竣佛经五部﹐五十八卷﹔及大唐西域记
  十二卷﹐奉表太宗﹐并请为佛经作序。表中有云﹕
  「暨乎摩胜入洛﹐方被三川﹐僧会游吴﹐始沾荆﹑楚
  ﹔从是以来﹐遂得人修解脱之因﹐家树菩提之业。…
  …次复严﹑显求经﹐澄﹑什继译﹔虽则玄风日扇﹐而
  并处伪朝。
  335页
  玄奘经生﹐独逢明圣﹔所将经论﹐咸得奏闻。蒙陛下
  崇重圣言﹐赐使翻译﹔比与义学诸僧等﹐专精夙夜﹐
  无堕寸阴。虽握管淹时﹐未遂终讫﹔已绝笔者﹐见得
  五部五十八卷﹔名曰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佛地经一卷
  ﹐六门陀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十卷﹐大乘阿毘达磨
  杂集论一十六卷﹔勒成八祑﹐缮写如别。谨诣阙奉进
  。」
  太宗读表﹐亲自答书﹐备加赞扬。
  是年三月﹐太宗回至长安。
  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丁未﹐法师四十六岁。
  住长安弘福寺﹐继续翻译佛经﹐专心致志﹐无或稍懈。
  卷帙浩繁的瑜伽师地论﹐自去年动手译后﹐本年继续翻译。
  二月﹐译毕大乘五蕴论一卷。
  七月﹐译毕解深密经五卷。
  七月﹐太宗令建玉华宫于宜君县之凤凰谷。
  八月﹐译毕因明入正理门论一卷。
  九月译道德经。
  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戊申﹐法师四十七岁。
  336页
  三月﹐译毕天请问经一卷。
  译瑜伽师地论﹐直至本年五月十五方竣﹔共分一百卷。
  并译毕胜宗十句义论一卷﹔唯识三十论一卷。
  六月﹐应太宗之召﹐赴玉华宫﹔太宗劝法师还俗﹐翊赞
  功业﹔法师掬诚力辞。太宗嘉其志﹐允自后助力﹐阐扬佛法
  。法师再请太宗为新译佛经制序。太宗许之﹐援笔立成﹔名
  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序中有曰﹕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翘心净土﹐往
  游西域﹔……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
  七年。……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
  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
  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
  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皇太子李治﹐时在东宫﹐见太宗序文﹐又制述圣记一篇
  。记文有云﹕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以中华之
  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
  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经典﹐利
  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
  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
  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伏见
  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胜今﹐
  337页
  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
  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自有此记及太宗序﹐相继传出﹐法师声誉大着﹐佛法流
  传﹐更风靡全国。唐释彦悰笺述玄奘传有云﹕
  「自二圣序文出后﹐王公百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
  ﹔欢咏德音﹐内外揄扬﹔未及浃辰﹐而周六合。慈云
  再荫﹐慧日重明﹔归依之徒﹐波回雾委。所谓上之化
  下﹐犹风靡草﹔其斯之谓乎﹗」
  其后﹐寺僧摹集王右军书法﹐勒二序于弘福寺碑石﹐传
  诵愈加久远。皇太子李治令造慈恩寺于长安城内晋昌里﹐为
  其母文德皇后追福﹔使高季辅下令﹐有曰﹕
  「 寡人不造﹐咎谴所钟﹐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
  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
  之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
  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逮﹔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
  情。窃以觉道洪慈﹐实资冥福﹔冀伸孺慕﹐是用归依
  。宜令有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
  皇后即营僧寺。」
  此寺﹐规模宏敞﹐迥异寻常﹐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
  十七间。
  及法师表进菩萨藏经﹐太宗令皇太子为作后序﹐有曰﹕
  「大菩萨经者﹐大觉义宗之要旨也﹔佛修此道﹐以证
  无生﹐菩萨受持﹐咸登不退。六波
  338页
  罗蜜﹐关键所资﹐四无量心﹐根力斯备﹔盖彼岸之津
  涉﹐正觉之梯航者焉。贞观中年﹐身毒归化﹐越热阪
  而颁朔﹐跨悬度以输賝﹔文轨既同﹐道路无壅。沙门
  玄奘﹐振锡寻真﹐出自玉关﹐长驱奈宛﹔至于天竺﹐
  力士生处﹐访获此经﹐归而奏上。降诏翻译﹐于是毕
  功﹔余以问安之暇﹐澄心妙法之宝﹐奉述天旨﹐微表
  赞扬﹔式命有司﹐缀于终卷。」
  自是以后﹐太宗情信日笃﹐与法师不暂相离﹔服御食用
  ﹐备极优待。七月﹐太宗令赐法师衲袈裟一领﹐并剃刀一口
  ﹔法师谢表有云﹕
  「谨当衣以降烦恼之魔﹐佩以断尘劳之纲。」
  九月﹐太宗令都城及诸州寺﹐于是年共度僧尼一万八千
  五百余人﹐可谓盛极一时。
  是年统计全国有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
  十月。随太宗由玉华宫还京﹐入居弘法寺。(寺系太宗
  令预先建造﹐专为法师还京时入住者。)每日﹐日间陪太宗
  谈说﹐夜则还寺﹐翻译佛经。计此时所译者﹐有无性菩萨所
  释摄大乘论十卷﹐世亲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缘起圣道经
  一卷﹐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皇太子李治令新建的慈恩寺﹐名为大慈恩寺﹐度僧三百﹐别
  请五十高僧入住﹔别造翻经院﹐令法师移居翻经﹐并兼任寺
  上座职。法师进启谢曰﹕
  「伏奉令旨﹐以玄奘为慈恩寺上座﹐恭闻嘉命﹐心灵
  靡措﹐屏营累息﹐增深战悚﹔
  339页
  玄奘学艺无纪﹐行业空疏﹐敢誓捐罄﹐方期光赞﹔凭
  恃皇灵﹐穷遐访道﹐所获经论﹐奉敕翻译﹔诚冀法流
  渐润﹐克滋鼎祚﹔圣教绍宗﹐光华史册。玄奘昔冒危
  涂﹐久婴痾疹﹐驽蹇力弊﹐恐不卒业﹔孤负国恩﹐有
  罚无赦。命知僧务﹐更贻重谴﹔鱼鸟易性﹐飞沉失路
  。伏维皇太子殿下﹐仁孝天纵﹐爱敬因心﹔感风树之
  悲﹐结寒泉之痛﹔式建伽蓝﹐将弘景福。匡理法众﹐
  任在能人﹔用非其器﹐必有蹎仆。伏愿睿情远鉴﹐照
  弘法之福因﹔慈造曲垂﹐察愚诚之忠款﹔则法僧无晦
  老之咎﹐鱼鸟得飞沉之趣﹔不任诚恳之至」。
  移住之日﹐典礼隆重﹐太宗及皇太子后妃等﹐于安福门
  楼﹐执香炉临送。路旁观者﹐凡数万人。
  移住慈恩寺后﹐皇太子亲到法师房﹔为制五言诗贴于户
  曰﹕
  「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
  法轮含日转﹐华盖接云飞﹔
  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
  旛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
  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是年窥基始为法师弟子。
  340页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己酉﹐法师四十八岁。
  住慈恩寺翻经院内﹐潜心译经。
  二月译毕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
  四月﹐随太宗与皇太子去翠微宫﹔陪太宗说佛法﹐及五
  印度见闻﹐太宗大为喜悦﹐恨相见之晚。
  五月﹐太宗崩于翠微宫之含风殿。还京发丧。皇太子即
  位﹐是为高宗。明年改元为永徽。
  是月﹐译毕甚希有经一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太
  宗崩后﹐法师大约即由翠微宫回到慈恩寺﹐继续翻译佛经。
  六月﹐译毕摄大乘本论三卷
  七月﹐译毕菩萨戒羯磨文一卷﹔王法正理论一卷﹔最无
  比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
  八月﹐译毕阿毘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
  九月﹐译毕大乘掌珍论二卷。
  十一月﹐译毕佛地经论七卷。
  十二月﹐译毕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法师的弟子彦悰----慧立慈恩法师传的笺述者﹐大约在
  本年来从法师受业。
  341页
  永徽元年(六五○)﹐庚戌﹐法师四十九岁。
  法师自去年由翠微宫还到慈恩寺后﹐事务翻译﹐无弃寸
  阴﹔每日自立课程﹐若昼间偶因事阻﹐必于夜间补足。每夜
  到三更方眠﹐五更复起﹔诵读梵本﹐朱点次第﹔拟定全日翻
  译起讫。每日斋讫﹐及黄昏时﹐为寺中诸僧讲新经论﹔并为
  各州来听经诸僧决疑请义等。
  除上述翻译﹑讲经﹑决疑诸大端外﹐尚有寺内上座事务
  须待处决﹔及造像﹑经夹﹑诸弟子请诫等项。有此种种复杂
  事务﹐集矢一身﹔而法师竟能应付周到﹐绰有裕余﹔酬答处
  分﹐无一遗漏。且能「高论剧谈﹐竟无疲怠」﹐可见其精干
  过人处。(据慧立慈恩法师传)
  正月﹐译毕阿弥陀经一卷。
  二月﹐译毕瑜伽师地论释一卷﹔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
  卷。
  五月﹐译毕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六月﹐译毕广百论本一卷。
  八月﹐译毕说无垢称经六卷。
  九月﹐译毕本事经七卷﹔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
  十二月﹐译毕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
  永徽二年(六五一)辛亥﹐法师五十岁。
  342页
  正月﹐瀛州刺史贾敦赜﹐蒲州刺史李道裕﹐榖州刺史杜
  正伦﹐恒州刺史萧锐等﹐因朝集在京﹐公暇联同来谒﹐请受
  菩萨戒。可见当时佛法浸渍﹔深入人心﹐高官大吏﹐亦来归
  依﹔大抵受太宗﹑高宗相继培护﹐已造成风气矣。法师许之
  ﹐后复联同修书﹐谢授法戒。书中有云﹕
  「赜等识蔽二空﹐业沦三界﹐犹蚕丝之自缠﹐如井轮
  之不息。……昨因事隙﹐遂得参奉﹔曲奉接引﹐授菩
  萨戒。施以未曾有法﹐发其无上道心﹔一念破于无边
  ﹐四心尽于来际﹔菩提之种﹐起自尘劳﹐火中生莲﹐
  曷足为喻﹖始知如来之性﹐即是世间﹐涅盘之际﹐不
  殊生死。行于般若﹐便是不行﹔得彼菩提﹐翻为无得
  。忽以小机﹐预闻大教﹔顶受寻思﹐无量欢喜。然夫
  檀义摄六﹐法施为优﹐尊位有三﹐师居其一﹔弘慈利
  物﹐虽类日月之无心﹐仰照怀恩﹐窃同葵藿之知感。
  」
  正月﹐译毕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
  五月﹐译毕俱舍论本颂一卷。
  六月﹐译毕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闰九月﹐译毕大乘成业论一卷。
  永徽三年(六五二)﹐壬子﹐法师五十一岁。
  三月﹐法师奏请造浮图﹐安置西域所得经像﹔以免经本
  散失﹐兼防火灾。高宗许就慈恩
  343页
  寺西院建筑。塔凡七层﹐高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
  利﹐或一千二千﹐凡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南面有两碑﹐
  分刻二圣(太宗﹑高宗)三藏圣教序记﹔碑为褚遂良所书。奠
  塔基之日﹐法师自志原委﹐有曰﹕
  「玄奘自惟薄佑﹐生不遇佛﹐复乘微善﹐预闻像教﹔
  ……故以身命余资﹐缮写遗阙﹔既诚遂愿﹐言归本朝
  。幸属休明﹐诏许翻译。先皇道跨金轮﹐声振玉鼓﹐
  绍隆像季﹐允膺付嘱﹔又降发神衷﹐亲裁三藏之序﹔
  今上春宫讲道﹐复为述圣之记﹔可谓重光合璧﹐振彩
  联华﹐涣汗垂七曜之文﹐铿鍧韵九成之奏。自东都白
  马﹐西明草堂﹐传译之盛﹐讵可同日而言者也。但以
  生灵薄运﹐共失所天﹐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
  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
  丰碑﹐镌斯序记。」
  建塔时﹐亲负篑畚﹐担运砖石﹐头尾两个月﹐便竣工事
  。
  是月﹐译毕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七卷。
  四月﹐译毕佛临涅盘记法住经一卷。
  五月﹐印度僧法长来至长安﹐携有高僧智光﹑慧天二人
  书﹐问候法师﹐并寄白毡一双。
  十月﹐译毕阿毘达磨显宗论四十卷。
  永徽四年(六五三)﹐癸丑﹐法师五十二岁。
  344页
  住慈恩寺﹐继续翻译佛经﹔阿毘达磨俱舍论﹐及阿毘达
  磨顺正理论﹐大约即于本年开始翻译。(据法师答梵僧智光
  书)
  永徽五年(六五四)﹐甲寅﹐法师五十三岁。
  二月﹐印度僧法长辞还﹐法师附答书﹐回报智光﹑慧天
  二人﹔并托顺寄前渡信河所失经卷。答智光书有云﹕
  「玄奘所将经论﹐已翻瑜伽师地论等大小三十余部﹔
  其俱舍﹑顺正理见译未周﹐今年必了。即日(犹云当
  今)大唐天子圣躬万福﹐率土安宁﹔以轮王之慈﹐敷
  法王之化﹔所出经论﹐并蒙神笔制序﹔令所司抄写国
  内流行﹔爰至邻邦﹐亦俱遵习。」
  答慧天书有云﹕
  「法师(指慧天)学富词清﹐志坚操远﹔……后进仪俵
  ﹐属在高人。愿勖良规﹐阐扬正法﹔至如理周言极﹐
  无越大乘﹐意恨法师(指慧天)未为深信﹔所谓耽翫羊
  鹿﹐弃彼白牛﹐赏爱水精﹐舍颇胝宝﹔明明大德﹐何
  此惑之滞欤﹖…宜早发大心﹐庄严正见。」
  因慧天固执小乘义﹐故法师乘通信之便﹐不禁掬诚相告
  。
  闰五月﹐译毕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
  六月﹐译毕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
  345页
  七月﹐译毕阿毘达磨俱舍论三十卷。
  九月﹐译毕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卷﹔八名普密陀罗尼经
  一卷﹔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
  十月﹐译毕持世陀罗尼经一卷。
  是年译毕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
  永徽六年(六五五)﹐乙卯﹐法师五十四岁。
  五月﹐法师译竣理门论一卷﹔此论与前在弘福寺所译因
  明论一卷﹐皆属于逻辑一类﹔是佛门中拥护正教﹐破除邪说
  ﹐和决疑解惑的利器。此二书出后﹐竟惹起一番儒﹑佛两派
  的笔墨官司。最初由宫内一个医官吕才做戎首﹐作一本「因
  明批注立破义图」﹐在序文里冷嘲热讽﹐便揭开了掀然的风
  波。
  七月﹐由译经僧慧立﹐致书于左仆射燕国公子于志宁﹐
  申论利害﹔方把吕才的气焰降服。
  十月﹐太常博士柳宣﹐又助吕才﹐做一篇「归敬书偈」
  ﹐要法师门下弟子代答。后来译经僧明浚﹐详为答辩﹔而柳
  宣等不服﹐定要高宗令群公学士等往慈恩寺﹐请法师与吕才
  当面对辩﹔直到吕才词屈谢退﹐一场风潮﹐方告解决。(据
  慧立慈恩法师传)按明浚答辩﹐颇详尽﹐篇末数语﹐有足资
  参考者﹔如云﹕「昔什公门下﹐服道者三千﹔今此会中﹐同
  德者如市
  346页
  。贫道猥以庸陋﹐叨厕末筵﹔虽庆朝闻﹐终惭夕惕﹔……墙
  仞罕窥﹐词锋难仰。」
  是年﹐高宗令道士﹑僧尼犯法﹐依俗科罪。
  显庆元年(六五六)﹐丙辰﹐法师五十五岁。
  正月﹐高宗废皇太子忠为梁王﹐立代王弘为皇太子﹔改
  元显庆。就慈恩寺为皇太子设五千僧斋﹐每人施布帛三段﹐
  敕遣朝臣行香。薛元超﹑李义府来谒﹐乘便托转奏高宗援向
  列﹐派员赞襄译事。后高宗指派于志宁﹑来济﹑许敬宗﹑薛
  元超﹑李义府﹑杜正伦等校阅经文﹐襄助译事。
  三月﹐译毕十一面神咒经一卷。
  高宗为慈恩寺作碑文﹐并允御笔亲书。书成﹐法师特集
  合徒众﹐及京城僧尼﹐做一次「迎接御制并书慈恩寺碑文」
  的大典。这回对于佛教的宣扬﹐影响甚大﹔法师为此前后两
  次表谢高宗。前表略云﹕
  「伏奉敕旨﹐许降宸笔﹐自勒御制大慈恩寺碑文﹔…
  …往涉迦维﹐本凭皇化﹐迨兹翻译﹐复承朝奖﹔而贞
  观之际﹐滥沐洪慈﹔永徽以来﹐更叨殊遇。二主神笔
  ﹐猥赐褒扬﹔两朝圣藻﹐亟垂荣饰。」
  后表有曰﹕
  347页
  「今月(四月)十四日﹐伏奉敕旨﹐送御书大慈恩寺碑
  ﹐并设九部乐供养﹔……凡在缁素﹐电激云奔﹔瞻奉
  惊跃﹐得未曾有。……像教东渐﹐年垂六百﹐弘阐之
  盛﹐未若于兹。」
  这个「御制并书慈恩寺碑文」迎到慈恩寺后﹐另于佛殿
  前东南角﹐造碑屋安置。在旧唐书高宗本纪上﹐显庆元年里
  ﹐有一条是关于此次碑文者﹐钞录于下﹕
  「夏四月戊申﹐御安福门﹐观僧玄奘﹐迎御制并书慈
  恩寺碑文﹔导从以天竺法仪﹐其徒甚盛。」
  五月﹐法师旧疾(冷病)复发﹐几将不治﹔高宗令「御医
  」治理始瘳。
  僧尼犯罪依俗科罪刑律﹐至今年始废。自是僧尼得安禅
  诵。法师病愈﹐高宗遣使迎入宫内﹔住疑阴殿之西阁﹐即在
  此翻译。
  十月﹐高宗皇后(即武氏)孕中有病﹐归依佛教﹔法师进
  请如所怀者是男胎﹐愿听出家﹔高宗许之。后果诞一男﹐遂
  取名佛光王(即中宗)。十二月五日﹐法师奉高宗命﹐为佛光
  王剃发。
  是年秋﹐法师开始译发智论﹐及大毘婆沙论。
  是时八月﹐高宗令建西明寺于长安城内﹐延康坊濮王故
  宅。周广数里﹐结构宏丽﹔内分
  348页
  十院﹐屋四千余间。庄严宏大﹐虽梁之同泰﹐魏之永宁亦不
  能及。
  显庆二年(六五七)﹐丁巳﹐法师五十六岁。
  二月﹐法师随高宗往洛阳﹐并译经僧若干人亦随往﹔住
  于积翠宫﹐继续译经。
  四月﹐随高宗避暑于明德宫﹐住飞华殿﹔翻译观所缘缘
  论一卷﹐及续译大毘婆沙论﹐发智论等。
  五月﹐法师还居积翠宫译经。因商翻译各经次第﹐表奏
  高宗﹔有云﹕
  「去月日奉敕『所翻经论﹐在此(指中国)无者宜先翻
  ﹔旧有者在后翻』。但发智﹑毘婆沙论有二百卷﹐此
  土先唯有其半﹐但有百余卷﹔而文多舛杂。今更整顿
  翻之﹐去秋已来﹐已翻得七十余卷﹔尚有百三十卷未
  翻。此论于学者甚要﹐望听翻了。」
  是时﹐法师乘回洛之便﹐就近还乡﹐查访宗族情形﹔殊
  已「沦丧将尽」﹐仅仅寻得适瀛州张氏的老姊一人而已。与
  老姊相见﹐然后知父母的坟陇﹔但已荒芜颓坏﹐便欲择地改
  葬。后经高宗允其所请﹐遂实行将遗柩改葬于西原。改葬之
  日﹐又是一番热闹﹐洛阳附近﹐道俗赴者万余人。
  法师居积翠宫译经﹐无时暂辍﹐积劳成疾。高宗闻之﹐
  立遣医官慰问﹐法师进表谢之﹕
  「沙门玄奘言﹐使人吕弘哲等至﹐宣敕慰问玄奘所患
  ﹐并许出外将息。慈旨忽临﹐
  349页
  尪骸用起﹔若对旒冕﹐如寘冰泉。玄奘摄慎乖方﹐疾
  瘵仍集﹔自违离銮躅﹐倍觉婴缠﹔心痛背闷﹐骨酸肉
  楚﹐食眠顿绝﹐气息渐微﹔恐有不图﹐点秽宫宇。思
  欲出外﹐自屏沟壑﹔仍恐惊动圣听﹐不敢即事奏闻。
  遂依门藉﹐出至寺所﹔病既困劳转笃﹐心亦分隔明时
  ﹔乃有尚药司医张德志为针疗﹐因渐瘳降﹐得存首领
  。还顾专辄之罪﹐自期粉墨之诛﹔……而残魂朽质﹐
  仍被恩光﹐抚臆言怀﹐用铭肌骨。自惟偃顿﹐非复寻
  常﹐纵微下里之忧﹐亦尽生涯之冀。但恨隆恩未答﹐
  末命先亏﹔仰惟帝勤﹐亲劳薄狩﹐期于阅武﹐情在训
  戎﹔既昭仁于放麟﹐又策勋于献凤﹔遐迩庆集﹐上下
  欢并﹔风伯清尘﹐山祇护野﹐敬惟动止﹐故极休贞。
  ……抚事迥惶﹐终期殒越﹔不胜荷惧之至﹐谨奉表待
  罪以闻。」
  十二月﹐高宗令改洛阳为东都﹔并划分附近各州县﹐隶
  属东都﹐扩大范围﹐法师出生的缑氏亦入辖内。
  是年高宗下令禁僧尼受父母及尊长拜。
  显庆三年(六五八)﹐戊午﹐法师五十七岁。
  正月﹐随高宗自东都还长安﹐大约仍居于慈恩寺。
  七月﹐高宗令法师徙居西明寺﹔十四日迎接入寺﹐其威
  仪之盛﹐一如入慈恩寺﹐及迎碑时。
  十月﹐译毕入阿毘达磨论二卷。
  350页
  高宗以法师为太宗所重﹐嗣位之后﹐礼敬愈隆﹔中使朝
  臣﹐慰问不绝﹐施舍绵帛绫锦﹐前后万余段﹐法服﹑衲﹑袈
  裟等数百件﹐法师受得﹐皆随得随送﹔或造塔﹐或营经像﹐
  或舍给贫穷及外国婆罗门客等﹐一无贮蓄。
  是年释道因卒﹐杜正伦卒。
  显庆四年(六五九)﹐己未﹐法师五十八岁。
  是年初仍住四明寺内译经。
  四月﹐译毕不空绢索神咒心经一卷。
  七月﹐译毕阿毘达婆沙论二百卷﹐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十
  二卷。法师见前代所翻译般若经﹐漏语不少﹐众僧又屡请翻
  译﹐乃决心重新再译此经。但以住在京城﹐每苦诸多纷扰﹐
  因请高宗准移居故玉华宫翻译。(其时已舍为寺)
  十月﹐法师与诸译经僧及门徒等﹐由长安发向故玉华宫
  ﹐既至﹐住于肃成院。在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略传
  里亦有云﹕
  「后以京城人众﹐竞来礼谒﹐……乃移于宣君山故玉
  华宫。」
  闰十月﹐译毕成唯识论一卷。
  显庆五年(六六○)﹐庚申﹐法师五十九岁。
  351页
  住于玉华寺肃成院内。
  正月一日﹐起首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共有二十万颂﹐
  文极广大﹔法师于印度得三本。至是遇有疑误﹐即参校三本
  以定之﹔殷勤覆省﹐方乃下笔。或文乖义奥﹐意有踌躇﹐必
  觉异境﹔似若有人﹐授以明决﹔心即豁然﹐若拨云见日。自
  云﹕「如此悟处﹐岂奘浅怀所通﹖并是诸佛菩萨所暗助耳。
  」时殿侧有双李树﹐忽于非时﹐屡次开花﹐花皆六出﹐鲜荣
  可爱。众僧咸谓﹕「是般若再阐之征﹐六出者﹐表六到彼岸
  。」
  五月﹐译毕阿毘达磨发智论二十卷。
  十月﹐译毕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
  龙朔元年(六六一)﹐辛酉﹐法师六十岁。
  二月﹐高宗以益绵等州﹐皆言龙见﹐改元龙朔。法师居
  玉华寺译经﹐大约译大般若经的时候居多。
  五月﹐译毕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
  六月﹐译毕唯识二十论一卷。
  七月﹐译毕缘起经一卷。
  九月﹐法师欲移居少室山的少林寺为永久计﹔上表高宗
  有云﹕
  352页
  「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玄奘自揆﹐
  艺业空虚﹐名行无取﹔天慈圣泽﹐无宜久冒﹔望乞骸
  骨﹐毕命山林。……窃承此州﹐嵩高少室﹐……即后
  魏三藏菩提留支译经之处也。实可依归﹐以修禅观。
  又两疏朝士﹐尚解归晦辞荣﹐巢许俗人﹐犹知栖箕蕴
  素。况玄奘出家为法﹐翻滞阛中﹐清风激人﹐念之增
  媿者也。……傥蒙矜许﹐则庐山慧远﹐雅操庶追﹔剡
  岫林道﹐清徽望续。仍冀禅观之余时间翻译﹔无任乐
  愿之至。」(按慧立慈恩法师传本列此表于显庆二年
  内﹕但细玩表中文意﹐仍应移入本年度为合。姑先假
  定﹐以待高明考证。)
  高宗览表不许﹐亲自答书曰﹕
  「……法师津梁三界﹐汲引四生﹐智皎心灯﹐定凝意
  水﹔非情尘之所翳﹐岂识浪之能惊。道德可居﹐何必
  太华迭岭﹖空寂可舍﹐岂独少室重峦﹖幸职来言﹐勿
  复陈请。……」
  龙朔二年(六六二)﹐壬戌﹐法师六十一岁。
  居玉华寺﹐继续译大般若经等。
  七月﹐译毕异部宗轮论一卷。
  是年来济卒。
  龙朔三年(六六三)﹐癸亥﹐法师六十二岁。
  353页
  六月﹐译毕阿毘达磨界身足论三卷。
  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至十月二十三日方竣﹔合成六百卷
  。法师合掌欢然对徒众曰﹕「此经于此地有缘﹐玄奘来此玉
  华寺者﹐经之力也。向在京城﹐诸缘牵乱﹐岂有了时﹖今得
  终讫﹐并是诸佛冥加﹐龙天拥佑。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
  。徒众宜各踊跃欣庆。」玉华寺都维那寂照﹐庆贺译般若经
  功竣﹐设斋供养。是日请经从肃成殿入嘉寿殿斋所讲读。
  十一月二十二日﹐法师令弟子窥基奉表奏闻高宗﹐并请
  御制经序。
  十二月﹐译毕五事毘婆沙论二卷﹔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
  卷﹔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法师至是自觉精力衰竭﹐料死期将近﹐乃对门徒预嘱后
  事﹔有云﹕
  「若无常后﹐汝等遣吾﹐宜从俭省﹔可以笾篨里送﹔
  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
  十月﹐绛州麟见于介山。十二月﹐高宗令改明年为麟德
  元年。
  麟德元年(六六四)﹐甲子﹐法师六十三岁。
  正月一日﹐译毕吮五首经一卷。三日玉华寺内译经诸僧
  ﹐环请翻译大宝积经。法师踌躇移时﹐卒乃废卷对众曰﹕「
  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旋往
  兰芝谷等﹐礼辞俱胝佛像﹔与门徒同出﹐僧众相顾﹐莫不潸
  然。礼毕还寺﹐遂停翻译。
  九日﹐跌倒伤足﹐由是起病。
  354页
  命嘉尚法师﹐统计前后所翻译经论﹐合共七十五部﹐一
  千三百三十五卷﹔及所造像若干﹐所抄写经论共若干。
  二十三日﹐令集合全体僧众﹐设斋﹐并尽舍所有一切衣
  物﹑财帛等﹐更令造像。因对众曰﹕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
  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
  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
  提。」
  二月五日﹐法师卒于玉华寺。面色如生﹐过七日竟无改
  变﹐亦无异气。房州刺史窦师伦奏闻﹐高宗始知﹐哀恸伤感
  ﹐为之罢朝。再三曰﹕「朕失国宝矣。」
  二十六日﹐高宗下令曰﹕
  「窦师伦所奏﹕玉华寺玄奘法师已亡﹔葬事所须﹐并
  令官给。」
  三月六日﹐高宗又下令曰﹕
  「玉华寺玄奘法师既亡﹐其翻经之事且停﹔已翻成者
  ﹐准旧例官为钞写﹔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
  勿令损失。其奘师弟子﹐及同翻经诸僧﹐非玉华寺僧
  者﹐宜放还本寺。」
  三月十五日﹐高宗又下令曰﹕
  355页
  「玉华寺故大德玄奘法师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幢
  盖送至墓所。」
  即而法师神柩﹐运回长安慈恩寺翻经院内。弟子数百人
  ﹐哀号动地﹔京城道俗﹐奔赴哭泣者﹐日数百千。
  四月十四日﹐将法师神柩﹐由京师运回法师故乡之白鹿
  原安葬﹐京师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葬者百万余人。虽丧仪隆重
  ﹐而法师神柩﹐仍置于笾篨本舆。东市绢行﹐用缯彩三千疋
  ﹐结作涅盘舆﹐请置神柩于舆上﹔门徒等恐亏法师素志﹐因
  止之。是日缁素送至墓所﹐留宿一宵者三万余人。十五日葬
  毕﹐即于墓所设无遮会而散。
  后一年﹐于志宁卒。
  后二年﹐李义府卒。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技篇内﹐有法师的略传﹔
  内容虽与其余各书间有异同﹐亦足为互相校勘之资﹔而法师
  一生﹐其事迹如何复杂﹖其影响如何远大﹖在所谓正史中﹐
  仅占如许篇幅﹗新唐书更并此删之。亦可见当时史官见解矣
  。兹钞录如次﹕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
  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
  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
  ﹐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
  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
  356页
  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
  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
  ﹐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高宗在东宫﹐
  为文德太后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经院﹔内出大旛﹐敕
  九部乐﹐及京城诸寺﹐旛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
  ﹐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显庆元年﹐高宗又令左仆
  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
  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共润色玄奘所译之经﹔国子
  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
  助加翻译。凡成七十五卷﹐奏上之。后以京城人众﹐
  竞来礼谒﹐玄奘乃奏请还静翻译﹔敕乃移于宜君山故
  玉华宫。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原﹐士女
  送葬者数万人。」
  法师的弟子慧立﹐着慈恩法师传卷末有云﹕
  「法师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
  ﹐美丽若画﹔音词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或处
  徒众﹐或对嘉宾﹐一坐半朝﹐身不倾动﹔服尚干陀﹐
  裁惟细毡。修广适中﹐行步雍容﹐直前而视﹐辄不顾
  盼。滔滔焉若大江之纪地﹐灼灼焉类芙蕖之在水﹐加
  以戒范端明﹐始终如一﹔爱惜之意﹐过护浮囊﹔持戒
  之坚﹐超逾草系。性爱怡简﹐不好交游﹐一入道场﹐
  非朝命不出。」
  由此﹐颇可想见法师人格﹐及其个性。
  357页
  总章二年(六六九)﹐己巳﹐法师卒后五年。
  是年四月八日﹐高宗令徙葬法师于樊川北原﹐营建塔宇
  。盖因旧所近在京郊﹐禁中易见﹐时伤圣虑﹐故改卜也。
  天授二年(六九一)﹐辛卯﹐法师卒后二十七年。
  是年﹐武后令释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景云二年(七一一)﹐辛卯﹐法师卒后四十七年。
  唐自建国以来﹐因姓氏观念﹐常奖励道教﹐虽佛教潮流
  大张﹐犹强令抑居其次﹐及武后握政﹐反令释居道上﹔便可
  见两教一消一长的波澜。至是年﹐睿宗始明令一律看待。其
  诏文有云﹕
  「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自今
  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齐行道集。」
  开元二年(七一四)﹐甲寅﹐法师卒后五十年。
  佛教的发展﹐已登峰造极﹔徒众既多﹐品类不齐﹐不免
  惹起儒﹑道两派人的抨击﹐执政者不得不设法取缔。所以旧
  唐书玄宗本纪﹐至本年内有云﹕
  「紫薇令姚崇上言﹐请检责天下僧尼﹔以伪滥还俗者
  二万余人。」
  358页
  元和十四年(八一九)﹐己亥﹐法师卒后一百五十年。
  是年正月﹐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
  ﹐乃送诣寺。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如恐不及。刑部侍郎韩
  愈﹐上疏极谏﹔后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会昌四年(八四四)﹐甲子﹐法师卒后一百八十年。
  道﹑佛两教﹐互相水火﹐至是更为显著。兹从旧唐书中
  ﹐摘录如下。
  「三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帝
  志学神仙﹐师归真﹔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
  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
  会昌五年(八四五)﹐乙丑﹐法师卒后一百八十一年。
  是年四月﹐武宗令祠部检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数。大凡寺
  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
  七月﹐令并省天下佛寺﹐上州各留寺一所﹐下州全废﹐
  长安洛阳则留十寺﹐(慈恩﹑西明二寺﹐在保留之内。)每寺
  留僧十人。又令一切废寺内之铜像﹑钟磬﹐交盐铁使铸钱﹔
  铁像交本州岛铸为农器﹔金银□石等像﹐销付度支。家中有金
  ﹑银﹑铜﹑铁等佛像﹐亦限期缴官﹔如违﹐任由盐铁使依禁
  铜法处罚﹔祇留土木石等像﹐依旧在寺内。(佛史称会昌法
  难)
  八月﹐武宗又下一令﹐是「会昌法难」的重要文件﹔令
  文如下﹕
  359页
  「朕闻三代以前﹐未尝言佛﹐汉魏之后﹐像教寝兴﹔
  是由季时﹐传此异俗﹔因缘染习﹐蔓衍滋多。以至于
  蠹耗国风而渐不觉﹐诱感人意而众益迷。洎于九州岛山
  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
  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
  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
  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
  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
  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晋宋齐梁﹐物力凋瘵
  ﹐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况我高祖太宗﹐以武
  靖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经邦﹔岂可以
  区区西方之教﹐与我抗衡哉﹖贞观开元﹐亦尝厘革﹐
  除不尽﹐流衍转滋。朕博览前言﹐旁求舆议﹐弊之?
  可革﹐断在不疑。而中外诚臣﹐协予至意﹐条疏至当
  ﹐宜在必行﹐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
  众﹐予何让焉﹖其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
  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
  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的税户十五万人。…
  …自此清净训人﹐慕无为之理﹔……」
  此次影响﹐可谓空前绝后﹔将佛教千数百年来﹐日积月
  累的总成绩﹐一扫无余。在佛门前﹐固为莫大浩劫﹐在社会
  言﹐亦为极度变动﹔风浪掀天﹐当时社会秩序﹐亦难免扰攘
  不宁也。
  360页
  会昌六年(八四六)﹐丙寅﹐法师卒后一百八十二年。
  是年五月﹐宣宗(武宗死后﹐尚未改元)准于长安添置十
  六寺﹐诛道士刘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说惑武宗﹐排毁释氏故
  也。(此为会昌法难后的第一次反响。)
  咸通十四年(八七三)﹐癸巳﹐法师死后二百零九年。
  是年三月﹐懿宗令两街僧﹐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是日
  天雨﹐黄土遍地。
  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
  念佛之音震地。懿宗登安福门迎礼之﹐迎入内道场三日﹐出
  于京城诸□﹔士女云合﹐威仪盛饰﹐古无其比。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