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兼三藏,志在宣法——道安大师的佛教知见和活动
2014/9/8   热度:333
学兼三藏,志在宣法——道安大师的佛教知见和活动 蔡惠明 道安大师(三一二一—三八五)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他是我国东晋时代最博学的佛学家,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佛教弘传者和组织者。孙绰在“名德沙门论”中称“释道安博学多才,通经名理。赞日: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洴垄,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 梁慧皎编“高僧传”卷五载:道安大师“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斋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已暗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一卷,减一万言,斋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宇,师大惊嗟而敬异之。复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道安大师在礼高僧佛图澄为师后,深得赏识,修学更勤。他早年在华北一带讲学弘法。公元三六四年率徒家往东晋境内传教,行至新野,分出一批人往扬州等地,自己则到了襄阳,在襄阳十五年间,他大力从事佛典的整理。据“本传”载: “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没末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此句,为起尽之义,及析义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俊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名日,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家经有据,实有其功。四方学士,竞往师之。” 可见道安大师对改进我国译级事业所作的卓越贡献。当时前秦工苻坚慕大师名,说:“襄阳有释道安,足神器,方欲致之,以辅肤躬。”他遣苻丕南攻襄阳,师与朱序俱被护送至长安。苻坚高兴地对仆射权翼道: “肤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翼问是谁?苻坚答称:“安公一人,习凿齿乍人也。”于是道安大师被迎至长安五重寺驻锡,僧家数干,大弘法化。 还有一件感应的事,据“本传”载: “安常著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听说不甚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梵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尚所梦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这里所指的远公,就是道安大师的弟子,我国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大师。 道安大师常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像前发誓愿生兜奉。秦建元二十一年(三八五年)二月八日,他忽然当众宣布说:“我当去了。”那天斋毕,无疾而终。“本传”又载:“安先闻罗什在西国,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什亦远闻安风,谓是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安终后十六年,什公方至,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可见大师与西竺鸠摩罗什大师有一段殊胜的神交因缘。 道安大师的一生主要的佛教活动和佛教知见是: 一、组织翻译,整理和介绍佛教经典。道安大师晚年在长安主持译经共十部一百八十七卷,约百余万言。他注经作序的著作,据文书记载共六十余种,但已佚失三分之二,仅存二十多种。僧祐在“出三藏记集·道安传”中说大师:“序致渊富,妙尽玄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是指大师所作的作序,对于阐明经义也有很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大师还编纂了我国第一部佛经目录。这部经录虽然还较简暑,但由于大师对当时流传的佛经能严别真伪,分门别类,标明年代和译者,给俊世继续整理经录开拓了道路。僧祐编的“出三藏记集”中经录部份,就是在大师经录基础上补充而成的。它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二、学兼三藏,志在宣法。道安大师认为:“教化之体,宜令广布。”他除了自己学兼三藏,博览经书外,还致力于组建僧团,培养人材。在华北和襄阳,他有常随弟子僧家数百人,是当时最大的僧团。慧远大师就是他的弟子和僧团中杰出的一个。为了适应晋王朝南下的需要,注意扩大佛教在南方的影响,他派遣弟子们东至扬州、南至长沙、西至四川,沿长江流域建立许多据点,对佛教由北向南弘博,由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起了重大的作用,这是大师对我国佛教弘传不可磨灭的功绩。 据“本传”说:“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名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俊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按道安大师本随师姓竺,后改为释。现在流行出家两象都冠释姓,就是始于大师的倡导。 三、创本赧宗,提倡禅学。道安大师是我国佛学创立学派的最早一批佛教学者杰出的代表。他对传自印度的佛教各派思想是兼收并容的,其中对般若学的研究用力最多,同时又对禅学进行探索。从漠到晋,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主要是禅学和般若学体系,而大师是当时这两系的集大成者。他初步融通了这两系的思想,开创了本无宗。 大师在“名僧传·昙济传引七宗论”中主张“无在元化之前,空为象形之始,故谓本无。”这个“无”、“空”就是事物的本体,宇宙的最俊本源。他把般若学思想解释为“以无为本”的思想,对“般若经”的根本原理——“空”的含义作了阐发,因而被称为“本无宗”。 大师的禅学是“般若”智慧具体运用的学说,是本无宗的理论核心。他认为只有通过禅法的修炼,才能真正体会相得到般若,达到佛教向往的境界。他在“出三藏记集绳序卷六·安般注序”中写道: “夫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有何难也?安般居十念之一,于五根则念根也。故撰“法句”者,属惟“念品”也。昔漠氏之末,有安世高者,博闻稽古,特专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此缝其所译也。兹乃趣道之要径,何莫由斯道也。”因此他认为“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也就是主张人心去掉异想,空掉外物,直接体会“本无”,和“本无合一。”在他以前,哲学家王弼从“以无为本”出发,也认为指导人生的原则是“反本”。道安大师的禅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弼的“反本”思想可说是殊途同归。 四、制订轨范,建立法规。道安大师还在研究之余,为僧尼建立轨范,他曾制订:1、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2、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3、布萨差施悔过等法。迄今在我国佛教寺院中仍沿习通用这些法规。 此外,“本传”还记载:二呙平郗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数。安答书云:“损米千斛,弥觉有待之为炊。”习凿齿书与谢安,书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里,多所博涉,内外群书,晷皆遍睹,阴阳算数,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作义乃似法简法道,恨足下不同日而见。其亦每言思得一叙。”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可见大师受到当时社会尊敬,享有崇高威信的一般。晋孝武帝也曾颁诏:“安法师器识论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俸给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据记载:当时蓝田县曾发现一个大鼎,容量二十七斛,边有篆文铭记,没有人能识,乃请大师勘察,师鉴定为鲁襄公所铸,乃写为隶书。又有人持一铜斛在市上出售,其形状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的为升,低的为合,粱一头是龠,龠同黄钟,容半合,边有篆铭。苻坚请问于大师,答称:“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器钧,令天下取平焉。”苻坚为他的博学多闻所摄服,传诏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他。当时京师传说:“学不师安,义不中难。”其评价之高,可说是首屈一指了。 道安大师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佛子之一,他的佛教活动与佛学知见将永垂史册,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要从他留下丰富和宝贵的著作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护持三畜,弘扬正法作出贡献! 摘自《内明》第162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