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城佛经翻译史要


2014/9/8    热度:313   

大兴城佛经翻译史要
  王亚荣
  大兴城,隋杨氏之都城。文帝开皇二年(582)六月诏令建造,十二月命名,次年三月朝廷由汉长安城正式迁入。炀帝大业元年(605)三月,又诏令建造东京,次年二月建成。此后,朝廷常来往于两京。唐代,大兴城改名长安。本文所要探讨的大兴城佛经翻译的历史,从时间界限上来说,定在开皇二年(582)至隋末。考虑到佛经翻译事业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和兴衰的变化,以及东京洛阳上林园译馆的设置,所以辐射的历史轨迹也延及洛阳,上溯的历史线索也至北朝末。
  一、所译经典外文母本之来源
  史载:“隋运兴法,翻译为初。”①翻译佛经首先最重要者,莫过于须有合适的原典母本。隋承北周武帝禁佛不久,京城地区很难有梵经保留。查大兴城创立译场所用的外文母。本,有两方面之来源:第一,从国外传来者。第二,于国内搜求。
  从国外传来者,即隋代立国之初,宝暹等求法僧从西域所请回的260部外文经典。
  北齐后主武平六年(575),汉地僧人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照、僧律等十一人,①“慨佛法未具,发愤求之”,乃结志西行求法。度流沙,至葱岭。因道路梗塞,便流连四处,求访经本,没有继续南下。几年后,获经本260部,遂束装赍经东向归国。但这时中土大地已发生了巨变,北齐已亡于北周,周武帝仍在推行残暴的禁佛政策。因之宝暹等进无所归,退无去处,只好滞留突厥。这时,恰好遇到因禁佛而被迫离开长安归国的印度僧人阇那崛多(Jnanagupta),便请以崛多为首检阅所获之经本,勘对品目,校阅目录。不久,北周武帝死去,杨坚为北周之丞相,统揽政权,改变了禁佛政策。隋受周禅,更诏令天下,大兴佛教。开皇元年(581),宝暹等人告别阁那崛多,赍经东返。冬,人京城,向新朝献上经本。文帝敕令交付所司,访译师翻译。昙法智被从洋州洋川郡(今陕西西乡)敕追人京,设立隋代的第一座佛经翻译译场,次年春便译出《业报差别经》。
  由于这批经典是在西域四处求访所得,因之比较庞杂,不但部数多,而且“或经或书,且内且外”③。“经”和“内”为佛教经典;“书”和“外”则泛指外文书籍。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请阁那崛多辨认。
  译经所用外文母本的另一个来源是在国内搜求。
  开皇元年(581),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并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大都邑处官写《一切经》以为流通之定本。结果,使得因北周禁佛毁灭经像后的状况迅速改变:“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O开皇三年(583),又下令遣使各地搜访“异本”。
  据《隋书·经籍志》载:
  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
  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
  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以后,经籍渐备。
  ……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
  佛教久传东土,历经变乱,梵本佛经流落民间者亦当有之。开皇四年(584)阇那崛多被请人京城翻译佛经。次年,尚未译经,先令带六名助手人内侍内省,清理翻译各种各样的外文典籍图书,前后费时六年方才完成。这六名助手中,大部分是佛经翻译译场中的成员。
  此外,炀帝即位不久,大兴城的佛经翻译译场东迁洛阳,隋军南征林邑所获得的564夹1350余部外文经卷亦运至洛阳,由彦琮负责整理,译编目录为五卷。
  二、大兴城佛经翻译诸译场
  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至炀帝大业三年(607),大兴城先后敕令建立过五座译场,即:昙法智译场、毗尼多流支译场、那连提黎耶舍译场、阇那崛多译场和达摩笈多译场。大业三年(607),达摩笈多译场东迁洛阳上林园翻经馆。总计隋代译事,也只设立过这五座译场。译经活动,从旧长安至大兴城,从大兴城又至洛阳,以大兴城为主。
  又,这五座译场的译主均为外国人,而助译者大部分为中国人。
  1、昙法智译场
  昙法智,瞿昙法智之略称,梵名Gautama Dharmajnana。“昙”为音译姓之略称,“法智”为名之意译,或全音译为瞿昙达摩般若。祖籍中印度波罗柰。①父般若流支,北魏时来中土,于邺城(今河北临漳附近)译《正法念处经》等。昙法智随父研习,继承传译之业,留滞中土。北齐时,为朝廷所重,授诏玄都。北周攻灭北齐,昙法智因僧职转任俗官,册授洋州洋川郡(今陕西西乡)守。人隋,宝暹等求法取经归来,隋文帝敕令求访译师翻译。承周武灭法之后,京城人才凋零,因之召昙法智人京,使掌翻译,重操旧业。
  开皇二年(582)三月,昙法智译场译出《业报差别经》一部一卷,属阿含部经典。大约因为是隋朝首出之经,故称《大隋业报差别经》。
  昙法智久居中土,已人中国之籍,虽为居士,但传译乃为家学,“妙善隋梵二言,执本自翻,无劳传度。”①译场的助译人员只有智铉,笔受文辞,铨叙义理。《序》由彦琮作。
  昙法智译场为隋代第一座国立译场,仅译出一部一卷经即结束。此后,昙法智亦不知所终。
  关于此译场,存在一些问题,智异在编《开元释教录》时即已提出质疑:
  长房等《录》并云于兴善寺译《业报差别经》,今谓不然。此经二年季春译出,季夏有诏始迁大兴。云兴善寺翻,小非详审也。②
  因此之故,这个隋代第一座译场设于何处便成为悬按,不能不略作辨析,即:第一,何时迁都?第二,兴善寺何时建?
  智升所云“长房等《录》”,指隋翻经学士费长房开皇十七年(597)所著之《历代三宝纪》及其之后的经录。“季夏有诏始迁大兴”,亦为《历代三宝纪》中所载,全文为:
  二年仲春即便就译。季夏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土,制长短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因即城曰大兴城,殿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