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武帝的斋祭到志盘的水陆仪


2014/9/8    热度:362   

从梁武帝的斋祭到志盘的水陆仪——陈英善
  一、前言
  什么是水陆法会的精神?为何南宋·志盘法师要重新制订水陆仪文?从梁武帝的水陆斋(六道供)至宋朝所流行的各种版本水陆仪文其所传达的讯息是什么?为何无法满足志盘法师的要求而促使他重新制订水陆仪文?志盘法师的水陆仪文至今又有了多少改变?其与北水陆的关系又如何?……诸如此类,皆颇值得探讨。
  提及水陆法会,一般会想到梁武帝的水陆斋(六道供)施食六道之事,也会想到《焰口经》阿难施供救拔面然饿鬼之事,另外也会想到超渡孤魂野鬼之事,乃至会想到是用以表达天地君亲之孝思……诸如此类,虽与水陆法会多多少少有关,但似乎很难表达水陆法会真正义涵之所在。
  目前所流传的水陆仪轨,主要是南宋·志盘法师所重新制订的水陆仪文。若从志盘法师的水陆仪文来看,其主要的精神,在于“用平等心修无碍供”,即以水陆斋来普供十法界(上供四圣,下施六道)。在此之前流行于民间的水陆斋,偏向于饿鬼、孤魂野鬼或六道来施供,似无法呈现普供十法界之格局,如梁武帝的斋祭(六道供),是为了止杀而以斋食施六道;唐朝至宋初的水陆斋虽颇为盛行,但大多著眼于饿鬼的施食及孤魂野鬼的超渡上,或如儒者表现在天地君亲之孝思上。甚至如慈云遵式对水陆斋的了解,也偏重在饿鬼焰口的施食上,认为六道中唯鬼能变食,余五道则不能。
  至于水陆仪文具备有十法界普供之型态,依目前所存文献来看,在北宋·东川推官杨锷的三卷《水陆仪》已具有此雏型,据说是依梁武帝的水陆仪文而制成的,而北宋·宗赜法师采集各种版编制为四卷的《水陆仪》亦具备之,乃至被称为“北水陆”的《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亦有之。不论是杨锷的三卷《水陆仪》或宗赜法师的四卷《水陆仪》,在所奉请的上、下堂(或分上、中、下堂)皆可说具有施供十法界之形式。
  南宋·志盘法师所重新制订的六卷《水陆仪》,虽多少与此有关,但其主要的经典依据,却是来自于《维摩诘经》(即《净名经》)、南岳慧思《随自意三昧》、天台智顗《观心食法》,而非一般所说的《焰口经》。在一般对水陆法会的了解,往往与《焰口经》划上等号,但对志盘版的水陆仪来说,并不尽然。
  本论文对水陆法会之探讨,主要是就天台本身来切入,其如何看待梁武帝的水陆斋?志盘为何要重新制订水陆仪?而志盘的水陆仪又有何特色?分述如下:
  二、南朝·梁武帝的斋祭
  中国传统之杀生祭祀鬼神,至南朝时,已盛行千年,甚至更久远。梁武帝的水陆斋是为了止杀所使用的权宜之计,因为江东一带的庙宇,为了祭祀而杀生祭鬼神,所以梁武帝施设六道之斋供(即一般所谓的“六道供”),此为水陆斋创制之缘由,也是水陆斋兴建之始。而其所施供之对像,是六道众生,此并未普及于十法界。
  至于梁武帝是否有创制水陆仪文,目前学界是持质疑的态度。但在宋朝诸多文献中,皆记载了梁武帝与水陆斋的关系,且详细说明了梁武帝创制水陆仪文之过程,而其仪文可能是相当简略的。
  若以梁武帝悲天悯人之心怀,其悲愍六道众生之苦而施设斋供,此是有可能的,如其下诏断绝宗庙以牺牲祭祀,以及颁布〈断酒肉文〉,此等皆与断除杀生有密切之关系。另外,在唐宋诸文献也提及了此事,如荆溪湛然(711-782)《法华文句记·释方便品》论及六道斋供之情形,如其云:
  《婆沙杂揵度》中,云:若因祭祀唯鬼神得。问:为胜为劣?
  答:非胜非劣。若胜天人应得,若劣地狱应得。以其道有自尔力故。准斯诚教,可证世人设六道者不可尽得。此是梁武见江东人多好YIN祀,故以相似佛法权宜替之。
  此显示了在盛唐时代,民间已流行了六道斋供,而此六道斋供乃梁武帝所设,且是为了对治杀生祭祀这种恶法所作权宜之计。这也显示中国传统祭祀与佛教之不同,因为世法以杀生祭祀为主,杀害则报在三途;而佛法唯尚慈悲戒杀,慈悲则感得万德,此从慈云遵式〈改祭修斋决疑颂(并序)〉可得知。
  梁武帝之止杀斋祭,为后来中国佛教所承袭,再结合《焰口经》及民间的“水陆”,形成了“水陆法会”的由来。因此,到了北宋有诸多文字论及梁武帝创建水陆斋之因缘,在杨锷〈水陆大斋灵迹记〉、宗赜〈水陆缘起〉等皆提到,如〈水陆大斋灵迹记〉云:
  大梁武帝治化清时,道利寰中,兵戈永息,唯崇佛理,寝处优闲,草履葛巾,布被莞席,精持斋戒,济恤含生,悲念四恩,心缘三有,昼夜焚诵,靡暂停时,遂感圣贤同扶邦国。忽于中夜,梦一高僧,神清貌古,雪顶厖眉,前白帝言: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世有水陆广大冥斋普济含生利乐幽显,诸功德中最为殊胜,宜以羞设。……时天监四年(505)二月十五日夜,帝召僧佑律师宣文,凤舸亲临法会,兴于水陆大斋饶益幽冥普资群汇。自后陈隋两朝,其文堙坠。
  此说明因梁武帝之悲悯而有所感,于夜梦感得高僧托梦,告知六道四生受苦无量,希望其藉由斋供来普利群生。此即是一般所说的创建水陆斋之因缘,也是兴建水陆斋之始。若将水陆之宗旨定义在普济众生上,那么梁武帝之斋祭则成了水陆创建之始,因而成为后代论及水陆斋之因缘所必提及的。也成了后来的六道供、水陆斋之依据,此并非无缘无故的。这也是为甚么在诸多文献中论及水陆法会时,皆会提及与梁武帝之关系所在。
  于上述引文中,虽言及水陆仪文于“陈隋两朝,其文堙坠”,但事实上有关斋食施供,颇受到南岳慧思、天台智顗之重视,如慧思《随自意三昧》“食威仪”及智者《观心食法》,且皆成了南宋·志盘重制水陆仪的主要典据(详如下所论)。乃至唐宋时期的天台宗人物,亦相当重视施食一法。
  此外,于唐末宋初,水陆法会已颇为兴盛,且已有各种水陆仪文。南宋·志盘重新制订水陆仪文,亦可说是针对当时流行的水陆仪之改革。
  三、南宋·志盘法师的水陆仪
  (一)水陆仪之典据
  目前水陆法会所使用的仪文,主要是南宋·志盘法师所重新制订的水陆仪文。若就志盘法师的水陆仪文来看,水陆法会的精神在于“用平等心 修无碍供”,是以水陆斋来普供十法界,而此普供的主要经典依据,是来自于《净名经》、南岳《随自意三昧》、天台《观心食法》,如《佛祖统纪》云:
  妙乐(荆溪湛然)云:世人设六道者,是梁武见江东多YIN祀(杀生命祭邪鬼)乃以相似佛法权宜替之。此盖荆溪一往以祭祀恶法对佛法论之,将以止天下之杀,故未论十界等供之义。《焰口经》:令供养三宝即是四圣,供婆罗门仙即是人道,供焰口众即是鬼道。余四道虽不备,盖是当时赴机未普,故经文隐略耳。若大乘行人圆观法界,则当依《净名经》中义。若慈云谓:鬼道得食,余五道不得者,此等意亦是用《婆沙论》,云:若因祭祀,唯鬼神得之,余趣不可尽得。此是约人世祭祀言之耳。若依出世法,用平等心修无碍供。则当仰观净名、南岳、天台三处之文,则理无不在。
  此引文中,可分三部份来说明。首先,引用荆溪湛然的话,说明梁武帝的斋祭(六道供、无遮大会)是为了止杀所使用的权宜之计,因为江东一带的庙宇,为了祭祀而杀生祭鬼神,所以施设六道之斋供。此为水陆斋创建之缘由,以梁武帝悲愍六道众生之苦而所作的施设。其所供对像是六道众生,并未普及于十法界。其次,以《焰口经》来作说明,《焰口经》所施供之对像,可说亦未普及于十法界(只有四圣、人道、鬼道,而缺余四道),志盘针对此而略作说明,认为可能“盖是当时赴机未普,故经文隐略耳”。志盘因而进一步强调“若大乘行人圆观法界,则当依《净名经》(指《维摩诘经》)中义。”换言之,修水陆斋要达到普供之精神,须依据《维摩诘经》来修。最后,志盘提到慈云遵式对《焰口经》施食鬼道的看法,慈云遵式认为鬼道得食而余五道不得,认为此观点乃是依据《婆沙论》而来,此论典主张若因祭祀唯鬼神得之,余趣不可尽得。因此,有关慈云遵式及《婆沙论》的观点,志盘认为是基于人世祭祀之说,并非就出世间法来论。所以,志盘提出了他个人的见解,认为若依出世法来看斋供,则是“用平等心 修无碍供”。而此之经典依据,有《净名经》、南岳《随自意三昧》、天台《观心食法》,故《佛祖统纪》云:“若依出世法,用平等心修无碍供,则当仰观净名、南岳、天台三处之文,则理无不在。”
  虽然如此,志盘也进一步为《焰口经》未能普供十法界提出说明,认为是经文隐略,而实际上应可普及十法界,如《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卷2:
  矧经有云:施诸鬼食,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则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等无差别。信乎施鬼趣之食既同供佛,亦应同彼三乘及余五趣。然则即此一食,普沾法界,平等广大,事尽理到。如南岳禅师所谓: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即此义也。
  又云:
  佛言:若有四众常诵此真言及四如来名号,加持饮食施诸饿鬼者,受此食已,悉得饱满。其行施者,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则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无别。又言此真言法,岂唯施鬼,亦复施仙,及以三宝。引而伸之,则知亦当施余五趣,则法界之义方显。
  诸如此类,无不在说明斋食施饿鬼外,而可引伸至五趣,而成十法界之普供。
  (二)水陆仪之特质
  由上之论述,已略可得知志盘之水陆仪文,其特质主要表达在平等供上,所谓:“用平等心,修无碍供”。所以,水陆仪文处处传达此普供、等供之精神,如《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卷1:
  此岸栴檀非别物  元从清净自心生
  若人能以一尘烧  众气自然皆具足
  此日虔兴平等供  欲令法界普熏闻
  仰凭密语为加持  将使施心咸遍达
  又云:
  若彼若我,宜当如法,远离诸过。今者所作,非是小缘。上奉四圣,下及六凡,一时等供,无不周遍。檀风普熏,于斯可见。有能修此,真法供养,不缘于心,不住于相。不住相者,忘情照理。如斯行施,功用莫比。无能施者,无受施人,无中间物,皆毕竟空。施者受者,及所施物,莫不宛然,即难思假。非有非无,非非有无,双亡双照,为绝待中。如此法施,尽未来际,法界常融,唯一三谛。
  诸如此类,无不在强调等供、普度之精神。而此等供之精神,是建立在圆显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上,亦即是三德秘藏,以显示法法平等无二,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平等普供。而此平等普供主要是藉由天台之圆观来运作,即修一心三观(空、假、中),如引文所说的“毕竟空”、“难思假”、“绝待中”,显示法法无不具足空、假、中三谛,法法无不遍摄圆融无碍。有关圆观,详如下述。
  (三)水陆仪之观法
  在目前所流通的志盘版水陆仪文,其修法有圆观、真言、念佛等三种,其中修法是以圆观为主,而辅以真言密咒,另外可配合念佛三昧来修,甚至云栖祩宏特别强调以持名念佛来修,因散心则观法难成。
  为什么志盘法师新制的水陆仪文特别著眼于运作天台圆观,此无非是为了以平等心来修水陆斋。所以,在志盘版的《水陆仪》中,处处可看到非常强调圆观,用空、假、中三观(一心三观)的方式来修水陆斋,以臻于“用平等心,修无碍供”。如《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卷2:
  斋法之备,振古绝今,当莫有过于此者。罄法界,等圣凡,即水陆空行一切有生悉举而普度之。如为一人,众多亦然。既饱以食,又施以法,法施、食施无有二相。《净名经》所谓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盖此大乘法食,体是法界。法界之理,只一三谛。然则于食于法均是三谛,而此理未尝不平等也。是故我辈以能深推此理,观食当体本不可得,即真谛也;香味宛然,即俗谛也;非宛然,非叵得,既双亡之,复双照之,即中谛也。得圆解者,三谛一心,绝待对,无前后。如此照理,是为不可思议第一义谛;如此行施,是为无上第一法施也。我等今者为欲依第一义谛行无上法施,广度群品,各遂正性,繇是敬遵成法开建大会。延四圣于午前,召六凡于初夜,尽十法界,致平等供,悲、敬两田无不具足。求其所为之事,虽有别意存焉,莫不以此为缘,而大兴普度于此日者也。动天地,感鬼神,警昏迷,烛幽闇。不离当念,能发道心;不离此心,能开佛慧。(CBETA,R129,p.554,b6-p.555,a4)
  此段引文显示了水陆仪法的殊胜,是平等供十法界的圣凡,且不仅是食施,还具备了法施。此即是大乘法食,于食施、法施皆平等。由于一食具足三谛,所以运作于观法上,即是一心三观。若能秉持此道理来修斋,即是圆观。
  观照斋食当体本不可得,此即是真谛;斋食当体虽不可得却香味宛然,此即是俗谛;对斋食本身而言,既不是不可得,也不是香味宛然,如此则泯除了对不可得之真谛与对香味宛然之俗谛的执取(称之为“双亡”),而灵活双照运用真俗二谛(称之为“双照”),此即中谛。所以,斋食当下的一念心同时具足三谛,此即是天台宗所说的一心三观。如此施食,即是无上第一法施。所以言“得圆解者,三谛一心,绝待对,无前后。如此照理,是为不可思议第一义谛;如此行施,是为无上第一法施也。”
  就天台而言,明了一食具足三谛的道理,就是一种圆解。在修观法上,即是秉持此圆解来修,也就是所谓的一心三观。圆解本身即是一种平等,是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没有前后待对等问题。所以说“得圆解者,三谛一心,绝待对,无前后。如此照理,是为不可思议第一义谛”。若秉持此而施食,即是无上第一法施,故言“依第一义谛行无上法施”。
  藉由一心之圆观,了达诸法本相融,彼此互遍互摄。若以斋食而言,则一斋饭出生六尘,且六尘又彼此互遍互摄,形成六尘遍摄互重重,犹如因陀罗网千光互映重重无尽。如此之斋供,即是法供,是无上第一法施。斋食如此,其他一切(如净水、香、花、明灯、珍宝、悬幡、……)亦是如此,故彼彼庄严无尽。
  四、结语
  有关水陆斋之形成,基本上,与梁武帝之斋祭而施供六道有密切关系的。而于所施供六道中,首先供三宝(或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然后供六道。若由此来看,基本上已具备了普供十法界之型式。此在南朝·南岳慧思及陈隋·天台智顗等论著可得知。但流传于民间的水陆,也许渐渐地丧失了此宗旨。因此,志盘的水陆仪文特别强调平等供之精神,秉持此平等供精神来撰写水陆仪文,且运用天台圆观来修平等供。而此平等供精神,可说与天台圆观是一致的。因此,在水陆仪法的运作过程中,是以圆观为主,而辅以真言,以期达到平等供。
  参考书目:
  《随自意三昧》。CBETA,R98。
  《观心食法》。CBETA,R99。
  《止观辅行传弘决》。CBETA,T46,no. 1912。
  《法华文句记》。CBETA,T34,no. 1719。
  《佛祖统纪》。CBETA,T49,no. 2035。
  《施食通览》。CBETA,R101。
  《广弘明集》。CBETA,T52,no. 2103。
  《善慧大士语录》。CBETA,R120。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CBETA,R129.。
  《竹窗随笔·水陆仪文》。《莲池大师全集》第三册。中华佛教文化馆影印。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大陆国图、北师、北大版。
  牧田谛亮。<水陆法会小考>。《佛教与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论丛,宗教文化出版社。
  周叔迦(1992)。《法苑谈丛》。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洪锦纯(2006)。《水陆法会仪轨》。台北:文津出版社。
  陈英善(2008)。<水陆法会的精神>。《人生杂志》,302期。
  谢生保、谢静(2006)<敦煌文献与水陆法会---敦煌唐五代时期水陆法会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
  戴晓云(2008)。<北水陆法会修斋仪轨考>。<<世界宗教研究 >>。
  霜村 睿真。<“天地冥阳水陆斋仪”と“水陆无遮平等斋仪”>。(‘佛教文化学会纪要’)6。
  作者:陈英善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