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闻:弘一法师的书法


2014/9/8    热度:663   

  弘一法师的书法

  刘一闻

  近日,由夏弘宁先生捐赠的夏尊旧藏弘一遗墨,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名字,确是令世人振聋发聩的。他的非凡才华不但反映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教育和编辑等各个领域,同时还表现在造诣高深的书法创作上。

  正如人们所共知的那样,弘一法师的书法,是他所有艺术活动中最为突出成就最高和影响最大的。对弘一本人来说,也是用功最勤倾心最久的一门,愈到后来,愈称化境。

  和大多数书道中人相似,弘一自17岁追随津沽名家唐静岩正式习字之始,直至他迥与人异的书法风貌的最终建立,一般都经历“先篆隶后楷行”的学书过程,然关键却在乎学书者于此道的原本悟性和取舍能力。

  李叔同的小楷书幼时便出类拔萃,在天津轶仁书院念新学时,已有“李双行”(在小字格内书写双行字)的美称。之后师从唐静岩时,学的也是篆书和隶书。其时,适碑版之学兴起未久,加上康有为等对碑学的竭力倡导宣扬,遂使性好新生事物的李叔同,很快将注意力转向了开张雄健的碑碣书法。自然是他的苦学,加上名师指点,天性聪颖,在不长的时间里,他遍临了《石鼓文》、《峄山刻石》、《天发神谶碑》以及《张猛龙碑》和《龙门二十品》等多种碑拓。叶圣陶在评述李叔同那个时段的书法时,曾说他是“各体的碑刻他都临摹”,而且“写什么像什么”。这些,人们或可从夏尊为贺弘一法师五十寿辰而印制出版的《李息翁临古法书》这本早期集子中问得消息,并知晓弘一对古代碑帖的理解状况和临习水准。这次从夏尊的旧藏中,通过面对面的欣赏,人们或许更能真切地从弘一遗墨的字里行间,窥清他在用笔结体上食古而化的衍变轨迹。

  弘一书法,通常是以其出家之前后,作为风格转换标志的。如果说,我们把弘一出家前的书作,理解成以依傍或描摹古人作品为创作前提的话,那末,随着他出家人身份的改变和境况的迁移,弘一书法的本质性变化则是理所当然。此间,也正起于对书写经文的一丝不苟所导致的书法审美的更易,弘一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积有多年厚功的碑碣书风着手调整,参合了一种碑帖交合、欲放还收的意味。正如他于1923年在致友人信中所说的:“拙书尔来意在晋书,无复六朝习气。”这段话恰恰道出了个中蜕变本相,这为弘一日后书法风貌的进一步形成,做好了运笔上结字上开合有自的足够准备。

  弘一书风的正式确立,是在他50岁前后。

  这个阶段的前时之作,尽管在笔意上仍显得顿挫分明,在结体上似庄而谐,但已令人具体地感受到“平淡、恬静、冲逸”的弘一书法的神韵了。弘一50岁以后的书作日见老到,他的晚年之作如此展的《行书金刚经偈轴》等件,虽下笔迟缓、结字狭瘦,几近硬笔书,然作品所映现的淡泊宁静不落一丝尘埃的白贲之美,非书法大家,确是无法表现这种精邃玄微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崇高境界的。也许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叙说的“蕴藉”之意罢。

  当然,在这篇千字小文中,企图要把有关弘一大师书法艺术的庞大话题,作一番全面深刻的论述,怕是十分困难的了,更何况我尚缺乏这个本领。假如关注弘一艺术的热心读者在看了这段文字之后,生发了也来博物馆感受一下弘一气息的念头,此中收获,我想将是难以估摸的。

  作者简介:

  刘一闻,1949年生于上海,山东日照人。别署别部斋、得润生。幼受庭训,书法、篆刻得艺坛前辈苏白、方去疾、方介堪、商承祚等教诲。八十年代初崭露头角,并逐渐建立起典雅清逸的独特艺术风格。1987年在沪成功举办“刘一闻书画篆刻展览”。

  历任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及理论研讨会、全国第三、四届篆刻艺术展评委。

  出版著作有《刘一闻印稿》、别部斋朱迹》、《中过印章鉴赏》、《历代中国书法精选—楷书》、《恽寿平画集》、《印章》、刘一闻楹联书法》、《中国篆刻》、《一闻艺话》等十余部。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冷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 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